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生外壳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54545发布日期:2020-02-18 12:33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花生外壳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花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花生外壳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花生,原名落花生,学名:arachishypogaealinn,是我国产量丰富、食用广泛的一种坚果,又名“长生果”、“泥豆”等。属蔷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匍匐,长30-80厘米,翼瓣与龙骨瓣分离,荚果长2-5厘米,宽1-1.3厘米。花生的蛋白质含量为25%--30%,花生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精氨酸含量高于其它坚果,生物学效价高于大豆。每日食用一定量的花生、花生油或花生制品,不仅能提供大量蛋白、脂肪和能量而且可降低膳食饱和脂肪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大大促进植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e、叶酸、钾、镁、锌、钙等这些对健康有益的营养素的摄入。花生的食用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包括直接食用、蒸煮加工后食用等。

在日常食用花生时,一般可以购买到已经剥好的花生仁,或者自己手动剥除花生外壳;花生仁一般是经过二次加工的,未二次加工的花生仁在贮藏过程中容易营养的流失;而自己手动剥除花生外壳,特别是未对花生壳加工过(经过炒焗后花生壳变酥脆,但花生水煮过后,晒干其壳变更硬)的花生的外壳一般较厚,并不利于用手多次剥除,特别是对儿童或老人而言。

专利cn201610359451.3一种花生分级脱壳机,包括其动力装置分别与筛选装置、脱壳装置、收集装置相连;收集装置设置在脱壳装置出口的正下方,包括三个滚筒和皮带,可以收集区分不同尺寸的花生粒;脱壳装置包括喂料斗和脱壳滚筒,脱壳滚筒包括内外两部分,内侧为连接在轴上的伞状结构,伞状结构为四杆机构,外侧为滚筒,滚筒内壁附有橡胶;动力装置为双向旋转电机和单向旋转电机;振动筛底部开有三个阀门,通过单片机控制,配合伞状结构,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尺寸的花生进行入料、脱壳;控制装置为k51单片机和步进电机。同样还有cn201710220096.6花生剥壳去皮装置、cn201420636543.8用于花生的去壳装置等现有技术中均是对花生去壳的设备,在对花生的外壳处理,具体是对花生的外壳抛光,减少其外壳厚度的工艺技术设备几乎没有出现。

专利cn205057747u-一种抛光效果好的胶囊抛光分选一体机公开了包括万向轮、机体底座、螺旋毛刷、下料口、控制装置、密封筒、电机、抛光筒底座、h型卡槽、抛光筒、料斗、联轴器、软管、吸尘器、软毛层和离子风扇,所述抛光筒分为抛光筒a和抛光筒b两部分,所述抛光筒a和抛光筒b的两头固定在抛光筒底座里,所述抛光筒a和抛光筒b的中间部分通过h型卡槽连接。该专利采用螺旋毛刷实现对胶囊抛光,花生外壳与胶囊外形及抛光有相似之处,但花生外壳外形轮廓更加不规则,其抛光厚度更加高,抛光碎屑颗粒大处理更加麻烦。

因此,对花生的花生壳进行抛光适当降低厚度可以方便人们剥壳食用,同时抛光可以使花生更漂亮,可以使其表面暗纹更加清晰凸显,这样在开发不同市场或产品时利用网纹可以做成不同的花样;改变目前花生外形单一,外形附加价值低的现状;为花生作为副食品增加新的选择,有利于开发和培养新的市场,增加花生开发应用前景及相关种植群体收入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花生外壳抛光装置,用于对花生的花生壳进行抛光打磨,使其表面暗纹更加清晰凸显;增加观赏性及外形附加价值,特别是对花生外壳抛光参数设置及相关试验,为花生的增加新的市场途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花生外壳抛光装置,包括

罐体,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料层、作业层和设备层,所述进料层上端为开口结构,进料层底部设有连通作业层的进料口;所述作业层底部呈漏斗结构,且作业层底部侧壁设有出料口;所述设备层中间设有用于放置废料回收箱的废料回收室,所述废料回收室正对作业层的底部漏斗结构并对应连通;

抛光结构,包括转筒和固定筒,所述固定筒中间为中空结构,其竖直固定在作业层底部,固定筒的筒壁上设有呈螺旋设置的第一抛光板,所述第一抛光板的上下板面上均设有呈波浪形的第一抛光丝组,且沿第一抛光板的上下板面沿螺旋方向间隔10-20cm设置一弹性挡片,所述弹性挡片相对第一抛光板螺旋方向垂直设置且高度比第一抛光丝组的最大高度多四分之一;所述转筒相对套设在固定筒外且上下端与罐体旋转固定,所述转筒的内筒壁设置有与第一抛光板形状大小对应的第二抛光板,所述第二抛光板与第一抛光板相对相互交叉啮合设置,第一抛光板与第二抛光板的板面之间间距为4-7cm,并形成抛光通道;所述转筒底端伸入设备层并与设备层内电机连接;所述第二抛光板的上下板面上均设有呈波浪形的第二抛光丝组,且沿第一抛光板板面螺旋方向间隔8-15cm设置一梳子状的弹性拨片,所述弹性拨片相对第二抛光板螺旋方向垂直设置且高度比第二抛光丝组的最大高度多二分之一;

