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视自动晴雨伞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47503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视自动晴雨伞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针对申请号为:2016101326303的分案申请,原申请的申请日为:2016-03-09,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

本发明涉及伞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视自动晴雨伞。



背景技术:

在雨天人们会将雨伞向前倾斜来抵挡风雨,但是这样影响了前方视线具有安全隐患。普通雨伞会在伞的一侧用透明薄膜来代替伞布以达到可视的效果,但在夏天多雨季节天气阴晴变幻不定,人们出门带伞更多的是考虑到遮阳功能,所以晴雨伞设置透明薄膜,影响了人们对遮阳功能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晴雨伞很少能够具有既能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

针对既要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已有相关的技术方案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202488848,申请日:2014年5月16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可视晴雨伞,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可视晴雨伞,包括伞体、伞袋和可视窗,伞体包括伞柄、伞面和伞骨,可视窗镶嵌在伞面的中部位置,伞袋包括袋主体,袋主体呈长方形,袋主体的一端与绳制提手相连,另一端连接有2~6条短绳,短绳均匀分布;袋主体包括拉链和伞布块,可视窗包括拉链和透明薄膜,袋主体与可视窗大小一致,拉链包括布带、两条链牙和一个拉头;伞布块与透明膜薄的大小相等,且与拉链的连接方式相同,伞布块与透明膜薄都是将两条链牙分别固定在其两侧,拉头安在其中一侧的链牙上。该申请案较好的实现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但是该申请案的不足之处在于使用不方便,需要拆卸伞布块。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晴雨伞不能很好实现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的不足,是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晴雨伞不能很好的实现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视自动晴雨伞的使用方法,实现了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包括伞柄、伞杆、伞布、伞顶、移动伞布部分、固定圆环、牵引线一、牵引线二、伞骨、牵引线三和牵引线四;

所述固定圆环有两个,分别为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所述伞布固定于伞骨上,且伞布由透明伞布部分和遮阳伞布部分组成;所述伞骨包括伞骨一和伞骨二,所述伞骨一有两根,分别为左伞骨和右伞骨,左伞骨、右伞骨之间为伞布的透明伞布部分,且左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一,右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二;靠近固定圆环一的移动伞布部分下边缘上设有一连接点;

所述移动伞布部分覆盖于所述透明伞布部分上;所述伞柄、伞杆均为空心结构,且伞杆的顶部设有一个通孔;所述伞柄内设有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包括旋转体一和旋转体二;所述牵引线一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上,所述牵引线一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一,最终固定于连接点;所述牵引线二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上,所述牵引线二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二,最终固定于连接点;

所述伞杆上部套有滑行圆环,每根伞骨分别通过一根折叠支撑杆与滑行圆环连接,所述伞杆侧面上设有两个正对的纵向条形开口,滑行圆环的内壁上固连一根滑杆,该滑杆在所述两个正对的纵向条形开口上滑行;

圆环五固定在伞杆内部且位于滑杆上方,牵引线三的一端连接于滑杆上,牵引线三的另一端穿过圆环五后连接于旋转体一;牵引线四的一端连接于滑杆上,牵引线四的另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一。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伞柄底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旋转体一包括圆环形凸块一、圆环形凸块二、圆环形凸块三和圆柱一,所述圆柱一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圆环形凸块一、圆环形凸块二和圆环形凸块三;

所述圆柱一的底端向下延伸并穿过伞柄底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一底端向下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圆环形凸块四,所述圆环形凸块三和圆环形凸块四的直径均大于伞柄底端的圆形通孔;

所述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圆柱一顶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旋转体二包括梯形齿轮一、圆柱二、圆环形凸块五、旋转杆一和旋转杆二,所述圆柱二位于空心结构的圆柱一内部,圆柱二的顶端向上延伸并穿过圆柱一顶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二顶端向上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梯形齿轮一;所述圆环形凸块五位于圆柱二的下部,圆柱二的底端向下延伸并穿过空心结构的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二底端向下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圆环形凸块六,所述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的直径均大于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圆形通孔;

