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的拉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1445发布日期:2018-09-25 15:5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的拉头,其具备拉头躯干部和拉手。



背景技术:

拉头是拉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拉头躯干部连结的结构。并且,拉头存在下述结构: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的两个部件作为拉手,并且具备以在不操作拉头时两个部件不会自由转动的方式将拉手临时固定于拉头躯干部的临时固定部(专利文献1、2)。

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4所公开的拉头中,临时固定部具备:从拉头躯干部的前表面朝向一对链牙列的引导方向突出的突起、以及能够嵌合突起的在拉手的顶端部侧形成的贯通孔。详细情况如以下所述。

在专利文献1中,拉手的两个部件被称为连接部件、拖拽片。连接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拉头躯干部连结,拖拽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连接部件连结。此外,拉头躯干部、临时固定部在专利文献1中被称为主体、卡合部件,突起和贯通孔在专利文献1中被称为卡合体、卡合孔。而且,卡合体从主体的前表面朝向使一对链牙列啮合的方向突出,卡合孔是拖拽片进行转动的端部侧的贯通孔,并且是贯穿从该进行转动的端部弯折而突出的突出板的贯通孔。

此外,专利文献2的图6所公开的拉头中,临时固定部具备:从作为拉手的两个部件中的一个部件突出的突起;以及越过片,其形成于拉手的另一个部件,在通过转动进行临时固定时以及解除临时固定时突起能够通过产生弹性变形而越过,并且还具备形成于拉手的上述一个部件的一面侧的用于收容拉手安装部的凹陷。更详细的情况如下所述。

在专利文献2中,拉手的两个部件被称为拉手片、罩部件。拉手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拉头躯干部连结,罩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拉手片连结。此外,拉头躯干部、临时固定部在专利文献2中被称为拉头躯干部、卡脱部件,突起和越过片在专利文献2中被称为弹性舌片、连结杆。而且,弹性舌片从罩部件中与拉手片连结的中空转动部突出。此外,弹性舌片能够越过的连结杆架设于拉手片中相向的一对臂部。此外,凹陷、拉手安装部在专利文献2中被称为收容凹部、拉手安装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登记发明第3097475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145252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头,采用与上述的两个拉头不同的结构,将拉手临时固定于拉头躯干部。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的拉头,其具备:拉头躯干部,其通过向前方移动使一对链牙列啮合并且通过向后方移动使一对链牙列左右分离;以及拉手,其与拉头躯干部连结。拉头躯干部具备:躯干主体部,其使一对链牙列穿过;以及拉手安装部,其用于安装拉手,并且从躯干主体部突出。拉手具备:第一拉手部件,其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拉手安装部连结;以及第二拉手部件,其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拉手部件连结。第二拉手部件和拉手安装部具备临时固定部,该临时固定部将第二拉手部件以相对于第一拉手部件折叠的状态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第二拉手部件具备作为贯通孔的收容孔部,该收容孔部在折叠的状态下收容拉手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折叠的状态是在躯干主体部的上侧第一拉手部件向后方倒伏并且第二拉手部件向前方倒伏的状态。临时固定部具备彼此卡合而将第二拉手部件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的突起和槽。突起是第二拉手部件的一部分,从收容孔部突出。槽是拉手安装部的一部分,在拉手安装部中折叠的状态时与收容孔部相向的面凹陷地形成。

第二拉手部件不论能否产生弹性变形均可,但是为了提高耐久性希望采用如下结构。

即,第二拉手部件能够产生弹性变形。

只要是收容孔部即可,突起从哪里突出均可,并且只要是拉手安装部中折叠状态时与收容孔部相向的面即可,槽在哪里凹陷地形成均可。例如也可以是突起仅从收容孔部的左右侧面中的一个侧面突出,槽也与突起对应地仅形成于拉手安装部的左右侧面中的上述一个侧面,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折叠的状态的第二拉手部件仅左右中的上述一侧被临时固定,为了使临时固定状态变得稳定,希望采用如下结构。

