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果蔬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2341发布日期:2019-03-30 08:04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果蔬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产品烘干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果蔬烘干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果蔬烘干主要依靠自然晾晒、土窑式烘干等方式,较先进的则采用带烘车的隧道式烘干机或带式烘干机。自然晾晒的烘干方法,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实现自动化;隧道式烘干机占地面积大,相邻的温度段之间热量容易流失,难以实现精确控制各个不同温度区间的温度,影响分段控温控湿的效果。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自循环多层翻板烘干机以及自循环分段烘干方法,其专利申请号:201010253258.4;申请日:2010.08.09;公告号:CN 101972032 B;公告日:2012.05.16;自循环多层翻板烘干机包括进出料装置、烘干房和风网系统,所述风网系统用于向所述烘干房内供应热风以加热物料,还包括多层翻板式输送装置 、提升机 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烘干机的控制系统,其中,所述进出料装置和提升机分别位于所述烘干房的两侧,所述多层翻板式输送装置安装在所述烘干房内并位于所述进出料装置和提升机之间 ;所述多层翻板式输送装置沿所述烘干房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每层翻板式输送装置包括两个同轴的主动链轮、两个同轴的从动链轮以及环绕所述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的两根链条,在该两个链条之间依次设置有多个翻板,每个所述翻板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链条上,每个所述翻板式输送装置包括上、下输送区段和相互错开的上、下落料区段,其中在所述上输送区段设置有位于所述翻板下方的托条以支撑位于该上输送区段内的翻板,在所述上落料区段内所述翻板翻转以使得物料下落 ;所述进出料装置设置在所述多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中的一层翻板式输送装置的一端,以将物料供给到该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上或从该层翻板式输送装上排出物料;所述提升机包括进料口、出料口、主动轮、从动轮、环绕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的传动链条、导向件、多个刮板以及网链,其中所述进料口位于多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中的最下层翻板式输送装置的下落料区段的下方,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多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中的最上层翻板式输送装置的上输送区段的上方,所述网链安装在所述传动链条上,并且该网链设置有所述多个刮板以装载并输送从所述进料口进入的物料,所述导向件用于引导所述传动链条的行进轨迹。

工作时,多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与提升机连用,物料在自循环过程中起到翻料的作用,使得物料与热风接触频率更高,提高烘干效果,其不足之处在于:物料只能通过上落料区段从翻板式输送装置的上层落到下层,且只能通过下落料区段从上层翻板式输送装置落到下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上、下落料区段的面积较小,只有部分物料实现落料,每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上均停留有较多物料无法移动,导致落料不均匀,物料不能均匀落在下一层翻板式输送装置上,最终导致物料无法与热风充分接触,大部分物料无法充分烘干,影响物料的烘干效果;占地面积大,浪费空间;结构过于复杂,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果蔬烘干机,能够使得下层布料翻板和烘干翻板全长打开,各层物料逐级安全传递,落料更加均匀,确保物料与热风充分接触,物料被充分烘干,增强烘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果蔬烘干机,包括烘干室,烘干室的顶部设有进料口,烘干室内部上方对应进料口设置有布料装置,布料装置可将物料均匀平铺在若干依次排列设置的布料翻板上,布料翻板的下侧设有可升降支承机构,可升降支承机构与升降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可升降支承机构上留有供物料落下的落料通道,烘干室内部位于布料装置的下方竖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至少一层烘干托层,烘干托层包括若干依次排列设置的烘干翻板,烘干翻板经烘干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烘干室上,烘干转轴与翻转驱动装置传动连接,烘干室底部设有出料机构。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烘干室,物料均匀平铺在布料装置的布料翻板上,升降驱动装置带动可升降支承机构下降,布料翻板打开,物料掉落到烘干托层上,翻转驱动装置将各层烘干翻板逐级打开,物料从顶层烘干托层向底层烘干托层逐级安全传递,在物料下落过程中以及物料停留在烘干翻板上时,热风始终保持对物料进行烘干,充分烘干后的物料经出料机构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物料下落时,布料翻板和烘干翻板可以全长打开,物料落料更加均匀,与热风充分接触,充分烘干;全部物料都实现落料,避免物料停留在翻板上,物料流动性更好,物料在不断转移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热风充分接触,增强烘干效果;物料可以从上到下逐级安全传递,与热风充分接触,加强烘干;每层烘干托层都可以设置为一个烘干温区,温区布置方便。本装置可以用于核桃、槟榔、红枣等大果粒的烘干布料。本装置立式设置,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且结构简单,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烘干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布料装置包括两根传动链条,各布料翻板依次排列设置在两根传动链条之间,所述布料翻板经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对应传动链条上,布料翻板在整体上形成上层布料翻板和下层布料翻板,上层布料翻板沿对应传动链条长度方向上分隔为输送区段和落料区段,输送区段对应的上层布料翻板下侧设有固定支承机构,可升降支承机构设置在下层布料翻板下侧。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烘干室,落在布料装置的上层布料翻板上,传动链条传动,物料沿着输送区段移动,直至物料来到落料区段,再落到下层布料翻板上,传动链条继续传动,通过物料传感器的检测,使得物料均匀铺散在下层布料翻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可升降支承机构包括用于托持下层布料翻板的托持件和升降托架,托持件与升降托架相固定,升降托架与烘干室之间经摆杆相连,升降驱动装置与摆杆传动连接,通过摆杆摆动实现托持件支承翻板或脱离翻板。升降驱动装置带动摆杆摆动,托持件支承翻板时,物料无法下落;托持件脱离翻板时,物料可下落;为了保证升降托架平稳升降,升降托架的一侧设有至少两根摆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为气缸或油缸,气缸或油缸设置在落料通道的垂直投影区域之外,所述摆杆与烘干室之间经可转动的销轴相连,至少一个销轴一端与摆杆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销轴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杆,气缸或油缸的工作端与所述连杆传动连接。该技术方案便于布置气缸或油缸,不影响落料,气缸或油缸带动连杆摆动,连杆带动至少一根销轴转动,销轴带动摆杆摆动,实现托持件支承翻板或脱离翻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摆杆与连杆一一对应相连,各连杆之间经联动杆相连。该技术方案确保各摆杆同步摆动,升降托架能更平稳地升降;通过一个气缸或油缸带动一根连杆摆动,联动杆就可带动各连杆同步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翻转驱动装置为气缸或油缸,各烘干转轴端部均与连杆固定连接,气缸或油缸的工作端与一连杆传动连接,各连杆之间经联动杆相连。气缸或油缸经联动杆带动各连杆摆动,连杆带动相应烘干转轴转动,烘干翻板打开,物料落下,物料每次都是向下分区落下,使得物料分布更加均匀,物料与热风更加充分接触。

