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面以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25360发布日期:2023-03-11 02:0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鞋面以及鞋子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鞋面以及具备该鞋面的鞋子。


背景技术:

2.当前已知有具备鞋面的鞋子。在鞋子的穿鞋人动作时,脚上会局部产生弯曲、收缩、扭曲等。由此,为了提高鞋面对动作时脚的弯曲、收缩、扭曲等的追随性,开发了局部改变鞋面的伸缩性的技术。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由编织面料或纺织面料形成的基材上固定由树脂形成的多个加强部件的鞋面。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鞋面中,通过使用伸缩性相互不同的多个加强部件,能够局部改变鞋面的伸缩性。
4.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4421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但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在由编织面料或纺织面料形成的基材上固定由树脂形成的多个加强部件,并使用伸缩性相互不同的多个加强部件,则会使用于鞋面的材料种类变多。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鞋面中,会使材料的制造、裁断、缝制工序增加,且使废料量及耗电量增加,由此导致生产力的下降及环境负担增加等问题。
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比以往少的材料局部改变鞋面伸缩性的鞋面。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达成目的,本发明涉及的鞋面,包括:鞋面主体,其覆盖脚背,鞋面主体形成有第一区域、与第一区域邻接的第二区域。鞋面主体具备:第一线状体,其横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而设置,或仅设置于第二区域;以及第二线状体,其避开第二区域而设置于第一区域,并且其端部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边界部分。第一线状体和第二线状体具有相互不同的伸缩性。
8.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鞋面,得到能够以比以往少的材料局部改变鞋面伸缩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9.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的俯视图。
10.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的立体图。
11.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面主体的展开图。
12.图4是图3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且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线状体的图。
13.图5是沿图4所示的v-v线的截面图。图6是沿图4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
14.图7是表示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的一部分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且是相当于图4所示的vi-vi线处截面图的图。
15.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实施方式2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线状体的图,且是相当于图3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的图。
16.图9是沿图8所示的ix-ix线的截面图。
17.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展开图。
18.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展开图。
19.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展开图。
20.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展开图。
21.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7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展开图。
22.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8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截面图,且是相当于图4所示的v-v线处截面图的图。
23.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8涉及的鞋子的鞋面主体的截面图,且是相当于图4所示的vi-vi线处截面图的图。
24.符号说明
25.1,1a,1b,1c,1d,1e,1f,1g鞋子、2鞋面、3鞋底、20鞋面主体、20a穿鞋口、20b鞋喉部、20c穿绳部、20d张力作用部、21鞋舌、22鞋带、23第一区域、24第二区域、24a前方区域、24b侧面区域、25边界部分、26高伸缩性线状体、27低伸缩性线状体、28基准线状体、29追加线状体、30外底、30a接地面、31中底、c鞋中心轴、r1鞋面前足部、r2鞋面中足部、r3鞋面后足部、s1第一边界线、s2第二边界线。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鞋面以及鞋子的实施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以下说明书,相同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27.实施方式1
28.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的俯视图。包含图1在内的各附图中,仅图示左脚用的鞋子1。鞋子1具有左脚用和右脚用的左右对称结构,本实施方式中仅对左脚用鞋子1进行说明,省略右脚用鞋子1的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俯视观察鞋子1时经过鞋子1中心的垂直线即鞋中心轴c的延伸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俯视观察鞋子1时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脚宽度方向。
29.此外,在前后方向中,将从鞋子1中支持脚的后足部的部分所在侧的末端朝向鞋子1中支持脚的前足部的部分所在侧的末端的方向称为前方,在前后方向中,将从鞋子1中支持脚的前足部的部分所在侧的末端朝向鞋子1中支持脚的后足部的部分所在侧的末端的方向称为后方。
30.此外,将脚中标准解剖学姿势的正中侧称为内脚侧,将脚中标准解剖学姿势的正中侧的相反侧称为外脚侧。即,将接近标准解剖学姿势的正中的一侧称为内脚侧,将远离标准解剖学姿势的正中的一侧称为外脚侧。
31.另外,在不存在其它特别记载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及脚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32.鞋面2具备:鞋面前足部r1,其覆盖标准体型的穿鞋人的脚的前足部;鞋面中足部r2,其覆盖标准体型的穿鞋人的脚的中足部;以及鞋面后足部r3,其覆盖标准体型的穿鞋人
