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草薄片成形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16805发布日期:2019-10-09 00:01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草薄片成形干燥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成形干燥设备,尤其是一种烟草薄片成形干燥设备,属于烟草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在烟草生产企业中,现有再造烟草薄片生产线中的薄片成形及干燥的方法和设备,一般采用造纸法、辊压法、稠浆法或干法等。

辊压法中,烟粉、天然纤维、胶粘剂、水以及配料等物料混合(捏合)后,一般成团状,含水率一般在30%左右,通过压辊轧制成带状烟草薄片,进行定型及干燥。由于混合(捏合)后的物料需具备通过辊压轧制成薄片的条件,并且通过网带隧道干燥。此状态下的物料一般成团状,没有流动性,因此在混合(捏合)过程,烟粉、天然纤维、胶粘剂、水以及配料等物料混合均匀性差,难于做到混合均匀一致,导致辊压轧制成带状的烟草薄片上各种物质的分布均匀一致性差,多形成白斑点,影响烟草薄片成品品质,并且强度较差,同时由于受混合(捏合)工艺过程的的限制,天然纤维、胶粘剂以及配料等的加入比例受限,也导致烟草薄片成品强度差,耐加工性差,易折断,易造碎,限制了辊压法薄片成品的应用范围。

稠浆法中,烟粉、天然纤维、胶粘剂、水以及配料等物料通过混浆装置混合成膏状稠浆,各种的物料混合均匀性较好,此状态下的物料一般成膏状稠浆状,有一定流动性,含水率一般在80%左右。由于混合的物料含水率高,有一定的流动性,在干燥时需采用钢带干燥,烟浆涂布在钢带上形成带状烟草薄片,随钢带(环状薄钢板)进入干燥隧道,通过烙饼的方式成形及干燥。该方法的烟浆通过涂布的方式在钢带上形成带状烟草薄片,随意性较大,导致成品致密度差,薄片厚度均匀性差,同时由于烟浆含水率高,钢带表明温度高时,会形成气泡,气泡破裂就在薄片上形成孔洞,影响成品质量。另外钢带干燥方式在物料水分低于40%的状态下不利于物料水分的蒸发,干燥效率低,生产能力受限,蒸汽耗量大。

造纸法中,先用萃取烟草原料,不溶性物质或添加天然纤维制成浆后进入造纸机,初步形成纸网,水溶性萃取物经浓缩后和添加剂一并加入纸网中,干燥后即为成品。加工制造时,可从水溶性物质中提取或除去某些烟草成分,均质烟叶调制多用此法。该法所生产的薄片,物理强度高,湿强度好,不易破碎,单位体积重量轻,燃烧速度快,生成焦油量低。然而其生产工艺复杂,投资成本以及能源消耗高,产品得率低,并且萃取提纯物浸涂或喷涂到抄纸制成纤维薄片片基上,整体性稍差,在后续加工过程会出现纤维脱离,出现掉毛掉粉现象。

因而,目前急需一种提升烟草薄片品质、同时降低能耗和成本的设备及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草薄片成形干燥设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烟草薄片成形干燥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混浆装置、预干燥脱水装置、若干输送装置、若干辊压轧制装置和烘干装置,其中,预干燥脱水装置包括连续转动的钢带、设于钢带上下方的加热干燥装置、设于钢带前端上方的稠浆布浆装置和设于钢带后方的剥离装置,辊压轧制装置包括一对相向转动轧辊装置,辊压轧制装置与预干燥脱水装置之间、辊压轧制装置与烘干装置之间均通过输送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浆料通过稠浆布浆装置形成带状薄片,经预干燥脱水后,经过剥离装置剥离到第一输送装置上,然后进入第一辊压轧制装置,然后再通过第二输送装置进入第二辊压轧制装置,再通过第三输送装置进入第三辊压轧制装置,最后进入烘干装置。

进一步地,混浆装置包括腔体、设于腔体上的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以及设于腔体一侧的浆料出口。

进一步地,辊压轧制装置的两轧辊间隙可调。

进一步地,烘干装置包括环形网带。

进一步地,第三轧辊的线速度是第二轧辊的1.2~2倍;第二轧辊的线速度是第一轧辊的1.1~1.5倍;第一轧辊的线速度是环形钢带的0.8~1.2倍。

进一步地,辊压轧制的带状薄片厚度为0.05~0.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烟粉与多种物料的均匀混合,提高成品致密度,生产厚度及品质均匀一致的再造烟草薄片,同时避免薄片出现白斑点、孔洞、物料混合不均、厚度不均匀等不良现象,提高成品品质,并且有效提高生产能力。

(2)本实用新型可拓宽烟粉、天然纤维、胶粘剂、水以及配料等各种物料的配比范围,有效改善再造烟草薄片品质,并为烟草薄片加工企业生产符合市场多元化需求的不同品质以及更多批次的再造烟草薄片提供条件。

(3)本实用新型把稠浆法的混浆装置、稠浆涂布装置、钢带干燥脱水装置与辊压法的辊压轧制装置、网带烘干装置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再造烟草薄片的成形及干燥的方法和连续生产设备,充分保留并优化现有技术的优势,去除以及改进以往技术存在的不足,实现技术优势互为补充的再造烟草薄片成形及干燥的方法和设备。

