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元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76256发布日期:2019-02-26 19:01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元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雾化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元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元件一般包括吸液件和发热丝,电子雾化装置的储油腔内的液体通过吸液件的毛细力作用被吸液件吸收,吸收在吸液件中的液体再由发热丝加热而被雾化。

通常发热丝是直接设于吸液件上,但是这种雾化元件经常会出现雾化效果不好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雾化元件加热雾化效果不好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很好的将吸液件内的液体进行加热雾化的雾化元件,以及具有该雾化元件的电子雾化装置。

一种雾化元件,包括:

吸液件,用于吸取并缓存液体,所述吸液件上具有雾化面;

发热件,绕设而成,并且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雾化面结合设置;及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吸液件内,且所述支撑件相对于所述发热件更靠近所述吸液件的中心以提供阻止所述吸液件收缩变形的阻力。

上述雾化元件,通过在吸液件内设置支撑件,形成对吸液件的支撑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在烧结成型过程中吸液件与发热件因膨胀系数的差异而产生的收缩变形程度差异所导致的互相分离,可提升发热件在吸液件上的固定效果,避免因发热件与吸液件发生脱离而导致的发热件干烧现象,保障了发热件对吸液件内的液体的加热效果,进而优化雾化元件的雾化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件包括圆柱状本体,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为雾化面,所述支撑件呈套筒状,所述支撑件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嵌设于所述本体内。防止吸液件收缩变形的效果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件包括圆柱状本体,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为雾化面,所述支撑件呈环状,所述支撑件沿所述本体的周向嵌设于所述本体内。防止吸液件收缩变形的效果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本体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件包括圆柱状本体,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为雾化面,所述支撑件呈螺旋状,所述支撑件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内嵌设于所述本体内。防止吸液件收缩变形的效果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件包括圆柱状本体,所述本体的外周面为雾化面,所述发热件沿所述本体的轴向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与所述雾化面相内切。可以有效避免在吸液件上设置发热件时,发热件容易发生变形,并且,发热件的固定效果更好,缩短了加热雾化产生的烟气排出的溢出路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面上设置凹陷,所述凹陷沿所述本体的轴向延伸,至少部分所述发热丝在所述凹陷中露出。可以对发热丝形成更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能有效防止发热丝从吸液件上脱落。发热丝的边缘与本体相内切,且发热丝的一部分从凹陷上露出,使得发热丝能接触到更多的液体,并且发热丝对吸液件内的液体加热雾化的范围更广,确保快速、充分的形成烟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埋藏于所述雾化面内。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用于存储液体的储液腔;

如上所述的雾化元件,用于雾化所述液体;及

电源组件,用于为所述雾化元件提供供电。

由于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了上述雾化元件,因此,至少具有上述所有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该电子雾化装置产生烟雾的速度更快,且液体的雾化更加充分,使得电子雾化装置具有较佳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雾化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中的雾化座、雾化元件及封堵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中的雾化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相对应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中的发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中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中的透气吸液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透气吸液垫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电子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雾化组件;20、外壳;21、储液腔;22、气流通道;30、雾化座;31、进液口;32、滑槽;33、滑道;40、雾化元件;41、吸液件;411、本体;4112、凹陷;412、凸缘;413、第一引出部;414、第二引出部;415、第一连接部;416、第二连接部;417、容纳腔;42、发热件;421、发热丝;422、导线;43、支撑件;50、封堵器;51、拉杆;511、拉断部;52、封堵部;521、限位部;53、拉片;60、电源组件;70、弹性密封件;90、透气吸液垫;91、基片;911、圆孔;92、侧壁;100、电子雾化装置;110、吸嘴;120、通气管;130、吸油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包括:外壳20、雾化座30、雾化元件40及封堵器50。在外壳20内部设有用于存储液体的储液腔21,且设有贯穿的气流通道22。雾化座30与外壳20固定连接,并将储液腔21密封,雾化座30上设有用于与储液腔21连通的进液口31。雾化元件40设于雾化座30内,储液腔21内的液体能够通过进液口31进入雾化元件40内,外部气流能够经雾化元件40流至气流通道22内。雾化元件40将液体雾化后的烟雾,可随外部气流流入到气流通道22,烟雾由气流通道22输出并供使用者吸食。封堵器50活动的设于雾化座30上,并且可以将进液口31封堵住或打开。

