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明目绿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12731发布日期:2019-01-05 09:26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绿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明目绿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

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份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绿茶是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中国生产绿茶的范围极为广泛,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陕西(陕南)、湖南、湖北、广西、福建是我国的绿茶主产省份。

绿茶之所以保留了新鲜茶叶的青草香,最主要的原因是茶叶加工者将刚采摘的茶叶进行杀青处理,抑制茶叶中多酚酶等氧化酶的活性,防止其继续氧化,进而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使得茶叶体表变红。

同时,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保健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保健茶出现在茶叶销售市场;现有的很多社会工作者由于长期久坐和面对电脑等电子产品,造成用眼疲劳,造成视力降低等现状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结合久坐工作者大多配有水杯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明目绿茶的加工方法,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明目功效的保健绿茶,让久坐工作者喝的方便,用的健康,同时有助于引用者缓减用眼疲劳,增强眼睛明亮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明目绿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鲜茶取料:清明前的晴天上午采摘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采摘后立即置于竹筛中沥干表层水,并放于阳光下暴晒3~5h,立即转入-5~-1℃的冷藏室中,干燥冷藏12~14h;

b、配料制备:茶叶冷藏过程中取新鲜葡萄、胡萝卜、红心白薯,分别置于清水中淘洗干净,再置于阴凉通风处沥干表层水,带皮混合榨汁,汁液稀释到原体积的5~6倍,制得配料备用;

c、茶叶熏制:将冷藏结束后的茶叶转移到孔径≤0.5cm的竹筛中,茶叶摊放厚度≤1cm,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至常温,风干表层水分,再转移至密闭室中,架空,下方放置装有配料的广口盆,加热煮沸,密闭熏制3~4h;

停止加热,快速翻动筛中茶叶,翻动时间≤3min,继续密闭熏制2~3h;

d、一次干燥:取熏制结束的茶叶,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45~50min,转移至揉捻机中空压揉捻5~8min、轻压揉捻8~10min、中压揉捻3~5min、空压揉捻4~6min,最后转移至热风式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40~45%;

e、炒锅处理:取炒茶砂锅,置于配料中浸泡过夜,捞出擦净砂锅上粘附的配料汁液,风干备用;

f、炒制:取一次干燥后茶叶,置于75~80℃的备用砂锅中,炒至茶叶含水量为25~30%,趁热转移至揉捻机中,轻压揉捻成针状;

g、二次干燥:取上述炒制揉捻结束后茶叶,转移至热风式滚筒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4~6%;停止加热,将茶叶置于滚筒中继续翻滚30~35min;

h、提香包装:将上述二次干燥后茶叶取出置于夕阳下提香至茶叶含水量为8~9%,紫外杀菌30~35min,即得成品明目绿茶,真空密封包装。

优选的,所述干燥冷藏过程中,还需控制冷藏室空气湿度≤15%,保障冷藏室低温干燥,保证茶叶鲜嫩,便于后续加工操作。

优选的,所述新鲜葡萄、胡萝卜、红心白薯的混合比例为8:5:3~7。

优选的,所述一次干燥过程中,热风烘干温度为45~55℃,风力为3级微风,选用低温对熏制后茶叶进行第一次风干干燥,吹拂点茶叶表层的水分,并在暖风的带动下,进一步加深熏制效果。

优选的,所述砂锅处理过程中,还需控制配料温度为35~40℃,且恒定不变,让配料成分渗透到砂锅中,使得后续砂锅炒茶的过程中,再次让配料与茶叶有机结合。

优选的,所述炒制过程中,茶叶放入量为砂锅容积的1/3,每炒制1~3锅茶叶,还需更换一次处理后砂锅,保证每一次炒制茶叶的砂锅中均还含有配料成分,进一步加深配料与茶叶的结合效果。

优选的,所述二次干燥过程中,热风温度85~90℃,风力为3级微风,滚筒转速65~70r/min,转向为逆时针方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收集到的新鲜茶叶先经阳光暴晒杀青,在立即低温干燥冷藏,在高低温的冲撞下,有效虚弱茶叶中氧化酶的活性,防止茶叶过度氧化,降低绿茶的风味;其次,将暴晒杀青后茶的立即长时间冷藏,结合热胀冷缩原理,有效破碎茶叶的细胞壁,降低甚至消灭茶叶活性,使得茶叶的鲜嫩度保持在失活时刻,有效增大成品明目绿茶的嫩绿感官及香醇度;