即,在拉手安装部的左右侧面分别具备槽,在第二拉手部件的收容孔部的内表面中的左右侧面分别具备突起。

作为拉头的更具体的结构的一个示例,有以下结构。

第一拉手部件以能够前后转动且能够左右摆动的方式与拉手安装部连结。并且,突起与槽的卡合是因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

此外,作为上述的一个示例的情况的更具体的结构,有以下结构。

即,槽向上方开口。

作为拉头的更具体的结构的另一示例,有以下结构。

折叠的状态包括:在躯干主体部的上侧第一拉手部件向后方倒伏并且第二拉手部件向前方倒伏的第一状态、以及在躯干主体部的下侧第一拉手部件向后方倒伏并且第二拉手部件向前方倒伏的第二状态。拉手安装部具备:导轨,其从侧面观察时从上下方及前方这三个方向呈u形地包围躯干主体部,并且将第一拉手部件以能够在上侧、前侧和下侧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连结;以及限位件,其在u形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限制第一拉手部件的移动范围。导轨中,以远离躯干主体部的方式延伸的部分为导轨主体部,从导轨主体部的顶端部向左右方向的两侧突出的部分为一对导向部。第一拉手部件以能够沿着u形的延伸方向移动的方式与导轨连结。第二拉手部件的收容孔部中收容第一拉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槽分别在导轨的左右侧面由导轨主体部和导向部形成。突起与槽的卡合,在进行临时固定时及解除临时固定时突起通过产生弹性变形而越过导向部。

此外,临时固定部中不论突起的个数多少均可,但是为了易于维持上述另一示例的情况时的折叠状态,希望采用如下结构。

即,临时固定部具备多个突起,多个突起的前后位置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拉头,通过从第二拉手部件的收容孔部突出的突起、以及在拉手安装部中与收容孔部相向的面凹陷地形成的槽,能够将第二拉手安装部件以相对于第一拉手部件折叠的状态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

此外,根据第二拉手部件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拉头,与例如第二拉手部件不能产生弹性变形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耐久性。

此外,根据在拉手安装部的左右侧面分别具备槽,并且在第二拉手部件的收容孔部的内表面中的左右侧面分别具备突起的拉头,折叠状态的第二拉手部件的左右两侧被临时固定,能够使临时固定状态稳定。

此外,根据在躯干主体部的上表面具备使一对拉链带穿过的带槽的拉头,通过突起与槽进行接触,能够将第二拉手安装部件以相对于第一拉手部件折叠的状态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

此外,根据折叠状态有两种的拉头中的多个突起的前后位置不同的拉头,一个突起阻止第一拉手部件进行转动,另一个突起阻止第二拉手部件进行转动,与仅由一个突起的拉头相比,更易于维持折叠的状态。而且,如果前后位置不同的突起位于收容孔部的左右侧面,就更易于维持折叠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示出了拉手载置于拉头躯干部的上表面的后部并且拉手的一部分向拉头躯干部的后方延伸的状态。

图3是图2的右侧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临时固定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右侧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使用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立体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右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的临时固定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右侧视图。

图14是图12的仰视图。

图15是图12的xv-xv线截面图。

图16是图12的xvi-xvi线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f拉链

f1拉链牙链带

f2拉链带

f3链牙列

s拉头

1拉头躯干部

2躯干主体部

21链牙路径

22带槽

23上翼板

23a小板部

24下翼板

25侧板

26柱

27凸缘

3拉手安装部

3a安装孔

31基座

31a爪孔

31b孔

32壁部

32a贯通孔

33钩部

33a钩基部

33h贯通孔

33b钩腕部

33c钩爪部

34支轴部

34a支轴主体部

34b凸缘部

35弹簧(压缩螺旋弹簧)

36导轨

36a导轨主体部

36b导向部

37限位件

38加强部

4拉手

5第一拉手部件

5a、5b贯通孔

51外框部

52分隔部

55纵片

56前轴

57横片

58延伸片

59后轴

6第二拉手部件

61握取部

61h收容孔部(贯通孔)

61i收容第一拉手部件的部分

61j收容导轨主体部的部分

62侧片

63后片

64前片

65连结筒部

65h贯通孔

7临时固定部

71突起

72槽

73槽主体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8所示,拉链f具备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以及用于开闭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的拉头s。