该雾化组件10可由封堵器50靠近雾化座30滑动,并通过封堵器50将雾化座30上的进液口31封堵住,以防止雾化组件10在储存、运输时出现漏液。雾化组件10在使用时,可由封堵器50远离雾化座30滑动,使得封堵器50将进液口31打开,储液腔21内的液体由进液口31进入雾化元件40内进行雾化,雾化所产生的雾气由气流通道22流出。储液腔21内的液体可以是烟油,也可以是其他液体,可根据需要选择。

请参阅图3和图4,考虑到为使得封堵器50能更加顺畅的靠近或远离雾化座30滑动,在雾化座30上设置有滑槽32,进液口31位于滑槽32的底部,封堵器50滑动设置在滑槽32内以封堵或打开进液口31。可以理解的是,在雾化座30的两端均可以设有与储液腔21连通的进液口31,封堵器50设有两个,并分别活动穿设雾化座30,封堵器50与进液口31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封堵器50包括拉杆51和封堵部52。拉杆51穿设雾化座30,且拉杆51的第一端与封堵部52连接,第二端伸出雾化座30。封堵部52位于滑槽32内,并且拉杆51靠近或远离进液口31运动,以使封堵部52在滑槽32内滑动的封堵或打开进液口31。可以直接通过推拉拉杆51,以带动封堵部52封堵或打开进液口31,操作更加方便,结构设置更加合理。

封堵部52远离雾化座30的一侧还凸设有限位部521,当拉杆51远离进液口31运动时,可以通过限位部521与雾化座30抵接限位。通过限位部521的限位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拉杆51带动封堵部52从雾化座30拉出。

需要说明的是,该雾化组件10是半成品。在使用之前,封堵器50将雾化座30上的进液口31封堵住,防止储液腔21内的液体由进液口31泄漏至雾化元件40。在使用时,需要将封堵器50远离雾化座30滑动,并使进液口31打开,进而可使储液腔21内的液体由进液口31进入雾化元件40。并且,拉杆51多余的部分需要去除,再连接电源组件60,电源组件60与雾化元件40电连接。为便于拉杆51多余部分的去除,在拉杆51上还设置有拉断部511,拉断部511的截面积小于拉杆51的其他部位的截面积。需要将雾化组件10与电源组件60配合使用时,拉杆51由拉断部511的位置拉断,并使剩余的拉杆51位于雾化座30内。拉断部511的设置,可以便于拉杆51向雾化座30外拉动时将拉杆51多余部分拉断,避免拉杆51伸出雾化座30的部分过长,影响使用。此外,为了便于推拉拉杆51,在拉杆51的第二端上还固定套有拉片53。

考虑到拉杆51与雾化座30的滑动配合会存在间隙,容易出现漏油。因此,雾化座30贯穿设有与滑槽32连通的滑道33,在滑道33内卡接设有弹性密封件70。拉杆51穿设弹性密封件70,并在滑道33内靠近或远离进液口31运动。弹性密封件70可以为硅胶密封件、橡胶密封件或塑料密封件等。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封堵部52呈板状,封堵部52的截面积大于拉杆51的截面积。滑道33靠近进液口31的一段宽度较宽,以适应封堵部52与雾化座30的滑动配合。滑道33远离进液口31的一段宽度较窄,以适应拉杆51与雾化座30的滑动配合。弹性密封件70卡接设于滑道33较宽的一段内,并与滑道33较窄的一段端部抵接。

