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害烟叶的烘烤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2069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的是烟叶烘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叶部病害烟叶的烘烤工艺。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正常烟叶烘烤采用“三段式”烟叶烘烤工艺,能够正常实现变黄、定色、干筋阶段,实现对烟叶考黄烤香的目标。但是,当烟叶发生叶部病害之后,如野火病、赤星病等爆发性病害之后,往往会采取“抢烤”的措施来减少损失。目前尚未关注到烘烤后病斑扩大为害,对于采后病害烟叶未进行预处理,导致烟叶病斑在烘烤阶段(特别是低温的变黄阶段)继续扩大,这在之前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此类现象。

研究表明,野火病和赤星病不仅在田间为害鲜烟叶,而且烟叶采摘后至烤干前仍在继续为害。烘烤后干烟叶上野火病和赤星病的病斑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趋势为干烟叶上的枯斑面积比其在鲜烟叶上的病斑面积显著增大,前者增大了89.7%,后者增大了90.6%。这说明,烘烤后病斑面积增大主要是从变黄中期开始看出病斑扩大,至定色中期停止。变黄期烟叶24叶肉细胞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寄生在叶肉组织内的野火病和赤星病菌当然也还有生命活性。一般地,烟叶烘烤的变黄前期至变黄中期,其温度从点火时的自然温度逐渐上升到33~35℃,相对湿度控制在95~75%。这样的温湿度条件有利于野火病和赤星病的发生发展。变黄后期温度上升到41~42℃,也还不足杀死寄生在叶肉组织内的病原物(赤星病和野火病菌的致死温度都在50℃以上)。由此看来,烘烤后病斑面积的扩大,也许就是病菌从烟叶采摘至变黄期进一步繁殖扩展,或者鲜烟叶时已经侵入病斑周围的组织,直到变黄期才表现症状的结果。

所以,探索病害烟叶特别是叶部病害烟叶的烘烤工艺,对于病害烟叶的烘烤,进而降低病害烟叶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病害烟叶的烘烤工艺。

本发明采用的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病害烟叶的烘烤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田间采摘,要求控制成熟度、病斑面积,科学合理采摘病害烟叶:

a、控制成熟度:采摘时适当降低病害烟叶采摘的成熟度,叶片达到基本成熟的程度即可采摘,

b、按病害严重程度分类采摘烟叶:控制病斑面积,要求下部叶的病斑面积不超过35%,中部叶不超过30%,上部叶不超过35%;

(2)分类编竿喷药:根据烟叶成熟度档次和病斑面积大小,分类编竿,对病害烟叶编竿后,根据具体病害喷施相应的生物药剂,喷药后并在阴凉处挂晾12-24h;

(3)病害烟叶的烘烤准备:

a、装烟室预热:在装烟前,先将装烟室提前预热,使烤房内温度达到30-33℃,保证热炕装烟,打破叶部病害25-30℃的最适环境温度;

b、编竿装炕:病害烟叶素质较差、叶片偏薄、含水量小,采用稀编竿稠装炕策略;成熟度高、病斑面积大的烟叶装高温层,成熟度适中、病斑面积适中的烟叶装中温层,欠熟烟叶、病斑面积偏小的烟叶装低温层;

(4)烘烤策略:

a、变黄阶段:烟叶装满炕后,封严天窗地洞,然后高温点火,快速升温、达到高温快变黄的目的,点火后将烤房温度以1.5-2℃/小时的速度升温到38-39℃,湿球温度保持在38-39℃,促进病害高温层烟叶变黄6-7成,再以0.8-1.2℃/小时的速度升温到41-42℃,保持湿球温度38℃,使底棚和二棚烟叶达到8-9成黄,主脉发软,叶片塌架,达到黄片青筋;

b、定色阶段:要逐渐开大天窗、地洞,不断加大排湿量,首先以平均1.5-2小时升温1℃的升温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47-48℃,湿球温度控制在38℃,保温20小时以上,使烟筋完全变黄,烟叶发病和危害程度越大升温速度越快,但此阶段的升温时间需要保证8小时以上,防止烟叶支脉和基部烤青;再以1-2小时1℃的升温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54-55℃,湿球温度控制在38-39℃,保温16h以上至全炕烟叶的叶片完成干片定色;

c、干筋阶段:烟叶变化要求:全部烟叶主脉充分干燥,

干湿球温度控制:干球温度以每小时1℃升温到60℃,适当保温顿火,当烟叶主脉变紫后,再以每小时1℃升温到67-68℃保持稳定,湿球温度稳定在41℃-43℃直至烘烤结束,干球温度达到68℃稳定12小时以后,检查全炕烟叶的干筋情况,以及局部干燥偏慢的烟叶情况,当这部分烟叶达到基部3-4cm未干时,可停止加煤,维持到炉膛内余煤燃尽即可停火。

步骤(4)所述的高温点火的具体温度为30-33℃。

所述的病害烟叶的烘烤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喷的生物药剂选自3%多抗霉素水剂400倍液、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喷施。

采摘时按病害严重程度分类采摘烟叶,适当降低病害叶的成熟度,有效控制病斑面积增大,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采摘标准,保证能烤的烟叶尽量进入烤房,降低病害损失,

分类编竿,将病害程度相近,成熟度相近的烟叶编在同竿上,

对编竿后的烟叶集中喷施生物药剂,抑制病斑扩大危害,降低农药残留风险,生物药剂在烘烤中被高温降解或挥发;同时,挂晾12-24h让烟叶在药剂的保护下,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低温失水、凋萎变黄,降低病害烟叶含水量,试验表明,在干烟叶中的中均未检测出多抗霉素或微量的春雷霉素。

