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香型古树滇红茶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86776发布日期:2019-01-22 18:23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红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香型古树滇红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红茶是是我国第二大茶系,但是直到清代出现,云南生产的滇红功夫茶创于1938年,首批茶叶即远销英国伦敦,并且深受英国女王喜爱。

云南大叶种茶是中国著名茶树良种,主要包括勐库大叶种(又名大黑茶)、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等。凤庆大叶种又名凤庆长叶茶,凤庆种产于云南省凤庆县,主要分布在滇西与滇南茶区1984年审定为国家级良种,是制作滇红茶的优选原料。1939年,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到凤庆创建了顺宁茶厂,也就是现在的滇红集团公司,其生产的滇红茶享誉海内外,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等外国政要。

滇红茶制作工艺也慢慢趋于定性,在中国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滇红茶的加工,一般由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制作工艺。

中国饮茶历史已上千年,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随着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人民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嘴越来越刁,一般的茶已无法满足一些饮茶人的需求。于是,各种特色的茶频频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

而一般滇红茶制作使用的原茶均采用普通的云南大叶种茶,已无法满足一些饮茶人的需求。于是,在云南逐步产生了一种利用云南古茶树资源制作红茶的新品种红茶—千岁红滇红茶,该新品滇红茶采用云南凤庆高山特大单株野生古树茶,茶种极为特殊。凤庆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也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凤庆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四季如春”之称,其特殊的立体气候状况孕育了凤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其是世界古茶树群落中心,拥有茶王之母—锦绣茶王,有3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凤庆栽培型古茶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粗大古茶树。

利用古茶树制作黑茶-普洱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工艺了,但是如何利用古树茶制作滇红茶则是一种新的尝试,虽然目前已有部分茶企或茶农开始尝试利用云南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制作古树滇红茶,但其都只是在传统滇红茶制作工艺上进行的尝试,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申请号201610706092.4,专利名称“蜜柑香型古树红茶的制作方法及其蜜柑香型古树红茶”的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使用云南古树茶叶制作滇红茶的工艺,即“选料、萎凋、揉捻、发酵和烘干”等步骤,虽然在揉捻、发酵、烘干等步骤上对加工工艺参数做了部分改进,但是其技术方案实质任然是一种采用传统的滇红茶加工工艺的方案,并未针对古树茶特点提出一种用于古树茶红茶加工的新技术方案。

古茶树散落于深山丛林,山险路远采摘难度大,一般一年只春季采摘,偶尔秋季采摘,产量十分稀少。古树茶在外形、口感、香气、韵味等方面都与普通的地台茶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古树茶的树高可达10米,叶子相对比台地茶壮硕,叶面革质感明显,叶脉清晰,叶边齿状无规律状,叶背毛少,古树茶冲泡后叶子舒展程度好,肥大且弹性、柔韧性好;其次,古树茶会带来感觉丰富的口感,且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般的气息,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较高、渗透力顺畅,古树茶的苦涩味化得极快,随之而来的就是回甘;再其次,古树茶香气深沉而厚重,停留时间长,融合多种香型,其中山林气清鲜而高扬,花香极具穿透力和爆发力等;最后,入口滋味醇厚,苦涩味所化出的甘性让口腔生津,韵味久留于口腔、喉头,正是韵不深,不足为厚礼。

所以亟待发明一种古树滇红茶加工工艺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云南古树茶的古树滇红茶加工工艺,加工获得的古树滇红茶具有花香味浓,色泽、外形好、无苦味等特点。

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花香型古树滇红茶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采茶:采摘云南古树茶,采摘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5%;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0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0min;

5)解块;

6)发酵;

7)快速干燥:发酵后的茶放入阳光大棚中,采用日照进行干燥;

8)一次烘干;

9)拣梗;

10)二次烘干。

采摘以一芽两叶为主,因为此时的鲜叶在成熟度、内含物上均达到最佳状态,然后进行萎凋,可适当蒸发水分,叶片柔软,韧性增强,便于造形。此外,这一过程中使青草味消失,茶叶清香欲现,是形成红茶香气的重要加工阶段,萎凋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2~35%,该程度比一般滇红茶萎调失水要多,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是古树茶叶较为肥大,其含水量较一般的地台茶叶较高,其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尽可能的减少了高温干燥对古树茶叶的影响,因此前期的萎调失水量要较高一些。

红茶揉捻的目的,是使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形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必要的氧化,促进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发生,利于发酵的顺利进行。揉捻前将萎调后的茶叶先放入揉捻机的揉捻筒内静置,静置的目的是使萎调后的茶叶在自然状态下均匀回软,防止揉捻时破碎,以起到保证古树红茶的外形完好,而平铺放置在地上的回软效果不如放置在一定密闭空间的效果好。放置后的茶叶采用轻柔+重揉的揉捻工序。

鲜叶揉捻完毕后,尽快将揪解的茶叶分开,迅速降低温度,以避免产生闷味及干燥不足,产生闷酸现象。解块另一优点,能将多余的水汽排除,快速冷却鲜叶能保持干燥后的茶菁保持翠绿有光泽。

