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753阅读:3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伞具作为一种遮阳挡雨的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目前的伞具分为两种,自动伞和非自动伞,而自动伞以其使用方便而受到广大使用者的青睐。但是对于一般的折自动伞而言,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目前的自动伞为了减小伞具的长度,其中棒多采用多节可伸缩结构,即中棒至少采用两节相互套接的管体构成,而在较粗一管体内设置有压缩弹簧。当自动伞具收合时,在外力作用下中棒被压缩,伞骨实现收合,并且依靠设置在中棒下端的卡钩实现整个伞具的定位,以使伞具处于被收缩、折合的状态。当按下伞具上卡钩的控制按钮时,中棒在其内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将迅速弹开(即伸长),同时伞骨张开,实现开伞之目的。由上述的分析可知,由于目前自动伞在开伞时,中棒的自动伸展与伞骨的展开是通过两个相互独立的机构控制,所以,只要卡钩的控制按钮被触发以后,两个机构将分别运行,这样也就产生了如下的问题若使用者在无意中触发控制按钮,即使伞骨还未张开,但伞具的中棒仍将自行伸长。在使用者无防备状态下,中棒的突然伸出很容易对使用者或者其旁边的人造成伤害。故而,如何解决多节可伸缩中棒在无意状态下的自动伸缩已经成为目前自动伞具生产商所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使得中棒在伞骨未张开情况下无法自动伸长,以增强自动伞的安全使用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该伞具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主骨、支骨及拉簧,于上巢周缘枢设有多数个支撑伞面的主骨,下巢套设于中棒上,并且下巢周缘枢设有多数个支撑主骨的支骨,拉簧连接在下巢与支骨之间,中棒包括内管与外管,其中外管内设置有一压缩弹簧,内管插设滑配于外管内,并且于内管下端部设置有弹性卡件,于外管上设置有与弹性卡件对应的上卡扣孔和下卡扣孔。
所述的设置于内管上的弹性卡件包括一扣珠以及一“V”形弹片,扣珠同弹片铆合固定,内管对应扣珠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扣珠在弹片弹力作用下由该通孔穿过;所述开设于中棒外管上的上、下卡扣孔位于同一垂线上,并且上下间隔一定距离。
或者,所述的设置于内管上弹性卡件包括一内嵌于内管中的内塞、一扣珠以及一弹簧,内管对应扣珠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扣珠在弹簧弹力作用下由该通孔穿过;所述开设于中棒外管上的上、下卡扣孔位于同一垂线上,并且上下间隔一定距离。
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后,中棒内管与外管之间通过弹性卡件与上下卡扣孔卡扣实现相互的定位。由于外管上设置有两个卡扣孔,所以当中棒处于伸长或收缩的不同状态时,弹性卡件也将与不同的卡扣孔配合。同时,弹性卡件与卡扣孔之间需要通过套设于中棒上的下巢来触发,即当下巢沿中棒上滑或下滑时才可触发弹性卡件与卡扣孔,使弹性卡件与其中一个卡扣孔可以脱离。而如果下巢不上滑或下滑,则中棒内、外管将保持稳定状态,不会出现伸长或收缩,如此一来就可避免使用者在无意状态下触发开伞按钮而出现的中棒突然伸长或缩短的情况,防止中棒对使用者或者其周围的人带来不适感觉甚至是伤害。另一个方面,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后,伞具的中棒仍可实现伸缩之目的,以使伞具在非使用状态下的长度可以缩短,便于使用者放置或携带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收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具体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见图1、2、3、4,本实施例是用于非多折自动伞上。该伞具包括上巢1、下巢2、中棒3、主骨4、支骨5、拉簧6。其中上巢1的下端设置有一挡管部11。主骨4的一端枢接于上巢1的周缘。上巢1下端的挡管部11用于顶住下巢2弹升使开伞定位。
下巢2套于中棒3上,并且该下巢2上设有上枢接巢21和下枢接巢22,支骨5的一端枢接于下巢2的上枢接巢21上,其另一端枢接于主骨4上;拉簧6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支骨5和下枢接巢22上。
所述中棒3包括可相对伸缩的内管31与外管32,外管32内设置有一压缩弹簧30,内管31上端固定连接于上巢1的下端,挡管部11固定于内管31上端、上巢1下端。该内管31插设滑配于外管32内,并且于内管31下端插设于外管32的部位设置有弹性卡件,于外管32上对应该弹性卡件设置有与之对应的卡扣孔。见图2、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设置于内管31上的弹性卡件包括一扣珠312以及一“V”形弹片315,扣珠312同弹片315铆合固定。内管31对应扣珠312的位置开设有通孔314,扣珠312在弹片315弹力作用下穿过该通孔314。所述的卡扣孔包括开设于中棒3外管32上的上卡扣孔321和下卡扣孔322,上、下卡扣孔321、322位于同一垂线上,并且上下间隔一定距离。当内管31的通孔314与外管32上的上卡扣孔321或下卡扣孔322重合时,扣珠312在弹片315弹力作用下由上卡扣孔321或下卡扣孔322伸出,这样内管31与外管32通过扣珠312就实现了相互的定位。