预热炕房,在烟叶装炕前,使烤房内温度达到30-33℃,预热形成热炕,适当地提高烤房内部温度,打破赤星病、野火病等叶部病害25-30℃的最适环境温度,抑制病斑的进一步扩大。

病害烟叶素质较差、叶片偏薄、含水量小,烟叶稀编竿稠装炕;成熟度高、病斑面积大的烟叶装高温层,成熟度适中、病斑面积适中的烟叶装中温层,欠熟烟叶、病斑面积偏小的烟叶装低温层。

烘烤:病害烟叶的成熟度差,水分大,内含物资转化不充分,鲜烟叶素质差,烘烤特性差。采取先拿水、后拿色、高温变黄的烘烤策略,缩短“变黄阶段”的烘烤时间,防止烟叶病斑的继续扩大。对于病害烟叶变黄程度适当降低,可能会烤出小部分烟叶二级支脉含青,但整体能够减少损失。

变黄阶段:通过将传统的变黄“前、中、后”期压缩为变黄“前、后”期,使主变黄时间放在高温,降低病菌活性。烟叶变化要求:低温层下部烟叶变黄程度达七至八成黄;中上部烟叶变黄程度八至九成黄;全房烟叶凋萎塌架,主脉变软。干湿球温度控制。采取高温点火、快速升温、高温快变黄的策略,点火后将烤房温度以1.5℃/小时的速度升温到38-39℃,湿球温度保持在37-38℃,促进病害高温层烟叶变黄6-7成,再以1℃/小时的速度升温到41-42℃,保持湿球湿度38℃,使底棚和二棚烟叶达到8-9成黄,主脉发软,叶片塌架,达到黄片青筋。

传统工艺变黄阶段的升温速度为0.5-1℃/小时至36-37度,促进烟叶慢变黄。本工艺的升温速度为1.5℃/小时,适当加快升温速度;烟叶在挂晾12-24h,已经完成了部分失水变黄,装烟室内温度在30-33℃的装炕温度下,能快速提高至35℃以上,有效抑制了病斑扩大速度,可以实现边升温、边变黄,防止病害烟叶因升温过快而烤青。

传统工艺干球温度为35℃-36℃,本工艺将干球温度适当提高2-4℃到38-39℃,使装烟室温度达到35℃以上,变黄温度提高至38-39℃,既符合病害烟叶高温变黄烘烤特性,又打破病菌低于35℃的适宜温度,进一步有效抑制病斑扩大。传统工艺要求变黄7-8成,病害烟叶素质差、含水量大、不耐烤,适当降低变黄程度符合病害烟叶烘烤特性,可以提高病害烟叶烘烤质量。

传统升温为0.5℃/小时的快速度,本工艺的升温速度适当加快,可以适当缩短升温过程,排湿速度加快,减少烟叶内含物质的过度消耗。

不同危害程度的烟叶,干球温度38℃-39℃的变黄时间和变黄程度可适当调整,发病严重的烟叶可缩短时间,降低变黄程度;发病相对较轻的烟叶可适当延长时间,提高变黄程度。

定色阶段。烟叶变化要求:低温层烟叶的叶片全干,完成叶片定色。干湿球温度控制:以1.5-2小时1℃的升温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48℃,湿球温度控制在38℃,保温20小时以上,全房烟叶达到干燥2/3,使烟筋完全变黄。根据烟叶发病和危害程度,42℃升到48℃时速度可适当加快,但升温时间至少保证8小时以上,防止烟叶支脉和基部烤青。以1-2小时1℃的升温速度将干球温度升到54-55℃,湿球温度控制在38-39℃,稳16h以上至全炕烟叶的叶片完成干片定色。延长保温时间,确保叶片全干,烟叶正反面色差减小。

干筋阶段,烟叶变化要求:全部烟叶主脉充分干燥。干湿球温度控制:干球温度以每小时1℃升温到60℃,湿球温度40℃-41℃,适当保温顿火,烟叶主脉变紫后,以每小时1℃升温到67-68℃保持稳定,湿球温度稳定在41℃-43℃直至烘烤结束。干球温度达到68℃稳定12小时以后,检查全炕烟叶的干筋情况,以及局部干燥偏慢的烟叶情况。当这部分烟叶达到基部3cm左右未干时,可停止加煤,维持到炉膛内余煤燃尽即可停火。

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降低成熟度、控制病斑面积,科学合理采摘病害烟叶,对病害烟叶在编竿后进入炕房前进行一定浓度的药剂科学处理等措施,能够有效减轻病菌的繁殖和控制病斑的扩大。同时,对烟叶烘烤调制工艺进行一定的优化,热炕装烟,对变黄阶段点火温度的调整,创造不适于病菌繁殖的温湿度环境,对于减少病害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病菌繁殖和病斑扩大具有一定作用,对于提高烟叶等级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发明的叶部病害烟叶的烘烤工艺,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烟叶在烘烤过程中病菌繁殖和病斑扩大,降低了病害烟叶的损失,对于提高烟叶等级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病害烟叶烘烤工艺与常规烤烟工艺烘烤结果对比如下表:

病害烟叶造成烟叶等级质量降低,是必然的。通过本烘烤工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失比例。

1、等级结构上。通过本烘烤工艺,上等烟比例提高4.23个百分点,上中等烟比例提高3.08个百分点,下低等烟比例降低3.11个百分点。

2、病斑抑制上。通过本烘烤工艺,相同大小的病斑在烘烤后面积少扩展4.66mm2,病斑扩展率降低18.74个百分点,病斑扩展抑制率达到18.7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