发酵是红茶制作的独特阶段,经过发酵,叶色由绿变红,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其机理是叶子在揉捻作用下,组织细胞膜结构收到破坏,透性增大,使多酚类物质与氧化酶充分接触,在酶促作用下产生氧化聚合作用,形成红色的氧化聚合物-红茶色素,其它化学成分亦相应发生深刻变化,使绿色的茶叶产生红变,红茶色素的一部分能溶于水中,因此会形成红色的茶汤。干燥是将发酵好的茶坯,采用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同时红茶中所特有的一些高沸点的芳香物质也被保留在红茶中,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

红茶制备工艺中干燥的目的在通过高温烘焙,是茶叶水分快速蒸发,固定茶形,保证红茶所持有的一些高沸点方向类物质被保留在茶叶中,但一般红茶烘干采用的长时间热风干燥容易造成茶叶的维生素、香味或活性成分等较大损失,破坏古树茶特有的口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古树茶的自然花香的大量流失,茶汤的细密度和醇厚度降低,汤色的红亮度欠缺,无法保证古树茶特有的口感、香味、韵味。

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将发酵完成后的古树滇红茶放入透明材质的阳光大棚内,使阳光穿透大棚壁对古树滇红茶进行干燥,大棚内温度在28~30℃,干燥5~7h,一般可使古树滇红茶叶迅速蒸发4%~6%水分,通过使用自然光进行快速干燥,同时穿插进行二次短时间的热风烘干,在不破坏古树滇红茶口感、香味、韵味的同时,使古树滇红固定茶形,缩短日照干燥时间,减短整个加工工艺。

进一步,所述步骤1)采摘的为云南凤庆高海拔野生古茶树,树龄在300年以上。

进一步,所述步骤2)的萎调采用竹帘自然萎凋方式。

进一步,所述步骤3)静置的时间为8~10min。

进一步,所述步骤6)中发酵采用发酵床进行发酵。

进一步,所述步骤6)中发酵为春茶发酵8~10h,或秋茶发酵5h。

进一步,所述步骤7)快速干燥,阳光大棚中的温度在28~30℃,干燥5~7h。

进一步,所述步骤8)一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40~150℃,烘干时间为3~5min。

进一步,所述步骤9)拣梗采用人工或风选进行拣梗。拣梗是采用手工、风选去除茶叶中较大的茶梗,保证茶叶的质量。

进一步,所述步骤10)二次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00~110℃,烘干时间为13~15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针对古树茶特点提出一种花香型古树滇红茶加工的新技术方案,通过使用自然光进行快速干燥,同时穿插进行二次短时间的热风烘干,在不破坏古树滇红茶口感、香味、韵味的同时,使古树滇红固定茶形,缩短日照干燥时间,减短整个加工工艺。加工获得的古树滇红茶具有花香味浓,色泽、外形好、无苦味等特点,极大的保留了古树茶的口感、香味、韵味等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1)采茶:选取云南凤庆高海拔野生古茶树,树龄在300年以上,采摘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竹帘自然萎凋方式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2%;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8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0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0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发酵床进行发酵,春茶发酵8h;

7)快速干燥:发酵后的茶放入阳光大棚中,采用日照进行干燥,阳光大棚中的温度在28℃,干燥5h;

8)一次烘干:烘干的温度为140℃,烘干时间为3min;

9)拣梗:采用人工进行拣梗;

10)二次烘干: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00℃,烘干时间为13min。

实施例2:

1)采茶:选取云南凤庆高海拔野生古茶树,树龄在300年以上,采摘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竹帘自然萎凋方式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5%;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10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0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0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发酵床进行发酵,春茶发酵10h;

7)快速干燥:发酵后的茶放入阳光大棚中,采用日照进行干燥,阳光大棚中的温度在30℃,干燥7h;

8)一次烘干:烘干的温度为150℃,烘干时间为5min;

9)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10)二次烘干: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10℃,烘干时间为15min。

实施例3:

1)采茶:选取云南凤庆高海拔野生古茶树,树龄在300年以上,采摘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竹帘自然萎凋方式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3%;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8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0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0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发酵床进行发酵,秋茶发酵5h;

7)快速干燥:发酵后的茶放入阳光大棚中,采用日照进行干燥,阳光大棚中的温度在29℃,干燥5h;

8)一次烘干:烘干的温度为140℃,烘干时间为3min;

9)拣梗:采用人工进行拣梗;

10)二次烘干: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00℃,烘干时间为13min。

实施例4:

1)采茶:选取云南凤庆高海拔野生古茶树,树龄在300年以上,采摘一芽二叶的新鲜茶叶;

2)萎凋:将步骤1)中采摘的新鲜茶叶经竹帘自然萎凋方式至萎凋叶含水量在35%;

3)静置:将萎调后的茶叶放入揉捻机筒内静置10min;

4)揉捻:静置后的茶叶进行采用揉捻机轻揉20min,然后加压方式揉捻30min;

5)解块;

6)发酵:采用发酵床进行发酵,秋茶发酵5h;

7)快速干燥:发酵后的茶放入阳光大棚中,采用日照进行干燥,阳光大棚中的温度在30℃,干燥6h;

8)一次烘干:烘干的温度为145℃,烘干时间为4min;

9)拣梗:采用风选进行拣梗;

10)二次烘干:烘干的烘干温度为105℃,烘干时间为14min。

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