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套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0840发布日期:2018-06-05 18:40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保护套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终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保护套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对于移动终端,如手机,通常需要设置与耳机座匹配的耳机胶套,以起到对整机的防尘、防水作用。在现有技术中,耳机胶套的顶盖与底盖之间铰接连接,耳机胶套上与耳机插孔连通的孔开设在耳机胶套的端部,相当于在容纳耳机座的底部的底盖的前端具有一侧壁,上述与耳机插孔连通的孔设置在该侧壁上,而该侧壁通常较厚,且形状不易改变。一方面,实现铰链连接的结构需要占用一部分空间;另一方面,侧壁是形状不易改变的刚体。从而,现有技术中的耳机胶套在整机内占用的空间较大。

从而,现有技术中的耳机胶套具有在整机内占用的空间较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与耳机座相匹配的耳机胶套具有占用空间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保护套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保护套,其特点在于,其包括:

顶盖;

底盖,与所述顶盖相对设置;

连接元件,连接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之间,所述连接元件和所述顶盖、所述底盖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连接元件上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

其中,当所述顶盖或所述底盖受到外力时,所述连接元件能够被弯折,且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之间的距离能够被改变。

在本技术方案中,顶盖和底盖之间通过能够弯折的连接元件进行连接,通过连接元件的弯折能够调整顶盖和底盖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少保护套占用的空间。其中,贯穿孔便于容置空间内的待容纳物能够与外界建立联系。

可选地,所述连接元件具有:

第一连接部,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首端连接于所述顶盖;

第二连接部,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尾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首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尾端连接于所述底盖;

所述贯穿孔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贯穿孔延伸至所述顶盖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首端。

可选地,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顶盖形成顶部容置腔;和/或

所述底盖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底盖形成底部容置腔。

可选地,所述连接元件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长度方向均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首端连接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尾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首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尾端连接于所述底盖;

所述贯穿孔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贯穿孔延伸至所述顶盖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首端;

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中除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外的区域沿周向设有所述第一延伸部;

所述底盖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中除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外的区域沿周向设有所述第二延伸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设置位置既能够使保护套具有容纳功能,而且还不会影响贯穿孔发挥作用。

可选地,所述保护套用于包覆待容纳物,所述容置空间用于与所述待容纳物相适配;

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固部,所述第一加固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待容纳物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和/或

所述底盖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固部,所述第二加固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待容纳物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加固部和第二加固部提高了保护套与待容纳物匹配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固部和所述第二加固部均为粘接部;优选地,所述粘接部为双面胶。

在本技术方案中,顶盖与待容纳物和/或底盖与待容纳物之间通过粘接部粘接连接,连接方式较为简单。另外,双面胶使用方便,取材简单,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连接元件由弹性材质制成。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弹性形变的范围内,通过外力,可以较大幅度地调整顶盖相对于底盖的相对位置。而当外力消失后,利用弹性变形,顶盖和底盖又能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PCBA板,所述PCBA板上设有耳机座,其特点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套,所述PCBA板夹设于所述顶盖和所述底盖之间,且所述耳机座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在本技术方案中,相较于现有技术,省去了单独设置的实现铰链连接的结构,通过能够被弯折的连接元件来实现顶盖与底盖之间的距离的改变,减少了保护套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少移动终端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自所述顶盖朝着靠近所述底盖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顶盖形成顶部容置腔,所述顶部容置腔与所述耳机座的顶部相适配;和/或

所述底盖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自所述底盖朝着靠近所述顶盖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底盖形成底部容置腔,所述底部容置腔与所述耳机座的底部相适配。

在本技术方案中,顶盖通过顶部容置腔包覆耳机座的顶部,底盖通过底部容置腔包覆耳机座的底部,从而能够较为可靠地包覆耳机座,便于实现保护套的防尘、防水功能,有利于保护移动终端,提高移动终端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PCBA板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一侧之间过盈配合,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PCBA板靠近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一侧之间过盈配合。

在本技术方案中,当耳机插入耳机插孔后,耳机套与PCBA板、耳机座之间围成较为封闭的区域,能够较好地防止灰尘、水分第进入移动终端,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可靠性。另外,采用过盈配合来实现上述封闭的区域,结构较为简单,不需额外增设连接或固定结构,进一步减少了保护套的占用空间,更加有利于减少移动终端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固部,所述第一加固部用于连接于所述耳机座的顶部;和/或

所述底盖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固部,所述第二加固部用于连接于所述耳机座的底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第一加固部和第二加固部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护套与耳机座的匹配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固部和所述第二加固部均为粘接部;优选地,所述粘接部为双面胶。

