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4561发布日期:2019-02-22 21:29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载人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差旅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人行李箱。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行李箱作为人们出行的常备物品被广泛运用,最初的行李箱在其底部设计滚轮,人们可以拖拽着抽拉式的拉杆,使得行李箱在地面上滚动从而达到省力的目的。后来,为了进一步解决人力拖拽的问题,而逐渐发展为载人行李箱。

例如,公告为CN204580189U、CN206238647U以及CN207023549U等实用新型,均公开了载人行李箱的已知实施例。在这些已知实施例中,载人行李箱的大体结构为在箱体上转动连接供人员站立的踏板,箱体和踏板的底部设置多个滚轮,且至少存在一个被电机驱动的滚轮。这样,在电机的驱动下,行李箱即可搭载着人员行进。

然而,上述已知实施例所提供的载人行李箱,踏板多是以翻转的形式与箱体相连接,因此箱体的侧面需要用于收纳踏板的凹槽,这样踏板容易在自重作用下从凹槽中掉落,从而无法实现踏板较稳固的收纳。

此外,上述已知实施例所提供的载人行李箱,虽解决的人力拖拽的问题,但人员需要站立的踏板上,仍需消耗大量体力。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载人行李箱,其可以将踏板较为稳固的收纳起来,且行进时可无需消耗搭载人员的大量体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载人行李箱,包括:

箱体,其靠近前端的底壁设置有万向轮,其底部设置有朝向后端开口的轨道槽,所述轨道槽靠近前端以及后端的内壁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有前部球形锁定槽和后部球形锁定槽;

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轨道槽中的踏板,所述踏板靠近后端的底部设置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由与之传动连接的电机驱动,所述踏板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设置有前部卡簧珠和后部卡簧珠;当所述踏板收缩进入所述轨道槽中时,所述前部卡簧珠和后部卡簧珠分别嵌入所述前部球形锁定槽和后部球形锁定槽中,当所述踏板伸出至所述轨道槽外时,所述前部卡簧珠嵌入所述后部球形锁定槽中;

设置在所述箱体底部且位于所述轨道槽上方的容置腔室,所述容置腔室中设置有驱动控制器和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电机相连接,所述驱动控制器连接在所述电源和所述电机之间;

设置在所述箱体背面的折叠椅,所述折叠椅的后端转动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在所述踏板伸出至所述轨道槽外时顶撑在所述踏板上。

优选地,所述踏板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前部卡簧珠和后部卡簧珠相对应的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所述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中分别容置有前部弹簧和后部弹簧,所述前部弹簧和后部弹簧的一端分别顶固在所述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的内壁上;

所述前部卡簧珠和后部卡簧珠分别嵌设在所述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中,所述前部弹簧和后部弹簧的另一端分别顶固在所述前部卡簧珠和后部卡簧珠上。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背面向内凹陷形成有容置槽,所述折叠椅和支撑架在所述踏板收缩进入所述轨道槽中时能被收容在所述容置槽中。

优选地,所述折叠椅和支撑架之间转动连接有两个支撑筋,两个所述支撑筋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箱体的上端设置有插孔,所述插孔中可移动的插设有抽拉杆。

优选地,所述抽拉杆的上端固定有横向设置的手柄,所述手柄上设置有与所述驱动控制器相连接的旋转三挡器,所述旋转三挡器用于通过所述驱动控制器控制所述电机的转速。

优选地,所述驱动控制器和电源连接有报警器,所述报警器连接有指纹锁;所述驱动控制器在所述指纹锁录取到的指纹信息与其预先存储的匹配指纹信息不一致时控制所述报警器操作。

优选地,所述报警器集成设置有与所述指纹锁相连接的电子锁,所述电子锁连接在所述电源和所述驱动控制器之间;所述电子锁在所述指纹锁录取到的指纹信息与其预先存储的匹配指纹信息不一致时断开所述电源与所述驱动控制器之间的连接。

优选地,所述轨道槽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连接有拉簧,所述踏板上设置有凸起,两个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凸起转动连接;两个所述拉簧在所述踏板收缩进入所述轨道槽中时处于拉伸状态,在所述踏板伸出至所述轨道槽外时处于压缩状态。

优选地,所述踏板上设置有两个拉板,两个所述拉板的端部分别顶固在所述轨道槽的左右两侧内壁;且两个所述拉板上设置有长条形开口,所述凸起穿设在两个所述长条形开口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通过在箱体的底部设置轨道槽,踏板可滑动的设置在轨道槽中,从而可实现踏板的可抽拉;并通过设置在踏板上的前部卡簧珠和后部卡簧珠与前部球形锁定槽和后部球形锁定槽的配合嵌设作用,可以在踏板收容在轨道槽中时较佳的对其进行固定,从而可以将踏板较为稳固的收纳起来,避免踏板从轨道槽中滑脱出来。并且,通过在箱体的背面设置可供人员坐在上面的折叠椅,从而行进时可无需消耗搭载人员的大量体力。

此外,通过设置报警器和电子锁,当不是本人欲通过指纹锁开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时,报警器和电子锁同时被驱动操作,具体为分别发出报警声和断开电源与驱动控制器之间的连接,从而防止防盗的目的。

并且,通过设置拉簧,可以为踏板施加进入或者移出轨道槽施加移动惯性,从而可以较为顺利的实现踏板的移进或移出。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例,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例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例中使用,与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例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的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的电路原理拓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载人行李箱,其可以包括:箱体1,其靠近前端的底壁设置有万向轮2,其底部设置有朝向后端开口的轨道槽3,轨道槽3靠近前端以及后端的内壁分别向内凹陷形成有前部球形锁定槽301和后部球形锁定槽302。

