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边钢圈织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3540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包边钢圈织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边钢圈织带。
技术背景 目前,织带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行业及其它日常生活中,服装行业的应用尤为广 泛,织带已经成为内衣行业中最常用的辅料,如胸围定型钢圈的外层包裹钢圈织带。而现有 的女性内衣,其用于包覆钢圈的钢圈织带是双层厚度一致的套管状织带,装上钢圈后,钢圈 会形成一个手感很硬的凸起部,穿上内衣时凸起部会与肌肤接触而产生不舒服的迫压感, 并会在肌肤处留下印痕,内衣的穿戴舒适性较差,且钢圈容易穿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包边钢圈织带,这种包边 钢圈织带可缓解钢圈对肌肤的迫压感,避免在肌肤处留下印痕,改善内衣的穿戴舒适性,且 有效防止钢圈穿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它包括 织带本体,所述织带本体包括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上层织物包括上层交织段和上层包边 段,下层织物包括下层交织段和下层包边段,上层织物的上层交织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交 织段交织形成缓压层,上层织物的上层包边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包边段交织形成加强层, 所述缓压层厚度大于加强层厚度。 所述加强层对折车缝到缓压层上,并一体编织成包边型套管状结构的织带本体, 加强层和缓压层之间形成用于包裹钢圈的钢圈通道。 所述上层织物的上层交织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交织段通过上下交织交织段绒毛 经线形成竖立绒毛结构的缓压层。 所述上层织物的上层包边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包边段通过上下交织包边段绒毛 经线形成加强层。 所述上层织物由上层纬线和上层经线交织而成,下层织物由下层纬线和下层经线 交织而成。 所述织带本体的外周面为绒毛面或非绒毛面。 所述织带本体为弹性织带或非弹性织带。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其所述织带本体 包括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上层织物包括上层交织段和上层包边段,下层织物包括下层交 织段和下层包边段,上层织物的上层交织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交织段交织形成缓压层,上 层织物的上层包边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包边段交织形成加强层,所述缓压层厚度大于加强 层厚度;采用上述结构的钢圈织带,较厚的缓压层可大大增加钢圈织带对钢圈的缓压作用, 较薄的加强层起到增加钢圈织带强度的作用。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包边钢圈织带应用于女 性内衣,穿上内衣后内衣与肌肤接触处不会产生不舒服的迫压感,可避免在肌肤处留下印痕,改善内衣的穿戴舒适性,并且本实用新型所述包边钢圈织带的缓压层和加强层都有很 强的抗顶破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钢圈穿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层织物的上层交织段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层织物的上层包边段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下层织物的下层交织段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层织物的下层包边段组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交织段绒毛经线的交织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包边段绒毛经线的交织结构示意图; 图9为用于制作本实用新型的双纬钩钩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它包括织带本体l,所述织带本体1包括 上层织物2和下层织物3,上层织物2包括上层交织段23和上层包边段24,下层织物3包 括下层交织段33和下层包边段34,上层织物2的上层交织段23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交织 段33交织形成缓压层5,上层织物2的上层包边段24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包边段34交织 形成加强层IO,所述缓压层5厚度大于加强层10厚度。所述加强层10对折车缝到缓压层 5上,并一体编织成包边型套管状结构的织带本体1,加强层10和缓压层5之间形成用于包 裹钢圈的钢圈通道8。所述上层织物2的上层交织段23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交织段33通 过上下交织经过经线输送装置的交织段绒毛经线4形成竖立绒毛结构的缓压层5 ;所述上 层织物2的上层包边段24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包边段34通过上下交织另一组未经过经线 输送装置的包边段绒毛经线9形成加强层10。 由于上下交织组成竖立的绒毛,从而使缓压层5形成一定的缓压效果,加强内衣 与皮肤接触时的柔软感,可缓解钢圈通道8内的钢圈对肌肤的接触迫压感,穿着后内衣不 会在乳房下印出钢圈压痕,而且钢圈装入后,减少凸起现象,使内衣外形更加美观舒适。 本实施例中,缓压层5的绒毛高度可调节在一定范围内,该高度范围为0. 