所述旋转杆一包括绕线杆一和梯形齿轮二,旋转杆二包括绕线杆二和梯形齿轮三,所述绕线杆一的一端铰接在伞柄的内壁上,绕线杆一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二;所述绕线杆二的一端铰接在伞柄的内壁上,绕线杆二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三;所述梯形齿轮二和梯形齿轮三对称地位于梯形齿轮一的两侧,且梯形齿轮二、梯形齿轮三均与梯形齿轮一啮合。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圆环形凸块四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一;所述固定装置一包括固定块一和弹簧一,所述圆环形凸块四上表面的边缘处设有一安装槽一,所述弹簧一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槽一内,所述固定块一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下部与弹簧一固定连接,所述伞柄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

所述圆环形凸块六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所述固定装置二包括固定块二和弹簧二,所述圆环形凸块六上表面的边缘处设有一安装槽二,所述弹簧二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槽二内,所述固定块二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下部与弹簧二固定连接,所述圆环形凸块四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移动伞布部分为不透明伞布,该不透明伞布的顶端与伞顶处固连,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所述绕线杆一的一端贯穿伞柄的内壁,且位于伞柄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一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一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所述绕线杆二的一端贯穿伞柄的内壁,且位于伞柄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二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二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伞柄靠近旋转体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圆环一和圆环二,伞杆靠近其顶部通孔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圆环三和圆环四;

所述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均为一根,所述牵引线一的一端正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二上,牵引线一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四、伞杆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一,最终固定于连接点;

所述牵引线二的一端反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一上,引线二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三、伞杆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二,最终固定于连接点;

所述牵引线三的一端连接于滑杆上,牵引线三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五、圆环二后缠绕连接于圆柱一上圆环形凸块二和圆环形凸块三之间的部分;牵引线四的一端连接于滑杆上,牵引线四的另一端穿过圆环一后缠绕连接于圆柱一上圆环形凸块一和圆环形凸块二之间的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移动伞布部分覆盖于所述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圆环形凸块三和圆环形凸块四之间的距离比伞柄底端的厚度大1~3cm;所述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之间的距离比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厚度大1~3cm。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伞顶表面涂覆有荧光层。

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的使用方法,

当需要实现雨天可视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一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2):旋转旋转体一,通过收回牵引线三将滑行圆环向上移动,滑行圆环上移过程中通过折叠支撑杆将可视自动晴雨伞撑开;

步骤(3):松开固定块一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底端的凹槽内;

步骤(4):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与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5):旋转圆柱二,通过收回牵引线二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二所在一侧收起,使得伞布的透明伞布部分露出;

步骤(6):松开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插入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凹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的使用方法更进一步的改进,

当需要实现晴天遮阳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与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8):旋转圆柱二,通过收回牵引线一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一所在一侧展开,使得伞布上透明伞布部分被覆盖;

步骤(9):松开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插入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凹槽内;

当不需要使用可视自动晴雨伞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一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11):旋转旋转体一,通过收回牵引线四将滑行圆环向下移动,滑行圆环下移过程中通过折叠支撑杆将可视自动晴雨伞闭合;

步骤(12):松开固定块一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底端的凹槽内。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移动伞布部分为不透明伞布,该不透明伞布的顶端与伞顶处固连,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上述设置,保证了不透明伞布始终固定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有效地防止了不透明伞布的掉落,且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使得牵引线一被收回到最大限度时,不透明伞布能够被完全展开。

(2)本发明中,牵引线一穿过固定圆环一与连接点固连,牵引线二穿过固定圆环二与连接点固连,使得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实现拉动移动伞布部分的操作,且移动伞布部分是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提高了移动伞布部分被收起和展开操作的效率,避免了移动伞布部分沿其他方向被收起时容易遮挡视线的不足,需要强调的是,移动伞布部分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的操作,是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功能的关键所在。

(3)同时,本发明中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均为一根,通过一根牵引线一和一根牵引线二即可将移动伞布部分完全收起或展开,避免了采用多根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进行操作时,牵引线容易缠绕在一起而难以拉动的不足,提高了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的可靠性。

