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扣件的带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3220阅读:3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合成树脂扣件的带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各种紧固带诸如包的吊带、人体束缚带等等的扣件,尤其涉及一种其特征在于带安装部分的扣件。
一般而言,连接在带子之间的可调节带有效长度的扣件由已公开在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的第63-160605号和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第7-241105号中的一扣插头和一扣插座所组成,其结构是这样的,接合部形成在从扣插头的基部直线伸出的一对插入支腿部的尖端部,要与接合部接合的被接合部设置在扣插座中。此外,该对插入支腿部的两侧表面具有工作部和开口部,工作部用来释放接合部与扣插座内的被接合部之间的接合,在扣插头和扣插座处在接合状态时,工作部通过开口部暴露。
将扣插头从扣插座的插入口插入扣插座,并使插入支腿部的接合部与扣插座内的被接合部接合,同时弹性变形,这样来完成扣件的操作。此时,成对的插入支腿部根据插入操作在侧表面抵靠在扣插座内的接合部,插入支腿部朝内彼此相对弹性变形并返回,这样接合部和被接合部彼此接合。此外,释放扣件时,朝内推暴露于扣插座开口部的扣插头的工作部,使插入支腿部弹性变形,这样将扣插头拉离扣插座。
另一方面,除了设置在一对带子端部的扣件之外,例如公开在美国专利第4,457,052和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8-140712号中,有一种扣件,它由两组扣插头和一个扣插座组成,两组扣插头插入该扣插座中从而相互接合,其中每一个扣插头有一个从其基部伸出的插入部,扣插座有一对要与插入部的对应接合部接合并与其脱开的部分。例如,根据公开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8-140712中的扣件,插入部是由一其尖端部具有接合钩的板体所构成,各被接合部的基端支承在扣插座后表面侧上的插入口的一端,其一端弯曲,从而形成为一从在扣插座一前表面侧的中心开口部暴露的按钮,并能够弹性变形,设置与扣插头接合钩接合的钩。当从被接合钩中脱开处在接合状态中的接合钩时,压下暴露于扣件表面的按钮就能容易地使它们脱开。
这里,在上述的扣件中,至于可调节带子有效长度的扣插头的带安装部,公开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8-140712中的各扣插头中的带安装部,例如以倾斜方式相对于带子朝外延伸方向朝扣插座的后表面侧延伸。然后,在各带安装部设置一矩形带安装孔和一翻转杆,带子的一尖端部插到带安装孔中,翻转杆设置在带安装孔中,以便沿带延伸方向在一预定范围内往复移动,并绕两端部的轴向部在一预定角度范围内转动。
翻转杆的结构是这样的,两端部的轴向部松配合于穿过安装孔左右壁形成的细长孔。翻转杆两端部的轴向部的宽度能使轴向部沿带延伸方向在细长孔内往复移动一预定距离,并且该轴向部的横断面为椭圆形,它们以此横断面能在一定角度内转动。此外,咬入带子的高低不平部分从前端和后端的边缘部沿安装孔的带子延伸方向伸出,从而与翻转杆相对。在翻转杆的端表面形成同样的高低不平部,与前面的高低不平部相互相对。此外,翻转杆主体的横截面形状为钻石形,它具有两条平行于轴向部的长直径方向的线,其结构是这样的,当翻转杆的主体在安装孔内转动时,锐角部沿带延伸方向与安装孔的前和后内壁表面接触,使带保持在其间。
当拉动插入安装孔的带子并沿扣件的纵向绕在翻转杆周围时,翻转杆的主体沿带子延伸方向在细长孔内移动。此时,一转矩作用在翻转杆上,锐角部通过箝制带子而强有力地压安装孔的内壁表面,两构件的高低不平部把带子的前部和后部压在其间,这样就能可靠地固定带子。