同时,本发明选用新鲜葡萄、新鲜胡萝卜、新鲜红心白薯为配料原材料,提取其有效成分,在熏制和炒制过程中,使得配料的有效成分与茶叶完美结合,增大配料有效成分在茶叶中的保留期限,使得成品绿茶长期具有缓减用眼疲劳,明目醒目的保健作用;

再者,本发明将冷藏后的茶叶立即熏制,让配料的有效成分以雾气的方式,渗透到细胞壁破碎的茶叶中,使得配料的有效成分长期保留在茶叶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作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不仅包括实施例中展现的内容。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明目绿茶的加工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a、鲜茶取料:清明前的晴天上午采摘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采摘后立即置于竹筛中沥干表层水,并放于阳光下暴晒3h,立即转入温度-1℃、空气湿度15%的冷藏室中,干燥冷藏14h,保证冷藏室低温干燥,保障茶叶鲜嫩,便于后续加工操作;

b、配料制备:茶叶冷藏过程中取新鲜葡萄、胡萝卜、红心白薯,分别置于清水中淘洗干净,再置于阴凉通风处沥干表层水,带皮混合榨汁,混合比例8:5:3,汁液稀释到原体积的5倍,制得配料备用;

c、茶叶熏制:将冷藏结束后的茶叶转移到孔径0.5cm的竹筛中,茶叶摊放厚度1cm,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至常温,风干表层水分,再转移至密闭室中,架空,下方放置装有配料的广口盆,加热煮沸,密闭熏制3h;

停止加热,快速翻动筛中茶叶,翻动时间3min,继续密闭熏制3h;

d、一次干燥:取熏制结束的茶叶,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45min,转移至揉捻机中空压揉捻5min、轻压揉捻10min、中压揉捻3min、空压揉捻6min,最后转移至热风式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45%,热风烘干温度为45℃,风力为3级微风,选用低温对熏制后茶叶进行第一次风干干燥,吹拂点茶叶表层的水分,并在暖风的带动下,进一步加深熏制效果;

e、炒锅处理:取炒茶砂锅,置于配料中浸泡过夜,控制配料温度为40℃,且恒定不变,让配料成分渗透到砂锅中,使得后续砂锅炒茶的过程中,再次让配料与茶叶有机结合,浸泡结束后捞出擦净砂锅上粘附的配料汁液,风干备用;

f、炒制:取一次干燥后茶叶,置于75℃的备用砂锅中,炒至茶叶含水量为30%,茶叶放入量为砂锅容积的1/3,每炒制1锅茶叶,还需更换一次处理后砂锅,保证每一次炒制茶叶的砂锅中均还含有配料成分,进一步加深配料与茶叶的结合效果,炒制结束后趁热转移至揉捻机中,轻压揉捻成针状;

g、二次干燥:取上述炒制揉捻结束后茶叶,转移至热风式滚筒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6%,热风温度85℃,风力为3级微风,滚筒转速70r/min,转向为逆时针方向;停止加热,将茶叶置于滚筒中继续翻滚30min;

h、提香包装:将上述二次干燥后茶叶取出置于夕阳下提香至茶叶含水量为9%,紫外杀菌30min,即得成品明目绿茶,真空密封包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明目绿茶的加工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a、鲜茶取料:清明前的晴天上午采摘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采摘后立即置于竹筛中沥干表层水,并放于阳光下暴晒5h,立即转入温度-5℃、空气湿度12%的冷藏室中,干燥冷藏12h,保证冷藏室低温干燥,保障茶叶鲜嫩,便于后续加工操作;

b、配料制备:茶叶冷藏过程中取新鲜葡萄、胡萝卜、红心白薯,分别置于清水中淘洗干净,再置于阴凉通风处沥干表层水,带皮混合榨汁,混合比例8:5:7,汁液稀释到原体积的6倍,制得配料备用;

c、茶叶熏制:将冷藏结束后的茶叶转移到孔径0.3cm的竹筛中,茶叶摊放厚度0.8cm,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至常温,风干表层水分,再转移至密闭室中,架空,下方放置装有配料的广口盆,加热煮沸,密闭熏制4h;

