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鞋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5903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运动鞋鞋底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运动鞋鞋底。



背景技术: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鞋底又是鞋子的重要部件,鞋底不仅能防止地面凸起物直接抵触到脚底,而且能起到增加脚部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使用者摔倒,其中,防滑性能和耐用性能对于运动鞋尤为重要。

目前,公告号为CN20448322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滑鞋底,其包括本体,本体包括脚掌部和脚跟部,本体对应脚掌部以及脚跟部的底面依次设置有第一防滑单元、第二防滑单元,第一防滑单元包括本体于内脚背一侧开始依次排列有第一内防滑组、第一中防滑组、第一外防滑组,第二防滑单元包括本体于内脚背一侧开始依次排列的第二内防滑组、第二中防滑组、第二外防滑组,防滑组由若干防滑块组成,此处通过在鞋底分块设置具有不同防滑纹路的防滑块来适应不同的路面环境,实现多方位的防滑,突出防滑效果。但是,鞋底的耐用性对于运动鞋同样重要,防滑块不仅需要有良好的防滑效果,而且需要耐用,具备一定的强度;见其附图,分布于鞋底的防滑块均独立设置,在受力时变形过大,且相互不关联,防滑块的结构强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鞋鞋底,其鞋底防滑单元的结构强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运动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脚掌部、足弓部和脚跟部,脚掌部的两侧沿鞋底本体边缘分布有若干第一防滑块,脚掌部的脚尖处设有第二防滑块,脚掌部的中部设有若干第三防滑块,相邻两第一防滑块之间、第二防滑块和与其相邻的第一防滑块之间均设有连接块,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沿鞋底本体的边缘设置且将第三防滑块围在中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鞋底本体上的三种不同防滑块能够有效的适应不同路面环境,起到良好的防滑效果;其中,由于第一防滑块、第二防滑块、第三防滑块均为单独的个体,在受力时会产生较大的变形,防滑块变形量过大则运动时会加剧防滑块的磨损,此时,通过连接块将相邻的第一防滑块进行连接,同时将相邻的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进行连接,使若干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相接成一体,使它们均相互关联,当其中一个受力时,相邻的一个会承担一部分力,减少了防滑块的形变量,防止防滑块过度变形而损坏;同时,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沿鞋底本体的边缘围成一个“U”型,相对于直线型的整体其抗形变能力更强,并且有利于多方向防滑,增强防滑效果;第三防滑块位于被围在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之间,受其保护,减少了第三防滑块的受力,也就减少其过度变形,整体上既保证了良好的防滑效果,又使第一防滑块、第二防滑块和第三防滑块的强度增强,使其更加耐用。

优选的,第二防滑块表面设有众多防滑凸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凸点的设置可以增加第二防滑块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强防滑效果。

优选的,第一防滑块包括侧块和中块,侧块表面分布有众多防滑凸点,中块表面分布有若干防滑条,防滑条的长度方向沿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三防滑块上设有与中块表面相同的防滑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侧块表面的防滑凸点有利于增加侧块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强其防滑效果,中块上的防滑条同样可以增加其防滑效果;中块上的防滑条在沿鞋底本体长度方向上防滑能力较强,且其整体强度高,但是其沿鞋底本体宽度方向上的防滑能力较弱,即容易产生侧滑;防滑凸点则各个方向上的防滑能力均较好,但是其整体强度较差,容易磨损;此处,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防滑结构则均不能达到强度和防滑均优秀的效果,故将两种结构一起使用;

另外,第三防滑块上同样设有和中块一样的防滑条,这样,中块和第三防滑块共同组成“十”字的结构,且位于脚掌部的中间位置,在正常运动时此处受力最为集中,故“十”字的结构加上防滑条能够较大限度的增加防滑结构的强度;侧块则相对受力较小,但是若有侧滑趋势时,其侧块上的防滑凸点则可以发挥作用,有效防止侧滑现象的发生;综上,通过防滑结构位置分布以及防滑条和防滑凸点的设置使鞋底本体能够具有良好的各向防滑能力,且其防滑结构较强。

优选的,脚跟部设有第四防滑块,第四防滑块呈“U”型且沿脚跟部的外边缘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运动时,脚跟部的受力同样较为明显,较为集中,故此处的防滑结构强度需要得到保证,这里,采用U型的一体式设置的第四防滑块,可以保证脚跟部防滑结构的稳定性,耐用程度高。

优选的,沿第四防滑块的外缘分布有若干形变槽,形变槽的一端开口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形变槽分布于U型第四防滑块的边缘,相当于在第四防滑块上从其侧边向内开设凹槽,形变槽的设置增强了第四防滑块的形变能力,当第四防滑块受力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形变释放内应力,降低第四防滑块的磨损程度,同时有利于增强脚跟部和地面的贴合程度,适当增强防滑效果。

优选的,第四防滑块的表面均布有防滑凸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滑凸点的设置可以增加第四防滑块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强防滑效果。