因此,为了取出带子或调节带子的有效长度,当把带子拉向带安装部后表面侧方向而不是其延伸方向时,翻转杆沿一离开高低不平部的运动方向绕轴向部转动,安装孔中的高低不平部与翻转杆的高低不平部之间的空隙增加,这样带子很容易移动,带子能被取出,或调节带子的有效长度。但是,由于翻转杆具有在翻转杆与安装孔的内壁表面之间的窄空隙,翻转杆与带子之间、两带子之间和带子与内壁之间通常分别很容易产生摩擦力,虽然根据带子的材料和结构,摩擦力是不同的。因此,当取出带子或调节带子的有效长度时,带子的翻卷部不容易移动,这样操作性能差。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在使用扣件时,翻转杆意外地转动,此时就有带子松弛和移动的问题,这样带子不能保持预定的长度。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扣件中的带安装结构,当带子在被连接的状况下使用时,这种带安装结构能可靠地固定带子,当要取出带子和调节带子的有效长度时,它又能平滑地移动带子。
上述目的是通过本发明下列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本发明来实现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设置一种合成树脂扣件的带安装结构,扣件包括一扣插头、一扣插座和设置在扣插头和扣插座的各自基部中的带安装部。在这种结构中,至少一个带安装部有一绕带杆,它能沿紧固该带子的方向在一带安装孔内往复移动,并能在一预定角度范围转动形成在带安装孔左右侧壁面上的呈细长孔形式的诸孔,用来支承绕带杆的轴向部,这些孔垂直于带紧固方向;以及设置在绕带杆中的主体和两端轴向部,两端轴向部松弛地支承在支承孔中。结构的特征是这样的,沿带安装孔的连接扣件一侧的一上端边缘形成一凸起部,主体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上是水滴形,轴向部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上是等腰三角形,各轴向部以如下的位置关系设置在主体上,即当轴向部的一倾斜侧部分以紧密接合的状态安装和支承在支承孔的长侧面部分上时,主体的尖端部通过带子压力接触凸起部的下表面,当轴向部在支承孔内相对转动到扣件上表面的一侧时,主体的尖端部沿相同的方向通过带子在凸起部上转动,同时能避免与凸起部发生干扰。
当沿基本上平行于形成在扣插头后端的连接杆的下表面的方向向后拉带子时,一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作用在绕带杆上,这样在绕带杆中的各轴向部的一倾斜表面处在紧密接合于轴向部支承孔的状态。
由于绕带杆的轴向部和绕带杆的主体根据上述关系是整体形成的,绕带杆主体的尖端部通过带子与从带安装孔中的前壁面的上端边缘扩大的凸起部的下表面接触,以便当轴向部的倾斜表面处在紧密接合于轴向部支承孔的状态时,与该下表面压力接触。因此,绕在绕带杆周围的并沿基本上平行于扣件连接方向张紧的带子被保持在带安装孔与绕带杆之间,这样带子不会松动。
当要从扣插头中取下带子或调节带子有效长度时,在设置在与扣插头的插入支腿部的延伸方向相对一侧的连接杆的下表面下插入一手指,并提升连接杆的朝后的延伸部,来使带安装孔和绕带杆相对转动,当向下拉带子时,主体的尖端部通过凸起部,但与带安装孔的凸起部不发生干涉,从而转到扣件的上表面侧。由于这种转动,带子安装孔与绕带杆之间的钳制消失了,它们之间的空隙增加了,施加到绕在绕带杆周围的带子上的摩擦力减少了,所以就可自由地在绕带杆上移动带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沿与扣件连接部相对的一侧中的连接杆的上端边缘,形成一咬入带子的高低不平表面,在绕带杆主体的至少尖端部形成一高低不平表面。结果是,高低不平表面强有力地咬入带子,此外,形成在连接杆的肩部的高低不平表面和形成在连接杆中的朝下凸起部的一下端的高低不平表面强有力地咬入绕在绕带杆主体周围的并被从后面的带插入空间拉出引向绕带杆主体与连接杆之间的朝后方向的带子的端部,从而更可靠地避免了带子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在与扣件连接部相对的端部上的带安装部的连接杆的横截面的形状基本上是一种倒置的L形,或比带安装部的厚度薄。