一对拉链牙链带f1、f1具备:呈带状且在带宽度方向上相向的一对拉链带f2、f2、以及分别固定于一对拉链带f2、f2的相向的侧缘部的一对链牙列f3、f3。附带说一句,链牙列f3有没有图示的多个链牙在其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固定于拉链带的结构、或如图示例那样将单丝弯折成螺旋状并且将多个该螺旋的一匝量的链牙相连的结构等。

附带说一句,图8所示的拉链f通常被称为隐藏式拉链,其将一对拉链带f2、f2的相向的侧缘部折返,在该折返部分固定有一对链牙列f3、f3。

下面,使用彼此正交的三个直线方向来确定方向。

第一直线方向是一对拉链牙链带f1相向的方向,换言之是一对链牙列f3、f3相向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附带说一句,拉链牙链带f1(拉链带f2)呈带状,其带宽度方向是左右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图8的左右方向。

第二直线方向是一对拉链牙链带f1的长度方向,换言之是呈带状的拉链牙链带f1的延伸方向,称为长度方向或前后方向。前方是指使一对拉链牙链带f1闭合时(使一对链牙列f3、f3啮合时)使拉头s移动的方向。后方是指拉开一对拉链牙链带f1时(使一对链牙列f3、f3分离时)使拉头s移动的方向。前方是图8的上方向,后方是图8的下方向。

第三直线方向是拉链牙链带f1的厚度方向,换言之是拉链带f2或链牙列f3的厚度方向,称为上下方向。上方是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中朝向跟前的方向。下方是指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中朝向里侧的方向。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s是前述的被称为隐藏式拉链的拉链所使用的拉头。如图8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s具备:能够使一对拉链牙链带f1开闭的拉头躯干部1、以及以能够前后转动并且能够左右摆动的方式与拉头躯干部1连结的拉手4。

附带说一句,关于拉手4,转动是指在使拉头s进行开闭时操作拉手4使其前后转动时的动作,摆动是指在不操作拉手4时仅摆动时的动作。

拉头躯干部1具备:使一对链牙列f3、f3及一对拉链带f2、f2穿过的躯干主体部2、以及用于安装拉手4并且从躯干主体部2突出的拉手安装部3。

如图1~图4、图7所示,躯干主体部2在其前后表面具备链牙路径21作为空间部,链牙路径21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并且供一对链牙列f3、f3穿过,在其上表面具备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且向上方开口并且供一对拉链带f2、f2穿过的带槽22。更详细而言,为了形成链牙路径21和带槽22,躯干主体部2具备:具备左右隔开间隔地相向的一对小板部23a、23a的上翼板23;在下方与上翼板23隔开间隔地相向的下翼板24;在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将上翼板23和下翼板24接合的一对侧板25、25;以及柱26,其从下翼板24的前部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上方突出,被夹在一对链牙列f3、f3之间。

下翼板24是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此外,在图示例中,下翼板24是左右对称形状,包括俯视观察时的左右侧边、后边和前边。前边呈圆弧状,是左右方向的中间突出到最前方的形状。左右侧边以随着朝向前方彼此的左右间隔增大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突出。

构成上翼板23的一对小板部23a、23a也是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此外,一对小板部23a、23a是沿着下翼板24的左右侧边前后延伸的细长的板。

侧板25是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

柱26从下翼板24突出到上翼板23的下表面。

链牙路径21是由上翼板23、下翼板24、一对侧板25、25和柱26形成的空间部。更详细而言,链牙路径21是由上翼板23、下翼板24和一对侧板25、25包围的空间部,是其前部被柱26左右分隔的空间部。换言之,链牙路径21为其前部被柱26分开的两条分支路,在其后部(柱26的后侧)两条分支路合并形成朝向后方的一条通路。