筛网,位于第二抛光板下端正下方,并通过弹簧与作业层底部固定;所述筛网上设有振动电机;筛网呈螺旋状倾斜,一端位于抛光通道出口下方,一端对应位于作业层侧壁上的出料口;

吸尘结构,包括设置在固定筒的筒壁上的吸尘孔、位于固定筒内腔上端的吸尘泵和过滤网,所述吸尘孔正对第一抛光板和第二抛光板之间间隙,吸尘泵位于吸尘孔上方且与吸尘孔之间设置所述过滤网。

本方案中采用是由上至下的螺旋递进方式,带壳需要抛光的花生通过罐体顶部的进料层进入到抛光结构中,也是由于采用由上至下的方式,花生在抛光通道中进行抛光,同时不会因为自身重力的缘故产生抛光不到位的情况。这里通过弹性挡片、弹性拨片可以对抛光通道旋进的花生进行拦截及梳理推进,即通过弹性挡片可以在花生抛光旋转过程进行延缓、拦截,这样使得花生与抛光丝之间产生更多的摩擦,可以增加抛光摩擦同时减少结构复杂性和抛光通道长度。弹性拨片可以避免花生由于挤压陷入到第一抛光丝组中不能形成有效抛光,弹性拨片可以梳理陷入到第一抛光丝组中花生,使其移动推进。由于花生壳是纤维物质构成、并且与现有谷物抛光不同,现有谷物抛光是单纯提高谷物外观光洁程度,如对脱壳后稻谷抛光、药物胶囊抛光,仅仅是提高它们表面光泽度,故可以利用抛光丝对它们摩擦以及自身相互摩擦完成抛光。但本方案中对花生外壳抛光并不是单纯提高表面光泽度,而是在去除花生壳一定厚度同时,实现抛光效果,并且花生外壳形状不规则,相互间摩擦并不能起到作用,需要全程抛光丝接触抛光,而实现的难度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1、花生外壳形状不规则,抛光厚度要求较大;由于自身重力的存在,现有水平螺旋抛光无法很好对其抛光,主要是无法全程保持有效抛光接触;2、由于抛光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纤维尘屑,现有卧式或立式抛光设备在并不能在过程中进行同步除尘,而是在后续统一除尘,这样在结构上虽然减少了设置,但是没有解决在过程中纤维尘屑影响抛光效果的问题。

在上述方案中,采用了转筒和固定筒结合的结构,两者均上均设置抛光板,并能够形成两个抛光通道:第一抛光板上端面和第二抛光板下端面形成一抛光通道、第一抛光板下端面和第二抛光板上端面形成另一抛光通道,两抛光通道设置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工作区域,优化产出比,与现有单一螺旋通道抛光,双通道抛光过程更平衡稳定,能够增加工作效率。

优选地,所述第一抛光丝组和第二抛光丝组轮廓相对咬合,所述第一抛光丝组和第二抛光丝组之间间距5-8mm。这里第一抛光丝组和第二抛光丝组之间并接触,并使之预留空隙,这使得转筒旋转时花生具有较好的翻转空间,这样使其可以对复杂外形的花生外壳进行全方位的抛光作业。

优选地,所述弹性挡片为梳子状,且弹性拨片与弹性挡片能够交叉咬合通过。弹性拨片与弹性挡片在运行时能够相对交错通过,这样弹性拨片能够带走被弹性挡片拦阻的花生,这样避免花生长时间滞留,造成花生壳损坏。

优选地,所述进料层上设有环形进料斗,进料口对应抛光通道。环形进料斗方便与多个进料口配合,这样有利于进料。

优选地,所述电机通过齿轮与设置在转筒内壁上内齿轮啮合连接;电机对称设置两组。电机的对称设置有利于结构平衡以及动力输出平行,避免运行中整体晃动过大,同时提供充足动力。

