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5787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袋,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



背景技术:

拉链袋是日常生活中储存物品的常用工具,可以用于装载文件以及药品等物品,能够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由于拉链袋在打开部分设置有拉链,使用方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拉链袋通常还设有打开或关闭拉链的拉链头,但是,由于普通的拉链头,儿童可以随意拉开,导致拉链袋内存放的物品外露而影响物品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能够防止儿童误开启,同时具有简单的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包括袋体和第一拉链,所述袋体包括前片和后片,所述第一拉链包括第一拉链带和第二拉链带,所述第一拉链带位于所述前片顶端,所述第二拉链带位于所述后片顶端,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二拉链带能够相互嵌合或分开,从而使所述袋体密封或打开;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外表面上还分别设有前捻压部和后捻压部,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二拉链带设置,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外表面与手指皮肤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前片内表面和后片内表面之间摩擦系数。

通过挤压将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二拉链带相互嵌合,使所述拉链袋闭合;当拉链袋闭合时,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捻压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使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位置相对改变,从而使所述第一拉链靠近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部位首先分开,形成一个较小的开口,然后用从开口处将整个第一拉链完全打开。一般儿童很难发现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作用,想不到利用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打开第一拉链,同时,通过捻压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打开第一拉链,需要一定的力度,一般儿童的力气也不足以打开第一拉链;另外,所述拉链袋的结构简单,避免了使用复杂的锁扣结构,降低制造成本,使用方便。

为了增加袋体密封的严密性,同时使作用于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力量集中到第一拉链处,更方便的打开所述第一拉链,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袋体内部还设有第二拉链,所述第二拉链包括第三拉链带和第四拉链带,所述第三拉链带和所述第四拉链带分别位于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三拉链带和所述第四拉链带分别位于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下方。

为了增加第一拉链嵌合的稳固性,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拉链带和所述第三拉链带包括至少一个公轨,所述第二拉链带和所述第四拉链带包括至少一个母轨,所述公轨能够分别和对应的所述母轨相互嵌合或分开。

为了增加拉链嵌合的稳固性,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母轨的横截面为圆弧形或圆形,所述公轨的横截面为圆弧形。

为了便于通过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打开所述第一拉链,同时增加所述袋体的容积,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拉链与所述第二拉链之间的距离为2-5厘米。

为了便于打开第二拉链,同时最大程度的利用材料,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拉链与所述第二拉链的长度相同。

为了增加所述前捻压部和/或所述后捻压部的摩擦力,便于手指捻压所述前捻压部和/或所述后捻压部,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捻压部和/或所述后捻压部采用的材料为硅胶或无纺布。

为了减小所述前捻压部和/或所述后捻压部使用的材料,同时便于手指捻压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捻压部和/或所述后捻压部为片状结构,所述前捻压部和/或所述后捻压部的外表面设有条形凸起或者粒状凸起。

为了增大手指与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之间的摩擦力,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前捻压部和所述后捻压部的外表面设有细小柔软的纤维圆毛或者较硬带钩的刺毛。

为了增加所述袋体的容积,盛放更多物品,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袋体还包括左片、右片及底片,所述左片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前片及后片的左端连接,所述右片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前片以及后片的右端也连接,所述底片的前端、后端、左端及右四端分别与前片、后片、左片以及右片的下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拉链袋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防止儿童误打开,降低制造成本,而且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第一拉链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第一拉链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第一拉链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第二拉链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6:实施例3中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7:第二拉链分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第二拉链闭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9:第三拉链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第四拉链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实施例4中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袋体;2-第一拉链;21-第一拉链带;22-第二拉链带22;3-第二拉链;31-第三拉链带;32-第四拉链带;41-前捻压部;42-后捻压部;a-所述第一拉链与所述第二拉链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若非特指,所述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开口方向为上,所述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底部方向为下。

实施例1

如图1所述,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包括袋体1和第一拉链2,所述袋体1包括前片和后片,所述第一拉链2包括第一拉链带21和第二拉链带 22,所述第一拉链带21位于所述前片顶端,所述第二拉链带22位于所述后片顶端,所述第一拉链带21和所述第二拉链带22能够相互嵌合或分开,从而使所述袋体1密封或打开;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外表面上还分别设有前捻压部 41和后捻压部42,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拉链带21和第二拉链带22设置,并且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均位于所述前片和后片靠近左端的位置,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采用的材料为硅胶,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为长方形平片状结构,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大小相等,且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外表面设有条形凸起,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外表面与手指皮肤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前片内表面和后片内表面之间摩擦系数。

实施例2

如图2-图5所示,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包括袋体1和第一拉链2,所述袋体1包括前片和后片,所述第一拉链2包括第一拉链带21和第二拉链带22,所述第一拉链带21位于所述前片顶端,所述第二拉链带22位于所述后片顶端,所述第一拉链带21包括两个公轨,所述第二拉链带22包括两个母轨,所述母轨的横截面为圆弧形,所述公轨的横截面为度数大于180度的圆弧形,所述公轨能够分别和对应的所述母轨相互嵌合或分开,从而使袋体1密封或打开;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外表面上还分别设有前捻压部41和后捻压部42,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拉链带21和所述第二拉链带22设置,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采用的材料为硅胶,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大小相等,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为长方形平片状结构,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外表面设有条形凸起,所述前捻压部41 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外表面与手指皮肤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前片内表面和后片内表面之间摩擦系数。

实施例3

如图6-图10所示,一种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包括袋体1和第一拉链2,所述袋体1包括前片和后片,所述第一拉链2包括第一拉链带21和第二拉链带 22,所述第一拉链带21位于所述前片顶端,所述第二拉链带22位于所述后片顶端,所述第一拉链带21和所述第二拉链带22能够相互嵌合或分开,从而使袋体1密封或打开;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外表面上还分别设有前捻压部41 和后捻压部42,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分别靠近所述第一拉链带 21和所述第二拉链带22设置,并且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均位于所述前片和后片靠近左端的位置,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位置相互对应。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采用的材料为无纺布,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为长方形片状结构,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外表面设有细小柔软的纤维圆毛,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外表面与手指皮肤的摩擦系数大于所述前片内表面和后片内表面之间摩擦系数。所述袋体1内部还设有第二拉链3,所述第二拉链3包括第三拉链带31和第四拉链带32,所述第三拉链带31和所述第四拉链带32分别位于所述前片和所述后片的内表面上;所述第三拉链带31和所述第四拉链带32分别位于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下方,所述第三拉链带31包括一个横截面为圆弧形公轨,所述第四拉链带32包括一个横截面为圆形的母轨,所述第三拉链带31和所述第四拉链带32能够相互嵌合分开。所述第一拉链2与所述第二拉链3的长度相同;所述第一拉链2与所述第二拉链3之间的距离(图中为a)为2厘米。

实施例4

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所述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的区别特征是:所述第一拉链2与所述第二拉链3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为椭圆形片状结构,所述前捻压部41和所述后捻压部42的外表面设有较硬带钩的刺毛,所述袋体1还包括左片、右片及底片,所述左片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前片及后片的左端连接,所述右片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前片以及后片的右端也连接,所述底片的前端、后端、左端及右四端分别与前片、后片、左片以及右片的下端连接。当所述拉链袋未盛放物品时,所述左片、右片及底片能够折叠,从而减小拉链袋的占用空间,当使用所述拉链袋时,展开折叠所述左片、右片及底片,能够盛放更多的物品。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所述防止儿童打开的拉链袋的区别特征是:所述第一拉链2与所述第二拉链3之间的距离为4厘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