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电炒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3110发布日期:2019-03-13 23:38阅读:1025来源:国知局
茶叶电炒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炒锅,具体涉及茶叶电炒锅,属于IPC分类第A23F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茶叶机械化杀青,常用到电炒锅结构简单,包括一木质锅体支架,保温隔热层,设置在锅体支架上方的锅体,置于锅体与保温隔热层之间的电热丝。

现有的电炒锅温度控制比较单一,一锅一炒,相对于制作工艺复杂的茶种而言,现有的电炒锅已经不能满足工艺中温度的变化。

如松阳银猴茶,制作工艺中有头青、揉捻、二青、三青、干燥等五个工序,二青工序中,锅温开始时需控制在90~100度,再降温至70度,历时15分钟之后,起锅摊凉,而三青中对于锅温又需要控制在60~80度,历时15~20分钟,对于电炒锅而言温度温度的降低或升高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的,因此或多或少就会增加时间,而且在加热之后还要摊凉等待。

另外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6509169A所公开的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在杀青中,锅温最先控制在250‐280度,然后冷却至25‐30度,对于摊青的茶叶而言不是除了等待锅温下降就是直接更换一口锅温是25‐30度的炒锅,而且在炒三青中,也出现炒青后等待冷却再次滚炒的情形。

也就是说,杀青过程中,存在炒锅温度升降切换的问题。这个问题,都是目前的炒锅所无法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现有电炒锅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现有茶种工艺过程中对不同温度控制的需求,提供了一锅多温的茶叶电炒锅,以适应不同茶种的在制作工艺中需要降温以及升温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茶叶电炒锅,包括锅体支架,放置于锅体支架上的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包括左、右锅半;在左、右锅半之间安装有隔热带;所述隔热带上设有凸起条,所述凸起条的方向与锅体的横向平行或呈倾斜设置;所述左、右锅半各有一独立的加热装置。

在左、右锅半中间可设有的锅段,所述锅段的底部设有降温装置,并且该锅段与左、右锅半的底部由隔热层隔开。

所述降温装置由一冷风系统组成,锅段表面为降温板,降温板背部贴合若干降温风扇,在降温风扇风叶对出的底部空间,由一安装在锅体侧壁上的导流扇将气流吹至对面锅体所设的排热孔。

所述凸起条为多条,在与锅体的横向平行时,彼此平行着从锅体的一侧边沿延伸至另一侧边沿;在与锅体的横向呈倾斜设置时,一段段平行着倾斜设置在隔热带上。

所述隔热带由锅体的一侧至另一侧的隔热带带段上,部分或全部带段上排布滚柱,所述滚柱的下方与隔热带表面存有间隙。

所述隔热带的背面加装有降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左、右锅半分别设置加热温度,可减少制茶工艺中杀青时对温度升降控制的需求;通过隔热带的凸起条设置,可使杀青时形成成索趋势,有助于压缩传统制茶工艺的工序以及时间,并且通过高降温的转换,可搞高茶叶细胞破损,有助于青臭气的散发,利于提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外观结构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凸起条的排布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茶叶电炒锅,包括锅体支架1,放置于锅体支架上1的锅体2,所述锅体2包括左、右锅半3、4;在左、右锅半3、4之间安装有隔热带;所述隔热带5上设有凸起条6,所述凸起条6的方向与锅体2的横向平行或呈倾斜设置;所述左、右锅半3、4各有一独立的加热装置7、8。

加热装置7、8结构相同,采用电阻丝加热,并设有一个温控单元对其升温以及降温做控制,也可以采用单片机进行调节。

在所述锅体支架1的上方、锅体2的边沿处设置调温器11,通过调温器可直观的对左、右锅半3、4的锅温进行调控。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原理如下:

杀青时,如需要采用多种温度范围,如需升温至60~80度,抛炒10分钟后,再降温到40~60度,再炒10分钟。此时,可通过加热装置7对左锅半3进行控温在60~80之间,通过加热装置8对右锅半4控温在40~60度之间,然后依照杀青工艺,将鲜叶倒入左锅半中进行抛炒,当炒够10分钟后,将杀青工艺进行一半的茶叶用手揉捻移至右锅半4。

此间,茶叶经凸起条6的碰触,细胞进一步破碎,叶体被滚动翻转,部分或整体趋向条索,或收缩、或收卷,经过隔热带后进入温度控制在40~60度的右锅半4,进行杀青的下部分工艺,这样整个工艺就可以节省出等待时间。另外,如左、右锅半3、4的温差过大,还可以进一步对细胞进行破损,有助于提升现有制茶工艺的改进。

进一步,做为对实施方式的改进,附加参阅图4,在左、右锅半3、4中间可设有的锅段9,所述锅段9的底部设有降温装置(图未标),并且该锅段9与左、右锅半3、4的底部由隔热层(图未标)隔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有些工艺涉及到温度的急剧变化,通过急剧变化,使得细胞内水份受热膨胀在瞬间完成,使得茶叶内细胞破损加剧,可帮助某些涉及到温度的多次变化的制茶工艺,如左锅半3温度范围为60~80,右锅半温度为60~80,当锅段部分温度需要10度以下,这要只需从左锅半3炒茶至右锅半4即可,当中茶叶还经历两次与隔热带5凸起条6的接触,冷热急剧变化完全可以完成茶叶条索的塑形与成形。

进一步,做为对实施方式的改进,附加参阅图6,所述降温装置由一冷风系统组成,锅段9表面为降温板,降温板背部贴合若干降温风扇12,在降温风扇风叶对出的底部空间,由一安装在锅体2侧壁上的导流扇13将气流吹至对面锅体所设的排热孔14。

通过冷风系统降温,成本低,功率小,而且还能使降温板表面水气少。

进一步,做为对实施方式的改进,附加参阅图5,所述凸起条6为多条,在与锅体2的横向平行A时,彼此平行着从锅体2的一侧边沿延伸至另一侧边沿;在与锅体的横向呈倾斜设置B时,一段段平行着倾斜设置B在隔热带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凸起条6的设置优选为横向呈倾斜设置B,在凸起条6与锅体2的横向呈倾斜设置B时,在茶叶移动中,茶叶条受到一个倾斜阻力,更加有利于茶叶成条状翻转。

进一步,做为对实施方式的改进,附加参阅图6,所述隔热带5由锅体的一侧至另一侧的隔热带带段上,部分或全部带段上排布滚柱10,所述滚柱10的下方与隔热带5表面存有间隙。滚柱10使茶叶更能形成一横向成条的滚动。

进一步,做为对实施方式的改进,所述隔热带5的背面加装有降温装置(图未标)。

在本实用新型中,降温装置在隔热带5背面加装,可使得茶叶在接触凸起条6挤压翻转以及细胞进一步破损时可直接起到降温的作用,并且在降温的同时,使得成索更加具有初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