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滑雪服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7482发布日期:2019-10-12 23:59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滑雪服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雪服拉链头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新型滑雪服拉链头。



背景技术:

传统的拉链包括链牙、拉链头和拉链片,由于拉链片一般为扁平金属式的拉链片,在拉取拉链片实现的拉链的开合时,扁平金属式的拉链片易从手中滑出,导致拉取的不方便。并且在快速拉动拉链头而使得链牙闭合的时候,还会出现链牙夹住链牙旁衣料的情况,而使得拉链头难以拉动链牙闭合,或拉链头拉动链牙闭合后夹住衣服面料,而导致衣服受损的情况。且链牙夹住衣服面料后,拉链头拉开拉链时也将非常费力。

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滑雪服拉链头,其具有拉取拉链片时手指不易滑动,且有效避免链牙夹住衣服面料,而损害衣服的情况的发生。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滑雪服拉链头,其中,包括环形拉绳以及拉片本体,所述环形拉绳与拉片本体连接,所述拉片本体包括第一拉片体、第二拉片体以及第三拉片体,所述第一拉片体与环形拉绳连接,所述第二拉片体与第二拉片体磁性吸附连接,所述第二拉片体、第二拉片体均为磁体且磁性相反,所述第三拉片体与第二拉片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拉片体的宽度长度第二拉片体的厚度。

进一步,所述第三拉片体上还设有第一条形槽、第二条形槽、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抵挡块,所述第一条形槽、第二条形槽沿第三拉片体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匹配转动设置在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内,所述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的深度大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抵挡块设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所述抵挡块落出与第一条形槽和第二条形槽。

进一步,所述第三拉片体上还设有反光槽,所述反光槽沿第三拉片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反光槽内贴设有反光片。

进一步,所述第二拉片体的侧面设有凸块,所述第一拉片体与第二拉片体相对的一侧面上设有与凸块相匹配的凹槽。

进一步,所述第二拉片体和第三拉片体之间通过转动限位结构连接,所述转动限位结构包括转动件和与转动件匹配设置的转动槽,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限位部,所述第一转动部设在第三拉片体的侧面上,所述第二转动部设在第一转动部上,所述第二转动部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部的直径,所述限位部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对称设在第一转动部上;所述转动槽设在第二拉片体上并与转动件相对应,所述转动槽包括第一转动槽、第二转动槽和卡接块,所述卡接块有两个,两个卡接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槽的内周上,所述第一转动槽由第二拉片的侧面向第二拉片体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转动槽的直径与两个限位部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转动槽设在第二拉片体的内部,所述第二转动槽与第一转动槽连通,所述第二转动槽与第二转动部匹配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新型滑雪服拉链头,通过第一拉片体、第二拉片体和第三拉片体的设置,使得在通过拉片本体拉动拉链头时,为了避免手指的打滑,先转动第三拉片体使得第三拉片体转动至与第二拉片体相垂直,由于第三拉片体的宽度长于第二拉片体的厚度,因此,在第三拉片体旋转至与第二拉片体垂直之后将有部分突出于第二拉片体,通过将手指握住第三拉片体突出的部分则有效的避免了手指从第三拉片体滑出。并且,由于第一拉片体和第二拉片体均为磁体且磁性相反,因此,第一拉片体和第二拉片体之间通过相互吸引的磁性吸附连接,在手动施加较大的力拉动拉片,并且施加的力大于第一拉片体和第二拉片体之间磁性吸附力时,第一拉片体和第二拉片体将分离,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因拉片本体快速拉动拉链头而易将衣服面料夹在链牙之间,导致衣服面料受损的情况的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拉片本体的拉动,不发生手滑的情况。并且通过第一拉片体和第二拉片体的设置有利于限制拉链头的开合速度,避免链牙的损坏和链牙夹住衣服面料的情况的发生,延长的了整个拉链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拼接后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拉片体和第三拉片体作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部在第一转动槽中呈第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限位部在第二转动槽中呈第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环形拉绳-1;第一拉片体-2;凹槽-21;

第二拉片体-3;凸块-31;转动槽-32;

第一转动槽-321;第二转动槽-322;

卡接块-323;第三拉片体-4;第一条形槽-41;

第二条形槽-42;第一支架-43;第二支架-44;

抵挡块-45;反光槽-46;转动件-47;

第一转动部-471;第二转动部-472;限位部-47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6所示,一种新型滑雪服拉链头,其中,包括环形拉绳1以及拉片本体,所述环形拉绳1与拉片本体连接,所述环形拉绳1用来连接拉片本体和拉链头(图未示),所述拉片本体包括第一拉片体2、第二拉片体3以及第三拉片体4,所述第一拉片体2与环形拉绳1连接,所述第二拉片体3与第二拉片体3磁性吸附连接,所述第二拉片体3、第二拉片体3均为磁体且磁性相反,所述第三拉片体4与第二拉片体3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拉片体4的宽度长度第二拉片体3的厚度。