因此,当要取出带子或调节带子有效长度时,由于手指能够插入的空间形成在带子与带安装部的后端之间,绕带杆与带安装孔之间的空隙可如上述通过将手指插入该空间并提升到扣件的上侧而较宽,从而就可更自由地移动带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和第五方面,限定了带安装孔设置在扣插头的带安装部或扣插座的带安装部中。此外,关于扣件的类型,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和第七方面,本发明应用于一种扣件,这种扣件包括单个扣插座和单个扣插头的组合,包括单个扣插座与两个扣插头的组合,或任何其它类型的扣件。


图1是一立体图,它示出了扣件的分离状态,扣件包括一扣插座和一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实施例的带安装结构的扣插头;图2是一平面图,它示出了处在连接状态的部分剖开的图1扣件;图3是一平面图,它示出了图1扣件的分离状态;图4是一剖面图,它示出了图1扣件中的带安装结构在固定带子时的功能;图5是一剖面图,它示出了图1扣件中的带安装结构在取下带子时的功能;图6是一立体图,它示出了一扣件的分离状态,该扣件包括单个扣插座和一对设置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带安装结构的扣插头;图7是处在连接状态的图6扣件的平面图;图8是一垂直剖面图,它示出了连接操作时的图6扣件的内部结构;图9是一剖面图,它示出了图6扣件中的带安装结构在固定带子时的功能;图10是一剖面图,它示出了图6扣件中的带安装结构在取下带子时的功能。
下面接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图1至5示出了一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扣件上的带安装结构应用于一扣插头。
根据该实施例,一扣件1由安装于带子2的一端的合成树脂扣插头10和安装于该带子2的另一端或另一带子(未示出)的一端的合成树脂扣插座20所构成。一对从带安装部12伸出的并以侧向对称的方式形成的插入支腿部14设置在扣插头10中。在前表面和后表面都设置一接合部16,该接合部16具有一从垂直于插入支腿部14伸出方向稍微朝内倾斜的接合表面16a。该对插入支腿部14总体上以弯曲方式形成,以便朝外扩张,在各插入支腿部14中形成一细长孔17,该细长孔17沿垂直于包含一对插入支腿部14在内的平面的方向,从安装部12延伸到顶端部。此外,在各插入支腿部14外侧的一侧表面中形成一工作部18,在安装部12侧的工作部18的端部边缘部是阶梯形状。
在插入支腿部14的工作部18与顶端部分中的第一接合部16之间形成一凹槽11。在成对的左右插入支腿部14的中间形成一伸出方向与插入支腿部14相同的伸出部分14a,从伸出部分14a的中部到其顶端形成一槽部14b。
此外,上述的带安装部12设置有一本发明的特定结构,以便插入和固定带子或类似件的端部,带安装部12有一矩形的带安装孔12a和一绕带杆13,以将带安装部12a沿插入支腿部14的延伸方向(此后称为纵向)分离成两部分。
如图1至5所示,带安装孔12a的形状基本上是矩形的,与插入支腿部14的延伸侧相反一侧中设置的一连接杆12b的上端边缘的内表面上形成一高低不平表面12b’以咬入带子2。连接杆12b的横截面基本上是一颠倒的L形,高低不平表面12b’形成在从L形横截面的肩部稍微伸向插入支腿部14的延伸侧的一单坡顶部。此外,以同样方式在连接杆12b的下表面侧中伸出部分中也形成另一高低不平部分12b”。带安装孔12a的插入支腿部14的延伸侧中的壁表面有一沿其上端边缘的扩张部12c。此外,一水平细长的轴向部支承孔12d穿过基本上在带安装孔12a的左右侧壁部的各中心而形成。
绕带杆13的结构是这样的,其两端轴向部13a松配合和支承在形成于安装孔12a的左右侧壁部12e中形成的轴向部支承孔12d中。绕带杆13的两端轴向部13a的横截面构造成能够在轴向部支承孔12d中往复移动预定的距离,使各轴向部13a能够转动一预定的角度。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轴向部13a的横截面结构基本上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有一短的底线和诸都是圆弧形状的角部,它是这样设置的,底线的尺寸小于轴向部支承孔12d的小直径,顶点高度小于轴向部支承孔12d的大直径。