在本技术方案中,顶盖与耳机座的顶部和/或底盖与耳机座的底部之间通过粘接部粘接连接,连接方式较为简单。另外,双面胶使用方便,取材简单,成本较低。

可选地,所述贯穿孔位于所述耳机座的耳机插孔的延伸方向上并与所述耳机插孔相适配,且所述贯穿孔与所述耳机插孔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贯穿孔的中心线重合于所述耳机插孔的中心线。

在本技术方案中,贯穿孔的中心线与耳机插孔的中心线重合,能够提高保护套与耳机座的匹配可靠性,且减少或避免了灰尘、水分等从贯穿孔与耳机插孔的偏心间隙中进入移动终端内。

可选地,所述连接元件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长度方向均具有首端和尾端,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首端连接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尾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首端,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尾端连接于所述底盖;

所述贯穿孔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贯穿孔延伸至所述顶盖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首端;

所述顶盖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中除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外的区域沿周向设有所述第一延伸部;

所述底盖朝向所述顶盖的一侧中除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外的区域沿周向设有所述第二延伸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二连接部能够对插入耳机插孔内的耳机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二连接部能够补偿部分耳机插孔的长度,从而能够减少保护套在整机内沿耳机插孔延伸方向占用的空间。另外,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设置位置既能够提高保护套与耳机座匹配的可靠性,又不会影响耳机经贯穿孔插入耳机插孔内。

可选地,所述耳机插孔为斜口耳机插孔。

在本技术方案中,耳机插孔为斜口耳机插孔,与耳机插孔相适配的贯穿孔的也相应地为斜口孔,在连接元件能够弯折的前提下,斜口孔能够进一步减少保护套在整机内的厚度方向占用的空间。

可选地,所述连接元件由弹性材质制成。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弹性形变的范围内,通过外力,可以较大幅度地调整顶盖相对于底盖的相对位置。而当外力消失后,利用弹性变形,顶盖和底盖又能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从而,便于实现保护套与耳机座的组装和拆卸,进而便于实现移动终端的组装和拆卸。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保护套的连接元件既方便实现顶盖和底盖之间距离的调整,又能够被弯折,占用的空间较少,从而使得保护套占用的空间减少。本实用新型中的移动终端不需单独设置实现铰链连接的结构,通过能够被弯折的连接元件来实现顶盖与底盖之间的距离变化,减少了保护套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少移动终端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另一位置状态的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保护套与耳机座、PCBA板处于完全配合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保护套与耳机座、PCBA板处于不完全配合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保护套

11:顶盖

111:第一延伸部

12:底盖

121:第二延伸部

13:连接元件

131:贯穿孔

132:第一连接部

133:第二连接部

2:PCBA板

3:耳机座

31:第一加固区

32:耳机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保护套1包括顶盖11、底盖12和连接元件13。其中,底盖12与顶盖11相对设置;连接元件13连接于顶盖11和底盖12之间,连接元件13和顶盖11、底盖12形成有容置空间,连接元件13上设有贯穿孔131,贯穿孔131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当顶盖11或底盖12受到外力时,连接元件13能够被弯折,且顶盖11和底盖12之间的距离能够被改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盖和底盖之间通过能够弯折的连接元件进行连接,通过连接元件的弯折能够调整顶盖和底盖之间的距离,能够减少保护套占用的空间。其中,贯穿孔便于容置空间内的待容纳物能够与外界建立联系。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减少保护套占用的空间,将贯穿孔在连接元件上的位置设置为延伸至连接元件的两端。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元件13具有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3。第一连接部132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第一连接部132的首端连接于顶盖11;第二连接部133沿其长度方向具有首端和尾端,第一连接部132的尾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33的首端,第二连接部133的尾端连接于底盖12;贯穿孔131设于第一连接部132,贯穿孔131延伸至顶盖11与第一连接部132连接的一端,并延伸至第二连接部133的首端。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保护套与待容纳物配合的可靠性,如图2所示,在顶盖11朝向底盖12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一延伸部111,并在底盖12朝向顶盖11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二延伸部121。其中,第一延伸部111与顶盖11形成顶部容置腔,第二延伸部121与底盖12形成底部容置腔。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只在顶盖朝向底盖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一延伸部,以与所述顶盖形成顶部容置腔。相应地,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只在底盖朝向顶盖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二延伸部,以与底盖形成底部容置腔。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既能够提高保护套与待容纳物适配的可靠性,又不影响贯穿孔发挥作用,在顶盖和底盖上设置延伸部的同时限定了延伸部与连接元件的位置关系。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元件13具有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3,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3沿长度方向均具有首端和尾端,第一连接部132的首端连接于顶盖11,第一连接部132的尾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33的首端,第二连接部133的尾端连接于底盖12。贯穿孔131设于第一连接部132,贯穿孔131延伸至顶盖11与第一连接部132连接的一端,并延伸至第二连接部133的首端。顶盖11朝向底盖12的一侧中除与第一连接部132连接的一端外的区域沿周向设有第一延伸部朝向底盖12的一侧沿周向设有第一延伸部111,底盖12朝向顶盖11的一侧中除与第二连接部133连接的一端外的区域沿周向设有第二延伸部121。其中,第一延伸部111与顶盖11形成顶部容置腔,第二延伸部121与底盖12形成底部容置腔。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用于包覆待容纳物的保护套,容置空间与待容纳物相适配,为了提高了保护套与待容纳物匹配的可靠性,在顶盖上设有加固部。如图2所示,在顶盖11朝向底盖12的一侧设有第一加固部(未示出),第一加固部用于连接于待容纳物朝向顶盖11的一侧。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加固部为粘接部,并可选地采用双面胶。通过粘接部粘接连接,连接方式较为简单。另外,双面胶使用方便,取材简单,成本较低。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在底盖朝向顶盖的一侧设有第二加固部,第二加固部用于连接于所述待容纳物朝向所述底盖的一侧。其中,第二加固部的种类可与第一加固部相同。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在顶盖上设置第一加固部的同时,在底盖上设置所述第二加固部。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元件由弹性材质制成,在弹性形变的范围内,通过外力,可以较大幅度地调整顶盖相对于底盖的相对位置,而当外力消失后,利用弹性变形,顶盖和底盖又能恢复到初始位置状态。