优选的,足弓部两侧设有第五防滑块,第五防滑块呈长条状且两端分别位于脚掌部和脚跟部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运动时,鞋底本体的足弓部受力最大且形变量会是最大的,此处利用长条状的第五防滑块代替原有的小块防滑块是为了增加防滑块的强度,减少防滑块的磨损,这里,第五防滑块横跨脚掌部、足弓部和脚跟部,不仅可作为加强筋增加了足弓部的整体强度,而且本身的抗磨能力、抗形变能力强,耐用度好。

优选的,第五防滑块的表面设有防滑条,防滑条的长度方向沿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滑条的设置增加了第五防滑块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强防滑效果,同时防滑条的强度比防滑凸点较好。

优选的,脚跟部上设有与脚底失眠穴相对应的按摩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按摩块正好位于脚底失眠穴处,按摩块向下凸出,当脚底踩实在地面上时,按摩块抵触脚底的失眠穴,在运动时反复按摩失眠穴,可以起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优选的,鞋底本体上设有用于排出积水的排水流道,排水流道位于第一防滑块、第二防滑块和第三防滑块之间且连通鞋底本体的外侧面,连接块的表面低于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的表面。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排水流道其实由第一防滑块、第二防滑块和第三防滑块规则排列后其间的间隙形成,此处连接块表面低于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的表面相当于形成凹槽,当鞋底本体贴合地面时,鞋底的水可以从其流出,此处,连接块既将第一防滑块和第二防滑块有效的连接为一体,又能实现排水流道的排水。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分块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鞋底本体;2、脚掌部;3、足弓部;4、脚跟部;5、第一防滑块;51、侧块;52、中块;6、第二防滑块;7、第三防滑块;8、连接块;9、防滑凸点;10、防滑条;11、第四防滑块;12、形变槽;13、第五防滑块;14、按摩块;15、排水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运动鞋鞋底,包括鞋底本体1,鞋底本体1包括脚掌部2、足弓部3和脚跟部4,脚掌部2的两侧沿鞋底本体1边缘分布有若干第一防滑块5,脚掌部2的脚尖处设有第二防滑块6,脚掌部2的中部设有若干第三防滑块7,相邻两第一防滑块5之间、第二防滑块6和与其相邻的第一防滑块5之间均设有连接块8,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沿鞋底本体1的边缘设置且将第三防滑块7围在中间。其中,由于第一防滑块5、第二防滑块6、第三防滑块7均为单独的个体,通过连接块8将相邻的第一防滑块5进行连接,同时将相邻的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进行连接,使若干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相接成一体,使它们均相互关联,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沿鞋底本体1的边缘围成一个“U”型,相对于直线型的整体其抗形变能力更强,并且有利于多方向防滑,增强防滑效果;第三防滑块7位于被围在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之间,受其保护,减少了第三防滑块7的受力,也就减少其过度变形,整体上既保证了良好的防滑效果,又使第一防滑块5、第二防滑块6和第三防滑块7的强度增强,使其更加耐用。

此处,第一防滑块5包括侧块51和中块52,侧块51表面分布有众多防滑凸点9,中块52表面分布有若干防滑条10,防滑条10的长度方向沿鞋底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三防滑块7上同样设有和中块52一样的防滑条10,中块52和第三防滑块7共同组成“十”字的结构,且位于脚掌部2的中间位置,在正常运动时此处受力最为集中,第二防滑块6表面设有众多防滑凸点9。

脚跟部4设有第四防滑块11,第四防滑块11的表面均布有防滑凸点9,第四防滑块11呈“U”型且沿脚跟部4的外边缘设置,沿第四防滑块11的外缘分布有若干形变槽12,形变槽12分布于U型第四防滑块11的边缘,相当于在第四防滑块11上从其侧边向内开设凹槽,形变槽12的设置增强了第四防滑块11的形变能力。其中,脚跟部4上还设有与脚底失眠穴相对应的按摩块14。

足弓部3两侧设有第五防滑块13,第五防滑块13的表面设有防滑条10,防滑条10的长度方向沿鞋底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且第五防滑块13呈长条状且两端分别位于脚掌部2和脚跟部4处,第五防滑块13横跨脚掌部2、足弓部3和脚跟部4,不仅可作为加强筋增加了足弓部3的整体强度,而且本身的抗磨能力、抗形变能力强,耐用度好。

鞋底本体1上设有用于排出积水的排水流道15,排水流道15位于第一防滑块5、第二防滑块6和第三防滑块7之间且连通鞋底本体1的外侧面,连接块8的表面低于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的表面。排水流道15其实由第一防滑块5、第二防滑块6和第三防滑块7规则排列后其间的间隙形成,此处连接块8表面低于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的表面相当于形成凹槽,当鞋底本体1贴合地面时,鞋底的水可以从其流出,此处,连接块8既将第一防滑块5和第二防滑块6有效的连接为一体,又能实现排水流道15的排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