此外,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结构是这样的,即其横截面是水滴形状,轴向部13a以松配合状态插入和支承在轴向部支承孔12d中,主体的尖端部13b’沿插入支腿部14的延伸侧指向带安装孔12a的内壁表面。在该尖端部13b’中形成一咬入带子2的高低不平部13b”。在绕带杆13的轴向部13a插入轴向部支承孔12d的状态下,整个扣插头通过提供一金属芯模以传统方式进行注射模制而一体形成。
在轴向部13a的其中一个倾斜侧部位于带安装孔12a中轴向部支承孔 12d的下侧部12d’上的状态下,轴向部13a如图4所示设置在主体13b上,当带子2绕在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周围并基本上沿平行于扣件的后表面被拉时,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尖端部13b’面对带安装孔12a中的凸出部12c的下表面,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保持带子2的空隙,当相对于扣件下表面沿一倾斜方向以一预定角度拉带子2时,能保证一用于允许与带子2一起向上转动而不与凸出部12c干涉的空隙。
扣插座20有一容纳空间部24,其上形成一用于扣插头10的插入口24a,与扣插头10的接合部16接合的诸部分26(此后称为接合部)以相互相对的方式从容纳空间部24的内表面伸出。在接合部26中,在容纳空间部24的一表面上形成一对与接合部16的伸出的接合表面16a相接合的接合孔22。此外,在扣插座20的左右侧部中形成一对开口部21,在第一接合部16与接合部26相接合的情况下,扣插头10的各工作部18朝外暴露于该对开口部21。开口部21的周边边缘的形状是沿插入支腿部14的插入方向朝顶端侧逐渐收缩。
在与扣插座20的插入口24a相对的一侧中的一端部形成一带安装部25,用以把带子和类似件插入和固定在扣插座的该侧中。此外,在容纳空间部24内的中心部中设置一导向杆23,使它朝插入口24a延伸,该导向杆23插到在扣插头10的插入支腿部14之间伸出的伸出部分14a的槽部14b,如图2所示。导向杆23使扣插头10插入扣插座20的动作容易些,并防止扣插头10连接之后在扣插座20中摆动。
在设置有该实施例的上述结构的扣件中,为了将带子2固定到扣插头10的带安装部12中,首先,将带子2的端部从扣插头的下表面侧插入被绕带杆13分离成前部和后部的带安装孔12a的前部(即在插入支腿部14的侧边)的带插入空间,然后插到后部的带插入空间,同时绕过绕带杆13的周围。这样,当沿基本上平行于形成在扣插头10的后端的连接杆12b的下表面的方向朝后拉带子2时,一逆时针转动力作用在绕带杆13上,这样绕带杆13的轴向部13a的倾斜表面处在与轴向部支承孔12d紧密配合的状态。
由于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形状的绕带杆13的轴向部13a和横截面是水滴形状的绕带杆的主体13b根据上述的关系一体形成,在轴向部13a的倾斜表面与轴向部支承孔12d紧密配合的情况下(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尖端部13b’通过带子2压力接触从带安装孔12a中的前壁表面的上端边缘扩张的扩张部12c的下表面,这样就可以使带子2的固定不松驰。此外,由于在尖端部1 3b’中形成高低不平表面13b”,这样的结构使高低不平表面13b”咬入带子2。还有,带子的端部缠绕在绕带杆13的主体13b上,并被从主体13b与连接杆12b之间的后部带插入空间朝后拉出,这样的结构使连接杆12b的肩部中的高低不平表面12b’和连接杆12b中的下伸出部的下端中形成的高低不平表面12b”强有力地咬入带子中。
因此,当扣件连接于一使用者,沿图4箭头所示的方向拉带子2时,绕在绕带杆13上的并沿平行于扣件1的连接方向拉紧的带子2被保持在绕带杆13与连接杆12b之间,同时绕带杆13中的尖端部13b’的高低不平表面13b”和连接杆12d的高低不平表面12b’强有力地咬入带子2,带安装孔12a中连接杆12b的下端高低不平表面12b”也强有力地咬入带子2,这样带子2不会松动。