停止加热,快速翻动筛中茶叶,翻动时间2min,继续密闭熏制2h;

d、一次干燥:取熏制结束的茶叶,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50min,转移至揉捻机中空压揉捻8min、轻压揉捻8min、中压揉捻5min、空压揉捻4min,最后转移至热风式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40%,热风烘干温度为55℃,风力为3级微风,选用低温对熏制后茶叶进行第一次风干干燥,吹拂点茶叶表层的水分,并在暖风的带动下,进一步加深熏制效果;

e、炒锅处理:取炒茶砂锅,置于配料中浸泡过夜,控制配料温度为35℃,且恒定不变,让配料成分渗透到砂锅中,使得后续砂锅炒茶的过程中,再次让配料与茶叶有机结合,浸泡结束后捞出擦净砂锅上粘附的配料汁液,风干备用;

f、炒制:取一次干燥后茶叶,置于80℃的备用砂锅中,炒至茶叶含水量为25%,茶叶放入量为砂锅容积的1/3,每炒制12锅茶叶,还需更换一次处理后砂锅,保证每一次炒制茶叶的砂锅中均还含有配料成分,进一步加深配料与茶叶的结合效果,炒制结束后趁热转移至揉捻机中,轻压揉捻成针状;

g、二次干燥:取上述炒制揉捻结束后茶叶,转移至热风式滚筒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4%,热风温度90℃,风力为3级微风,滚筒转速65r/min,转向为逆时针方向;停止加热,将茶叶置于滚筒中继续翻滚35min;

h、提香包装:将上述二次干燥后茶叶取出置于夕阳下提香至茶叶含水量为8%,紫外杀菌35min,即得成品明目绿茶,真空密封包装。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明目绿茶的加工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a、鲜茶取料:清明前的晴天上午采摘一芽一叶的新鲜茶叶,采摘后立即置于竹筛中沥干表层水,并放于阳光下暴晒4h,立即转入温度-3℃、空气湿度8%的冷藏室中,干燥冷藏13h,保证冷藏室低温干燥,保障茶叶鲜嫩,便于后续加工操作;

b、配料制备:茶叶冷藏过程中取新鲜葡萄、胡萝卜、红心白薯,分别置于清水中淘洗干净,再置于阴凉通风处沥干表层水,带皮混合榨汁,混合比例8:5:5,汁液稀释到原体积的6倍,制得配料备用;

c、茶叶熏制:将冷藏结束后的茶叶转移到孔径0.2cm的竹筛中,茶叶摊放厚度0.5cm,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至常温,风干表层水分,再转移至密闭室中,架空,下方放置装有配料的广口盆,加热煮沸,密闭熏制3h;

停止加热,快速翻动筛中茶叶,翻动时间1min,继续密闭熏制3h;

d、一次干燥:取熏制结束的茶叶,置于阴凉通风处摊凉50min,转移至揉捻机中空压揉捻6min、轻压揉捻9min、中压揉捻4min、空压揉捻5min,最后转移至热风式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42%,热风烘干温度为450℃,风力为3级微风,选用低温对熏制后茶叶进行第一次风干干燥,吹拂点茶叶表层的水分,并在暖风的带动下,进一步加深熏制效果;

e、炒锅处理:取炒茶砂锅,置于配料中浸泡过夜,控制配料温度为38℃,且恒定不变,让配料成分渗透到砂锅中,使得后续砂锅炒茶的过程中,再次让配料与茶叶有机结合,浸泡结束后捞出擦净砂锅上粘附的配料汁液,风干备用;

f、炒制:取一次干燥后茶叶,置于78℃的备用砂锅中,炒至茶叶含水量为28%,茶叶放入量为砂锅容积的1/3,每炒制3锅茶叶,还需更换一次处理后砂锅,保证每一次炒制茶叶的砂锅中均还含有配料成分,进一步加深配料与茶叶的结合效果,炒制结束后趁热转移至揉捻机中,轻压揉捻成针状;

g、二次干燥:取上述炒制揉捻结束后茶叶,转移至热风式滚筒烘干机中烘至茶叶含水量为5%,热风温度90℃,风力为3级微风,滚筒转速65r/min,转向为逆时针方向;停止加热,将茶叶置于滚筒中继续翻滚30min;

h、提香包装:将上述二次干燥后茶叶取出置于夕阳下提香至茶叶含水量为8%,紫外杀菌35min,即得成品明目绿茶,真空密封包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