(4)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圆环形凸块六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在移动伞布部分被完全收起或展开时,均能有效限制圆柱二的转动,使得移动伞布部分被固定住,确保可视自动晴雨伞的正常使用,防止可视自动晴雨伞在使用过程中因移动伞布部分的任意移动而影响使用效果。同理,圆环形凸块四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一,在可视自动晴雨伞被撑开或闭合时,均能有效限制旋转体一的转动,使得可视自动晴雨伞保持撑开或闭合的状态。

(5)本发明中圆环三、圆环四、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对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确保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沿着限定的线路移动,实现了移动伞布部分被快速高效地收起或展开,且移动伞布部分被收起时比较省力,展开时无褶皱。

(6)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圆环形凸块三和圆环形凸块四之间的距离比伞柄底端的厚度大1~3cm,使得旋转体一可在伞柄内旋转,且减小了旋转体一旋转过程中发生的摆动和受到的摩擦力,确保了旋转体一平稳旋转;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之间的距离比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厚度大1~3cm,使得圆柱二可在圆柱一内旋转,且减小了圆柱二旋转过程中发生的摆动和受到的摩擦力,确保了圆柱二平稳旋转。圆环形凸块三和圆环形凸块四的直径均大于伞柄底端的圆形通孔的直径,防止旋转体一从伞柄内脱落;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的直径均大于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圆形通孔,防止圆柱二从圆柱一内脱落。

(7)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伞柄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一与伞柄底端的凹槽卡接,多个凹槽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在伞柄底端,有利于在旋转体一旋转过程中随时通过固定块一的竖直段上部卡入某个凹槽内的操作将旋转体一固定住,方便了可视自动晴雨伞的自动撑开或闭合。

(8)本发明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圆环形凸块四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二与圆环形凸块四底端的凹槽卡接,多个凹槽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在圆环形凸块四底端,有利于在圆柱二旋转过程中随时通过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卡入某个凹槽内的操作将圆柱二固定住,便于可视自动晴雨伞雨天可视功能和晴天遮阳功能之间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可视自动晴雨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可视自动晴雨伞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伞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旋转体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旋转体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伞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伞柄;101、圆环一;102、圆环二;103、旋转体一;1031、圆环形凸块一;1032、圆环形凸块二;1033、圆环形凸块三;1034、圆环形凸块四;1035、圆柱一;1036、固定块一;1037、弹簧一;104、旋转体二;1041、梯形齿轮一;1042、圆柱二;1043、圆环形凸块五;1044、弹簧二;1045、圆环形凸块六;1046、固定块二;105、旋转杆一;1051、梯形齿轮二;1052、绕线杆一;106、旋转杆二;1061、梯形齿轮三;1062、绕线杆二;

2、伞杆;201、圆环三;202、圆环四;203、圆环五;204、滑行圆环;205、滑杆;206、牵引线三;207、牵引线四;

3、伞布;

4、伞顶;

5、移动伞布部分;

6、固定圆环;601、固定圆环一;602、固定圆环二;

7、牵引线一;

8、牵引线二;

9、伞骨;901、伞骨一;902、伞骨二;903、折叠支撑杆;a、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6,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包括伞柄1、伞杆2、伞布3、伞顶4、移动伞布部分5、固定圆环6、牵引线一7、牵引线二8、伞骨9、牵引线三206和牵引线四207;伞顶4表面涂覆有荧光层。固定圆环6有两个,分别为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伞布3固定于伞骨9上,且伞布3由透明伞布部分和遮阳伞布部分组成;伞骨9包括伞骨一901和伞骨二902,伞骨一901有两根,分别为左伞骨和右伞骨,左伞骨、右伞骨之间为伞布3的透明伞布部分,且左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一601,右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二602;靠近固定圆环一601的移动伞布部分5下边缘上设有一连接点a;移动伞布部分5覆盖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