请参阅图5、图6,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元件40包括:吸液件41和发热件42。吸液件41用于吸取并缓存由进液口31进入的液体,并且,吸液件41包括本体411和凸缘412,本体411上具有雾化面,凸缘412设于雾化面上。发热件42设于吸液件41的本体411上,且发热件42的至少一端是由凸缘412处穿出。该雾化元件40在吸液件41上设有凸缘412,发热件42设于吸液件41上后,发热件42的端部可以从凸缘412穿出。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原有的发热件42与吸液件41配合结构,经常会出现雾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经过认真分析得知,由于发热件42是直接设于吸液件41的外表面上的,当发热件42受到外力牵引时,很容易与吸液件41外表面脱离,进而导致脱离的部分发热件42发生干烧,造成雾化效果不佳。基于上述情况,凸缘412能对发热件42的端部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且由于发热件42的端部不是直接从吸液件41的外表面引出,因此发热件42可以更加稳固的设置在吸液件41上,避免发热件42从吸液件41的外表面直接拉出,发热件42可以更加充分的将吸液件41内的液体加热雾化,使得雾化效果更好。并且,发热件42的端部不会与吸液件41脱离,造成脱离部分的发热件42发生干烧,影响雾化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本体411上设有两个凸缘412,发热件42的两个端部分别从对应的凸缘412处穿出。可以使得发热件42的两端都能稳固的与吸液件41连接,并且不会发生脱离。如图5和图7所示,本体411为圆柱状,本体411的外周面为雾化面,凸缘412设于本体411的外周面上。发热件42包括绕设而成的发热丝421,发热丝421与本体411结合,并且发热丝421沿本体411的轴向设置,发热丝421的两端部分别从对应的凸缘412处穿出。可以理解的是,本体411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本体411的表面为平面,该平面为雾化面,凸缘412设于本体411的表面上,发热丝421呈圆盘状,发热丝421设于本体411上后,发热丝421的两端部分别从对应的凸缘412处穿出。发热件42还包括设于发热丝421两端的导线422,导线422从凸缘412穿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导线422可以垂直于本体411的轴向穿出,避免导线422倾斜穿出,使得导线422穿出的一致性更好,降低设置导线422的加工难度。更进一步地,两个凸缘412相对的一端上分别形成第一引出部413和第二引出部414,导线422自第一引出部413、第二引出部414与相应凸缘412的结合处穿出。通过设置第一引出部413和第二引出部414,可以使得对导线422的固定范围更大,固定效果更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出部413和第二引出部414可以是与本体411的雾化面连接的,也可以是与本体411的雾化面间隔设置。导线422可以从第一引出部413与凸缘412结合处穿出,即导线422的一部分位于凸缘412内,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引出部413内;也可以是导线422的径向外周面与凸缘412朝向另一凸缘的端面相内切,即导线422完全位于凸缘412内;还可以是导线422的径向外周面与第一引出部413远离第二引出部414的端面相内切,即导线422完全位于第一引出部413内,或导线422的径向外周面与第二引出部414远离第一引出部413的端面相内切,即导线422完全位于第二引出部414内。第一引出部413和第二引出部414为两个凸缘412相对的端面上相向延伸形成的凸块,第一引出部413和第二引出部414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方形、半圆形或梯形等。

可以理解的是,凸缘412增加了导线422沿垂直于本体411轴向的固定范围,为了避免发热丝421设置到凸缘412内,而造成雾化后烟气排出困难,发热丝421可以位于两个凸缘412之间,导线422再从凸缘412穿出。由于发热丝421不能位于凸缘412内,因此导线422会从凸缘412的边缘位置穿出,或者倾斜的从凸缘412穿出。这样就会出现发热丝421在本体411轴向上固定不牢的情况,或者导线422从凸缘412倾斜穿出后一致性难以保证。而设置第一引出部413和第二引出部414后,可以增加导线422沿本体411轴向的固定范围,在保证导线422能固定牢固的情况下,还能使得导线422可以直接垂直本体411的轴向穿出。