5mm 3mm,该包边钢圈织带的缓压层5和加强层10都有超强的顶破能力,特别是缓压层5—面的 顶破性远远超过25kg。 本实施例中,所述织带本体1由上层织物2和下层织物3 —体编织而成,织物在织 造时经线需要分开成三层纱线,由高到底排列经线,使经线分别处于最高位置、中间位置和 最低位置。所述上层织物2由上层纬线21和上层经线22交织而成,下层织物3由下层纬 线31和下层经线32交织而成。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包边 钢圈织带的上层织物2、下层织物3的较佳组织结构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分别为交织 段绒毛经线4和包边段绒毛经线9的较佳组织结构示意图,当然,它们的组织结构并不仅限 于图3、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图中,X表示经线处于最高位置,A表示经线处于中间位置,O表示经线处于最低位置。 所述织带本体1的外周面可以为绒毛面,也可以为非绒毛面。本实用新型所述包 边钢圈织带的材料使用了锦纶、氨纶、涤纶或其它原料。 本实用新型所述织带本体1可以为弹性织带,也可以为非弹性织带。采用弹性系 数大的原材料作为织带原料,即可织出弹性织带;采用弹性系数接近零的原材料作为织带 原料,即可织出非弹性织带。 本实用新型的包边钢圈织带主要制造设备为无梭织机,采用瑞士MULLER的 NF53/66S型号丝绒机,其制作过程如下 —、由整经部件把所需的经线(氨纶纱、尼龙纱或其它纱线)巻装在盘头上; 二、将经线盘头通过盘头巻装输送,按所需的经纱排列方式穿过无梭织机的棕丝, 交织段的绒毛经线经过丝绒机的经线输送装置。 三、无梭织机的棕框根据所需的组织方式上下运动,从而带动棕丝上下运动,使经 纱分三层形成开口; 四、如图9所示,无梭织机的双纬钩7带动纬线横穿开口,由舌针收取纬线或边 线; 五、钢筘前后摆动,将穿过开口的纬线打实,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包边钢圈织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包边钢圈织带,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生产自动化, 且生产效率高,可用于胸围定型的钢圈的外层包裹。由于该钢圈织带的织带本体l内设有 由竖立的绒毛组成的缓压层5,缓压层5与皮肤的接触比较柔软,可缓解织带本体1包裹的 钢圈对肌肤的接触迫压,穿着后不会在乳房下印出钢圈压痕,而且钢圈装入后,几乎无凸起 现象,使内衣外形更加美观;并且本实用新型织带有超强的抗顶破能力,有效地防止因钢圈 穿透而伤到身体。因此,应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包边钢圈织带的内衣,不仅可以使得钢圈的功 能得到完美的发挥,而且穿着后不会在乳房下印出钢圈压痕,使内衣更贴身更平顺,改善内 衣的穿戴舒适性,满足美观的要求,无论运动或静止都有完美的上身效果及舒适的感觉。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 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它包括织带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1)包括上层织物(2)和下层织物(3),上层织物(2)包括上层交织段(23)和上层包边段(24),下层织物(3)包括下层交织段(33)和下层包边段(34),上层织物(2)的上层交织段(23)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交织段(33)交织形成缓压层(5),上层织物(2)的上层包边段(24)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包边段(34)交织形成加强层(10),所述缓压层(5)厚度大于加强层(10)厚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层(10)对折车缝 到缓压层(5)上,并一体编织成包边型套管状结构的织带本体(l),加强层(10)和缓压层 (5)之间形成用于包裹钢圈的钢圈通道(8)。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织物(2)的上层 交织段(23)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交织段(33)通过上下交织交织段绒< 毛经线(4)形成竖 立绒毛结构的缓压层(5)。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织物(2)的上层 包边段(24)和下层织物(3)的下层包边段(34)通过上下交织包边段绒毛经线(9)形成加 强层(10)。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织物 (2)由上层讳线(21)和上层经线(22)交织而成,下层织物(3)由下层讳线(31)和下层经 线(32)交织而成。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1)的外周 面为绒毛面或非绒毛面。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带本体(1)为弹性 织带或非弹性织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织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边钢圈织带,它包括织带本体,所述织带本体包括上层织物和下层织物,上层织物包括上层交织段和上层包边段,下层织物包括下层交织段和下层包边段,上层织物的上层交织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交织段交织形成缓压层,上层织物的上层包边段和下层织物的下层包边段交织形成加强层,所述缓压层厚度大于加强层厚度;本实用新型可缓解钢圈对肌肤的迫压感,避免在肌肤处留下印痕,改善内衣的穿戴舒适性,且有效防止钢圈穿透。
文档编号A41C3/12GK201534905SQ20092019444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0日
发明者何仲聘, 梁勤忠 申请人:东莞润达弹性织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