的脚的后足部。鞋面前足部r1、鞋面中足部r2、以及鞋面后足部r3,以上述顺序从鞋面2的前方在前后方向上相连。
33.将经过距鞋面2的前端相当于鞋面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大致25%的位置的、沿脚宽度方向的线设为第一边界线s1,将经过距鞋面2的前端相当于鞋面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的大致80%的位置的、沿脚宽度方向的线设为第二边界线s2。第一边界线s1是大致沿标准体型的穿鞋人的mp关节(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脚掌指关节)的线。第二边界线s2是大致沿标准体型的穿鞋人的跗横关节(chopart joint)的线。鞋面前足部r1是位于第一边界线s1前方的部分。鞋面中足部r2是位于第一边界线s1和第二边界线s2之间的部分。鞋面后足部r3是位于第二边界线s2后方的部分。
34.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的立体图。鞋子1例如可以用作跑步鞋、其它运动鞋、步行鞋、登山鞋。鞋子1具备鞋面2、以及鞋底3。
35.鞋面2位于鞋底3的上方。鞋面2具备鞋面主体20、鞋舌21、以及鞋带22。
36.鞋面主体20覆盖脚的脚背侧的部分。鞋面主体20的上部形成有穿鞋口20a,其用于插入穿鞋人的脚、以及鞋喉部20b,其与穿鞋口20a连通且从穿鞋口20a向前方延伸。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两侧侧边缘设有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穿绳部20c。穿绳部20c只要能够使鞋带22穿过即可,并不限定其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鞋面主体20的贯通孔。鞋面主体20形成有第一区域23、以及与第一区域23邻接的第二区域24。之后对第一区域23及第二区域24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包含图2在内的各图中,为了区别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使用点阴影图示第二区域24。
37.鞋舌21是保护穿鞋人的脚背的部件。鞋舌21在鞋面主体20的内部覆盖鞋喉部20b。鞋舌21通过缝合、熔接、粘接或这些的组合来固定于鞋面主体20。作为鞋面主体20及鞋舌21的材料使用纺织面料或编织面料。特别是要求透气性及轻量性的鞋子1中,作为鞋面主体20及鞋舌21的材料优选使用织入有聚酯丝的双拉舍尔(double raschel)经编织物。另外,鞋舌21的材料并不限于示例的材料。
38.鞋带22是绳状的部件,其交替穿过设置于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一侧边缘的穿绳部20c和设置于脚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缘的穿绳部20c。鞋带22系解自如地系于鞋面主体20。
3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包括鞋舌21及鞋带22的鞋面2,但是鞋面2也可以是相当于鞋舌21的部分与鞋面主体20的脚踝部分一体形成的袜套(monosock)式结构。此外,为了将鞋面主体20紧贴于脚,也可以是用粘扣带,来代替鞋带22的结构。在用粘扣带使鞋面主体20紧贴于脚时,在鞋面主体20上不形成穿绳部20c。
40.鞋底3位于鞋面2的下方。鞋底3覆盖脚底。鞋底3具备外底30、及中底31。鞋底3通过缝合、熔接、粘接或这些的组合来固定于鞋面主体20。外底30下表面构成与地面接地的接地面30a。中底31位于外底30的上表面,且具有缓冲性。另外,外底30可以与中底31一体形成。与中底31一体形成的外底30称为“单鞋底”(unisole)。
41.鞋底3具备未图示的内底,其覆盖鞋面主体20的下侧开口。内底通过缝合固定于鞋面主体20的下边缘。此外,内底通过粘接或熔接固定于中底31的上表面。此外,鞋子1可以具备鞋垫。在鞋子1具备鞋垫时,鞋垫在鞋面2的内部设置于鞋底3的上方。另外,鞋底3可以是省略了内底的结构。
42.接着,参照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鞋面主体20的结构。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面主体20的展开图。如图3所示,鞋面主体20形成有第一区域23、及第二区域24。第一区域23是鞋面主体20中除了第二区域24、穿鞋口20a和鞋喉部20b以外的区域。第二区域24可以形成于鞋面前足部r1、鞋面中足部r2及鞋面后足部r3中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仅形成于鞋面中足部r2。
43.对于第二区域24的数量,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其在夹着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两侧各设置4个。4个第二区域24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各第二区域24在鞋面中足部r2中在鞋面主体20的脚宽度方向上延伸。各第二区域24从鞋喉部20b的边缘延伸至鞋面主体20的下边缘。对于各第二区域24的俯视形状,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脚宽度方向上比前后方向上长的带状。在前后方向相邻的第二区域24之间,各配置有1个穿绳部20c。此外,位于最前方的第二区域24的前方也配置有1个穿绳部20c。在以下说明中,第一区域23中相邻的第二区域24之间的、配置有穿绳部20c的部分称为张力作用部20d。
44.图4是图3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且是示意性地表示构成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的鞋面主体20的线状体的图。如图4所示,鞋面主体20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根高伸缩性线状体2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多根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以及在脚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基准线状体28。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和基准线状体28例如是将多根纤维集束成丝、由树脂形成的线状物等。另外,在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用双点划线表示基准线状体28。多根高伸缩性线状体26在脚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
45.多根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脚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根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多根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脚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根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多根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脚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各设置1根,但目的并不在于限定多根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多根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配置。多根基准线状体28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正交,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高伸缩性线状体26是第一线状体,低伸缩性线状体27是第二线状体。