发热丝421的至少部分与本体411的雾化面相结合,在发热丝421设于本体411上的一实施方式中,发热丝421嵌设于本体411中,且发热丝421与本体411的雾化面相内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吸液件41上设置发热丝421时,发热丝421容易发生变形,并且,发热丝421的固定效果更好。当然,发热丝421也可以是一部分埋藏于本体411的雾化面内,另一部分外露于本体411的雾化面。此外,发热丝421位于第一引出部413和第二引出部414之间,使得发热丝421对吸液件41内的液体加热雾化后能直接溢出雾化元件40,缩短溢出路径,确保快速形成烟雾。在本体411的雾化面上设置有凹陷4112,凹陷4112沿本体411的轴向延伸,且至少部分发热丝421在凹陷4112中露出。发热丝421的径向边缘与本体411相内切,且发热丝421的一部分从凹陷4112上露出。位于本体411内部的发热丝421被本体411完全裹覆,这样可以更多地限制发热丝421的自由度,使得本体411对发热丝421的固定和支撑效果更好,有效防止发热丝421从本体411上脱落。位于本体411内部的发热丝421与位于凹陷4112外的发热丝421相比,浸润的液体相对较多。当整个发热丝421发热时,在一定时间内,位于本体411内部的发热丝421的雾化温度低于位于凹陷4112外的发热丝421的雾化温度,位于本体411内部的发热丝421所雾化的烟雾从本体411外表面溢出至气流通道22,位于凹陷4112外的发热丝421所雾化的烟雾从凹陷4112上溢出至气流通道22,两种烟雾的口感将存在差异,即液体能够在不同的温度下雾化,最终实现雾化元件40雾化所得的烟雾口感多样化。此外,发热丝421发热时,位于凹陷4112外的发热丝421相比于位于本体411内部的发热丝421升温更快,位于凹陷4112外的发热丝421最先达到由液体转化为气态烟雾的初始雾化温度,使得位于凹陷4112外的发热丝421能在短时间内对液体进行雾化,确保雾化元件40能快速形成烟雾。凹陷411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沿本体411的周向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应用中,导线422是焊接到发热丝421的两端上,且导线422的电阻值小,发热丝421的电阻值大,便于实现发热丝421对液体加热雾化,发热丝421通过导线422与电源组件60电连接。导线422焊接到发热丝421上后,通过定位模具固定好,再注塑成型出吸液件41。通过模具设置凹陷4112,模具的相应部分卡置在两匝发热丝421之间,这样可以保证每圈发热丝421之间的间距设置更加稳定,可以更好的保持发热丝421的匝间距,从而在雾化过程中,发热丝421提供的热量能更均匀地在吸液件41内传导,以提升整体的雾化性能。两根导线422分别与电源组件60的两个电极电连接。具体地,两根导线422从雾化座30的底部伸出,去除超出雾化座30底部的部分导线422,以与电源组件60的两极电连接。

吸液件41还包括由本体411的两端轴向延伸而出的第一连接部415和第二连接部416,吸液件41内设置轴向贯穿本体411、第一连接部415和第二连接部416的容纳腔417。容纳腔417可与雾化座30的进液口31连通,进液口31设于雾化座30的外侧上,储液腔21内的液体能快速的从进液口31进入吸液件41内,且容纳腔417可以提高导液速度。封堵器50位于进液口31的外部,这样封堵器50可以在进液口31的外侧对进液口31封堵,在封堵器50打开进液口31时,不会占用进液口31的内部空间,液体由进液口31进入雾化元件40的速率更快,雾化元件40的储液量也更大。

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雾化元件40还包括支撑件43。支撑件43嵌设于本体411内,且支撑件43相对于发热件42更靠近吸液件41的中心以提供阻止吸液件41收缩变形的阻力。

在第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件43呈套筒状,支撑件43沿本体411的轴向嵌设于本体411内。

在第二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件43呈环状,支撑件43沿本体411的周向嵌设于本体411内。环状的支撑件43可以设有多个,且多个支撑件43沿本体411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第三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支撑件43呈螺旋状,支撑件43沿本体411的轴向内嵌设于本体411内。