此外,当要从扣插头10取出带子2或调整带子2的有效长度时,在与扣插头10的插入支腿部14的延伸方向相反的一侧中的连接杆12b的下表面下面插入一手指并提起其朝后的延伸部,使带安装孔12a和绕带杆13相对转动,当朝下拉带子2时,带子2处在图5所示的状态。即,当绕带杆13的轴向部13a在带安装孔12a的轴向部支承孔12d内沿图5箭头所示的方向顺时针转动时,尖端部13b’在不与带安装孔12a的扩张部12c干涉的情况下通过扩张部12c之后朝上转动。由于这种转动引起的带安装孔12a与绕带杆13之间的箝制消失了,从而它们之间的空隙增大,施加在绕于绕带杆13的带子2上的摩擦力减少了,这样就可以在绕带杆13上平滑地移动带子2。
根据上述方式,带子2装到扣插头10上。为了使扣插头10如附图所示连接于扣插座20,将插入支腿部14插入容纳空间部24的插入口24a中。此时,工作部18的外侧表面首先与开口部21的内尖端部接触,插入支腿部14逐渐朝内弯曲。然后,通过进一步插入扣插头10,插入支腿部14的尖端部开始与容纳空间部24内的接合部26接触,这些接合部26位于插入支腿部14的凹槽11中,这样,插入支腿部14由于插入而朝内弹性变形。随后,通过进一步插入,接合部26移离接合部16,弹性变形的插入支腿部14回到其原来的状态,接合表面16a和一待接合的表面26a(此后称为被接合表面)彼此面对面,这样完成了扣插头10与扣插座20之间的连接。
此外,当释放扣插头10与扣插座20之间的连接时,从两侧加压工作部18,使接合部16和接合部26脱离连接,这样就能拉出扣插头10。同时,由于扣插座20的开口部21朝扣插头10的尖端的方向有较大收缩,工作部18的尖端侧必定被压,所以很容易进行接合和释放的操作。
在该实施例的扣件中,由于扣插头10的插入支腿部14通过一细长孔17很容易以弹性方式弯曲,尤其是在插入支腿部14内部的侧边缘部14c以一朝外扩张的形状弯曲,由于内侧方向的力使一压力作用在侧边缘部14c上,所以侧边缘部14c容易弯曲,以吸收力,使插入支腿部14的插入和释放操作变得容易,并在外力作用下难以破裂。此外,当在使扣插头10和扣插座20彼此分离的方向上作用力时,由于接合表面16a和被接合表面26a是倾斜的,一沿使相互接合朝外的方向的分力作用在插入支腿部14的尖端部。
此外,弯曲的插入支腿部14的侧边缘部14c将接合部16推向外侧,即接合方向,而变成直。接合部16和被接合部26获得接合状态,并由于上述的关系而具有显著的强有力的连接力。尤其是,由于第一接合部16和被接合部26是在插入支腿部14的尖端部,所以一插入和接合时的阻力和一释放接合所需的力可以是较小的。此外,由于开口部21的压缩而取消接合时,工作部18的尖端侧受压,所以取消接合的操作是相当容易完成的。还有,由于插入支腿部14被插入,从而逐渐弯曲,所以插入所需的力是相当小的,这样,插入就更容易完成。
图6至10示出了第二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例如人体束缚带。即,第二实施例的扣件101是扣插头110插入单个扣插座120的相对两侧部的每一侧部中的那种类型,另一根带子固定和安装于未插入扣插头110的另一侧部。这样,相同的标号基本上用以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并省略对其的具体说明。
扣插头110有一个平板形状的插入舌状部分114,它从带安装部12延伸,扣插头110还有一对沿在舌状部分114的左右两侧部中的切口115延伸的支承部分117。一对左右接合部116通过切割一中心部而形成,每一个具有朝下倾斜的上表面116a,该对左右接合部116从舌状部分114的尖端边缘伸出。因此,接合部116沿插入方向是一楔块形状。此外,在中心切割部分别形成比接合部116小的凸出部114a。凸出部114a也是楔块形状,具有朝舌状部分114的尖端部倾斜的倾斜表面。
此外,从插入舌状部分114的两侧延伸的各支承部分117的结构是这样的,在中心部形成一垂直延伸的细长孔118,其方向垂直于支承部分117的插入方向的宽度基本上等于扣插座120中的一插入部122的空隙的宽度。然后,在舌状部分的基体端部的下表面与带安装部12之间的边界部分中形成一对用来加固的左右三角形肋114c。
