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鞋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滑鞋子。
背景技术:
鞋子是以皮、布、木、草、塑料丝等为材质制作的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的东西。
公告号为CN 204599525 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滑鞋子,包括鞋面和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前脚掌部和后脚根部,所述前脚掌部的底壁上设有前防滑部,所述后脚根部的底壁上设有后防滑部,所述前防滑部包括防滑块和十字凸块,十字凸块设置在由若干块防滑块围成的椭圆形槽内,所述后防滑部包括矩形框体凸块、环形框体凸块和半圆形框体凸块。前防滑部上还设有环形槽,防滑块均设置在环形槽围成的圈内,前防滑部上还设有与环形槽连通的引流槽,引流槽与鞋底的侧璧连通,但是该鞋底在下雨天踩到水时,雨水从鞋底的引流槽排出缓慢,雨水不能及时从引流槽排出,较多的雨水残留在鞋底,鞋底受力挤压雨水,雨水就会溅起打湿裤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鞋子。该鞋子在下雨天的时候能够使雨水及时从鞋底排出,较大程度避免雨水飞溅打湿裤脚。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滑鞋子,包括鞋面及与鞋面连接的鞋底,所述鞋底包括前掌部、足弓部和后根部,所述前掌部和后根部上均设有若干个防滑块,防滑块沿着前掌部和后根部的边缘均匀分布,相邻的两个防滑块之间的间隙形成主引流槽。
通过上述设置,鞋底上若干防滑块的设置使得鞋底与地面间能够有较大的摩擦力,增强鞋底的抓地力,而且防滑块的设置能够对鞋底起到支撑作用,减少对鞋底的磨损,防滑块沿着鞋底边缘圆周分布,相邻的两个防滑块之间留有间隙,间隙的存在形成主引流槽,在下雨天的时候鞋底踩在地面上,鞋底的水就会挤压,沿着主引流槽排出鞋底,引流槽的宽度足够而且直接与鞋底边缘连通,所以排水迅速,且较多水会被排出,只有较少的水会与防滑块接触受到挤压,由于防滑块是均匀分布的若干块,鞋底的水被防滑块分为若干部分,在水会受到防滑块的挤压时少部分的水比较难飞溅起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掌部的若干防滑块远离鞋底边缘的一端形成椭圆槽,椭圆槽内分布有若干与防滑块同一高度的第一十字型凸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椭圆形槽内分布的第一十字型凸块同样能够增强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而且十字型凸块不仅能够增强鞋底前后方向的摩擦力,而且还能增强鞋底左右方向的摩擦力,鞋底的抓地力更强,人就不易滑倒,而椭圆形槽内相邻的第一十字型凸块的空隙间也能够在下雨天的时候容置雨水,促进雨水能够从主引流槽中排出,而第一十字型凸块的结构设为十字型,十字型的结构能够增加其形变量,鞋底与地面间挤压,第一十字型凸块就会发生形变,由于形变量的增加,其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也就增加,摩擦力越大,防滑性就越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根部的若干防滑块远离鞋底边缘的一端形成矩形槽,矩形槽内分布有若干与防滑块同一高度的第二十字型凸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矩形槽内第二十字型槽的设置同样能够增大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雨天时,第二十字型槽间隙中的水就会通过主引流槽排出鞋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块的表面、椭圆槽的底面及矩形槽的底面均分布有防滑纹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滑纹路的设置也能够增加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增强鞋底的防滑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滑块上设有辅引流槽,前掌部的辅引流槽连通椭圆槽与鞋底的边缘,后根部的辅引流槽连通矩形槽与鞋底边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辅引流槽的设置能够辅助椭圆槽和矩形槽内的雨水排出鞋底,而且辅引流槽也能增加防滑凸块的形变量,在鞋底受到挤压时,防滑凸块会发生形变,辅引流槽的设置能够使得形变量增加,如此防滑凸块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就会增加,鞋底的防滑效果就会更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面的脚背处均设有褶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人在穿着鞋子走路时,抬脚的过程中