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气道雾化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59985发布日期:2023-01-07 00:35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气道雾化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胶生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气道雾化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是一种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体分散系统。现有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一般都设置有雾化装置,在用户启动装置后,通过雾化芯内的发热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对装置内的气溶胶基质进行加热,形成可供用户食用的气溶胶。
3.目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雾化装置使用的是电阻式加热针,在加热针的表面或者内部布设电阻,使用时加热针穿入气溶胶基质内部,电阻通电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加热针,加热针发热,对气溶胶基质加热,产生气溶胶。这种装置存在以下缺陷:电阻式加热的能量转化率低,导致气溶胶产生装置一次充电可使用的时间较短;热量从电阻到加热针,由加热针向气溶胶基质传递扩散,存在热量利用率低,热传导速率慢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气道雾化装置及气溶胶产生装置,该装置通过空气加热气溶胶基质,且可以从底部和周壁同时加热气溶胶基质。
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双气道雾化装置,其包括:杯体,其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及第二收容腔,所述第二收容腔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的下方;以及发热组件,其具有线圈及发热筒,所述发热筒的至少部分筒身置于所述第二收容腔,且所述发热筒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腔壁之间构成连通所述第一收容腔与外界的第一气道,所述发热筒的内部构成连通所述第一收容腔与外界的第二气道,所述线圈环绕所述发热筒设置、与所述发热筒配合,电磁加热所述第一及第二气道的气体。
7.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还包括导流元件,所述导流元件具有与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口沿对接的第一筒体、及与所述发热筒的底端对接的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侧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气道连通的第一进气口、及与所述第二气道连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与第二筒体之间具有连接筋条。
8.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及第二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进气口分布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周壁,所述多个第二进气口分布于所述第一筒体的周壁。
9.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导流元件的底端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二筒体的内部连通,所述安装孔密封安装一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延伸至所述发热筒内,温度感应器安装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端,所述支撑元件的底端设有电极,所述电极与所述温度感应器电连接。
10.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对应所述第一及第二
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导流元件的外侧。
11.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杯体、所述发热筒、所述导流元件及所述支撑元件固定于第一支架,所述线圈及所述风扇固定于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固定且可分离。
12.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外沿设有弹扣,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壳体设有与所述弹扣配合的扣位,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弹扣设有推键。
13.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收容腔的底部对应所述发热筒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第二筒体的底端与所述发热筒的顶部及底部对应固定。
14.在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杯体为金属或陶瓷杯体。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主机及雾化装置,其中,所述雾化装置为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雾化装置采用线圈和发热筒构成发热组件,采用电磁加热方式,相比现有的电阻加热,具有能量转化率高,气溶胶产生装置一次充电可使用的时间更长的特点。
18.利用发热筒与杯体构成两个气道,利用发热筒对两个气道内的空气加热,其中一个气道内的空气对第一收容腔内的气溶胶基质的底部加热,另一个气道内的空气对第一收容腔内的气溶胶基质的底部及第一收容腔的周壁加热,由于利用气流加热,且从底部和周壁同时加热,所以热传导速度更快,热量利用率高,加热更均匀。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种双气道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其导流元件的立体图;
21.图3为导流元件的剖视图;
22.图4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5.如图1所示,本双气道雾化装置100包括杯体104和发热组件124。
26.杯体104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收容腔103和第二收容腔106,第二收容腔106位于所述第一收容腔103的下方,第一收容腔103中收容气溶胶基质101。杯体104优选热导率高的材料,更优选陶瓷材料或金属材料的杯体。一实施例中,杯体104固定在第一支架102。
27.发热组件124包换线圈122和发热筒123。