本实施例中,伞柄1、伞杆2均为空心结构,且伞杆2的顶部设有一个通孔;伞柄1内设有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包括旋转体一103和旋转体二104。伞柄1底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旋转体一103包括圆环形凸块一1031、圆环形凸块二1032、圆环形凸块三1033和圆柱一1035,圆柱一1035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圆环形凸块一1031、圆环形凸块二1032和圆环形凸块三1033;圆柱一1035的底端向下延伸并穿过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一1035底端向下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圆环形凸块四1034,圆环形凸块三1033和圆环形凸块四1034的直径均大于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圆柱一1035顶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旋转体二104包括梯形齿轮一1041、圆柱二1042、圆环形凸块五1043、旋转杆一105和旋转杆二106,圆柱二1042位于空心结构的圆柱一1035内部,圆柱二1042的顶端向上延伸并穿过圆柱一1035顶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二1042顶端向上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梯形齿轮一1041;圆环形凸块五1043位于圆柱二1042的下部,圆柱二1042的底端向下延伸并穿过空心结构的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二1042底端向下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圆环形凸块六1045,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的直径均大于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圆形通孔。旋转杆一105包括绕线杆一1052和梯形齿轮二1051,旋转杆二106包括绕线杆二1062和梯形齿轮三1061,绕线杆一1052的一端铰接在伞柄1的内壁上,绕线杆一1052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二1051;绕线杆二1062的一端铰接在伞柄1的内壁上,绕线杆二1062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三1061;梯形齿轮二1051和梯形齿轮三1061对称地位于梯形齿轮一1041的两侧,且梯形齿轮二1051、梯形齿轮三1061均与梯形齿轮一1041啮合。

本实施例中,伞杆2上部套有滑行圆环204,每根伞骨9分别通过一根折叠支撑杆903与滑行圆环204连接,伞杆2侧面上设有两个正对的纵向条形开口,滑行圆环204的内壁上固连一根滑杆205,该滑杆205在两个正对的纵向条形开口上滑行;当滑行圆环204在伞杆2上部上移或下移时,会带动折叠支撑杆903移动,通过折叠支撑杆903的移动带动伞骨9移动,从而实现可视自动晴雨伞的撑开或闭合。

本实施例中,移动伞布部分5为不透明伞布,该不透明伞布的顶端与伞顶4处固连,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上述设置,保证了不透明伞布始终固定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有效地防止了不透明伞布的掉落,且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使得牵引线一7被收回到最大限度时,不透明伞布能够被完全展开。绕线杆一1052的一端贯穿伞柄1的内壁,且位于伞柄1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一1052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一1052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绕线杆二1062的一端贯穿伞柄1的内壁,且位于伞柄1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二1062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二1062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伞柄1靠近旋转体103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圆环一101和圆环二102,伞杆2靠近其顶部通孔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圆环三201和圆环四202;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均为一根,牵引线一7的一端正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二1062上,牵引线一7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四202、伞杆2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一601,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牵引线二8的一端反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一1052上,牵引线二8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三201、伞杆2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二602,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当通过拨动圆环形凸块六1045带动圆柱二1042旋转时,梯形齿轮一1041会带动梯形齿轮二1051和梯形齿轮三1061沿相反方向旋转,使得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一个被收起、一个被放长,且牵引线一7、牵引线二8分别独立缠绕在不同的绕线杆上,避免了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容易缠绕在一起而打结;本实施例中,绕线杆横向布置,便于牵引线的缠绕。

圆环五203固定在伞杆2内部且位于滑杆205上方,牵引线三206的一端连接于滑杆205上,牵引线三206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五203、圆环二102后正向缠绕连接于圆柱一1035上圆环形凸块二1032和圆环形凸块三1033之间的部分;牵引线四207的一端连接于滑杆205上,牵引线四207的另一端穿过圆环一101后正向缠绕连接于圆柱一1035上圆环形凸块一1031和圆环形凸块二1032之间的部分。当旋转体一103旋转时,牵引线三206和牵引线四207一个被收起、一个被放长。

圆环形凸块四1034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一;固定装置一包括固定块一1036和弹簧一1037,圆环形凸块四1034上表面的边缘处设有一安装槽一,弹簧一1037竖直固定于安装槽一内,固定块一1036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下部与弹簧一1037固定连接,伞柄1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1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一1036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卡接。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固定装置二包括固定块二1046和弹簧二1044,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表面的边缘处设有一安装槽二,弹簧二1044竖直固定于安装槽二内,固定块二1046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下部与弹簧二1044固定连接,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二1046与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凹槽卡接。圆环形凸块三1033和圆环形凸块四1034之间的距离比伞柄1底端的厚度大1~3cm,具体本实施例中取1cm;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之间的距离比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厚度大1~3cm,具体本实施例中取1cm。