46.高伸缩性线状体26横跨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而设置。高伸缩性线状体26具有在延伸方向上伸缩的伸缩性。图5是沿图4所示的v-v线的截面图。在以下说明中,将基准线状体28的朝向鞋面主体20的外部的方向侧设为“外侧”,将基准线状体28的朝向鞋面主体20的内部的方向侧设为“内侧”。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与从外侧及内侧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外内方向。如图5所示,高伸缩性线状体26以在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中交替通过相邻的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和内侧的方式设置。高伸缩性线状体26以相邻的一方的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相邻的基准线状体28之间、相邻的另一方的基准线状体28的内侧的顺序反复经过的方式设置。
47.如图4所示,低伸缩性线状体27避开第二区域24而设置于第一区域23,并且其端部位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边界部分25。低伸缩性线状体27具有在延伸方向不容易伸缩的性质。图6是沿图4所示的vi-vi线的截面图。另外,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被去除的部分。如图6所示,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以在第一区域23中交替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和内侧的方式设置。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以相邻的一方的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相邻的基准线状体28之间、相邻的另一方的基准线状体28的内侧的顺序反复经过的方式设
置。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状体28的内侧。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仅设置于第一区域23,并不设置于第二区域24。
48.图4所示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高于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即,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具有相互不同的伸缩性。通过改变用于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材料,能够使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伸缩性相互不同。例如,通过将聚氨酯丝、包覆聚氨酯而成的scy(single covered yarn,单包芯纱)或dcy(double covered yarn,双包芯纱)、设定成高伸缩性的热塑性弹性丝等用作高伸缩性线状体26的材料,将聚酯丝等用作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材料,能够使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伸缩性相互不同。另外,基准线状体28的材料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或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材料不同。基准线状体28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或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相同,也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不同。
49.第一区域23是设置有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和基准线状体28的区域。第二区域24是设置有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基准线状体28,且未设置有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区域。不容易伸缩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设置于第一区域23而未设置于第二区域24,由此第二区域24的伸缩性高于第一区域23的伸缩性。即,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具有相互不同的伸缩性。
50.接着,参照图6及图7说明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的方法。图7是表示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且是相当于图4所示的vi-vi线处截面图的图。
51.如图7所示,在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之前,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相对于所有设置于第二区域24的对应位置的基准线状体28浮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以相对于所有设置于第二区域24的对应位置的基准线状体28在内侧浮起的方式配置,但也可以是以相对于所有设置于第二区域24的对应位置的基准线状体28在外侧及内侧中的任一方浮起的方式配置。低伸缩性线状体27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是指使在第一区域23中交替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和内侧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第二区域24中仅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或内侧的一侧,并且相比于第一区域23,使在第二区域24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与基准线状体28的外内方向的间隔距离较长。接着,将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的部分剪去。对于剪去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方法,不做特别限定,可以从现有公知的方法中适当选择。例如,可以使用专用机械剪去低伸缩性线状体27。由此,如图6所示,可以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
52.另外,也可以通过溶解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来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例如,通过将可用溶剂、水或热来溶解的丝用作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材料,可以溶解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来将其去除。在溶解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时,可以使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也可以不浮起。