为了将物料充分烘干,所述烘干室内从上到下分隔为若干烘干单元,每个烘干单元包括至少一层烘干托层,各烘干单元处于特定的烘干温度,各烘干单元均连接有热风循环系统。物料在不同的烘干单元内,针对含水量不同的物料,进行不同温度的分段烘干,提高烘干效率,节省能源,进风更加均匀,便于布置温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风循环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烘干室两侧的进风管组和出风管组,每根进风管侧面轴向设有连通烘干室内部的进风横槽,每根出风管侧面轴向设有连通烘干室内部的出风横槽,各进风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均与循环风管内部相连通,各出风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均与循环风管内部相连通,循环风管上设有循环风机。热风通过进风横槽进入烘干室,可增加进风量,对物料烘干后,热风再从出风横槽进入出风管,再进入循环风管,热风不断循环,对物料充分烘干,节省加热设备的能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烘干室的进料口处设有进料斗,出料机构为出料输送带或卸料斗。物料通过进料斗进入烘干室,水平设置的出料输送带可将物料直接排出,节省竖直方向的空间分布;卸料斗可将物料收集好后再排出,便于收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布料翻板和烘干翻板上均设有若干热风通孔。热风通孔可以让热风通过,热风对翻板上的物料进行烘干,物料平铺在翻板上时,可以被烘干,物料下落时,也可以与热风接触,物料充分烘干。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可升降支承机构和摆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可升降支承机构和升降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左视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布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布料装置的另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布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12为下层布料翻板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下层布料翻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烘干托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AA向剖视图。

图16为图14的BB向剖视图。

图17为烘干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装有出料输送带的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传动链条,2布料翻板,2a上层布料翻板,2b下层布料翻板,3输送区段,4落料区段,5固定支承机构,6烘干室,6a烘干单元,7布料装置,8烘干托层,8a烘干翻板,8b烘干转轴,9可升降支承机构,9a托持件,9b升降托架,10升降驱动装置,11摆杆,12销轴,13连杆,14出风管,15进风管,16循环风管,16a循环风机,17进料斗,18卸料斗,19排湿风机,20出料输送带,21主动链轮,22从动链轮,23链轮轴,24支撑托轮,25端部托杆,26联动杆,27翻转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18所示,为一种果蔬烘干机,包括烘干室6,烘干室6的顶部设有进料口,烘干室6内部上方对应进料口设置有布料装置7,布料装置7可将物料均匀平铺在若干依次排列设置的布料翻板2上,布料翻板2的下侧设有可升降支承机构9,可升降支承机构9与升降驱动装置10传动连接,可升降支承机构9上留有供物料落下的落料通道,烘干室6内部位于布料装置7的下方竖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至少一层烘干托层8,烘干托层8包括若干依次排列设置的烘干翻板8a,烘干翻板8a经烘干转轴8b可转动地连接在烘干室6上,烘干转轴8b与翻转驱动装置27传动连接,烘干室6底部设有出料机构。