带槽22形成在上翼板23的内侧、即一对小板部23a、23a之间,与链牙路径21连接。而且,拉手安装部3从柱26的上表面突出,以使带槽22在柱26的上方左右分支。

拉手安装部3具备用于安装拉手4的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的安装孔3a。更详细而言,拉手安装部3具备:基座31,其与柱26相比向左右突出并且向后方延伸,在其后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爪孔31a;一对壁部32、32,其从基座31的前部的上表面在左右隔开间隔地向上方突出;钩部33,其与基座31及一对壁部32、32协同动作来形成安装孔3a,其前部配置在一对壁部32、32之间;支轴部34,其呈筒状,将钩部33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的方式支承,以左右贯穿钩部33的前部的状态固定于一对壁部32、32;以及弹簧35,其将安装孔3a的大小保持一定,将钩部33的前部顶向上方。

钩部33呈向下开口的大致“コ”形。更详细而言,钩部33具备:钩基部33a,其被收容在一对壁部32、32之间,并且被支轴部34支承;钩腕部33b,其从钩基部33a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在基座31的上方隔开间隔地配置;以及钩爪部33c,其从钩腕部33b的后部向下方延伸。

弹簧35是压缩螺旋弹簧35。收容压缩螺旋弹簧35的孔31b从基座31的上表面形成至柱26的内部。此外,压缩螺旋弹簧35的上端被钩基部33a的下表面的前部按押。附带说一句,钩基部33a的下表面的前部与后部相比以呈台阶状的方式高出。

如图3所示,安装孔3a的内表面上侧由钩腕部33b形成,其内表面前侧由一对壁部32、32形成,其内表面下侧由基座31形成,其内表面后侧由钩爪部33c形成。

壁部32在其前后及上下的中间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32a。一对壁部32、32的贯通孔32a、32a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一致。此外,钩基部33a也同样地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33h。通过将支轴部34插入到上述贯通孔32a、32a、32h中,钩部33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被支承。

支轴部34具备:支轴主体部34a,其呈圆筒状,插入到壁部32或钩基部33a的贯通孔32a、33h中;以及凸缘部34b,其呈圆环状,从支轴主体部34a的两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扩展。

拉手4具备:以能够前后转动且能够左右摆动的方式与拉手安装部3连结的第一拉手部件5、以及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拉手部件5连结的第二拉手部件6。此外,如图2~图4所示,拉手4在使第一及第二拉手部件5、6呈一条直线状延伸并相对于拉手安装部3向后方倒伏的状态下载置在拉头躯干部1之上,成为第一拉手部件5配置在拉头躯干部1的上方且第二拉手部件6的大部分向拉头躯干部1的后方延伸的状态。为了便于说明,以后将拉手4的图2~图4的状态称为标准状态。并且,以标准状态为基准,对第一拉手部件5和第二拉手部件6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拉手部件5具备:环状的外框部51;在前后分隔外框部51的分隔部52;以及在分隔部52的前后的两个贯通孔5a、5b。换言之,第一拉手部件5是通过在平板上形成两个贯通孔5a、5b而形成的。

前侧的贯通孔5a供拉手安装部3(更详细而言是钩爪部33c)穿过。此外,前侧的贯通孔5a的大小与钩爪部33c相比足够大,以使第一拉手部件5能够前后转动且能够左右摆动,在图示例中呈三角形。

后侧的贯通孔5b供第二拉手部件6的前端部穿过。此外,后侧的贯通孔5b呈以左右方向为长轴方向的楕圆形状。

第二拉手部件6具备:在操作拉头s时握取的握取部61、以及从握取部61向第一拉手部件5侧突出并且与第一拉手部件5的外框部51的后部连结的筒状的连结筒部65。此外,第二拉手部件6例如是橡胶、更详细而言是热可塑性聚氨酯等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制。附带说一句,第一拉手部件5例如是铝合金、锌合金、不锈钢等金属制。因此,第二拉手部件6比第一拉手部件5软。此外,拉手4通过嵌入成形来形成。

握取部61呈环状,在其内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61h。更详细而言,握取部61具备:前后延伸并且左右隔开间隔地相向的一对侧片62、62;将一对侧片62、62的后端部接合的后片63;以及将一对侧片62、62的前端部接合的前片64。连结筒部65从前片64向前方突出。连结筒部65是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65h的筒。

