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3756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伞结构,特别是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
背景技术
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东西,每家每户都备有几把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伞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功能多样、使用方便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现有技术中的伞早已经实现了可以自动开收的功能,自动开收伞的结构可以参看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专利。目前的自动开收伞只具有自动打开和自动收拢散伞布的功能,虽然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使用者的使用,但是,使用者在收拢伞布后仍然需要手动将伞的中棒收起,仍然使用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开收伞使用不够方便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其通过一条外管拉绳拉动中棒外管,当伞布收拢的同时,可以将中棒外管和中棒中管之间相互收拢,使用者可以少收拢一节中棒,给使用者带来较大便利。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中棒中管和中棒内管,中棒中管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中棒内设有子弹头,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下巢拉绳一端与子弹头上的下巢拉绳第一固定处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和下巢上的第二下巢拉绳滑轮后固定连接在上巢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在中棒中还设有外管拉绳,外管拉绳一端与子弹头上的外管拉绳头第一固定处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的外管拉绳滑轮连接到中棒外管下部的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中棒中管和中棒内管,中棒中管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中棒内设有子弹头,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和外管拉绳,下巢拉绳和外管拉绳一体设置,下巢拉绳和外管拉绳在子弹头处通过销钉固定在一起,下巢拉绳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和下巢上的第二下巢拉绳滑轮后固定连接在上巢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外管拉绳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的外管拉绳滑轮连接到中棒外管下部的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中棒中管和中棒内管,中棒中管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中棒内设有子弹头和内部滑块,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下巢拉绳一端与内部滑块上的下巢拉绳第一固定处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固定连接在下巢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在中棒中还设有外管拉绳,外管拉绳一端与内部滑块上的外管拉绳头第一固定处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的外管拉绳滑轮连接到中棒外管下部的外管 拉绳第二固定处;中棒内还设有保护套管和子弹头拉绳,子弹头拉绳一端固定连接在保护套管底部的子弹头拉绳第一固定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子弹头上的子弹头拉绳第二固定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中棒中管和中棒内管,中棒中管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中棒内设有子弹头和内部滑块,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和外管拉绳,下巢拉绳和外管拉绳一体设置,下巢拉绳和外管拉绳在内部滑块处通过销钉固定在一起,下巢拉绳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固定连接在下巢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外管拉绳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的外管拉绳滑轮连接到中棒外管下部的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中棒内还设有保护套管和子弹头拉绳,子弹头拉绳一端固定连接在保护套管底部的子弹头拉绳第一固定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子弹头上的子弹头拉绳第二固定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条外管拉绳拉动中棒外管,当伞布收拢的同时,可以将中棒外管和中棒中管之间相互收拢,使用者可以少收拢一节中棒,给使用者带来较大便利。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撑开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B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收拢时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C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撑开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的D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1的E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收拢时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4的F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撑开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的G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的H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收拢时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4的I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撑开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的J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的K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收拢时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4的L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中棒外管,2-中棒中管,3-中棒内管,4-上巢,5-下巢,6-伞骨,7-收伞弹簧,8-伞柄,9-收伞按钮,10-子弹头,11-下巢拉绳,12-外管拉绳,13-外管内塞,14-外管拉绳滑轮,15-内部弹簧,16-内部滑块,17-外管拉绳头第一固定处,18-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19-下巢拉绳第一固定处,20-子弹头拉绳,21-子弹头拉绳第一固定处,22-子弹头拉绳第二固定处,23-弹片,24-销钉,25-顶块,26-保护套管,27-第一下巢拉绳滑轮,28-第二下巢拉绳滑轮,29-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实施例一请参看附图1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主要包括中棒、伞柄8、伞骨6、伞布、上巢4和下巢5,其中,伞柄8固定安装在中棒下端,上巢4固定安装在中棒顶端,下巢5 套装在中棒上,伞骨6安装在上巢4和下巢5上,伞布安装在伞骨6上,本实施例中,伞骨6 间安装有收伞弹簧7。本实施例中,伞的基本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同,伞柄8内安装有收伞按钮9,用于开伞和收伞之用,伞柄8内对应于收伞按钮9位置处设置有顶块25,伞柄8内还安装有用于卡接中棒的弹片23,顶块25与弹片23的安装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相同。本实施例中,中棒包括中棒外管1、中棒中管2和中棒内管3,其中,中棒内管2可设置有一节或两节或多节,对应于两折伞或三折伞或多折伞等。本实施例中,中棒外管1、中棒中管2和中棒内管3依次套装在一起,中棒内管3固定安装在伞柄8上,上巢4固定安装在中棒外管 1上。本实施例中,在中棒内设有子弹头10 (其形状与子弹头相似,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称其为子弹头),下巢拉绳11 一端(即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29)先绕过上巢4上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27,再绕过下巢5上的第二下巢拉绳滑轮28后固定在上巢4上,下巢拉绳11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子弹头10上的下巢拉绳第一固定处19的位置,通过下巢拉绳11可拉动上巢4 和下巢5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收拢伞布的目的。