53.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鞋子1的效果。
5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鞋子1具备覆盖脚背的鞋面主体20,鞋面主体20形成
有第一区域23、以及与第一区域23邻接的第二区域24。另外,如图4所示,鞋面主体20具备:高伸缩性线状体26,其横跨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而设置;低伸缩性线状体27,其避开第二区域24而设置于第一区域23,并且其端部位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边界部分25。此外,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具有相互不同的伸缩性。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高伸缩性线状体26设置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双方,另一方面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仅设置于第一区域23,因此能够使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伸缩性相互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容易伸缩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设置于第一区域23而未设置于第二区域24,因此第二区域24的伸缩性高于第一区域23的伸缩性。此外,除了由编织面料或纺织面料形成的鞋面主体20外,不需要另外准备伸缩性相互不同的多个加强部件,仅通过调整伸缩性相互不同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配置,就能够局部改变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因此,通过比以往少的材料,能够局部改变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所谓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以及基准线状体28的线状体的单一材料,能够局部改变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由此能够减少构成鞋面主体20的部件数量,进而能够实现环境负担的降低。
5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高伸缩性线状体26设置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双方,另一方面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仅设置于第一区域23。因此,将图2所示的鞋带22系上时施加于鞋面主体20的张力相比于第二区域24更容易传递至第一区域23,并且相比于第一区域23能够提高第二区域24的透气性。即,仅通过改变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配置,能够分别调整鞋面主体20中需要张力和透气性的部位。
5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高伸缩性线状体26设置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双方,另一方面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仅设置于第一区域23,由此能够使第一区域23的刚度高于第二区域24的刚度,并且使第二区域24的重量低于第一区域23的重量。即,能够确保鞋面主体20中需要刚度的部位,并且实现鞋面主体20的轻量化。
5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通过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能够在鞋面主体20中自由设定伸缩性、透气性、重量、刚度等不同的部分。
58.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仅通过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能够局部改变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等。因此,相比于通过改变编织的丝来局部改变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等的情况,能够提高在局部改变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等时的工作效率。
59.图2所示的鞋子1的穿鞋人动作时,脚的中足部的皮肤会产生收缩或扭曲等的变形,而使得图3所示的鞋面中足部r2在脚宽度方向上产生剪切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在鞋面中足部r2中在鞋面主体20的脚宽度方向上延伸,由此第二区域24追随脚的皮肤的变形在脚宽度方向上容易产生剪切变形,进而能够缓和鞋面主体20的挤脚感,并且能够抑制鞋面主体20产生折皱。
6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第二区域24之间配置有穿绳部20c,由此在第一区域23中的张力作用部20d的前后存在高伸缩性的第二区域24,因此在系上鞋带22时,能够使各张力作用部20d根据穿鞋人的脚各部位的粗细变形。即,在第二区域24的前后能够改变第一区域23的变形量。
61.如图7所示,如果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一部分,则有可能使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端部变脏。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剪去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
在内侧浮起的部分,使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端部位于基准线状体28的内侧,以使其从鞋面主体20的外部不容易看到,进而提高鞋面主体20的设计性。
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虽然去除了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但是也可以去除图5所示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而不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此时,低伸缩性线状体27是横跨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而设置的第一线状体。此外,高伸缩性线状体26是第二线状体,其避开第二区域24而设置于第一区域23,并且其端部位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边界部分25。在使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并去除时,高伸缩性线状体26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是指,使在第一区域23中交替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和内侧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在第二区域24中仅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或内侧的一侧,并且相比于第一区域23,使在第二区域24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与基准线状体28的外内方向上的间隔距离较长。