第二拉手部件6从侧面观察时后部相对于前部配置在上方并且呈非直线形状。更详细的情况如下所述。

第二拉手部件6是前片64水平且一对侧片62、62弯曲的形状。更详细而言,从侧面观察,一对侧片62、62呈朝向上方隆起形的圆弧状,并且后端位于前端的上方。

此外,连结筒部65的下表面与前片64的下表面水平地连成一条直线。连结筒部65的上表面突出到前片64的上表面的上方。

此外,拉手4不仅能够成为标准状态,还能够成为将第二拉手部件6相对于第一拉手部件5折叠的状态,如图5~7所示。

折叠状态是指第一拉手部件5向后方倒伏并且第二拉手部件6向前方倒伏的状态。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折叠状态是第二拉手部件6的一对侧片62、62的前部隔着很小的间隙配置在第一拉手部件5的上方的状态。

此外,第二拉手部件6的握取部61如上述那样形成有贯通孔61h。而且,该贯通孔61h是在折叠状态下收容拉手安装部3的一部分的收容孔部61h。此外,在折叠状态下,拉手安装部3的上端部为突出到握取部61的上方的状态。因此,在折叠状态下,拉头s的上下尺寸与拉头躯干部1的上下尺寸一致。

而且,第二拉手部件6和拉手安装部3具备在折叠状态下将第二拉手部件6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3的临时固定部7。临时固定部7具备彼此卡合而将第二拉手部件6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3的左右突起71、71和左右槽72、72。左右突起71、71和左右槽72、72的卡合是因接触而产生的摩擦阻力。更详细而言,在图示例中,在折叠状态下如图7所示那样左右突起71、71与凸缘部34b接触而从左右夹着,从而产生摩擦阻力。

突起71是第二拉手部件6的一部分,从收容孔部61h突出。更详细而言,在第二拉手部件6的收容孔部61h的内表面中的左右侧面分别具备突起71。换言之,第二拉手部件6中,突起71分别从一对侧片62、62的相向的面(收容孔部61h侧的面)以缩小彼此左右方向的间隔的方式突出。此外,突起71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如图2所示是一对侧片62、62的中间部,在上下方向上如图7所示是一对侧片62、62的中间部。

槽72是拉手安装部3的一部分,是在拉手安装部3中折叠状态时与收容孔部61h相向的面的与突起71对应的位置凹陷地形成。更详细而言,拉手安装部3从柱26向上方突出,并且在左右侧面分别具备槽72。

左右槽72、72左右对称,在左右壁部32、32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侧面且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具备:与其前后的部分相比凹陷的左右槽主体部73、73,以及在左右外侧与左右槽主体部73、73重合的支轴部34的左右凸缘部34b、34b。

槽主体部73形成槽72的主要部分,且向上方开口。

凸缘部34b形成槽72的很小的一部分,在图示例中,凸缘部34b相对于槽主体部73的侧面向侧方突出,即槽主体部73和凸缘部34b位于非同一面。其中,凸缘部34b可以与图示例不同,例如槽主体部73和凸缘部34b也可以位于同一平面。

左右槽72、72的间隔与左右突起71、71的间隔相同或比其稍大,由此使突起71与槽72接触而产生摩擦阻力。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拉头s从标准状态成为作为第一状态的折叠状态时如下所述。1)使第一拉手部件5在拉头躯干部1的上侧向后方倒伏。2)要使第二拉手部件6向前方倒伏而使其以后轴59为中心向前方转动时,左右突起71、71与左右槽72、72接触,产生摩擦阻力,由该摩擦阻力将其临时固定。即,在该临时固定状态下,折叠状态的第二拉手部件6的左右两侧被临时固定,与仅左/右一侧被临时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临时固定状态更稳定。然后,在临时固定状态下拉手安装部3(左右壁部32、32)的上端部相对于第二拉手部件6向上侧露出,比左右壁部32、32的上端部相比靠下侧的部分被收容在第二拉手部件6的收容孔部61h中。

