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801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日常穿着的新型鞋。
背景技术
普通的鞋,通常穿着时是借助鞋帮固定于脚上的,这是一种单一的穿着形式。有些鞋,尤其是新鞋,容易产生夹脚、磨脚的现象。一双鞋,对脚的大小和形状的匹配范围比较窄,而人的左右脚通常会有一定差别,因此有时会出现一只鞋不合脚的现象,对脚的大小形状的窄范围匹配还导致鞋码众多,给生产和销售的鞋码分布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穿着形式的单一,克服夹脚、磨脚的缺陷,以及拓宽鞋对脚的大小和形状的匹配范围,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鞋。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新型鞋,包含可以置于袜子内部底部的袜内底,袜内底与鞋底具有连接结构,使袜内底与鞋底隔着袜子可以相互结合或分离。当袜内底置于袜子中并与鞋底结合时,袜子通过自身弹力包裹于脚上,使袜内底固定于脚底,袜内底又通过连接结构固定了鞋底。这样,鞋底无需借助鞋帮,通过袜子间接固定于脚上实现穿着,袜子可任意更换。本发明由于穿着时无需借助鞋帮来固定于脚上而是通过袜子固定,因此丰富了鞋的穿着形式。鞋帮的形状、材料和大小更为灵活多变,甚至可以没有鞋帮,从而使鞋的款式和穿着效果更为丰富。由于将鞋固定于脚上的是袜子而不是鞋帮,袜子是柔软有弹性的,显然夹脚和磨脚的现象会减轻甚至消除。因为不需要用鞋帮将鞋固定于脚,因此降低了鞋帮对鞋内空间的限制,只要鞋底比脚底略大,袜子又富有弹性,就能满足穿着者脚对鞋大小和形状要求,因此与普通鞋相比,本发明对脚的大小和形状变化的适应范围更宽,能保证两只脚的穿着舒适度,同时可以增大鞋码间隔,从而使生产和销售在鞋码分布方面简单化。鞋底与袜内底的连接结构有两种一种是永磁材料吸引结构,即鞋底与袜内底包含位置对应,呈吸引状态的永磁材料对,或永磁材料与铁片的配对组合,永磁材料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掺有永磁体颗粒的片状材料,永磁材料可以是一大块或数小块。鞋底与袜内底的另一种结合方式是通过卡扣结构,即一方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嵌入另一方的,形状与其吻合的凹陷,在结合部位的边缘具有卡扣结构,使嵌入部分与凹陷边缘相互卡住。无论采用哪一种结合方式,当袜内底与鞋底上表面形状差异明显时,可令袜内底沉入鞋底对应的凹陷,使其上表面与鞋底上表面共面,以保证穿着的舒适。鞋底、袜内底与袜子接触并使袜底产生弯曲的部位都尽可能形状圆滑,以减少对袜子的磨损。袜内底可采用多层复合材料,包括基础层、弹力层、面层或其中的一部分,基础层提供强度并可固定永磁材料或铁片,或者提供卡扣结构,弹力层具有缓冲作用,使脚底感觉更加舒适,面层具有对其他层的保护及美观效果。鞋底边缘可以包含装饰物,如蕾丝边,可以遮挡袜底与鞋底的交接部位,并能够起到美化作用。穿着时,将袜内底贴于脚底的适当位置,然后套上袜子,再踩到鞋底上使袜内底与鞋底结合。脱下时,可以将脚从袜子中脱出,下次穿着时直接套上袜子即可,也可以脱出脚后取下袜内底,或者直接将鞋底拉离袜子,使袜子、袜内底、鞋底完全分开,以便分别清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弥补了鞋穿着形式的单一,克服了夹脚、磨脚的缺陷,并拓宽了鞋对脚的大小和形状的匹配范围。在无鞋帮的情况下,袜子、袜内底、鞋底三者完全分开时,更有利于清洗,保证卫生,而且随袜子花色的变化,使脚部穿着的花色随意变化。无鞋帮还避免了鞋帮局部破损导致整双鞋丢弃的浪费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的纵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实施方案的纵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实施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四个具体实施方案的俯视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具有支撑袜子的曲面结构的袜内底示意图。图中1脚,2袜子,3鞋底,4袜内底,5永磁材料,6铁片,7袜内底基础层,8袜内底弹力层,9袜内底面层,10卡扣结构,11支撑袜子的曲面结构。
具体实施方案图1和图2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的特点是袜内底(4)与鞋底(3)通过磁力隔袜吸引而结合,且二者的形状相似,大小相同或者袜内底(4)略小于鞋底(3)。其中,鞋底(3)的上表面固定有永磁材料( 或铁片(6),袜内底基础层(7)的下表面对应位置也固定有永磁材料( 或铁片(6),使袜内底(4)与鞋底C3)呈相互吸引的状态。袜内底(4)贴于脚(1)底部且二者共同置于袜子O)内,踩上鞋底(3),这样袜内底 ⑷经袜子⑵的弹性约束于脚⑴底,鞋底⑶通过磁力与袜内底⑷结合,实现穿着。图3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的特点是袜内底(4)与鞋底(3) 通过磁力隔袜吸引而结合,且袜内底(4)是穿着者站立时脚底受力面的形状。