采用上述结构后,通过第一拉片体2、第二拉片体3和第三拉片体4的设置,使得在通过拉片本体拉动拉链头时,为了避免手指的打滑,则先转动第三拉片体4使得第三拉片体4转动至与第二拉片体3相垂直,由于第三拉片体4的宽度长于第二拉片体3的厚度,因此,在第三拉片体4旋转至与第二拉片体3垂直之后将有部分突出于第二拉片体3,突出的部分则起到对手指的阻挡作用,通过将手指钩住第三拉片体4突出的部分则有效的避免了手指从第三拉片体4滑出。并且,由于第一拉片体2和第二拉片体3均为磁体且磁性相反,因此,第一拉片体2和第二拉片体3之间通过相互吸引的磁性吸附连接,在手动施加较大的力快速拉动拉片本体且施加的力大于第一拉片体2和第二拉片体3之间磁性吸附力时,第一拉片体2和第二拉片体3将分离,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因拉片本体快速拉动拉链头而易将衣服面料夹在链牙之间,导致链牙和衣服面料受损的情况的发生。

优选的,为了进一步发挥第二拉片体3和第三拉片体4的功能,起到防止手指从第三拉片体4上滑落的作用,并且由于在外面需要通过手机看视频时,需手机支架支撑或通过手扶才能达到最佳的观看角度,然而手机支架却不可能一致随身携带,手扶手机则造成手臂酸痛的问题。因此,所述第三拉片体4上还设有第一条形槽41、第二条形槽42、第一支架43、第二支架44和抵挡块45,所述第一条形槽41、第二条形槽42沿第三拉片体4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支架43和第二支架44分别匹配转动设置在第一条形槽41和第二条形槽42内,所述第一条形槽41和第二条形槽42的深度大于第一支架43和第二支架44,所述抵挡块45设在第一支架43和第二支架44上,所述抵挡块45落出与第一条形槽41和第二条形槽42。采用上述抵挡块45结构,在拉动拉片本体时,在没有对第三拉片体4进行旋转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抵挡块45的抵挡作用达到防止手滑的现象的发生,起到防滑作用。而且,在需要使用到支架时,将第二拉片体3和第三拉片体4从第一拉片体2上取下,并拉动抵挡块45,抵挡块45分别带动第一支架43和第二支架44从第一条形槽41和第二条形槽42中转出,通过第一支架43、第二支架44和第三拉片体4之间的构成的支撑结构起到对手机的支撑作用。而在不需要对手机进行支撑时,再将第二拉片体3与第一拉片体2磁性连接即可,方便携带且不易丢失。

优选的,为了在滑雪时,起到提醒作用防止滑雪过程中的相互碰撞,以及在夜间行走时,能让车辆注意到自己,避免因夜晚光线较暗而发生误撞。因此,所述第三拉片体4上还设有反光槽46,所述反光槽46沿第三拉片体4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反光槽46内贴设有反光片。通过反光片对阳光和车灯进行反光从而起到提醒作用。在滑雪以及夜晚行走时将更加安全。

优选的,为了让取下的第二拉片体3能精确的与第一拉片体2吸附,并且使得第一拉片体2和第二拉片体3之间的吸附面积最大,产生最大的吸附力。所以,所述第二拉片体3的侧面设有凸块31,所述第一拉片体2与第二拉片体3相对的一侧面上设有与凸块31相匹配的凹槽21。通过所述凸块31和凹槽21的对应,只需将第二拉片体3上的凸块31与第一拉片体2上的凹槽21对应连接即能使得第一拉片体2和第二拉片体3之间接触面积达到最大,第二拉片体3和第二拉片体3之间的吸附力也达到最大。最大的吸附力能有效的对拉链头进行拉取,且使得第二拉片体3不轻易从第一拉片体2上脱离。

优选的,为了便于第三拉片体4与第二拉片体3之间转动角度的控制,便于第二拉片体3和第一拉片体2之间呈垂直角度。所述第二拉片体3和第三拉片体4之间通过转动限位结构连接,所述转动限位结构包括转动件47和与转动件47匹配设置的转动槽32,所述转动件47包括第一转动部471、第二转动部472和限位部473,所述第一转动部471设在第三拉片体4的侧面上,所述第二转动部472设在第一转动部471上,所述第二转动部472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部471的直径,所述限位部473有两个,两个所述限位部473对称设在第一转动部471上。由于所述第二转动部472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部471的直径,使得第三拉片体4只在第二拉片体3上转动而不会从第二拉片体3脱离。

并且,所述转动槽32设在第二拉片体3上并与转动件47相对应,所述转动槽32包括第一转动槽321、第二转动槽322和卡接块323,所述卡接块323有两个,两个卡接块323设在所述第一转动槽321的内周上,所述第一转动槽321由第二拉片的侧面向第二拉片体3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转动槽321的直径与两个限位部473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第二转动槽322设在第二拉片体3的内部,所述第二转动槽322与第一转动槽321连通,所述第二转动槽322与第二转动部472匹配设置。

采用上述转动限位结过后,所述第三拉片体4上的限位部473将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两个限位部473均未与卡接块323抵接时,所述限位部473处于第一状态;当两个限位部473均与卡接部完全抵接贴合时,所述限位部473处于第二状态,而在限位部473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三拉片体4与第二拉片体3相垂直。并且,在将第二拉片体3从第一拉片体2取下时,只需转动第三拉片体4,使得限位部473旋转至第二状态,第二拉片体3和第三拉片体4之间通过卡接块323和限位部473相互支撑,此时,无需转动第一支架43和第二支架44也能完成对手机的支撑作用。并且,限位部473和卡接块323的设置还便于第三拉片体4轻松的旋转至与第二拉片体3垂直位置,通过手指拉动第三拉片体4时,手指与第三拉片体4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从而便于对拉链头的拉动且不易发生滑动。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