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自动剥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81832发布日期:2018-08-04 10:40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蛋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自动剥蛋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鹌鹑蛋剥壳机目前只有一种,主要在加工鹌鹑蛋类食品的工厂使用,属于大型剥壳机器。它的剥壳过程需要两个步骤,首先是要碎壳,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械的转动来达到碎壳的效果。碎壳机有两种,一种是手动的,一种是电动的,手动的碎壳机是要人工转动手柄,而电动的则是比较省力,比较快速。其次是剥壳,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机转动带动齿轮运作,由机械带动软垫上下运动及胶管对转,通过胶管和蛋壳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将鹌鹑蛋蛋壳从表面撕开,达到剥壳的效果。从结构组成上来讲,它包括进水管、放置鹌鹑蛋的部分、剥壳部分、出水口、出蛋口这几个部分。从操作步骤上来讲,现有剥壳机的操作过程是首先要把煮熟的鹌鹑蛋在冷水中放置10-15分钟,然后再倒入碎壳机中碎壳,从把鹌鹑蛋放入碎壳机碎壳到把碎完壳鹌鹑蛋拿出来的过程要用10分钟左右,然后再倒入剥壳机中剥壳,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且浪费时间;同时产品笨重,占地面积大,只适合在工厂和车间的环境下使用,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局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一体式自动剥蛋机,该一体式自动剥蛋机将碎蛋功能和剥壳功能相结合,并且具备蛋壳收集功能,可大大提高蛋加工效率,降低工人工作强度,而且操作简单,体积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一体式自动剥蛋机,包括一箱体,所述箱体上端设有放蛋的进口,所述箱体侧边设有出蛋的第一出口,所述箱体内的底部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侧边设有水箱,所述箱体内的上端设有一可使煮熟的蛋碎壳的碰撞式碎壳装置,所述碰撞式碎壳装置斜下方设有可将煮熟的蛋去壳的摩擦式去壳装置;所述碰撞式碎壳装置和摩擦式去壳装置之间通过斜面滚动装置形成对接;所述碰撞式碎壳装置和摩擦式去壳装置之间设有水循环装置,同时所述碰撞式碎壳装置和电机产生传动连接,并且所述箱体上端设有控制碰撞式碎壳装置和摩擦式去壳装置的按键控制端。

作为本发明之优选,所述碰撞式碎壳装置包括一任意位置设有入口的滚筒,所述进口和入口之间设有放蛋的引导管,所述滚筒两端通过轴承和箱体内壁形成滚动式连接,同时所述电机通过传动带和滚筒形成传动连接;所述摩擦式去壳装置包括一盒体,所述盒体左侧设有和第一出口对接的第一开口,右侧设有第二开口,在盒体内部的底面设有一组可互相对转的滚动胶管组,盒体上端设有可形成上下直线运动的上下运动机构,所述上下运动机构下端连接有一软性拍,并且所述软性拍的底面和滚动胶管组的上端之间形成一定间距;所述滚筒左斜侧设有第一倾斜滚动槽,所述盒体的第二开口右侧设有第二倾斜滚动槽,且第一、第二倾斜滚动槽之间形成可使物体从第一倾斜滚动槽直接滚向第二倾斜滚动槽的v型交叉;所述水循环装置包括一底部设有水泵的喷淋管,该喷淋管底部通过水泵和水箱连接,上端呈蜿蜒状延伸至滚筒上端,同时所述喷淋管上端设有正对滚筒的喷淋口;所述按键控制端和水泵、电机、上下运动机构、滚动胶管组形成控制式电性连接。

作为本发明之改进,本发明还包括一蛋壳收集装置,所述蛋壳收集装置包括一收集箱、第三倾斜滚动槽,以及一可使收集箱左右滑动和固定的滑动座,所述滑动座连接于箱体侧边,所述正对滑动座的箱体侧边设有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的大小为正好使收集箱滑入滑动座并固定于该滑动座;所述盒体底部设有排屑槽,所述第三倾斜滚动槽连接于排屑槽底部,且所述第三倾斜滚动槽的出口正对收集箱的上端。

作为本发明之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口前端可拆式连接有一底面呈弧形的接蛋盒,所述接蛋盒内部底面还设有滚动式导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为一体化设计,把碎壳和剥壳这两个分开的步骤结合到一起,人只要操作一次就可以由机器完成所有的步骤;

(2)本发明采用碎蛋壳回收集中处理的设计,把剥蛋过程中剥落的蛋壳集中在一个收集抽屉中,最后集中处理,解决了剥壳时产生的卫生问题;

(3)本发明采用内部水循环使用的设计,机器先通过过滤盒将过滤的水集中到水箱中,然后再用水泵吧水抽上来,得以循环使用,符合绿色设计的宗旨,最大程度的节约了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对水的使用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发明的侧面外观结构图;