6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基准线状体28在脚宽度方向上延伸,但是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及基准线状体28的延伸方向并不限于图示的示例。例如,也可以是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脚宽度方向延伸,且基准线状体2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此时,多根高伸缩性线状体26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根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多根基准线状体28在脚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并且,通过去除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至少一方的一部分,能够局部改变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例如,要促使第二区域24的朝脚宽度方向的剪切变形时,只要在将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以在脚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基础上,去除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即可。即,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及基准线状体28的延伸方向只要根据要使第二区域24变形的方向适当改变即可。选择剪去作为去除的方法时,只要使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至少一方的一部分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并将浮起的部分剪去即可。
64.在本实施方式中,图3所示的第二区域24的数量为在夹着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两侧各设置4个,但是也可以是1个或4个以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在脚宽度方向上延伸,但是也可以相对于脚宽度方向倾斜地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二区域24形成为条块,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或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且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的数量、形状、位置在夹着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两侧呈左右对称,但是可以是左右非对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穿绳部20c与第二区域24在前后方向上错开地配置,但是也可以配置于与第二区域2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65.图4所示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脚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各设置1根,但是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配置并不限于图示的示例。例如,也可以每设置2根低伸缩性线状体27时,设置1根高伸缩性线状体26。
66.实施方式2
67.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2涉及的构成鞋子1a的鞋面主体20的线状体的图,且是相当于图3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的图。图9是沿图8所示的ix-ix线的截面图。实施方式2涉
及的鞋子1a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的不同点在于,高伸缩性线状体26仅设置于第二区域24。
68.在本实施方式中,高伸缩性线状体26是仅设置于第二区域24的第一线状体。此外,低伸缩性线状体27是避开第二区域24而设置于第一区域23的第二线状体。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中对应于第一区域23的部分被去除,同时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被去除。在使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中对应于第一区域23的部分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并去除时,高伸缩性线状体26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是指,使在第二区域24中交替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和内侧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在第一区域23中仅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或内侧的一侧,并且相比于第二区域24,使在第一区域23的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与基准线状体28的外内方向上的间隔距离较长。在使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并去除时,低伸缩性线状体27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是指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即,高伸缩性线状体26仅设置于第二区域24,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仅设置于第一区域23,由此能够使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伸缩性相互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容易伸缩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设置于第一区域23而未设置于第二区域24,因此第二区域24的伸缩性高于第一区域23的伸缩性。