另外,第二拉手部件6能够产生弹性变形,所以在进行临时固定时或解除临时固定时突起71产生弹性变形,与例如第二拉手部件不能产生弹性变形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第二拉手部件6的耐久性。

附带说一句,在解除临时固定时,使第二拉手部件6向与临时固定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即可。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s通常是被称为正反两用式拉链(reversibleslidefastener)的拉头。如图9~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s具备拉头躯干部1和拉手4,但是拉头躯干部1和拉手4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特别是拉手4以能够前后转动且能够在拉头躯干部1的上侧、前侧和下侧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与拉头躯干部1连结。

拉头躯干部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备躯干主体部2、拉手安装部3。

躯干主体部2在其前后表面具备链牙路径21且在其左右侧面具备带槽22作为空间部。更详细而言,为了形成链牙路径21和左右带槽22,躯干主体部2具备:上下隔开间隔相向的上翼板23及下翼板24、以从上翼板23及下翼板24中的至少一方(在图示例中为双方)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以缩小彼此间隔的方式突出的凸缘(flange)27、以及将上翼板23和下翼板24在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且在前部接合的柱26。

上翼板23和下翼板24是相同形状且左右对称的板。此外,上翼板23和下翼板24的由柱26接合的部分是比第一实施方式更向前方延伸的形状。

另外,柱26在比第一实施方式靠前方的位置将上翼板23和下翼板24接合。

链牙路径21是由上翼板23、下翼板24、左右上下的凸缘27和柱26形成的空间部。

带槽22形成在上下凸缘27之间。拉手安装部3相对于具备这样的带槽22和链牙路径21的躯干主体部2突出。

拉手安装部3具备:导轨36,其从侧面观察时从上下方及前方这三个方向呈u形地包围躯干主体部2,并且在躯干主体部2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将第一拉手部件5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连结;在u形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限制第一拉手部件5的移动范围的限位件37;以及位于导轨36与上翼板23之间的加强部38。

加强部38是上翼板23的上表面,从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突出,并且在上翼板23的前后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延伸。

导轨36是与u形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t形的结构,t形中以远离躯干主体部2的方式延伸的部分是导轨主体部36a,t形中从导轨主体部36a的顶端部向左右方向的两侧突出的部分是一对导向部36b、36b。

限位件37与导轨主体部36a相比向左右突出。

与上述拉手安装部3连结的是拉手4。

拉手4具备:以能够前后转动且能够在上侧、前侧和下侧的范围内移动的方式与拉手安装部3(导轨36)连结的第一拉手部件5、以及以能够前后转动的方式与第一拉手部件5连结的第二拉手部件6。此外,如图11所示,拉手4在第一及第二拉手部件5、6呈一条直线状延伸且相对于拉手安装部3向后方倒伏的状态下载置于拉头躯干部1的上方时,成为第一拉手部件5的前部配置在拉头躯干部1的上方,第一拉手部件5的后部和第二拉手部件6延伸到拉头躯干部1的后方的状态。以下,将拉手4的图10、图11的状态称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标准状态。然后,以标准状态为基准,对第一拉手部件5和第二拉手部件6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拉手部件5具备:左右相向的一对纵片55、55、从一对纵片55、55的前端部以缩小彼此间隔的方式突出的一对前轴56、56、将一对纵片55、55的后端部接合的横片57、从横片57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向后方突出的延伸片58、以及从延伸片58的顶部(前部)向左右突出的一对后轴59、59。附带说一句,第一拉手部件5由一对纵片55、55、前轴56和横片57形成为矩形。此外,一对纵片55、55的左右间隔大于一对导向部36b、36b的左右方向的尺寸,一对纵片55、55为相对于导轨主体部36a向左右突出的形状。

上述第一拉手部件5的一对前轴56、56沿着拉手安装部3的导轨主体部36a的u形的延伸方向移动。此外,第一拉手部件5的一对前轴56、56由一对导向部36b、36b以不会在上侧、前侧、下侧发生偏离的方式连结,由限位件37以不会在后侧偏离的方式连结。此外,第一拉手部件5以能够以一对前轴56、56为中心转动的方式与导轨主体部36a连结。

