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8781发布日期:2019-03-22 20:43阅读:7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白茶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白茶,因制法独特,不炒不揉,经萎凋适度后直接干燥而成,成茶外表白毫满披呈现银白色故称“白茶”。白茶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研究表明,白茶是同等原料加工六大茶类中氨基酸、黄酮类、咖啡碱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一类,其氨基酸和黄酮类含量分别比鲜叶和其他茶类高出近1倍。白茶特有的生化组分决定了其诸多的保健功能。近二十多年来,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白茶的保健机理,研究发现白茶具有美容、抗衰老、降脂、降糖、抗炎、修复酒精性肝损伤、平衡肠道微生物菌群等7大功效。诸多保健功效的发现促进了白茶的消费。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白茶认识的日益深入,白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但是目前的白茶加工的制备工艺中,白茶加工的时间普遍在50小时~70小时之间,而且加工出来的茶茶水偏淡,没有内容,香气也只能以青草香呈现,茶水入口平淡,没有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净身:将茶鲜叶均匀摊凉在萎凋槽上,以适当的风速在3~5小时内完成;

s2、去浊:在通常萎凋完成后,加大人为干预程度继续萎凋,温度控制在30~35℃,加快茶叶内部水分排出,同时使茶叶内含物质从茶梗流向叶脉均匀分布;

s3、养叶:将均匀分布在叶脉的内含物质通过发酵转化成可溶性物质,丰富茶水的内含物质,增加茶水的饱满度;

s4、炼香:将养叶完成后的茶叶放入摇青机中轻微摇青,轻微破损叶片边缘至肉眼不可识别止,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待茶叶原有烃香物质沁出后进行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某种花香物质且可溶于水,即呈现出一种转化后的工艺香,整个过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

s5、塑形:将制作完成的茶叶即时烘干,防止制作完成后茶叶劣变。

优选的,步骤s1中,茶叶在萎凋前选择叶片完整,刚采摘完成后的新鲜无病虫害的茶叶。

优选的,步骤s1中,在萎凋槽中的厚度控制在3~6cm,温度控制在25~28℃。

优选的,步骤s4中,花香物质为白牡丹、桂花和茉莉花等花类中的任一种,且在提香机内的温度为50~60℃。

优选的,步骤s5中,烘干温度控制在35~50℃。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通过将白茶的制作工艺采用净身、去浊、养叶、炼香和塑型五个步骤,代替了传统的制作工艺步骤,使白茶的加工时间从原来需要50~70小时缩短到20~30小时,大大的缩短了加工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加工的效率,本公开发明核心为茶叶加工过程中,人为的控制温度和湿度,在不同的加工阶段控制程度把控上,使茶叶内含物质发生理化转化成人体机能更能接受的物质,即增加可溶性物质,丰富汤水内容,将青草香转化成近似某种花香的工艺香,让茶叶更好的与人体互动,产生交流,让茶“活”起来,从而让人喝到真正的好茶,更加满足现在人们的多口味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净身:将茶鲜叶均匀摊凉在萎凋槽上,以适当的风速在3小时内完成;

s2、去浊:在通常萎凋完成后,加大人为干预程度继续萎凋,温度控制在30℃,加快茶叶内部水分排出,同时使茶叶内含物质从茶梗流向叶脉均匀分布;

s3、养叶:将均匀分布在叶脉的内含物质通过发酵转化成可溶性物质,丰富茶水的内含物质,增加茶水的饱满度;

s4、炼香:将养叶完成后的茶叶放入摇青机中轻微摇青,轻微破损叶片边缘至内眼石可识别止,时间控制在5分钟,待茶叶原有烃香物质沁出后进行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某种花香物质且可溶于水,即呈现出一种转化后的工艺香,整个过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

s5、塑形:将制作完成的茶叶即时烘干,防止制作完成后茶叶劣变。

具体的,步骤s1中,茶叶在萎凋前选择叶片完整,刚采摘完成后的新鲜无病虫害的茶叶。

具体的,步骤s1中,在萎凋槽中的厚度控制在3cm,温度控制在25℃。

具体的,步骤s4中,花香物质为白牡丹、桂花和茉莉花等花类中的任一种,且在提香机内的温度为60℃。

具体的,步骤s5中,烘干温度控制在35℃。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净身:将茶鲜叶均匀摊凉在萎凋槽上,以适当的风速在4小时内完成;

s2、去浊:在通常萎凋完成后,加大人为干预程度继续萎凋,温度控制在33℃,加快茶叶内部水分排出,同时使茶叶内含物质从茶梗流向叶脉均匀分布;

s3、养叶:将均匀分布在叶脉的内含物质通过发酵转化成可溶性物质,丰富茶水的内含物质,增加茶水的饱满度;

s4、炼香:将养叶完成后的茶叶放入摇青机中轻微摇青,轻微破损叶片边缘至肉眼不可识别止,时间控制在8分钟,待茶叶原有烃香物质沁出后进行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某种花香物质且可溶于水,即呈现出一种转化后的工艺香,整个过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

s5、塑形:将制作完成的茶叶即时烘干,防止制作完成后茶叶劣变。

具体的,步骤s1中,茶叶在萎凋前选择叶片完整,刚采摘完成后的新鲜无病虫害的茶叶。

具体的,步骤s1中,在萎凋槽中的厚度控制在4cm,温度控制在26℃。

具体的,步骤s4中,花香物质为白牡丹、桂花和茉莉花等花类中的任一种,且在提香机内的温度为60℃。

具体的,步骤s5中,烘干温度控制在42℃。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提升白茶品质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净身:将茶鲜叶均匀摊凉在萎凋槽上,以适当的风速在5小时内完成;

s2、去浊:在通常萎凋完成后,加大人为干预程度继续萎凋,温度控制在35℃,加快茶叶内部水分排出,同时使茶叶内含物质从茶梗流向叶脉均匀分布;

s3、养叶:将均匀分布在叶脉的内含物质通过发酵转化成可溶性物质,丰富茶水的内含物质,增加茶水的饱满度;

s4、炼香:将养叶完成后的茶叶放入摇青机中轻微摇青,轻微破损叶片边缘至肉眼不可识别止,时间控制在10分钟,待茶叶原有烃香物质沁出后进行转化成一种类似于某种花香物质且可溶于水,即呈现出一种转化后的工艺香,整个过程控制在20分钟以内;

s5、塑形:将制作完成的茶叶即时烘干,防止制作完成后茶叶劣变。

具体的,步骤s1中,茶叶在萎凋前选择叶片完整,刚采摘完成后的新鲜无病虫害的茶叶。

具体的,步骤s1中,在萎凋槽中的厚度控制在6cm,温度控制在28℃。

具体的,步骤s4中,花香物质为白牡丹、桂花和茉莉花等花类中的任一种,且在提香机内的温度为60℃。

具体的,步骤s5中,烘干温度控制在5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