本实施例中,中棒内还设有外管拉绳12, 用于收缩中棒外管1之用,本实施例中,在中棒中管2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13,外管内塞13上安装有外管拉绳滑轮14,本实施例中,外管拉绳12 —端固定连接在子弹头10上的外管拉绳头第一固定处17位置,外管拉绳12另一端绕过外管拉绳滑轮14连接在中棒外管 1上的外管拉绳头第二固定处18位置,本实施例中,外管拉绳头第二固定处18设置在中棒外管1的底部位置。本实施例中,外管内塞13向下延伸形成有保护套管26,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设置在保护套管26内,中棒内设有内部弹簧15,内部弹簧15套装在保护套管 26上,且一端抵住外管内塞13,另一端抵住中棒内管3下端,本实施例中,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分开独立设置。本实施例中,中棒外管1和中棒中管2之间设有一定的空隙,以满足外管拉绳12可以在中棒外管1和中棒中管2之间自由运动。本实施例在使用时,当伞处于收拢状态时,中棒外管1卡在弹片23处,按动收伞 按钮9时,收伞按钮9推动中棒外管1,使其从弹片23处脱离,此时,内部弹簧15向上推动外管内塞13,使中棒中管2与中棒内管3之间相互撑开,同时,外管拉绳12拉动中棒外管1, 使其与中棒中管2之间相互撑开,同时,下巢拉绳11拉动下巢5和上巢4,使二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将伞骨6撑开,完成开伞过程;收伞时,再次按动收伞按钮9,收伞按钮9推动子弹头10,使其从中棒内管3底部脱出,缩入中棒内,伞骨6在收伞弹簧7的作用下收拢,实现收拢伞布的目的,同时,中棒外管1也失去了外管拉绳12的拉力,实现中棒外管1与中棒中管2之间的收拢,最后,使用者手动将其他未收拢的中棒进行收拢,保护套管26推动子弹头10,使其卡入伞柄8内即可。实施例二 请参看附图6至附图10,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一的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为一体设置,人为将其定义为两条拉绳,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在子弹头10处通过销钉24与子弹头10固定在一起,也在此处将一条绳子分别定义为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和过程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请参看附图11至附图15,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中棒内部还设有一个内部滑块16,子弹头10与内部滑块 16之间通过子弹头拉绳20进行连接,子弹头拉绳20 —端绕过内部滑块16后连接在保护套管26底部的子弹头拉绳第一固定处21处,子弹头拉绳20另一端连接在子弹头10上的子弹头拉绳第二固定处22处。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连接在内部滑块16顶部即可,本实施例中的下巢拉绳11 一端连接在内部滑块16上,另一端绕过安装在上巢4上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27后,直接连接在下巢5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29即可。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和过程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实施例四请参看附图16至附图20,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三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为一体设置,人为将其定义为两条拉绳,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在内部滑块16处通过销钉24与内部滑块16固定在一起,也在此处将一条绳子分别定义为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和过程与实施例三完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条外管拉绳拉动中棒外管,当伞布收拢的同时,可以将中棒外管和中棒中管之间相互收拢,使用者可以少收拢一节中棒,给使用者带来较大便利。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1)、中棒中管(2)和中棒内管(3),中棒中管(2)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13),中棒内设有子弹头(10),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11),下巢拉绳(11) 一端与子弹头(10)上的下巢拉绳第一固定处(19)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27)和下巢 (5)上的第二下巢拉绳滑轮(28)后固定连接在上巢(4)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29),在中棒中还设有外管拉绳(12),外管拉绳(12)—端与子弹头(10)上的外管拉绳头第一固定处(17)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13)的外管拉绳滑轮(14)连接到中棒外管(1)下部的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18)。
2.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1)、中棒中管(2)和中棒内管(3),中棒中管(2)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13),中棒内设有子弹头(10),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 (12)—体设置,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在子弹头(10)处通过销钉(24)固定在一起,下巢拉绳(11)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27)和下巢(5)上的第二下巢拉绳滑轮(28)后固定连接在上巢(4)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29),外管拉绳(12)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13)的外管拉绳滑轮(14)连接到中棒外管(1)下部的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18)。
3.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1)、中棒中管(2)和中棒内管(3),中棒中管(2)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13),中棒内设有子弹头(10)和内部滑块(16),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11),下巢拉绳(11) 一端与内部滑块(16)上的下巢拉绳第一固定处(19)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27)固定连接在下巢(5)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29),在中棒中还设有外管拉绳(12),外管拉绳(12)—端与内部滑块(16)上的外管拉绳头第一固定处(17)连接在一起, 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13)的外管拉绳滑轮(14)连接到中棒外管(1)下部的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18);中棒内还设有保护套管(26)和子弹头拉绳(20),子弹头拉绳(20)—端固定连接在保护套管(26)底部的子弹头拉绳第一固定处(21),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子弹头(10)上的子弹头拉绳第二固定处(22)。
4.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1)、中棒中管(2)和中棒内管(3),中棒中管(2)顶部固定安装有外管内塞(13),中棒内设有子弹头(10)和内部滑块(16),中棒内设有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体设置,下巢拉绳(11)和外管拉绳(12)在内部滑块(16)处通过销钉(24)固定在一起,下巢拉绳(11)另一端绕过中棒顶部的第一下巢拉绳滑轮(27)固定连接在下巢(5)上的下巢拉绳第二固定处(29),外管拉绳(12)另一端绕过设置在外管内塞(13)的外管拉绳滑轮(14)连接到中棒外管(1)下部的外管拉绳第二固定处(18);中棒内还设有保护套管(26)和子弹头拉绳(20),子弹头拉绳(20)—端固定连接在保护套管(26)底部的子弹头拉绳第一固定处(21),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子弹头(10)上的子弹头拉绳第二固定处(2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动伞中棒缩短结构,中棒缩短结构包括相互套接的中棒外管、中棒中管和中棒内管,为使在伞打开过程中,中棒外管和中棒中管能够自动打开,在中棒中还设有外管拉绳,外管拉绳一端直接或间接与设置在中棒内的子弹头连接在一起,另一端通过设置在中棒中管顶端的外管拉绳滑轮连接到中棒外管下部。本实用新型通过一条外管拉绳拉动中棒外管,当伞布收拢的同时,可以将中棒外管和中棒中管之间相互收拢,使用者可以少收拢一节中棒,给使用者带来较大便利。
文档编号A45B19/04GK202051066SQ20112012852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7日
发明者谢溢河 申请人:谢溢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