1、其中:1、箱体;2、进口;3、第一出口;4、电机;5、水箱;6、入口;7、滚筒;8、引导管;9、传动带;10、盒体;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滚动胶管组;14、上下运动机构;15、软性拍;16、第一倾斜滚动槽;17、第二倾斜滚动槽;18、水泵;19、喷淋管;20、喷淋口;21、收集箱;22、第三倾斜滚动槽;23、滑动座;24、第三开口;25、排屑槽;26、接蛋盒;27、滚动式导轨;28、按键控制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可知,一种一体式自动剥蛋机,包括一箱体1,该箱体1的上端设有放蛋的进口2,在箱体1的侧边设有出蛋的第一出口3,在箱体1内的底部设有电机4,在电机4的侧边设有水箱5,并且在箱体1内的上端设有一可使煮熟的蛋碎壳的碰撞式碎壳装置,在碰撞式碎壳装置斜下方设有可将煮熟的蛋去壳的摩擦式去壳装置;碰撞式碎壳装置和摩擦式去壳装置之间通过斜面滚动装置形成对接;在碰撞式碎壳装置和摩擦式去壳装置之间设有水循环装置,同时碰撞式碎壳装置和电机4产生传动连接,并且在箱体1的上端设有控制碰撞式碎壳装置和摩擦式去壳装置的按键控制端28。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碰撞式碎壳装置包括一任意位置设有入口6的滚筒7,在进口2和入口6之间设有放蛋的引导管8,该滚筒7两端通过轴承和箱体1内壁形成滚动式连接,同时电机4通过传动带9和滚筒7形成传动连接。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摩擦式去壳装置包括一盒体10,该盒体10左侧设有和第一出口3对接的第一开口11,右侧设有第二开口12,在盒体10内部的底面设有一组可互相对转的滚动胶管组13,盒体10上端设有可形成上下直线运动的上下运动机构14,在上下运动机构14下端连接有一软性拍15,并且该软性拍15的底面和滚动胶管组13的上端之间形成一定间距;在滚筒7左斜侧设有第一倾斜滚动槽16,在盒体10的第二开口12右侧设有第二倾斜滚动槽17,且第一倾斜滚动槽16、第二倾斜滚动槽17之间形成可使物体从第一倾斜滚动槽16直接滚向第二倾斜滚动槽17的v型交叉。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水循环装置包括一底部设有水泵18的喷淋管19,该喷淋管19的底部通过水泵18和水箱5连接,上端呈蜿蜒状延伸至滚筒7的上端,同时在喷淋管19上端设有正对滚筒7的喷淋口20。

上述结构中,按键控制端28和水泵18、电机4、上下运动机构14、滚动胶管组13形成控制式电性连接。

上述结构具体是这样使用的:将煮熟的鹌鹑蛋通过进口2、引导管8、入口6放入滚筒7内,然后通过按键控制端28开启电机4,使电机4通过传动带9带动滚筒7滚动,滚筒7滚动的过程中,鹌鹑蛋相互碰撞而达到碎壳的目的,通常在实际使用中,入口6上设有可封闭入口6的盖子,放入鹌鹑蛋后,关闭盖子,滚筒7滚动一段时间,达到碎蛋的目的后,开启盖子,使碎了的鹌鹑蛋通过入口6、第一倾斜滚动槽16、第二倾斜滚动槽17、第二开口12滚落到盒体10内,通过按键控制端28启动滚动胶管组13以及上下运动机构14,使鹌鹑蛋在滚动胶管组13上滚动,同时上下运动机构14带动软性拍15下压至蛋的上方产生摩擦,从而将鹌鹑蛋的壳从表面撕开,达到去壳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所提到的滚动胶管组13实际上类似于轧辊滚机构,只不过在本发明中,用胶管替代了轧辊。

在实际应用中,软性拍15通常为海绵制成,并且,软性拍15和滚动胶管组13之间的间距需要调整为:以软性拍15的底面和鹌鹑蛋接触产生摩擦,直至将蛋壳摩擦去掉为标准。

在第一出口3前端可拆式连接有一底面呈弧形的接蛋盒26,该接蛋盒26内部底面还设有滚动式导轨27。去壳的鹌鹑蛋通过第一出口3滚落到接蛋盒26,采用滚动式导轨27可很好地防止去壳的鹌鹑蛋和接蛋盒26产生摩擦,换句话说,换滑动为滚动,可很少地保护去壳蛋的表面。

在上述两个机构运行的过程中,可从启动开始就开启水泵18,使水箱5内的水通过喷淋管19上端的喷淋口20喷出到滚筒7、第一倾斜滚动槽16、第二倾斜滚动槽17以及盒体10内,最后落入水箱5内,达到循环用水的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肯定也有部分水会滴落在箱体1底部,因此通常可在箱体1底部侧边开设一个排水口用于排水。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改进之处,本发明还包括一蛋壳收集装置,该蛋壳收集装置包括一收集箱21、第三倾斜滚动槽22,以及一可使收集箱21左右滑动和固定的滑动座23,该滑动座23连接于箱体1的侧边,在正对滑动座23的箱体1侧边设有第三开口24,该第三开口24的大小为:正好使收集箱21滑入滑动座23并固定于该滑动座23;在盒体10底部设有排屑槽25,第三倾斜滚动槽22连接于排屑槽25的底部,且该第三倾斜滚动槽22的出口正对收集箱21的上端。

鹌鹑蛋通过滚动胶管组13以及运动机构14的摩擦后达到去壳的效果,碎壳会通过排屑槽25、第三倾斜滚动槽22最后掉落到收集箱21内,通过第三开口24从滑动座23上取出收集箱21,即可达到蛋壳回收的目的。

总的来说,本发明为一体化设计,把碎壳和剥壳这两个分开的步骤结合到一起,人只要操作一次就可以由机器完成所有的步骤;并且本发明采用碎蛋壳回收集中处理的设计,把剥蛋过程中剥落的蛋壳集中在一个收集抽屉中,最后集中处理,解决了剥壳时产生的卫生问题;最后本发明采用内部水循环使用的设计,机器先通过过滤盒将过滤的水集中到水箱中,然后再用水泵吧水抽上来,得以循环使用,符合绿色设计的宗旨,最大程度的节约了机器在运行过程中对水的使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