优选地,所述罐体包括内罐体和外箱盖,所述外箱盖对应套设在内罐体上并与内罐体底部固定。采用套盖结构,可以最大程度上方便维修。

优选地,所述进料层和作业层之间、作业层和设备层之间的对应处分别设置法兰,并通过螺栓固定。采用法兰可以使各层结合牢固,且方便拆卸维修。

优选地,所述第一抛光丝组和第二抛光丝组为杜邦丝。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螺旋状的抛光通道,通过其内部的抛光用刷毛可以多花生壳进行打磨,减少花生壳壁厚;可以使花生壳表面暗纹更加清晰凸显,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将凸显的网纹可以做成不同的花样;改变目前花生外形单一,外形附加价值低的现状。

2.本实用新型不会造成花生壳破碎,同时可以对花生全角度打磨抛光;应该知道,花生是不规则形状,花生壳为植物纤维壳体,容易被外力损伤;而本方案中通过两螺旋抛光板可以做到对花生壳全方位打磨,这样可以使其保持减少一定壳厚度同时保障壳的完整性。

3.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中小批量的花生抛光加工,通过一体化的的真空抽吸除尘,可以极大对抛光过程产生的尘屑进行清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功能结构图。

附图中,1-罐体1、2-进料层、3-作业层、4-设备层、5-固定筒、51-第一抛光板、52-第一抛光丝组、6-转筒、61-第二抛光板、62-第二抛光丝组、7-回转轴承、8-筛网、9-吸尘泵、10-过滤网、11-吸尘孔、12-废料回收箱、13-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花生外壳抛光装置包括罐体1、抛光结构、筛网8和吸尘结构。

抛光装置整体结构为圆筒状的罐体1结构,罐体1底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支撑架。罐体1内部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进料层2、作业层3和设备层4。进料层2上端为开口结构,进料层2底部设有连通作业层3的进料口。作业层3底部呈漏斗结构,且作业层3底部侧壁设有出料口。设备层4中间设有用于放置废料回收箱12的废料回收室,所述废料回收室正对作业层3的底部漏斗结构并对应连通。

进料层2设有环形进料斗,进料口对应抛光通道。环形进料斗方便与多个进料口配合,这样有利于进料。作业层3主要为安装抛光结构,实现对花生的抛光工序。设备层4主要用于安装动力结构,如用于驱动抛光结构的电机13等,以及放置废料回收箱12等。

如图1所示,抛光结构包括转筒6和固定筒5,转筒6相对罐体1旋转,作为主动部件;固定筒5相对罐体1固定,作为被动部件。固定筒5中间为中空结构,其竖直固定在作业层3底部,固定筒5上端面与作业层3上端面平齐。固定筒5的筒壁上设有呈螺旋设置的第一抛光板51,第一抛光板51的上下板面上均设有呈波浪形的第一抛光丝组52,且沿第一抛光板51的上下板面沿螺旋方向间隔16cm设置一弹性挡片,弹性挡片相对第一抛光板51螺旋方向垂直设置且高度比第一抛光丝组52的最大高度多四分之一,弹性挡片用于阻碍花生旋转前进,使花生更多进行抛光。转筒6相对套设在固定筒5外且上下端与罐体1旋转固定,转筒6的内筒壁设置有与第一抛光板51形状大小对应的第二抛光板61,第二抛光板61与第一抛光板51相对相互交叉啮合设置,第一抛光板51与第二抛光板61的板面之间间距为6cm,并形成抛光通道。抛光通道即花生抛光过程流转通道,这里由于螺旋结构设置可以实现双通道抛光,这样大大增加了抛光的工作效率。转筒6底端伸入设备层4并与设备层4内电机13连接;第二抛光板61的上下板面上均设有呈波浪形的第二抛光丝组62,且沿第一抛光板51板面螺旋方向间隔12cm设置一梳子状的弹性拨片,弹性拨片相对第二抛光板61螺旋方向垂直设置且高度比第二抛光丝组62的最大高度多二分之一。

这里,为固定转筒6,转筒6上下端通过回转轴承7与罐体1连接。

弹性拨片是相对弹性挡片设置的,可以将弹性挡片拦截的花生继续沿抛光通道继续推进;这样避免抛光过度的情况发生。弹性挡片为梳子状,且弹性拨片与弹性挡片能够交叉咬合通过。弹性拨片与弹性挡片在运行时能够相对交错通过,这样弹性拨片能够带走被弹性挡片拦阻的花生,这样避免花生长时间滞留,造成花生壳损坏。弹性挡片、弹性拨片的不同设置可以调节由于转筒6固定转速带了的固定节奏,可以改善花生抛光效果。

这里,筛网8位于第二抛光板61下端正下方,并通过弹簧与作业层3底部固定。筛网8上设有振动电机13,振动电机13可以使得筛网8震动,使得混杂在花生的尘屑进一步被筛除。筛网8呈螺旋状倾斜,一端位于抛光通道出口下方,一端对应位于作业层3侧壁上的出料口。