布料装置7包括两根传动链条1,各布料翻板2依次排列设置在两根传动链条1之间,布料翻板2经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对应传动链条1上,布料翻板2在整体上形成上层布料翻板2a和下层布料翻板2b,上层布料翻板2a沿对应传动链条1长度方向上分隔为输送区段3和落料区段4,输送区段3对应的上层布料翻板2a下侧设有固定支承机构5,可升降支承机构9设置在下层布料翻板2b下侧。下层布料翻板2b上设有物料传感器,用于检测物料是否平铺在翻板上。传动链条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主动链轮21和从动链轮22,两个主动链轮21之间、两个从动链轮22之间分别经链轮轴23相连,链轮轴23上设有若干支撑托轮24。

可升降支承机构9包括用于托持下层布料翻板2b的托持件9a和升降托架9b,托持件9a与升降托架9b相固定,升降托架9b与烘干室6之间经摆杆11相连,升降驱动装置10与摆杆11传动连接,通过摆杆11摆动实现托持件9a支承翻板或脱离翻板。为了保证升降托架9b平稳升降,升降托架9b的一侧设有至少两根摆杆11。托持件9a为间隔分布的托杆。

升降驱动装置10为气缸或油缸,气缸或油缸设置在落料通道的垂直投影区域之外,摆杆11与烘干室6之间经可转动的销轴12相连,至少一个销轴12一端与摆杆11固定连接,所述至少一个销轴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杆13,气缸或油缸的工作端与连杆13传动连接。摆杆11与连杆13一一对应相连,各连杆13之间经联动杆26相连。靠近主动链轮21的位置对应设有端部托杆25。

翻转驱动装置27为气缸或油缸,各烘干转轴8b端部均与连杆13固定连接,气缸或油缸的工作端与一连杆13传动连接,各连杆13之间经联动杆26相连。

烘干室6内从上到下分隔为若干烘干单元6a,每个烘干单元6a包括至少一层烘干托层8,各烘干单元6a处于特定的烘干温度,各烘干单元6a均连接有热风循环系统。

所述热风循环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烘干室6两侧的进风管组和出风管组,每根进风管15侧面轴向设有连通烘干室6内部的进风横槽,每根出风管14侧面轴向设有连通烘干室6内部的出风横槽,各进风管15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均与循环风管16内部相连通,各出风管14的一端封闭,另一端均与循环风管16内部相连通,循环风管16上设有循环风机16a。所述进风管组和出风管组沿烘干室6的高度方向互相错开设置,通过每根进风管15进入烘干室6的热风,分别吹向上下两层烘干托层8,再分别从对应的两根出风管14排出;进风管15的进风方向与传动链条1的传动方向垂直。烘干室6上设有若干排湿风机19。

烘干室6的进料口处设有进料斗17,出料机构为出料输送带20或卸料斗18。

布料翻板2和烘干翻板8a上均设有若干热风通孔。

本装置工作时,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烘干室6,落在布料装置7的上层布料翻板2a上,传动链条1传动,物料沿着输送区段3移动,直至物料来到落料区段4并落到下层布料翻板2b上,传动链条1继续传动,使得物料均匀铺散在下层布料翻板2b上,物料传感器检测到物料平铺到位时,升降驱动装置带动连杆13摆动,连杆13带动各销轴12转动,销轴12带动摆杆11摆动,实现托持件9a脱离翻板,下层布料翻板2b打开,物料掉落到烘干托层8上,翻转驱动装置27经联动杆26带动各连杆13摆动,连杆13带动相应烘干转轴8b转动,烘干翻板8a打开,物料落下, 各翻转驱动装置27逐级将各层烘干翻板8a打开,物料逐级安全传递,在物料下落过程中以及物料停留在翻板上时,热风始终保持对物料进行烘干,充分烘干后的物料从卸料斗或出料输送带排出。

本装置的优点在于:物料下落时,下层布料翻板2b和烘干翻板可以全长打开,物料落料更加均匀,与热风充分接触,充分烘干;全部物料都实现落料,避免物料停留在翻板上,物料流动性更好,物料在不断转移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热风充分接触,增强烘干效果;物料可以从上到下逐级安全传递,与热风充分接触,加强烘干;每层烘干托层8都可以设置为一个烘干单元6a,温区布置方便。本装置可以用于核桃、槟榔、红枣等大果粒的烘干布料。本装置立式设置,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本装置立式设置,占地面积小,节省空间;且结构简单,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