现有的吸液件41在成型后,经常会出现雾化效果不好的情况,经过精心研究和不断的实验操作发现,在烧结过程中,由于吸液件41与发热件42的膨胀系数的差异而产生的收缩变形程度的差异,会导致发热件42与吸液件41分离,影响了发热件42的固定效果,且发热件42与吸液件41分离后,不能有效的加热雾化吸液件41内的液体,会发生干烧,进而影响了对吸液件41内的液体的雾化效果。在具体应用中,吸液件41为多孔陶瓷结构,膨胀系数较大,发热件42为金属发热丝,膨胀系数较小。上述关于支撑件43的实施方式,可以形成对吸液件41的支撑结构,能有效防止在烧结过程中吸液件41与发热件42的相互分离,可提升发热件42在吸液件41上的固定效果,避免因发热件42与吸液件41发生分离而导致的发热件42干烧的现象,保障了发热件42对吸液件41内的液体的加热效果,进而优化了雾化元件40的雾化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43可以设置于本体411的中部,也可以是设于靠近容纳腔417的位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雾化座30与雾化元件40之间还设有透气吸液垫90,且透气吸液垫90套设于雾化元件40上。由于透气吸液垫90具有透气性,雾化元件40多孔结构内产生的气体可以通过透气吸液垫90排到储液腔21内,形成气体流通,使得雾化元件40与储液腔21之间气体的流动性更好,避免气体无法进入排油后的储液腔21内造成储液腔21部分真空,以便于储液腔21内的液体连续地进入雾化元件40内。此外,当雾化元件40的吸液件41内液体过多,液体未被及时雾化时,多余的液体会从吸液件41表面溢出,并向雾化座30外流出,造成雾化元件40漏油。透气吸液垫90可以将雾化元件40表面溢出的液体吸收并锁住,防止液体流出雾化座30,影响使用效果。

请参阅图9和图10,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透气吸液垫90包括基片91和多个侧壁92,多个侧壁92是由基片91向外周辐射延伸形成,多个侧壁92与基片91之间围设形成安装腔,雾化元件40的至少部分容纳在安装腔中。基片91与凸缘412的端面抵接,多个侧壁92与凸缘412的外周面抵接,形成稳定的套接。吸液件41的本体411、凸缘412、第一连接部415和第二连接部416均可以设成圆柱状,基片91呈圆形,并在中部开有圆孔911,侧壁92呈扇形,并沿基片91的周向设置在基片91的外周边缘上。多个侧壁92向基片91的同一侧翻折形成安装腔。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元件40两端上均可套设透气吸液垫90。透气吸液垫90套接到雾化元件40上时,第一连接部415、第二连接部416由基片91中部的圆孔911伸出,基片91与凸缘412的端面抵接,多个侧壁92与凸缘412的外周面抵接。透气吸液垫90可以是棉垫。

请参阅图11和图12,本发明还包括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如上所述的雾化组件10及电源组件60,电源组件60与外壳20连接,并与导线422电连接。由于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了上述雾化组件10和雾化元件40,因此,至少具有上述所有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在长时间储存或运输过程中,不会因为发生碰撞、震荡等情况,而出现漏油的不良现象。并且,该电子雾化装置100产生烟雾的速度更快,且液体的雾化更加充分,使得电子雾化装置100具有较佳的口感。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得雾化座30跟各部件之间的配合结构更加稳定,雾化座30可以分三部分设置,雾化座30与雾化元件40配合的部分为硅胶材质,可以使得雾化座30与雾化元件40之间配合的更加紧密,如果采用硬质材料会产生配合间隙。雾化座30与气流通道22的配合部分、雾化座30与外壳20的配合部分为塑料材质。

在一实施方式中,外壳20远离电源组件60的一端上设有吸嘴110,外壳20内设有通气管120,通气管120的一端与雾化元件40连通,另一端与吸嘴110连通。外壳20该端部内还设有吸油垫130,吸油垫130位于吸嘴110靠近外壳20的一侧。通过吸油垫130可以吸收从外壳20的端部漏出的液体,防止通过吸嘴110吸食烟雾时,漏出的液体影响使用。吸油垫130具体可以是吸油棉或吸油布等,只要可以吸收液体的物质均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