(4)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在物料含水率较高的膏状稠浆状态下进行各种物料的混合,混合的物料含水率高,有一定的流动性,可以保证混浆均匀一致。通过布浆装置把烟浆涂布在环形钢带上,形成带状物料,再经过钢带干燥装置进行预干燥,当含水率低于30%以下,此状态下的物料一般成团状,没有流动性,经过多次辊压轧制,带状薄片的厚度变得更薄,辊压轧制的带状薄片厚度为0.05~0.2mm可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加料口;2-第二加料口;3-混料腔;4-浆料出口;5-稠浆布浆装置;6-预干燥脱水装置;6.1-环形钢带;6.2-加热干燥装置;7-剥离装置;8-通风口;9-第一输送装置;10-第一辊压轧制装置;10.1-第一轧辊;11-第二辊压轧制装置;11.1-第二轧辊;12-第三辊压轧制装置;12.1-第三轧辊;13-传送装置;14-网带烘干装置;14.1-环形网带;15-第二输送装置;16-第三输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例,而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烟草薄片成形干燥设备,包括依次设置的混浆装置、预干燥脱水装置6、三个输送装置、三个辊压轧制装置和烘干装置14。混浆装置包括混料腔3、设于混料腔3上的第一加料口1和第二加料口2以及设于混料腔3一侧的浆料出口4。

预干燥脱水装置6包括壳体、壳体中设有连续转动的环形钢带6.1、设于钢带6.1上下方的加热干燥装置6.2、设于钢带6.1前端上方的稠浆布浆装置5、设于钢带后方的剥离装置7和设于壳体上方的通风口8。

第一输送装置9一端设于剥离装置7下方,一端设于第一辊压轧制装置10上方,第二输送装置15一端设于第一辊压轧制装置10出口,一端设于第二辊压轧制装置11上方,第三输送装置16一端设于第二辊压轧制装置11出口,一端设于第三辊压轧制装置12上方,第三辊压轧制装置12的出口通过传送装置13与网带烘干装置14连接,网带烘干装置14中设有环状网带14.1,第一辊压轧制装置10、第二辊压轧制装置11、第三辊压轧制装置12中分别设有第一轧辊10.1、第二轧辊11.1和第三轧辊12.1。

基于上述设备的烟草薄片成形干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物料混合

将物料加入混浆装置混合,物料在含水率高的状态下,混合成为有一定的流动性的、均匀一致的膏状稠浆状态的浆料;步骤(1)中,物料为现有的烟粉、天然纤维、胶粘剂、水以及配料,配比范围主要依据薄片生产工艺要求,不同薄片工艺要求不同,配比也不相同,根据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

步骤(2)、预干燥脱水

上述浆料进入预干燥脱水装置,浆料通过稠浆布浆装置涂布在环形钢带上,形成带状物料,再经过钢带干燥装置进行预干燥,至形成团状无流动性的带状薄片,剥离装置将上述带状薄片剥离至输送装置;

步骤(3)、辊压轧制

带状薄片通过第一输送装置进入第一辊压轧制装置进行第一次辊压轧制,辊压轧制后的物料通过第二输送装置进入第二辊压轧制装置进行第二次辊压轧制,如此反复,进行多次辊压轧制。辊压轧制装置的两轧辊间隙可调。本实施例的环形钢带6.1、第一轧辊10.1、第二轧辊11.1、第三轧辊12.1、网带烘干装置14的环形网带14.1以及各个输送装置的线速度均可调整,一般地,第三轧辊的线速度是第二轧辊的1.2~2倍;第二轧辊的线速度是第一轧辊的1.1~1.5倍;第一轧辊的线速度是环形钢带的0.8~1.2倍;环形网带、传送装置与第三轧辊的线速度相同;第三输送装置与第二轧辊的线速度相同;第二输送装置与第一轧辊的线速度相同;第一输送装置与环形钢带的线速度相同,前后工序间没有物料缓存。通过各级轧制线速度的匹配,可使得带状薄片每经过一次辊压轧制,带状薄片的厚度变得更薄,辊压轧制的带状薄片厚度为0.05~0.2mm。

步骤(4)、烘干

辊压轧制后的物料进入烘干装置进行烘干,即得到烟草薄片。

本实施例的混浆装置、布浆装置、预干燥脱水装置、三个输送装置、三个辊压轧制装置和烘干装置均可采用现有的技术手段。

物料经过混浆装置均匀混合为膏状稠浆,通过布浆装置5涂布在环形钢带6.1上进行预干燥脱水,预干燥温度可以超过水的沸点,带状薄片在预干燥过程出现的孔洞可在后续辊压轧制过程得以消除。从钢带剥离的物料通过三个辊压轧制装置逐级轧制成形的带状薄片,通过网带烘干装置达到再造烟草薄片成形干燥工艺所需的含水率及温度要求。辊压轧制后的薄片,厚度更薄,可通过电烤炉与高温热风相结合的隧道式网带干燥装置方式进行快速干燥,其干燥效率高,含水率及温度控制精准。

如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