本实施例中,牵引线一7穿过固定圆环一601与连接点a固连,牵引线二8穿过固定圆环二602与连接点a固连,使得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实现拉动移动伞布部分5的操作,且移动伞布部分5是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提高了移动伞布部分5被收起和展开操作的效率,避免了移动伞布部分5沿其他方向被收起时容易遮挡视线的不足,需要强调的是,移动伞布部分5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的操作,是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功能的关键所在。

同时,本实施例中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均为一根,通过一根牵引线一7和一根牵引线二8即可将移动伞布部分5完全收起或展开,避免了采用多根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进行操作时,牵引线容易缠绕在一起而难以拉动的不足,提高了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在移动伞布部分5被完全收起或展开时,均能有效限制圆柱二1042的转动,使得移动伞布部分5被固定住,确保可视自动晴雨伞的正常使用,防止可视自动晴雨伞在使用过程中因移动伞布部分5的任意移动而影响使用效果。同理,圆环形凸块四1034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一,在可视自动晴雨伞被撑开或闭合时,均能有效限制旋转体一103的转动,使得可视自动晴雨伞保持撑开或闭合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圆环三201、圆环四202、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对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确保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沿着限定的线路移动,实现了移动伞布部分5被快速高效地收起或展开,且移动伞布部分5被收起时比较省力,展开时无褶皱。

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圆环形凸块三1033和圆环形凸块四1034之间的距离比伞柄1底端的厚度大1~3cm,使得旋转体一103可在伞柄1内旋转,且减小了旋转体一103旋转过程中发生的摆动和受到的摩擦力,确保了旋转体一103平稳旋转;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之间的距离比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厚度大1~3cm,使得圆柱二1042可在圆柱一1035内旋转,且减小了圆柱二1042旋转过程中发生的摆动和受到的摩擦力,确保了圆柱二1042平稳旋转。圆环形凸块三1033和圆环形凸块四1034的直径均大于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的直径,防止旋转体一103从伞柄1内脱落;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的直径均大于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圆形通孔,防止圆柱二1042从圆柱一1035内脱落。

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移动伞布部分5覆盖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雨天使用时移动伞布部分5不会被淋湿,保护了移动伞布部分5;伞顶4表面涂覆有荧光层,在夜里具有示警作用,增加了使用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伞柄1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1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一1036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卡接,多个凹槽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在伞柄1底端,有利于在旋转体一103旋转过程中随时通过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卡入某个凹槽内的操作将旋转体一103固定住,方便了可视自动晴雨伞的自动撑开或闭合。

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二1046与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凹槽卡接,多个凹槽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在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有利于在圆柱二1042旋转过程中随时通过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卡入某个凹槽内的操作将圆柱二1042固定住,便于可视自动晴雨伞雨天可视功能和晴天遮阳功能之间的切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圆环形凸块三1033和圆环形凸块四1034之间的距离比伞柄1底端的厚度大3cm,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之间的距离比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厚度大3cm。

实施例3

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可视自动晴雨伞,其使用方法如下:

当需要实现雨天可视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一103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2):旋转旋转体一103,通过收回牵引线三206将滑行圆环204向上移动,滑行圆环204上移过程中通过折叠支撑杆903将可视自动晴雨伞撑开;

步骤(3):松开固定块一103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1底端的凹槽内;

步骤(4):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与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5):旋转圆柱二1042,通过收回牵引线二8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二602所在一侧收起,使得伞布3的透明伞布部分露出;

步骤(6):松开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凹槽内。

当需要实现晴天遮阳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与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8):旋转圆柱二1042,通过收回牵引线一7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一601所在一侧展开,使得伞布3上透明伞布部分被覆盖;

步骤(9):松开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凹槽内;

当不需要使用可视自动晴雨伞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一103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11):旋转旋转体一103,通过收回牵引线四207将滑行圆环204向下移动,滑行圆环204下移过程中通过折叠支撑杆903将可视自动晴雨伞闭合;

步骤(12):松开固定块一103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一103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1底端的凹槽内。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