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4201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行李箱配件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



背景技术:

行李箱,亦称旅行箱、拉杆箱,是出门时所携带用以放置物品的箱子,通常行李箱是用来放置旅途上所需要的衣物、个人护理用品及纪念品。行李箱提手安装在行李箱侧面的中间位置,当人们在上下楼梯时,需要将行李箱提起来,就需要用到行李箱提手,由于行李箱提手普遍用塑胶制作,其体积很小,人用手握住提手,当整个箱体所装的物品重量很轻时,提着箱体,人的手没多大感觉,当整个箱体所装的物品重量很重时,人的手就会感觉到很疼痛,市场上随后出现了一种软胶制作的提手用皮套,这种提手用皮套虽然可以减轻人的手部疼痛感,但却很容易相对于提手发生滑动,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提手用皮套很容易相对于提手发生滑动,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包括保护壳组合件,所述保护壳组合件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一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包括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及第三槽段,所述第一槽段下底面为一从所述第二槽段至所述第一槽段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一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一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二槽段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二槽段为一U形槽,所述第三槽段下底面为一从所述第二槽段至所述第三槽段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三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二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三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二槽段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扣位槽口,同时所述多个扣位槽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槽段、所述第二槽段或所述第三槽段两侧的上方;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一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包括第四槽段、第五槽段及第六槽段,所述第四槽段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四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三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四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五槽段为一U形槽,所述第六槽段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六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四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六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夹角β的角度为90~180度,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应的设置有多个扣位,同时所述多个扣位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槽段、所述第五槽段或所述第六槽段两侧的上方,所述多个扣位卡置于多个所述扣位槽口中,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卡扣于所述第二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容纳槽两侧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一凸出的第一止挡凸台及第二止挡凸台,所述多个扣位槽口下底面的高度与相对的所述第一止挡凸台或所述第二止挡凸台的凸台面相平;所述第二容纳槽两侧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凸出的第三止挡凸台及第四止挡凸台,所述多个扣位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两侧的顶端,且位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或所述第四止挡凸台的上方,所述多个扣位卡置于多个所述扣位槽口中,使得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两个槽边中的其中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两个槽边中的另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四止挡凸台,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两个槽边中的其中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一止挡凸台,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两个槽边中的另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二止挡凸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止挡凸台一端上设置有一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正对于所述第四槽段上的所述扣位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止挡凸台另一端上设置有一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正对于所述第六槽段上的所述扣位的正下方,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两个槽边中的所述其中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及所述第二限位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壳组合件上设置有第一掰开口、第二掰开口、第三掰开口及第四掰开口,所述第一掰开口包括第一缺口及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止挡凸台的一端,所述第二缺口设置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的一端;所述第二掰开口包括第三缺口及第四缺口,所述第三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止挡凸台的一端,所述第四缺口设置于所述第四止挡凸台的一端;所述第三掰开口包括第五缺口及第六缺口,所述第五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止挡凸台的另一端,所述第六缺口设置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的另一端;所述第四掰开口包括第七缺口及第八缺口,所述第七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止挡凸台的另一端,所述第八缺口设置于所述第四止挡凸台的另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壳组合件上还设置有一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一定位插口及定位凸起,所述定位插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其中一侧的顶端上,所述定位凸起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壁相对应的其中一侧上,所述定位凸起插置于所述定位插口;所述第一止挡凸台及所述第二止挡凸台上设置有多个插槽,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两个槽边上相对应的设置有多个插头,所述多个插头插置于多个所述插槽。