与第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区别在于袜内底(4)的形状、大小不同。此方案袜内底(4)与鞋底(3)的结合部位隐藏于脚底下,在没有鞋帮的情况下,旁观者不易看出鞋底(4)如何被约束于脚上, 从而实现一种“鞋底自己跟着脚走”的视觉效果,并充分展现穿着者的脚部线条。图4和图5描述了本发明的第三个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的特点是袜内底(4)与鞋底(3)通过卡扣结构结合,且二者的形状相似,大小相同或者袜内底(4)略小于鞋底(3)。 其中,鞋底C3)上具有凹陷或凸起,袜内底基础层(7)上具有对应的形状相同的凸起或凹陷。凸起部分嵌入凹陷部分,双方结合的边缘具有可以相互卡住的卡扣结构(10)。袜内底 (4)贴于脚(1)底部且二者共同置于袜子O)内,施加压力使鞋底C3)与袜内底(4)的凸起与凹陷部分隔着袜子相互嵌扣,鞋底(3)经袜子(2)弹性约束于脚(1)底,实现穿着。袜内底凸起部分的极端形状就是袜内底本身。图6描述了本发明的第四个具体实施方案。此方案的特点是袜内底(4)与鞋底 (3)通过卡扣结构结合,且袜内底(4)是穿着者站立时脚底受力面的形状。与第三个具体实施方案主要区别在于袜内底的形状、大小不同。此方案袜内底(4)与鞋底(3)的结合部分隐藏于脚底下,在没有鞋帮的情况下,旁观者不易看出鞋底(4)如何被约束于脚上,从而实现一种“鞋底自己跟着脚走”的视觉效果,并充分展现穿着者的脚部线条。无论上述的哪种具体实施方案,袜内底(4)均可以采用复合层结构,包括袜内底基础层(7)并可包含袜内底弹力层(8)或袜内底面层(9)。袜内底基础层(7)提供强度并可固定永磁材料或铁片,或者提供卡扣结构,袜内底弹力层(8)具有缓冲作用,使脚底感觉更加舒适,袜内底面层(9)具有对其他层的保护及美观效果。图7是具有支撑袜子的曲面结构的袜内底示意图。当袜内底与鞋底形状相似,大小相同或者袜内底略小于鞋底时,包括上述第一和第三个具体实施方案的情况,袜内底(4) 的前部或后部可包含支撑袜子的曲面结构(11),其形状类似于普通鞋的鞋尖或后帮形状。 这样的袜内底置于袜子中,对袜子起支撑作用,穿着时使袜子外观更接近普通鞋的形状。无论上述的哪种具体实施方案,鞋底边缘均可以包含装饰物,如蕾丝边,可以遮挡袜底与鞋底的交接部位,并能够起到美化作用。袜内底与鞋底通过磁力隔袜吸引而结合的情况,包括上述第一和第二个具体实施方案的情况,永磁材料或铁片的选择是灵活多变的,只要是满足成对相互吸引即可,图1和图2中仅表示其中的一种选择。永磁材料或铁片的分布应保证提供足够的吸引力从而使行走时鞋底与袜内底不脱离。永磁材料或铁片的分布还应保证走路时袜内底特定位置能够适当弯曲。当永磁材料为柔性材料如磁性橡胶时,可以是整体的并且覆盖整个袜内底下表面或鞋底上表面。本发明还可以有未列出的其他的具体实施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鞋,包含鞋底,其特征是包含可以置入袜子的袜内底,且鞋底与袜内底具有使其二者隔着袜子相结合或分离的连接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无鞋帮与鞋底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鞋底与袜内底的连接结构是相互吸引的永磁材料对或永磁材料与铁片的配对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永磁材料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掺磁片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鞋底与袜内底的连接结构是一方包含凹陷,另一方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嵌入并卡紧在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袜内底是多层复合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袜内底与鞋底上面同形状等大或略小于鞋底上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袜内底形状是脚踩鞋底时脚底受力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袜内底前部或后部具有支撑袜子的曲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鞋,其特征是鞋底边缘包含装饰物。
全文摘要
一种新型鞋,包含可以置于袜子内部底部的袜内底,袜内底与鞋底具有连接结构,为永磁材料吸引结构或相互嵌入并可以卡住的卡扣结构,使袜内底与鞋底隔着袜子可以相互结合或分离。当袜内底置于袜子中并与鞋底结合时,袜子通过自身弹力包裹于脚上,使袜内底固定于脚底,袜内底又通过连接结构固定了鞋底。这样,鞋底无需借助鞋帮,通过袜子间接固定于脚上实现穿着,袜子可任意更换。本发明弥补了鞋穿着形式的单一,克服了夹脚、磨脚的缺陷,并拓宽了鞋对脚的大小和形状的匹配范围。
文档编号A43B3/00GK102334754SQ201010229348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9日
发明者李江 申请人:李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