一种提高仔猪采食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512649发布日期:2019-08-24 09:14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猪饲养领域,具体是一种提高仔猪采食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



背景技术:

乳猪保育期结束体重达30-60千克这段时间通常称为生长期,也叫仔猪后期,此阶段猪的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功能不完善,尤其是刚刚30千克体重的猪,其消化系统的功能较弱,消化液中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满足猪的需要,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并且此时猪只胃的容积较小,神经系统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也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而脂肪的增长比较缓慢。此阶段的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快,需要的营养物质多,尤其是蛋白质、钙、磷、铁代谢等比成年猪高得多。猪只采食的饲料所提供的营养一方面用于自身维持需要,另一方面用于生长。据研究30-60kg的猪其干物质的采食量大约是体重的4-5%左右,猪用于维持的营养需要量是一定的,据研究此阶段猪每多采食100克,增加的采食量就会全部用于生长,日增重多56克,那么猪只采食的饲料越多,提供用于生长的营养物质就越多,日增重就越快,这样达到相同体重可以提前出栏,减少用于维持需要的饲料量。想要提高采食量就要提高饲料利用率,猪只采食的饲料只有消化了才能反馈到采食中枢刺激其进一步采食,提高采食量可以使生长猪提前出栏,节约词料,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因此提高生长猪的采食量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关键点。

现有的猪养殖中饲料原料搭配与消化吸收还存在着不足,过分强调高营养浓度而忽视了猪只胃内环境的消化问题,功能性添加剂考虑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猪的潜在生长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仔猪采食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高仔猪采食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芽孢杆菌15-30份、酵母菌25-40份、放线菌50-20份、片球菌20-35份、吸附剂5-20份和保护剂0.5-5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酵母菌是啤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德克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的一种或全部或部分组合,芽孢杆菌是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的一种或全部或部分组合,放线菌是灰色链霉菌、棘孢小单胞菌和绛红小单胞菌的一种或全部或部分组合,片球菌为啤酒片球菌、乳酸片球菌和戊糖片球菌的一种或全部或部分组合,保护剂为低聚糖、木糖醇、甘露醇、甘油和脱脂乳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吸附剂为沸石粉、硅藻土、草木灰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复合微生态制剂的活菌总数为50亿以上。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形态为液态、固态或粉末态。

所述提高仔猪采食量的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培养有益菌:酵母菌的培养将出发菌株按斜面、液体种子和液体发酵的顺序培养,培养基为常规ypd酵母培养基,培养条件为25-35°c通风培养36-72小时,活菌数>50亿个/ml;芽孢杆菌的培养将出发菌株按斜面、液体种子和液体发酵的顺序培养,培养基常规营养琼脂培养基或肉汤培养基,培养条件为25-40°c培养36-48小时,活菌数>100亿个/ml;放线菌的培养将出发菌株按斜面、液体种子和液体发酵的顺序培养,培养基为常规察式培养基,培养条件为25-40°c通风培养36-72小时,活菌数>50亿个/ml;片球菌的培养将出发菌株按斜面、液体种子和液体发酵的顺序培养,培养基为改良mrs培养基基础,培养条件为25-35°c通风培养36-72小时,活菌数>50亿个/ml;

步骤二,将芽孢杆菌、酵母菌、放线菌、片球菌、吸附剂和保护剂充分混匀,低温干燥真空包装,密封装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具有活菌浓度均高、产品中残留的主要发酵营养成份少,保质期长、使用效果显著及长效性等优点;制剂中所含微生物繁殖能力强,易形成有益的优势菌,可用作各类饲料添加剂;通过制剂中有益菌群来调整动物体内在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微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促进动物自身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其微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防治并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宿主健康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试验设计、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猪:杜大长或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复合微生态制剂:自备

1.2动物选择及分组

选择品种一致,体况相似、健康无病、体重20kg左右的杜大长或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90头,完全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具体分组情况见表1

表1动物分组及饲粮组成

1.3饲粮配方

基础日粮确定为营田公司小猪料652

表2试验日粮组成(652)

1.4饲养管理

试猪自由采食和饮水,日常管理与卫生防疫按常规进行,预饲期4天。试验时间从10月21日早晨开始,11月16日早晨结束,试验共计26天;试验期间,按猪常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驱虫。

考察指标及方法

1.5.1生长猪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

在试验开始日和结束日的早晨,以每重复为单位空腹称量猪体重,同时记录耗料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表4复合微生态制剂对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小结

就本次试验效果来说,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微生态制剂能提高生长猪的采食量;能够提高猪的生长性能,微生态制剂添加的比例越大,采食量提高的趋势越明显,而且实验中还发明本产品可以解决仔猪的腹泻问题。

微生态制剂与其它药物不同,从理论上讲,它优于抗生素,克服了应用抗生素所造成的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增加以及药物的毒副反应。实践证明,微生态制剂的优越性即健康人群使用它来增进健康素质,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其作用机理有下列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动植物体表及体内寄居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群。宿主、正常微生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在正常条件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一方面对宿主有利,能辅助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对寄居的微生物有利,使之保持一定的微生物群落组合,维持其生长与繁殖。在微生态系统内微群落水平中,少数优势群对整个群落起着决定作用,而在微种群内部中优势个体对整个群落起着控制作用。一旦因种种原因而失去优势种群,则微群落就会解体。若失去优势个体,则优势种群更替,并改变了微生态平衡。例如,由于抗生素、放射治疗、手术和过敏性疾患等因素引起正常菌群变化,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即生态和菌群遭受失调,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双重感染和免疫力降低等。利用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群成员的益生菌,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失调的菌群,使宿主体内恢复正常的微生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第二,生物屏障理论:生物屏障理论又称生物拮抗理论,肠道内正常菌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包括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生物屏障是指肠内主要菌群的代谢产物例如乙酸、乳酸、丙酸、过氧化氢及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可阻止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定植。生物屏障是指定植于粘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之间的正常菌群所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通过定植保护作用影响过路菌或外来致病的定植、占位、生长和繁殖。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就是这类正常菌群中的成员,可参与生物屏障结构,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第三,生物夺氧理论:根据正常微生物群的自然定植规律,人或动物出生时是无菌的,出生后不久就被一系列微生物细菌定植了。定植的顺序先是需氧菌,后是兼性厌氧菌,随后的是厌氧菌。厌氧菌之所以不能先定植,是因为自然生境内有过多的氧。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一段时期后,由于氧被大量消耗,从而提供了厌氧菌生长条件,厌氧菌才能生长。厌氧菌虽然不能先定植,但是整个微生态系统中其数量上占据首位,并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利用无毒、无害、非致病性微生物(如蜡杆芽胞杆菌等)暂时在肠道内定植,使局部环境中氧分子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造成适合正常肠道优势菌生长的微环境,促进厌氧菌大量繁殖生长,最终达到微生态平衡。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