69.此外,可也以是高伸缩性线状体26仅设置于第一区域23,低伸缩性线状体27仅设置于第二区域24。此时,低伸缩性线状体27是仅设置于第二区域24的第一线状体。此外,高伸缩性线状体26是避开第二区域24而设置于第一区域23,并且其端部位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边界部分25的第二线状体。即,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被去除,同时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一区域23的部分被去除。根据上述结构,不容易伸缩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设置于第二区域24而未设置于第一区域23,因此第一区域23的伸缩性高于第二区域24的伸缩性。在使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中对应于第一区域23的部分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并去除时,低伸缩性线状体27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是指,使在第二区域24中交替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和内侧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在第一区域23中仅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或内侧的一侧,并且相比于第二区域24,使在第一区域23的低伸缩性线状体27与基准线状体28的外内方向上的间隔距离较长。在使高伸缩性线状体26中对应于第二区域24的部分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并去除时,高伸缩性线状体26相对于基准线状体28浮起是指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意思。
70.实施方式3
71.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涉及的鞋子1b的鞋面主体20的展开图。实施方式3涉及的鞋子1b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不同点在于第二区域24的位置。
7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形成于鞋面前足部r1及鞋面中足部r2。第二区域24包括:在鞋喉部20b的前方与鞋喉部20b邻接设置的前方区域24a;以及仅在夹着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一侧设置的侧面区域24b。前方区域24a横跨鞋面前足部r1和鞋面中足部r2而设置。对于前方区域24a的俯视形状,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致圆形。
73.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区域24b的位置是鞋喉部20b的外脚侧,也可以是鞋喉部20b的内脚侧。对于侧面区域24b的数量,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是2个。2个侧面区域24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各侧面区域24b在鞋面中足部r2中在鞋面主体20的
脚宽度方向上延伸。各侧面区域24b从鞋喉部20b的边缘延伸至鞋面主体20的下边缘。对于各侧面区域24b的俯视形状,不做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脚宽度方向上比前后方向上长的带状。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侧面区域24b之间配置有1个穿绳部20c。
74.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包括仅设置于夹着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侧面区域24b,由此第二区域24配置成左右非对称。因此,构成为适合进行如下运动等的情况,即需要使在鞋面主体20中夹着鞋喉部20b的脚宽度方向的一侧容易伸缩,而使在脚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不容易伸缩的运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区域24a及各侧面区域24b形成为条块,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或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且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
75.实施方式4
76.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涉及的鞋子1c的鞋面主体20的展开图。实施方式4涉及的鞋子1c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的不同点在于鞋面2是袜套式结构,以及第二区域24的位置。
77.如图11所示,鞋面2是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鞋舌21的部分与鞋面主体20的脚踝部分一体形成的袜套式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形成于鞋面中足部r2。第二区域24在穿鞋口20a的前方与穿鞋口20a邻接地形成。第二区域24设置于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鞋舌21的部分。
78.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在穿鞋口20a的前方与穿鞋口20a邻接地形成,由此第二区域24构成相当于鞋舌21的部分,进而能够通过所谓线状体的1种材料实现袜套式结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形成为条块,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或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且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此外,第二区域24可以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79.实施方式5
80.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5涉及的鞋子1d的鞋面主体20的展开图。实施方式5涉及的鞋子1d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不同点在于第二区域24的位置。
8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形成于鞋面中足部r2及鞋面后足部r3。第二区域24沿穿鞋口20a的边缘延伸。在组合了图12所示的鞋面主体20的状态下,第二区域24从鞋喉部20b的外脚侧的边缘经由鞋面后足部r3的脚后跟侧的末端边缘直到鞋喉部20b的内脚侧的边缘而形成。第二区域24以包围穿鞋口20a的方式延伸。
82.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沿穿鞋口20a的边缘延伸,由此第二区域24追随穿鞋人的脚的动作而变形,进而能够提高脚与穿鞋口20a的边缘的贴合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形成为条块,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或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且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此外,第二区域24可以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83.实施方式6
84.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6涉及的鞋子1e的鞋面主体20的展开图。实施方式6涉及的鞋子1e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不同点在于第二区域24的位置。
8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形成于鞋面前足部r1。第二区域24在鞋面前足部r1中在鞋面主体20的脚宽度方向上延伸。第二区域24形成为从鞋面前足部r1的外脚侧的下边缘经由鞋喉部20b的前方直到鞋面前足部r1的内脚侧的下边缘。