在各扣插头110中的带安装部12略微相对于插入舌状部分114的延伸方向朝下倾斜,从整个扣插头的侧面看去,其形状基本上是倒置的Ⅴ形。因此,带安装部12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即,带安装部12由一基本为矩形的框架体所构成,框架体的中心具有带安装孔12a,在与插入支腿部114的延伸侧相对的一侧中的连接杆12b的上端边缘的内表面上形成咬入带子2的高低不平表面12 b,。如图8所示,连接杆12b的厚度定为带安装部12的垂直厚度的一半,其结构是这样的,带安装部12的后端很容易被一手指提起。在带安装孔12a的内壁表面上的插入舌状部分114的延伸侧中设置沿其上端边缘延伸的凸起部12c。此外,形状基本上为沿带安装部12倾斜的水平较长的平行四边形的轴向部支承孔12d穿过带安装孔12a的左右各侧壁部12e的基本中心部分。
绕带杆13的结构是这样的,它的两端轴向部13a松弛地配合和支承在形成于安装孔12a的左右侧壁部12e中的轴向部支承孔12d中。绕带杆13的两端轴向部13a的横截面构造成能够在轴向部支承孔12d之内往复移动一预定距离,并能在各轴向部转动一预定角度。在这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轴向部13a的横截面基本上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有一短的底线和诸都是圆弧形状的角部,它是这样设置的,底线的尺寸小于轴向部支承孔12d的小直径,顶点高度小于轴向部支承孔12d的大直径。
此外,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结构是这样的,即其横截面是水滴形状,轴向部13a以松弛地配合状态插入和支承在轴向部支承孔12d中,主体的尖端部13b’沿插入支腿部14的延伸侧指向带安装孔12a的内壁表面。在该尖端部13b’中形成一咬入带子2的高低不平部13b”。因此,带安装孔12a与绕带杆13之间的安装方式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相同。
在轴向部13a的其中一个倾斜侧部以紧密接合方式位于带安装孔12a中的支承孔12d的下侧部12d’上的状态下,轴向部13a如图9所示设置在主体13b上,当带子2绕在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周围并基本上沿平行于扣件1的后表面被拉时,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尖端部13b’面对带安装孔12a中的凸出部12c的下表面,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保持带子2的空隙,当沿一倾斜方向以相对于扣件1下表面一预定角度往下拉带子2时,能保证一用于允许向上转动并与带子2一起通过而不与凸出部12c干涉的空隙。
相反,扣插座120的形状如图6所示是平的空心的筒体形状,空心部分变成各扣插头110的插入部122,在其下壁的内壁表面上沿插入舌状部分114的插入方向形成一用以引导扣插头110的导向伸出部分123。一工作部124设置在扣插座120的中心部中,工作部124位于形成在扣插座120的一前表面侧中的一壁表面上形成的工作孔121之内,工作部124有一朝外暴露的工作块124a和两对一体形成在工作块124a的下表面上的并往下推扣插头110的各插入舌状部分114的压部124b。成对的压部124b设置在前部和后部,从而开始与插入舌状部分114中的凸起部114a接触,在与形成在插入舌状部分114尖端的中心部的凸起部114a的倾斜表面对应的倾斜表面中形成一压部124b的接触表面。
此外,一弹性部125从工作块124a弯折并通过扣插座的下表面侧延伸到插入部122的插入口。扣插座120的下表面上形成一通孔125a,弹性部125在该通孔125a中延伸,使弹性部125能够在扣插座内外摆动。