使用本实施例时,见图1、3,当按下设置于中棒3下端的控制按钮71后,设置于中棒3内的卡钩72将脱离下巢2上的钩孔,在拉簧6的拉力作用下主骨4向上展开,并且同时拉簧6也将拉动下巢2向上运动。此时内管31中的扣珠312卡扣于外管32上的下卡扣孔322内。当下巢2继续上升并且越过下卡扣孔322时,扣珠312被下巢2压入,此时扣珠312失去下卡扣孔322的限制,在压缩弹簧30的弹力作用下,内管31被向外推出,从而带动下巢2及整个伞骨向上运动伸开,直至下巢2越过上卡扣孔321后,扣珠312上升到外管32的卡扣孔312,并凸出定位。此时中棒3的内管31与外管32重新被卡扣固定,伞具实现开伞以供使用者使用。当伞具需要收合时,首先拉动下巢2下滑,当下巢2越过上卡扣孔321后,扣珠312又被下巢2压入而使上卡扣孔321失去对其的限制,同时内管31向内收入外管32。此时下巢2继续在使用者外力作用下下滑,并且同时通过支骨5、拉簧6及主骨4带动下巢2向下滑动,直至下巢2向下越过下卡扣孔322后,扣珠312下滑到下卡扣孔322凸出,使内管31与外管32收合定位;同时下巢2下拉到中棒3外管32上卡钩72处,由卡钩72固定,此时伞具收合,完成收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巢2上下滑动触发扣珠312与上、下卡扣孔321、322的卡扣,使得当下巢2不上滑或下滑时,中棒3内、外管31、32将保持稳定状态,不会出现伸长或收缩,如此一来就可避免使用者无意状态下触发开伞控制按钮71而出现的中棒3突然伸长或缩短的情况,防止中棒3对使用者或者其周围的人带来不适感觉甚至是伤害。
另外,上述的设置于内管31上弹性卡件也可采用另外结构。见图5,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其与实施例一所不同的是所述的设置于内管31上弹性卡件包括一内嵌于内管31中的内塞311、安装在内塞311中的一扣珠312以及一弹簧313。内管31对应扣珠312的位置开设有通孔314,扣珠312在弹簧313弹力作用下穿过该通孔314;所述的卡扣孔包括开设于中棒3外管32上的上卡扣孔321和下卡扣孔322,上、下卡扣孔321、322位于同一垂线上,并且上下间隔一定距离。当内管31的通孔314与外管32上的上卡扣孔321或下卡扣孔322重合时,扣珠312在弹簧313弹力作用下由上卡扣孔321或下卡扣孔322伸出,这样内管31与外管32通过扣珠312就实现了相互的定位。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非多自动折伞上,其同样适用于多折伞自动伞上。见图6,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其正是适用于一种两折自动伞上,其结构及效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
权利要求1.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该伞具包括中棒、上巢、下巢、主骨、支骨及拉簧,于上巢周缘枢设有多数个支撑伞面的主骨,下巢套设于中棒上,并且下巢周缘枢设有多数个支撑主骨的支骨,拉簧连接在下巢与支骨之间,中棒包括内管与外管,其中外管内设置有一压缩弹簧,内管插设滑配于外管内,并且于内管下端部设置有弹性卡件,其特征在于于外管上设置有与弹性卡件对应的上卡扣孔和下卡扣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置于内管上的弹性卡件包括一扣珠以及一“V”形弹片,扣珠同弹片铆合固定,内管对应扣珠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扣珠在弹片弹力作用下由该通孔穿过;所述开设于中棒外管上的上、下卡扣孔位于同一垂线上,并且上下间隔一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置于内管上的弹性卡件包括一内嵌于内管中的内塞、一扣珠以及一弹簧,内管对应扣珠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扣珠在弹簧弹力作用下由该通孔穿过;所述开设于中棒外管上的上、下卡扣孔位于同一垂线上,并且上下间隔一定距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动伞之伸缩中棒的固定结构。于上巢周缘枢设有多数个支撑伞面的主骨,下巢套设于中棒上,并且下巢周缘枢设有多数个支撑主骨的支骨,拉簧连接在下巢与支骨之间,中棒包括内管与外管,其中外管内设置有一压缩弹簧,内管插设滑配于外管内,并且于内管下端部设置有弹性卡件,于外管上设置有与弹性卡件对应的上卡扣孔和下卡扣孔。使用时通过套设于中棒上的下巢上下滑动触发弹性卡件与上、下卡扣孔配合,当下巢不滑动时,中棒内、外管保持稳定状态,不会出现伸长或收缩,如此就可避免使用者无意状态下触发开伞按钮而出现的中棒突然伸长或缩短的情况,防止中棒对使用者或者其周围的人带来不适感觉甚至伤害。
文档编号A45B25/14GK2749336SQ2004200953
公开日2006年1月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9日
发明者刘福田 申请人:刘福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