第二拉手部件6具备:握取部61、以及分别从握取部61的左右向第一拉手部件5侧(前侧)突出并且与第一拉手部件5的后轴59连结的筒状的连结筒部65。此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二拉手部件6是能够产生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制,第一拉手部件5是金属制。另外,第二拉手部件6从侧面观察呈与前后方向平行的一条直线的形状。

握取部61呈向前侧开口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コ”形。更详细而言,握取部61具备:前后延伸并且左右隔开间隔地相向的一对侧片62、62、以及将一对侧片62、62的后端部接合的后片63。在一对侧片62、62与后片63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贯通孔61h,该贯通孔61h是第二拉手部件6的收容孔部61h。收容孔部61h具备在折叠状态下收容第一拉手部件5的部分61i、以及在折叠状态下收容拉手安装部3的一部分(导轨主体部36a)的部分61j。另外,如上述那样一对纵片55、55呈相对于导轨主体部36a向左右突出的形状,收容第一拉手部件5的部分61i与收容拉手安装部3的一部分(导轨主体部36a)的部分61j相比左右方向的尺寸较大。

一对连结筒部65在左右方向的相向面侧形成有收容左右后轴59、59的孔(未图示),在图示例中,孔在左右方向上不贯穿。

而且,如图12~图16所示,第二拉手部件6和拉手安装部3具备在折叠状态下将第二拉手部件6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3的临时固定部7。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折叠状态有两种。无论在两种状态中的哪个状态下第二拉手部件6都向前方倒伏。其中,第一状态下在躯干主体部2的上侧第一拉手部件5向后方倒伏。此外,第二状态下在躯干主体部2的下侧第一拉手部件5向后方倒伏。

临时固定部7具备彼此卡合而将第二拉手部件6临时固定于拉手安装部3的突起71和槽7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进行临时固定时及解除临时固定时突起71通过产生弹性变形而越过导向部36b。

突起7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从第二拉手部件6的收容孔部61h的内表面中的左右侧面突出。此外,左右突起71、71的前后位置不同。

槽72在导轨36的左右侧面分别由导轨主体部36a和导向部36b形成,沿着躯干主体部2的上表面、前表面、下表面呈u形延伸。

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拉头s从标准状态成为作为第一状态的折叠状态时如下所述。1)使第一拉手部件5在拉头躯干部1的上侧向后方倒伏。2)要使第二拉手部件6向前方倒伏而使其以后轴59为中心向前方转动时,左右突起71、71与左右导向部36b、36b碰撞。3)施加力使第二拉手部件6向前方转动时,左右突起71、71产生弹性变形而越过左右导向部36b、36b。4)左右突起71、71在复原力的作用下恢复原始形状,如图15、图16所示,突起71嵌在槽72中,由于左右导向部36b、36b,突起71无法向相反方向自由转动,成为临时固定状态。然后,在临时固定状态下,拉手安装部3(左右导向部36b、36b)的上端部相对于第二拉手部件6向上侧露出,与左右导向部36b、36b的上端部相比靠下侧部分被收容在第二拉手部件6的收容孔部61h中。另外,在解除临时固定时,使第二拉手部件6向与临时固定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即可。

在该临时固定状态下,与例如左右突起71、71的前后位置相同的拉头相比,更易于维持折叠的状态。更详细而言,例如设想临时固定状态为第一状态的情况。要使向后方倒伏的第一拉手部件5以前轴56为中心向前方转动时,左右突起71、71在槽72中会沿着其延伸方向移动。于是,左右突起71、71中靠近第一拉手部件5的一个突起71与槽72的上表面侧的导向部36b碰撞,会阻止第一拉手部件5的转动。另一方面,要使向前方倒伏的第二拉手部件6以后轴59为中心向后方转动时,远离后轴59的一个突起71比靠近后轴59的一个突起71先与槽72的上表面侧的导向部36b碰撞,会阻止第二拉手部件的转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临时固定状态下拉手安装部3的上端部相对于第二拉手部件6向上侧露出,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限于此,在临时固定状态下拉手安装部3的上端部也可以完全被收容在第二拉手部件6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