与各扣插头110的接合部116接合的两对待接合部126(此后称为“被接合部”)从扣插座120的前表面壁部的内周表面伸出。诸接合部126从扣插座120的工作块124a的下表面整体地伸出,并设置在错列位置上,从而它们在插入部122中在扣插头110的插入方向彼此不会重叠。此外,在接合部126形成向插入方向倾斜的倾斜表面126a,使该表面与接合部116的上表面116a的形状互补。还有,形成一待接合的表面126b(此后称为被接合表面),该被接合表面126b从垂直于插入方向的表面略微朝扣插头110的插入方向倾斜,使它与接合部116的接合表面116b的形状互补。
此外,如图7所示,一用来安装其它带子3的带安装部128沿垂直于插入部122中扣插头插入方向形成在扣插座120的一侧表面中。关于制造具有上述结构的扣件的一种方法,该扣件是用日本专利公报第8-140712中公开的方法制造的。
在第二实施例的扣件101中,为了将扣插头110安装到扣插座120上,插入舌状部分114插到插入部122的插入口。此时,插入舌状部分114的接合部116向前移动,同时与扣插座120的接合部126接触,接合部116的上表面116a沿被接合部126的倾斜表面126a往下压,最后接合部116压到被接合部126上,使接合表面116b与被接合表面126b彼此接合。由于这种接合是通过接合部116相对于被接合部126临时弹性变形完成的,因此一对前后扣插头110中的每一个都是独立而牢固地接合。
此外,为了脱开连接,当工作部124的工作块124a受压时,压部124b推压插入舌状部分的凸起部114a,使舌状部分114朝下表面侧弹性变形。此时,压部124b的倾斜表面和凸起部114a的倾斜表面在弹性压力下接触,从而由于弹性力和倾斜表面的方向,迫使扣插头110朝从插入部122弹出的方向移动。因此,接合部116与被接合部126之间的接合消失,扣插头110被从扣插座120中压出。那么压部124b推压在一对相对的舌状部分114中的每一个上的凸起部114a,通过压工作块124a,同时使该对扣插头110的接合放开,从而被压出。
此外,为了将带子2固定到每对扣插头110的带安装部12上,带子2的端部插入在带安装孔12a的前面(即在插入舌状部分114的一侧内)的带插入空间中,而该安装孔12a被绕带杆13从扣插头110的下表面侧分离成两部分,带子2的端部绕在绕带杆13上,以便插到后面时带插入空间。这样,当沿平行于形成在扣插头110后端的连接杆12b的下表面的方向往后拉带子2时,一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作用于绕带杆13上,使得绕带杆13的轴向部13a的倾斜表面处在紧密接合于轴向部支承孔12d中的状态。
由于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绕带杆13的轴向部13a和横截面为水滴形状的绕带杆13的主体13b以上述的关系一体形成,在轴向部13a的倾斜表面紧密接合于轴向部支承孔12d的状态下,如图9中虚线所示,绕带杆13的主体13b的尖端部13b’通过带子2压力接触从带安装孔12a中的前壁表面的上端边缘扩大的扩大部12c的下表面,从而获得带子2不会松动的固定。此外,由于在尖端部13b’中形成高低不平表面13b”,这种结构使高低不平表面13b”强有力地咬入带子2。由于形成在连接杆12b的内壁表面的上边缘中的高低不平表面12b’强有力的刺入带子端部,绕在绕带杆13主体13b上并被朝后拉出绕带杆13的主体13b与连接杆12b之间的后面带插入空间的带子端部牢固地保持在绕带杆13与连接杆12b的后端边缘之间。
因此,当扣件装到使用者,沿图9箭头所示的方向拉带子2时,绕在绕带杆13上的并在平行于扣件1的连接方向被拉紧的带子2被保持在绕带杆13与连接杆12b之间,同时绕带杆13的尖端部13b’的高低不平表面13b”和连接杆12b的高低不平表面12b’强有力地咬入带子2,这样带子2不会松动。此时,在这个实施例中,由于提供了带安装部12和倒置Ⅴ形的的插入舌状部分114,特别地形成了扣插头110的侧表面的形状,所以被安装带与拉带方向之间的角度在使用扣件1时变得如图9所示的那么的大,这样,高低不平表面12b’、13b”比上述第一实施例更强有力地咬入带子2,从而完全地限制了带子2的运动。