86.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在图13所示的鞋面前足部r1接地的状态下,如果进行将鞋面后足部r3从地面抬起的动作,则脚的前足部弯曲而在鞋面前足部r1产生弯曲部位。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区域24在鞋面前足部r1中在鞋面主体20的脚宽度方向上延伸,以使第二区域24追随脚的弯曲而容易弯曲。因此,能够缓和鞋面主体20的挤脚感,并且能够抑制鞋面主体20产生折皱。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形成为条块,也可以在前后方向或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还可以在前后方向且脚宽度方向上分割成多个。此外,第二区域24可以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87.实施方式7
88.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7涉及的鞋子1f的鞋面主体20的展开图。实施方式7涉及的鞋子1f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不同点在于第二区域24的配置。
89.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鞋子1f的第二区域24是结合实施方式4涉及的鞋子1c的第二区域24和实施方式5涉及的鞋子1d的第二区域24的结构。鞋面2是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鞋舌21的部分与鞋面主体20的脚踝部分一体形成的袜套式结构。第二区域24在穿鞋口20a的前方与穿鞋口20a邻接地形成。此外,第二区域24沿穿鞋口20a的边缘延伸。
90.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4、5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区域24是结合实施方式4、5的第二区域24的结构,也可以是结合实施方式1、3-6的第二区域24中2个以上的结构。
91.实施方式8
92.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8涉及的鞋子1g的鞋面主体20的截面图,且是相当于图4所示的v-v线处截面图的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8涉及的鞋子1g的鞋面主体20的截面图,且是相当于图4所示的vi-vi线处截面图的图。实施方式8涉及的鞋子1g与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不同点在于,还具备追加线状体29。即,在实施方式1涉及的鞋子1中,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线状体的数量最多为2根,但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鞋子1g中,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线状体的数量最多为3根。
93.如图15及图16所示,鞋面主体20具备多根追加线状体29,其在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追加线状体29例如是将多根纤维集束成丝、由树脂形成的线状物等。虽然省略了图示,多根追加线状体29在基准线状体28的延伸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追加线状体29在高伸缩性线状体26及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各自的上方各配置1根。多根基准线状体28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和追加线状体29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高伸缩性线状体26是横跨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而设置的第一线状体。此外,低伸缩性线状体27是第二线状体,其避开第二区域24而设置于第一区域23,并且其端部位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边界部分25。
94.追加线状体29横跨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而设置。追加线状体29的材料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或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材料不同。追加线状体29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或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相同,也可以与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延伸方向的伸缩性不同。追加线状体29以在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中交替通过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和内侧的方式设置。高伸缩性线状体26以相邻的一方的基准线状体28的外侧、相邻的基准线状体28之间、相邻的另一方的基准线状体28的内侧的顺序反复经过的方
式设置。
95.第一区域23是设置有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追加线状体29和基准线状体28的区域。第二区域24是设置有高伸缩性线状体26、追加线状体29和基准线状体28,而未设置有低伸缩性线状体27的区域。另外,与低伸缩性线状体27相同,也可以在第二区域24去除追加线状体29。此时,追加线状体29避开第二区域24而设置于第一区域23,并且其端部位于第一区域23和第二区域24的边界部分25。
96.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此外,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线状体的数量设置成最多3根,则能够通过改变线状体的配置,将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变更为3个阶段以上的多个阶段。例如,通过设置以下区域,能够将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变更为3个阶段。上述区域包括:去除了低伸缩性线状体27及追加线状体29的一部分而具有高伸缩性线状体26和基准线状体28的区域;去除了追加线状体29的一部分而具有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和基准线状体28的区域;以及具有高伸缩性线状体26、低伸缩性线状体27、追加线状体29和基准线状体28的区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线状体的数量设为最多3根,但也可以是4根以上。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鞋面主体20的伸缩性变更为4个阶段以上的多个阶段。
97.以上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仅为表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示例的结构,可以结合其它公知技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省略、变更部分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