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服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降温服装。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快速化的城市进程以及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气候变暖成为当下关注的议题。在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意味着人类将暴露于更大危害的热环境中。受热环境的影响,人体皮肤温度会升高、皮肤血流会加速,脱水、中暑等热疾病将会影响工作效率,危害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对于某些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消防、矿井、军队、生化排险以及医护等人员,高温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生理负荷,加之穿着多层防护服装,热应力是他们经常面临的考验。
目前,通常使用空调制冷设备、改善建筑物的通风效果以降低高温环境中热疾病的发生率。然而,空调设备的使用不仅消耗大量的电能,还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在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节能高效、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趋势。
服装作为“第二皮肤”,对于调节人体热舒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服装一般都不具有吸热调温功能,在热环境下无法对人体生理热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散热降温效果好,提高人体舒适性的新型降温服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降温服装,包括基础服装,所述基础服装包括背部面布和胸部面布,所述背部面布和胸部面布的内侧分别设有相互连通的后夹层和前夹层,所述后夹层和前夹层的内部还分别设有多个后相变降温袋和前相变降温袋,且所述后夹层和前夹层的上部均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上设有一开合装置,所述开合装置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通风口,以及所述背部面布上还设置设有多个风扇,多个所述风扇伸入到所述后夹层中,其中,所述风扇的直径为8-12cm。
进一步地,所述开合装置包括拉链,所述拉链水平地安装在所述通风口上。
进一步地,所述后相变降温袋交错设置在所述后夹层中,所述前相变降温袋呈陈列分布在所述前夹层中。
进一步地,所述前相变降温袋和后相变降温袋的结构完全相同,其中,所述后相变降温袋包括袋体和相变材料,所述相变材料放置在所述袋体中,所述相变材料为Na2SO4结晶水合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基础服装的背部面布和胸部面布的内侧分别设置相互连通的后夹层和前夹层,当需要进行降温散热时,风扇对后夹层内进行鼓风,经过前夹层以及通风口后形成对流空气,从而加速了人体汗液的蒸发,提高了人体的散热效果。同时,通过将前相变降温袋和后相变降温袋分别放置到前夹层和后夹层,利用前相变降温袋和后相变降温袋熔化从人体吸热进一步降温,进一步提高了人体的散热效率,其有效地保护了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体,防止了热生理疾病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降温服装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降温服装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降温服装的后相变降温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降温服装,包括基础服装1,基础服装1包括背部面布11和胸部面布12,背部面布11和胸部面布12的内侧分别设有相互连通的后夹层13和前夹层14,后夹层13和前夹层14的内部还分别设有多个后相变降温袋15和前相变降温袋16,且后夹层13和前夹层14的上部均设有通风口17,通风口17上设有一开合装置18,开合装置18用于打开或关闭通风口17,以及背部面布11上还设置设有多个风扇19,多个风扇19伸入到后夹层13中,本实施例中,若风扇19的直径过大,则造成服饰的额外负重增大,降低了人体穿戴的舒适性,而风扇19的直径过小,则起不到有效的通风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扇的直径优选为8-12cm。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达到较佳的透气效果,提高着装的舒适性,基础服装1可采用斜纹织物(例如:80%棉与20%涤纶混纺织物)制作而成。基础服装1可以为短袖夹克式,其下摆可采用松紧带缝制,贴合人体臀部。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的开合装置18包括拉链181,拉链181水平地安装在通风口17上。通过拉链181的开合来控制通风口17的打开或关闭,从而能保证在不需要散热时能保持着装的整齐性,在散热时能提高散热通风效果。
较佳地,后相变降温袋15交错设置在后夹层13中,前相变降温袋16呈阵列分布在前夹层14中。当风扇19启动时,风流经交错设置的后相变降温袋15,可以形成多股交错的风流,从而可以将人体背部的大量汗液和热量迅速蒸发和扩散,而风扇19的风流流经呈阵列分布的前相变降温袋16时,可以形成规律的风流,防止人体前部衣服因风流引起的窜动,影响人体的施工操作。
参阅图3所示,后相变降温袋15和前相变降温袋16的结构完全相同,其中,后相变降温袋15包括袋体151和相变材料152,相变材料152放置在袋体151中,相变材料152的主要成份为无机盐,包括Na2SO4结晶水合盐,其相变温度为24℃,熔化潜热为106J/g。本实施例中,后相变降温袋15和前相变降温袋16分别有7个和8个,当然,其数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
在人工气候室中,环境温度设定为34℃,湿度为60%RH,风速为0.4m/s,受试者表面的皮肤温度为34℃,当风扇19未打开时,测得受试者躯干散热量为57W/m2,而当通风系统打开(通风量为12l/s),测得受试者散热量为215W/m2。由此可见,该新型通风服装极大地提高了受试者的躯干散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
在人工气候室中,环境温度设定为38℃、湿度为45%RH,风速为0.4m/s,对应的水蒸气分压为3kPa。受试者在高温环境中模拟办公室作业一个小时,之后穿上降温服并打开风扇19(通风量为12l/s)降温一个小时。穿上新型降温服装后,受试者躯干皮肤温度降低了0.6℃,胸、背部的皮肤温度有明显降低,主观热湿感觉也明显降低。由此可见,该新型通风服装极大地提高了高温环境中人体热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
在人工气候室中,环境温度设定为32℃、湿度为50%RH,风速为0.4m/s。受试者穿着运动短袖T恤和短裤在跑步机上以4km/h的运动速率,运动半个小时。之后,给受试者穿上新型降温服装,打开风扇19,通风量为12l/s降温半个小时。穿着新型降温服装比未穿着时,受试者胸部皮肤温度低0.9℃,且受试者的主观热湿感觉都明显降低。由此可见,该新型通风服装极大地提高了高温环境中运动过后人体的热舒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通过在基础服装的背部面布和胸部面布的内侧分别设置相互连通的后夹层和前夹层,当需要进行降温散热时,风扇对后夹层内进行鼓风,经过前夹层以及通风口后形成对流空气,从而加速了人体汗液的蒸发,提高了人体的散热效果。同时,通过将前相变降温袋和后相变降温袋分别放置到前夹层和后夹层,利用前相变降温袋和后相变降温袋熔化从人体吸热进一步降温,进一步提高了人体的散热效率,其有效地保护了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体,防止了热生理疾病的发生。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