为了更好实现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包括保护壳组合件,所述保护壳组合件包括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一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包括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及第三槽段,所述第一槽段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一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一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一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二槽段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二槽段为一U形槽,所述第三槽段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三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二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三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二槽段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扣位槽口,同时所述多个扣位槽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槽段、所述第二槽段或所述第三槽段两侧的上方;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一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包括第四槽段、第五槽段及第六槽段,所述第四槽段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四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三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四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五槽段为一U形槽,所述第六槽段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六槽段下底面用以与提手上的第四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六槽段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成一定夹角β,所述夹角β的角度为90~180度,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应的设置有多个扣位,同时所述多个扣位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槽段、所述第五槽段或所述第六槽段两侧的上方,所述多个扣位卡置于多个所述扣位槽口中,使得所述第一壳体卡扣于所述第二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行李箱提手上安装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也称之为保护壳组合件,该保护壳组合件相对于提手不会发生滑动,能有效实现防滑及防磨损功能,减轻人用手提着行李箱时产生的疼痛感,方便人们使用,同时也对提手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中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中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保护壳组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中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的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安装于行李箱提手上的状态参考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安装于行李箱提手上的状态参考图。

其中,10(10A)、保护壳组合件;101(101A)、第一壳体;1011(1011A)、第一容纳槽;10111(10111A)、第一槽段;10112(10112A)、第二槽段;10113(10113A)、第三槽段;10114(10114A)、扣位槽口;10115(10115A)、第一止挡凸台;10116(10116A)、第二止挡凸台;10117、插槽;102、第二壳体;1021、第二容纳槽;10211、第四槽段;10212、第五槽段;10213、第六槽段;10214、扣位;10215、第三止挡凸台;10216、第四止挡凸台;10217、插头;103、第一限位凸起;104、第一掰开口;1041、第一缺口;1042、第二缺口;105、第二掰开口;1051、第三缺口;1052、第四缺口;106、第三掰开口;1061、第五缺口;1062、第六缺口;107、第四掰开口;1071、第七缺口;1072、第八缺口;108、定位插口;109、定位凸起;20(20A)、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主要应用于安装在行李箱提手上,包括一保护壳组合件10,所述保护壳组合件10包括第一壳体101及第二壳体102,所述第一壳体101上设置有一第一容纳槽1011,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包括第一槽段10111、第一槽段10112及第三槽段10113,所述第一槽段10111下底面为一从所述第一槽段10112至所述第一槽段10111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槽段10111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上的第一弯曲面相贴合,第一弯曲面上相对应的设置有一从所述第一槽段10112至所述第一槽段10111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一槽段10111连通于所述第二槽段10112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10112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一槽段10112为一U形槽,所述第三槽段10113下底面为一从所述第一槽段10112至所述第三槽段10113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三槽段10113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上的第二弯曲面相贴合,第二弯曲面相对应的设置有一从所述第一槽段10112至所述第三槽段10113向上倾斜的斜面,所述第三槽段10113连通于所述第一槽段10112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10112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扣位槽口10114,同时所述多个扣位槽口10114相对应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槽段10111、所述第一槽段10112或所述第三槽段10113两侧的上方。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壳体102上设置有一第二容纳槽1021,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包括第四槽段10211、第五槽段10212及第六槽段10213,所述第四槽段10211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四槽段10211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上的第三弯曲面相贴合,第三弯曲面上设置有一由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四槽段10211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10212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10212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五槽段10212为一U形槽,所述第六槽段10213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六槽段10213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上的第四弯曲面相贴合,第四弯曲面上设置有一由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六槽段10213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10212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10212成一定夹角β,所述夹角β的角度为90~180度,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应的设置有多个扣位10214,同时所述多个扣位10214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槽段10211、所述第五槽段10212或所述第六槽段10213两侧的上方,所述多个扣位10214卡置于多个所述扣位槽口10114中,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1卡扣于所述第二壳体102。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两侧的外壁上分别设置有一凸出的第一止挡凸台10115及第二止挡凸台10116,所述多个扣位槽口10114下底面的高度与相对的所述第一止挡凸台10115或所述第二止挡凸台10116的凸台面相平;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两侧的内壁上设置有一凸出的第三止挡凸台10215及第四止挡凸台10216,所述多个扣位10214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两侧的顶端,且位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10215或所述第四止挡凸台10216的上方,所述多个扣位10214卡置于多个所述扣位槽口10114中,使得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的两个槽边中的其中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10215,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的两个槽边中的另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四止挡凸台10216,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的两个槽边中的其中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一止挡凸台10115,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的两个槽边中的另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二止挡凸台10116。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止挡凸台10215一端上设置有一第一限位凸起103,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03正对于所述第四槽段10211上的所述扣位10214的正下方;所述第三止挡凸台10215另一端上设置有一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正对于所述第六槽段10213上的所述扣位10214的正下方,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的两个槽边中的所述其中一个槽边抵至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103及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103及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进一步限制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的嵌合性,防止两者发生相对晃动。