,脚背会弯曲,则鞋面也就会随着脚背的弯曲而弯曲,长时间下来,鞋面就会形成裂纹等,所以褶皱的设置能够实现在鞋面弯曲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由于弯曲造成的裂纹,由于褶皱的存在就会使得弯曲的痕迹与褶皱保持一致,而褶皱处的厚度大于其他位置,不容易产生裂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面后根部的上端均设有后跟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后跟条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加鞋面后跟的强度,另一方面方便人们在穿鞋子的时候通过手拉住后跟条就能够实现将鞋面后跟提起,使鞋面后跟与脚贴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鞋面脚踝的内侧均设有拉链。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拉链的设置比较方便人们的穿鞋及脱鞋,拉开拉链就可以脱下鞋子,穿上鞋子拉好拉链就完成了穿鞋过程,方便了人们的操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防滑凸块的设置实现了鞋子良好的防滑效果,而且鞋底的排水性能好,能够有效增加水从鞋底排出的量,减少了停留在鞋底的水分,所以水花飞溅的作用力就会较弱,而且鞋面不易产生裂纹,所以使用效果优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鞋底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的鞋面结构图。
附图标记:1、鞋面;2、鞋底;3、前掌部;4、足弓部;5、后根部;6、防滑块;7、主引流槽;8、椭圆槽;9、第一十字型凸块;10、矩形槽;11、第二十字型凸块;12、防滑纹路;13、辅引流槽;14、褶皱;15、后跟条;16、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防滑鞋子,如图1-2所示,包括鞋面1及与鞋面1连接的鞋底2。
如图1所示,鞋底2包括有前掌部3、足弓部4和后根部5,前掌部3和后跟部上均设有沿鞋底2边缘均匀分布的多个防滑块6,相邻的两个防滑块6之间的间隙形成主引流槽7。在下雨天时,地面上积有雨水,鞋底2踩过时鞋底2的大部分雨水能够通过主引流槽7排出到鞋底2的外部,鞋底2较多的是排出,而残留在鞋底2的水也被防滑块6分为若干部分,被分散开的水很难在被踩到时溅起水花。
如图1所示,前掌部3多个防滑块6远离鞋底2边缘的一端形成椭圆槽8,在椭圆槽8的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十字型凸块9。
如图1所示,在鞋底2的后根部5,防滑块6远离鞋底2边缘的一端形成矩形槽10,矩形槽10的底部设有若干第二十字型凸块11。
如图1所示,防滑块6上设有辅引流槽13,辅引流槽13能够连通椭圆槽8与鞋底2的边缘,也能连通矩形槽10与鞋底2的边缘,使用时,椭圆槽8底部未设有第一十字型凸块9的空隙处及矩形槽10底部未设有第二十字型凸块11的空隙处在雨水天时均能容纳雨水,此时存在于椭圆槽8底部及矩形槽10底部的雨水一部分能够通过主引流槽7排出鞋底2,也有一部分能够通过辅引流槽13排出鞋底2,雨水的排出路径畅通,则排出鞋底2的雨水也就较多,留在鞋底2的少一部分水很难在踩到时溅起打湿裤脚。
如图1所述,在防滑块、矩形槽10的底部,椭圆槽8的底部均设有防滑纹路12,防滑纹路12的设置能够进一步的增加鞋底2与底面间的摩擦力,防滑效果优良。
如图2所示,在鞋面1上靠近脚背的位置设有褶皱14,由于人在走路抬脚时,会有一个脚背弯曲的过程,脚背弯曲从而带动鞋面1弯曲,长时间的弯曲就会很容易造成鞋面1脚背处的裂纹,裂纹的存在降低了鞋子的使用寿命,而褶皱14的设置其能够实现脚背在弯曲时鞋面1能沿着褶皱14的方向弯曲,如此设置就能够有效保护鞋面1,减少鞋面1的裂纹现象。
如图2所示,在鞋面1后根部5的上端设有后跟条15,后跟条15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增加鞋面1后跟处的强度,而且还能用于在穿鞋子时辅助提起后根部5,使得穿鞋子也比较方便。
如图2所示,在鞋面1脚踝的内侧设有拉链16,拉链16的设置比较方便。
当该鞋子在穿时,其底部的防滑块6能够增强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使得鞋子具有良好的防滑效果,而主引流槽7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在雨水天气将鞋底2的水排出,另一方面,由于鞋子在穿时,其鞋底2的防滑块6受到挤压发生形变,主引流槽7能够增强防滑块6的形变量且使相邻的两个防滑块6形变不受影响,而且在鞋底2的第一十字型凸块9和第二十字型凸块11不仅能够增强鞋子前后方向的摩擦力还能够增强鞋子左右方向的摩擦力,鞋子的防滑效果优良,而且辅引流槽13也能够将鞋底2的水一部分排出鞋底2,鞋子排水性能优良,在踩到雨水时,鞋底2的水能够及时排出,形成水花飞溅的现象得到改善,而在走路时,褶皱14的存在使得鞋面1的裂纹现象也得了到改善,使用效果优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