其中,吸尘结构包括设置在固定筒5的筒壁上的吸尘孔11、位于固定筒5内腔上端的吸尘泵9和过滤网10,吸尘孔11正对第一抛光板51和第二抛光板61之间间隙,吸尘泵9位于吸尘孔11上方且与吸尘孔11之间设置所述过滤网10。

作为更具体的说明,第一抛光丝组52和第二抛光丝组62轮廓相对咬合,第一抛光丝组52和第二抛光丝组62之间间距6mm。这里第一抛光丝组52和第二抛光丝组62之间并不接触,并使之预留空隙,这使得转筒6旋转时花生具有较好的翻转空间,这样使其可以对复杂外形的花生外壳进行全方位的抛光作业。第一抛光丝组52和第二抛光丝组62可以全为杜邦丝;也可以第一抛光丝组52为杜邦丝、第二抛光丝组62为尼龙丝。当然根据不同的抛光程度,可以根据需要在第一抛光丝组52、第二抛光丝组62上设置不同的抛光段,如前半段采用杜邦丝、后半段采用尼龙丝。当然,第一抛光丝组52为相对固定,故可以设置第一抛光丝组52高度相对第二抛光丝组62高度短三分之二。这样避免花生陷入第一抛光丝组52中,而不能进行抛光作业。

在上述方案中,采用了转筒6和固定筒5结合的结构,两者均上均设置抛光板,并能够形成两个抛光通道:第一抛光板51上端面和第二抛光板61下端面形成一抛光通道、第一抛光板51下端面和第二抛光板61上端面形成另一抛光通道,两抛光通道设置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工作区域,优化产出比,与现有单一螺旋通道抛光,双通道抛光过程更平衡稳定,能够增加工作效率。

为实现装置更好平稳运行,电机13通过齿轮与设置在转筒6内壁上内齿轮啮合连接;电机13对称设置两组。电机13的对称设置有利于结构平衡以及动力输出平行,避免运行中整体晃动过大,同时提供充足动力。

为更好处理安装及维修问题,罐体1设置为内罐体1和外箱盖,所述外箱盖对应套设在内罐体1上并与内罐体1底部固定。采用套盖结构,可以最大程度上方便维修。更进一步,进料层2和作业层3之间、作业层3和设备层4之间的对应处分别设置法兰,并通过螺栓固定。采用法兰可以使各层结合牢固,且方便拆卸维修。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步骤为:

1、花生经过进料口落入抛光结构中,具体是转筒6和固定筒5形成的两天螺旋的抛光通道。

2、抛光通道中第一抛光丝组52和第二抛光丝组62在工作时对花生旋转摩擦,并由第二抛光丝组62和弹性拨片带动起花生螺旋向下推进;其中产生的碎屑通过吸尘孔11排出。

3、花生进入筛网8中进一步震动筛除碎屑,得到的成品通过出料口排出。

综上,本方案中采用是由上至下的螺旋递进方式,带壳需要抛光的花生通过罐体1顶部的进料层2进入到抛光结构中,也是由于采用由上至下的方式,花生在抛光通道中进行抛光,同时不会因为自身重力的缘故产生抛光不到位的情况。这里通过弹性挡片、弹性拨片可以对抛光通道旋进的花生进行拦截及梳理推进,即通过弹性挡片可以在花生抛光旋转过程进行延缓、拦截,这样使得花生与抛光丝之间产生更多的摩擦,可以增加抛光摩擦同时减少结构复杂性和抛光通道长度。弹性拨片可以避免花生由于挤压陷入到第一抛光丝组52中不能形成有效抛光,弹性拨片可以梳理陷入到第一抛光丝组52中花生,使其移动推进。

由于花生壳是纤维物质构成、并且与现有谷物抛光不同,现有谷物抛光是单纯提高谷物外观光洁程度,如对脱壳后稻谷抛光、药物胶囊抛光,仅仅是提高它们表面光泽度,故可以利用抛光丝对它们摩擦以及自身相互摩擦完成抛光。但本方案中对花生外壳抛光并不是单纯提高表面光泽度,而是在去除花生壳一定厚度同时,实现抛光效果,并且花生外壳形状不规则,相互间摩擦并不能起到作用,需要全程抛光丝接触抛光,而实现的难度与现有技术区别在于:1、花生外壳形状不规则,抛光厚度要求较大;由于自身重力的存在,现有水平螺旋抛光无法很好对其抛光,主要是无法全程保持有效抛光接触;2、由于抛光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纤维尘屑,现有卧式或立式抛光设备在并不能在过程中进行同步除尘,而是在后续统一除尘,这样在结构上虽然减少了设置,但是没有解决在过程中纤维尘屑影响抛光效果的问题。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