如图4所示,所述保护壳组合件10上设置有第一掰开口104、第二掰开口105、第三掰开口106及第四掰开口107,这些掰开口主要用于掰开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所述第一掰开口104包括第一缺口1041及第二缺口1042,所述第一缺口1041设置于所述第一止挡凸台10115的一端,所述第二缺口1042设置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10215的一端;所述第二掰开口105包括第三缺口1051及第四缺口1052,所述第三缺口1051设置于所述第二止挡凸台10116的一端,所述第四缺口1052设置于所述第四止挡凸台10216的一端;所述第三掰开口106包括第五缺口1061及第六缺口1062,所述第五缺口1061设置于所述第一止挡凸台10115的另一端,所述第六缺口1062设置于所述第三止挡凸台10215的另一端;所述第四掰开口107包括第七缺口1071及第八缺口1072,所述第七缺口1071设置于所述第二止挡凸台10116的另一端,所述第八缺口1072设置于所述第四止挡凸台10216的另一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壳组合件10上还设置有一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主要用于第一壳体101与第二壳体102快速安装时确定一个基准点,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一定位插口108及定位凸起109,所述定位插口108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其中一侧的顶端上,所述定位凸起109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内壁相对应的其中一侧上,所述定位凸起109插置于所述定位插口108。

所述第一止挡凸台10115及所述第二止挡凸台10116上设置有多个插槽10117,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的两个槽边上相对应的设置有多个凸起的插头10217,所述多个插头10217插置于多个所述插槽10117。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组件均标示了相同的符号。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包括保护壳组合件10A,所述保护壳组合件10A包括第一壳体101A及第二壳体102,所述第一壳体101A上设置有一第一容纳槽1011A,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A包括第一槽段10111A、第二槽段10112A及第三槽段10113A,所述第一槽段10111A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一槽段10111A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A上的第一弯曲面相贴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提手20A是另一种行李箱提手,第一弯曲面、第二弯曲面、第三弯曲面及第四弯曲面上均设置有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一槽段10111A连通于所述第二槽段10112A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10112A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二槽段10112A为一U形槽,所述第三槽段10113A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三槽段10113A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A上的第二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三槽段10113A连通于所述第二槽段10112A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二槽段10112A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一容纳槽1011A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扣位槽口10114A,同时所述多个扣位槽口10114A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槽段10111A、所述第二槽段10112A或所述第三槽段10113A两侧的上方。

所述第二壳体102上设置有一第二容纳槽1021,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包括第四槽段10211、第五槽段10212及第六槽段10213,所述第四槽段10211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四槽段10211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A上的第三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四槽段10211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10212的左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10212成一定夹角β,所述第五槽段10212为一U形槽,所述第六槽段10213下底面为两个斜面相互倾斜形成的一V形结构组合面,所述第六槽段10213下底面用以与提手20A上的第四弯曲面相贴合,所述第六槽段10213连通于所述第五槽段10212的右边,且与所述第五槽段10212成一定夹角β,所述夹角β的角度为90~180度,所述第二容纳槽1021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上相对应的设置有多个扣位10214,同时所述多个扣位10214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槽段10211、所述第五槽段10212或所述第六槽段10213两侧的上方,所述多个扣位10214卡置于多个所述扣位槽口10114中,使得所述第一壳体101A卡扣于所述第二壳体102。

综上所述,如图6-7所示,通过在行李箱提手上安装一种行李箱提手用保护壳,也称之为保护壳组合件10(10A),该保护壳组合件10(10A)相对于提手20(20A)不会发生滑动,能有效实现防滑及防磨损功能,减轻人的手提行李箱产生的疼痛感,方便人们使用,同时也对提手20(20A)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