图3和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终端包括PCBA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的简称,指的是装配印刷电路板)2和上述保护套1,PCBA板2上设有耳机座3。其中,PCBA板2夹设于保护套1的顶盖11和底盖12之间,且耳机座3位于保护套1的容置空间内。相较于现有技术,该移动终端省去了单独设置的实现铰链连接的结构,通过能够被弯折的连接元件来实现顶盖与底盖之间的距离的改变,减少了保护套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少移动终端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车载电脑等终端设备。

如图3和图4所示,保护套1中的顶部容置腔与耳机座3的顶部相适配、底部容置腔与耳机座3的底部相适配。其中,保护套的顶盖通过顶部容置腔包覆耳机座的顶部、底盖通过底部容置腔包覆耳机座的底部,从而能够较为可靠地包覆耳机座,便于实现保护套的防尘、防水功能,有利于保护移动终端,提高移动终端的可靠性。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保护套1的第一延伸部111与PCBA板2靠近第一延伸部111的一侧之间过盈配合,第二延伸部121与PCBA板2靠近第二延伸部121的一侧之间过盈配合。其中,当耳机插入耳机插孔后,耳机套与PCBA板、耳机座之间围成较为封闭的区域,能够较好地防止灰尘、水分第进入移动终端,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可靠性。另外,采用过盈配合来实现上述封闭的区域,结构较为简单,不需额外增设连接或固定结构,进一步减少了保护套的占用空间,更加有利于减少移动终端的厚度。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保护套与耳机座的匹配可靠性,如图3所示,耳机座3的顶部具有与保护套1中的所述第一加固部匹配的第一加固区31。相应地,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保护套的底盖上设有所述第二加固部,则耳机座3的底部会相应地具有与所述第二加固部匹配的第二加固区。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保护套1中的贯穿孔131位于耳机座3的耳机插孔32的延伸方向上并与耳机插孔32相适配,且贯穿孔131与耳机插孔32相连通。可选地,贯穿孔131的中心线重合于耳机插孔32的中心线。其中,贯穿孔的中心线与耳机插孔的中心线重合,能够提高保护套与耳机座的匹配可靠性,且减少或避免了灰尘、水分等从贯穿孔与耳机插孔的偏心间隙中进入移动终端内。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耳机插孔32为斜口耳机插孔,与耳机插孔32相适配的贯穿孔131的也相应地为斜口孔,在连接元件能够弯折的前提下,斜口孔能够进一步减少保护套在整机内的厚度方向占用的空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一方面,保护套1的第二连接部133能够对插入耳机插孔32内的耳机起到支撑作用,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第二连接部133能够补偿部分耳机插孔32的长度,从而能够减少保护套1在整机内沿耳机插孔32延伸方向占用的空间。且保护套1中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121的设置位置既能够提高保护套1与耳机座3匹配的可靠性,又不会影响耳机经贯穿孔131插入耳机插孔32内。

如前所述,在另一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保护套1中的连接元件13由弹性材质制成,利用弹性材质的弹性变形特点,便于实现保护套与耳机座的组装和拆卸,进而便于实现移动终端的组装和拆卸。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