通过后端开口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在轨道槽3中的踏板4,踏板4靠近后端的底部设置有驱动轮5,驱动轮5由与之传动连接的电机14驱动,并且,踏板4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设置有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

当踏板4收缩进入轨道槽3中时,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分别嵌入前部球形锁定槽301和后部球形锁定槽302中;当踏板4伸出至轨道槽3外时,前部卡簧珠6嵌入后部球形锁定槽302中。

其中,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为弹性可复位设计。具体的,踏板4设置有分别与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相对应的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中分别容置有前部弹簧和后部弹簧,前部弹簧和后部弹簧的一端分别顶固在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的内壁上。

并且,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分别嵌设在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中,且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的外端分别露出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内端分别位于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中,前部弹簧和后部弹簧的另一端分别顶固在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的内端上,从而前部弹簧和后部弹簧分别向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施加向外的弹性复位力,如此可以较佳的使得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嵌设在前部球形锁定槽301和后部球形锁定槽302中。

这样,当踏板4需要被抽离出轨道槽3时,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在轨道槽3的内壁的顶固作用下收缩回前部插槽和后部插槽中,直至前部卡簧珠6移动至后部球形锁定槽302的位置时,前部卡簧珠6在与之对应的前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弹出前部插槽并嵌入后部球形锁定槽302。

反之,当踏板4需要被收纳至轨道槽3中时,工作原理与上述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设置在箱体1底部且位于轨道槽3上方的容置腔室8,容置腔室8中设置有驱动控制器9和电源10,电源10与电机14相连接以向其供电,从而驱动电机14转动;驱动控制器9连接在电源10和电机14之间,以在人为操作下接收相应的电信号指令对电机14的转速进行调节。

设置在箱体1背面的折叠椅11,折叠椅11的后端转动有支撑架12,支撑架12的下端在踏板4伸出至轨道槽3外时顶撑在踏板4上。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箱体1的背面向内凹陷形成有容置槽13,折叠椅11和支撑架12在踏板4收缩进入轨道槽3中时能被收容在容置槽13中。

具体的,折叠椅11的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箱体1的背面上,另一端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支撑架12。并且,折叠椅11和支撑架12之间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有两个支撑筋21,两个支撑筋21也可以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从而两个支撑筋21可以对折叠椅11和支撑架12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通过在箱体1的底部设置轨道槽3,踏板4可滑动的设置在轨道槽3中,从而可实现踏板4的可抽拉;并通过设置在踏板4上的前部卡簧珠6和后部卡簧珠7与前部球形锁定槽301和后部球形锁定槽302的配合嵌设作用,可以在踏板4收容在轨道槽3中时较佳的对其进行固定,从而可以将踏板4较为稳固的收纳起来,避免踏板4从轨道槽3中滑脱出来。并且,通过在箱体1的背面设置可供人员坐在上面的折叠椅11,从而行进时可无需消耗搭载人员的大量体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箱体1的上端设置有插孔,插孔中可移动的插设有抽拉杆15,抽拉杆15可以被收纳在插孔中。通过设置抽拉杆15,可以供人员拖拽。进一步地,抽拉杆15的上端固定有横向设置的手柄16,其上设置有与驱动控制器9相连接的旋转三挡器17,旋转三挡器17用于通过驱动控制器9控制电机14的转速。具体的,旋转三挡器17具有空挡、快挡和慢挡三个挡位,其中,当旋转三挡器17处于快挡或者慢挡时,马达可以带动驱动轮5快速或者慢速转动,具体行进速度相当于人快慢走。

如图4所示,驱动控制器9和电源10连接有报警器18,报警器18连接有指纹锁19。驱动控制器9在指纹锁19录取到的指纹信息与其预先存储的匹配指纹信息不一致时控制报警器18操作。同时,报警器18集成设置有与指纹锁19相连接的电子锁20,电子锁20连接在电源10和驱动控制器9之间;电子锁20在指纹锁19录取到的指纹信息与其预先存储的匹配指纹信息不一致时断开电源10与驱动控制器9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控制器9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具体的,例如,驱动控制器9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或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和嵌入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的形式,上述模块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单元:ARC 625D、Atmel 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当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所述驱动控制器9的功能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单元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单元等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

驱动控制器9具有存储模块,存储模块可以预先通过指纹锁19录取购买人的匹配指纹信息。当不是本人欲通过指纹锁19开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载人行李箱时,报警器18和电子锁20同时被驱动操作,具体为分别发出报警声和断开电源10与驱动控制器9之间的连接,从而达到防止防盗的目的。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轨道槽3的左右两侧内壁分别连接有拉簧21,踏板4上设置有凸起22,拉簧21的另一端与凸起22转动连接。两个拉簧21在踏板4收缩进入轨道槽3中时处于拉伸状态,在踏板4伸出至轨道槽3外时处于压缩状态。

进一步地,踏板4上设置有两个拉板23,两个拉板23的端部分别顶固在轨道槽3的左右两侧内壁。且拉板23上设置有长条形开口24,凸起22穿设在两个长条形开口24中。

通过设置拉簧21,可以为踏板4施加进入或者移出轨道槽3施加移动惯性,从而可以较为顺利的实现踏板4的移进或移出。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