28.发热筒123固定在第二收容腔106,发热筒123与第二收容腔106的腔壁之间构成连通所述第一收容腔103与外界的第一气道107,发热筒123的内部构成连通所述第一收容腔103与外界的第二气道108。本实施例中,发热筒123仅上半段位于所述第二收容腔106,也可以使发热筒123的全部筒身均处在第二收容腔106内,总之,应当保证发热筒123的筒身有至少一部分是与第二收容腔106的腔壁相对的。发热筒123优选铁或含铁合金,或者其它的能够被线圈122的磁场作用,而产生热能的材料。
29.线圈122环绕所述发热筒123设置,线圈122与所述发热筒123配合形成电磁式发热组件124。
30.一实施例中,线圈122固定在第二支架111,线圈122与主机内的电路板电连接,第二支架111固定在第一支架102的下端可分离。第一支架102和第二支架111固定于一壳体内,该壳体也是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壳体。在第一支架102的外沿设有弹扣126,在所述壳体设有扣位127,所述弹扣126与所述扣位127卡接配合,使第一支架102保持在壳体内。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弹扣126设有推键125,按压该推键125,可将弹扣126从扣位127脱开,在脱开状态下,可将第一支架102从壳体内取出,便于对杯体104的清洁维护,具体将在后面的段落详细说明。
31.上述雾化装置100采用电磁式的发热组件124,且利用空气加热的加热方式。工作原理如下:工作时,给线圈122通电,电磁加热效应将发热筒123加热。外界空气进入第一气道107及第二气道108,被发热筒123加热,形成的高温空气一方面对第一收容腔103内的气溶胶基质101的底部加热,另一方面,第一气道107内的高温空气还对第二收容腔106的周壁加热,热量经第二收容腔106的周壁传递给第一收容腔106的周壁,进而从周壁对第一收容腔103内的气溶胶基质101加热。图1中用多个小箭头表示了气流。
32.上述雾化装置100采用发热筒123和线圈122构成电磁式的发热组件124,相比现有的电阻加热,电磁加热方式具有能量转化率高的特点,因此,可使得气溶胶产生装置一次充电可使用的时间更长。
33.此外,上述雾化装置100利用发热筒123与杯体104构成两个气道,利用发热筒123对两个气道内的空气加热,其中一个气道内的空气对第一收容腔103内的气溶胶基质101的底部加热,另一个气道内的空气对第一收容腔103内的气溶胶基质101的底部及第一收容腔103的周壁加热,由于利用气流加热,且从底部和周壁同时加热,所以热传导速度更快,热量利用率高,加热更均匀。
34.一实施例中,雾化装置100进一步还包括导流元件121,导流元件121固定在第一支架102,外界空气通过导流元件121进入第一气道107及第二气道108。
35.图2和图3示出了导流元件121的构造。其整体为中空柱状结构,具有第一筒体120及第二筒体119,第二筒体119位于第一筒体120内,二者之间有连接筋条1191,在第一筒体120的侧部开设有第一进气口118及第二进气口117。
36.参照图1,第一筒体120与所述第二收容腔106的口沿对接,第二筒体117与发热筒123的底端对接,第一进气口118与第一气道107连通,第二进气口117与第二气道108连通。第一筒体120的外壁与第一支架102的结合部设有第一密封圈109和第二密封圈112。
37.通过上述导流元件121,外界空气可以从侧壁进入第一及第二气道。作为替代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置导流元件121,而将发热筒123的下端及第二收容腔106的口沿延伸,直接与外界形成连通。
38.参照图2,进一步第一进气口118及第二进气口117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第一进气口118分布于所述第一筒体120的周壁,所述多个第二进气口117分布于所述第一筒体120的周壁,籍此结构,外界空气分别在第一筒体120的周围多个进气口进入第一气道及第二气道,第一气道及第二气道中气流将更均匀,更有利于第一收容腔103的周壁的均匀加热。
39.结合图1和图3,导流元件121的底端具有安装孔1192,所述安装孔1192与所述第二
筒体119的内部连通,所述安装孔1192固定一个支撑元件110,支撑元件110与安装孔1192的结合部设有第三密封圈113。支撑元件110延伸至所述发热筒123内,温度感应器固定在所述支撑元件110的顶端,所述支撑元件110的底端固定有电极114,所述电极114通过导线与所述温度感应器连接。
40.第二支架111对应所述电极114固定有导电针115,导电针115与电极114接触配合,温度感应器采集到的发热筒123内的空气温度,通过电极114、导电针115传输给主机的电路板。
41.一实施例中,双气道雾化装置100还包括风扇116,风扇116固定在第二支架111,更具体地说,是在导流元件121的外侧。风扇116的出风口朝向导流元件121上的第一进气口118和第二进气口117。风扇116启动后,将外界空气送入到第一气道107和第二气道108。
42.作为另一实施方式,也可以不设置上述风扇116。使用者抽吸气溶胶基质101外端的抽吸部时,第一气道107及第二气道108内产生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外界空气进入第一气道107及第二气道108。
43.在一实施例中,杯体104、发热筒123、导流元件121及支撑元件110固定于第一支架102,所述线圈122及风扇116固定于第二支架111,第一支架102与第二支架111固定、且可分离。这将有利于杯体104的清洁维护。具体地,按压推键125时,弹扣126从扣位127脱出,第一支架102解锁,可从壳体中取出,取出后,可以从第一支架102拆出导流元件121、发热筒123进行清洁维护,拆出导流元件121及发热筒123后,杯体104两端相通,从而可对杯体104内部进行清洁,清洁维护后,将第一支架102装回壳体即可,由于温度感应器通过支撑元件110底部的电极114与第二支架111上的导电针115接触电连接,所以将第一支架102插入壳体后,可自动实现温度感应器与主机内的电路板的电连接,非常方便。
44.参照图1,一实施例中,第二收容腔106的底部对应所述发热筒123设有连接部105,连接部优选槽,所述连接部105及所述第二筒体119的顶端与所述发热筒123的顶部及底部对应固定。作为替代,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部105,将发热筒123固定在第二筒体119的顶端。
45.图4示出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
46.本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主机200及上述的双气道雾化装置100。
47.主机200包括壳体205,壳体205内安装有电池203、电路板202,壳体205底端设有充电接口204,侧部设有电源开关201。电路板202与线圈112及风扇116电连接,给线圈112及风扇116提供电能,电路板202还与导电针114电连接,接收温度感应器的温度信号。
48.图5示出了从主机200拆出气溶胶基体101及第一支架102的状态。
49.结合图4、5,主机200整体呈杆状,电池203、电路板202安装在主机200的下半部。第二支架111固定在主机200的上半部,线圈122、风扇116及导电针114固定在第二支架111。杯体104、发热筒123、导流元件121及支撑元件110固定在第一支架102。可方便地将杯体104、发热筒123、导流元件121及支撑元件110整体拆出。
50.如无特别说明,上述“第一”、“第二”等类似术语用于区分相同名称的不同装置,不能解释为含有顺序、主次、重要程度等含义。
51.上述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些详细的说明仅仅限于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下对上述方案进行的各种润饰、等效变换等均应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