此外,当要从扣插头110中取下带子2或调节带子的有效长度时,一手指插入在与扣插头110的插入舌状部分114的延伸方向相反一侧上的连接杆12b的下表面侧中,朝后的延伸部被提起。结果是,带安装孔12a和绕带杆13相反地转动,当往下拉带子时,该带子2处在图10所示的状态。即,当绕带杆13的轴向部13a在带安装孔12a的轴向部支承孔12d内沿图10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尖端部13b’在通过扩大部12c而不与带安装孔12a的扩大部12c干涉之后向上转动。由于带安装孔12a与绕带杆13之间的箝制因这种转动而消失时,它们之间的空隙增加了,而作用于缠绕在绕带杆13上的带子2的摩擦力下降了,这样就可平稳地使带子2在绕带杆13上移动。
上述描述仅仅代表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可用于与所述类型不同的各种扣件,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合成树脂扣件的带安装结构,扣件包括一扣插头、一扣插座和设置在扣插头和扣插座的各自基部中的带安装部,其中,至少一个带安装部有一绕带杆,它能沿紧固一根带子的方向在一带安装孔内往复移动,并能在一预定角度范围转动,形成在带安装孔左右侧壁面上的呈细长孔形式的诸支承孔,用来支承绕带杆的轴向部,这些孔垂直于带紧固方向,以及绕带杆设置有一主体和两端轴向部,两端轴向部松弛地支承在支承孔中,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一凸起部形成在沿带安装孔的连接扣件一侧的一上端边缘,该主体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上是水滴形,该轴向部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上是等腰三角形,以及各轴向部以如下一位置关系设置在主体上,即当轴向部的一倾斜侧部分以紧密接触的状态置于和支承在支承孔的长侧面部分中时,主体的尖端部通过带子压力接触于该凸起部的下表面,当该轴向部在支承孔内相对转动到扣件上表面的一侧时,该主体的尖端部沿相同的方向通过带子在凸起部上转动,同时能避免与凸起部发生干扰。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沿设置在与扣件连接部相对的一侧的连接杆的上端边缘形成一咬入带子的高低不平表面,至少在绕带杆主体的尖端部形成一高低不平表面。
3.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与扣件连接部相对的一端部上的带安装部的连接杆的横截面的形状基本上是一种倒置的L形。
4.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带安装孔形成在扣插头的带安装部中。
5.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带安装孔形成在扣插座的带安装部中。
6.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扣件由单个扣插座和单个扣插头的组合构成。
7.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带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扣件由单个扣插座与两个扣插头的组合构成。
全文摘要
一种扣件,其绕带杆在带安装孔内沿紧固带子的方向往复移动并能在一预定角度范围转动;沿带安装孔的一上端边缘形成凸起部。绕带杆主体的横截面是水滴形,轴向部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轴向部以如下方式设置在主体上,当轴向部的一倾斜侧部紧接和支承在支承孔的长侧面上时,主体尖端部通过带子压力接触凸起部的下表面,当轴向部在支承孔内相对转动到扣件上表面的一侧时,主体尖端部沿相同方向通过带子在凸起部上转动并避免与凸起部干扰。
文档编号A44B11/12GK1224591SQ9812607
公开日1999年8月4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24日
发明者上原亮一郎, 高桥义信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