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结件和钩构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437043阅读:来源:国知局
230的形状改进成实际上或者看起来呈现“较强的防脱力”。另外,在本例子中,能够主要利用弹簧部240确保防脱部230的弹性,并主要利用防脱主体部250确保防脱部230的刚性。也可以使防脱主体部250与弹簧部240相比膨大地构成而具有刚性,确保防脱部230的形状自由度。
[0065]如图1所示,在防脱主体部250的顶端侧设有在左右方向上较宽的宽部251,在该防脱主体部250的基端侧设有比宽部251的宽度窄的窄部252,通过由较宽的部分封闭钩主体部210的缺口,从而实际上或者看起来能够确保“较强的防脱力”。
[0066]与钩主体部210和轴部270之间的连结位置相比,防脱部230、在本例子中是弹簧部240的基端,其在轴部270上的连结位置,在转动轴线上位于距钩主体部210较远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确保防脱部230的枢动。另外,在本例子中,由于在钩主体部210和轴部270之间设有落位部280,因此,钩主体部210和轴部270之间的连结位置是设有落位部280的位置。因而,可以说,与落位部280相比,防脱部230在轴部270上的连结位置在转动轴线上位于距钩主体部210较远的位置。在图3所示的状态时,弹簧部240配置在下部轴部272的凹部R27内,且自其基端起朝向防脱主体部250侧在下部轴部272的旁边延伸。
[0067]由于与防脱主体部250相比,弹簧部240在机械强度或者结构方面较弱,因此,优选如图6所示,利用安装构件100的轴保持部120包围保护防脱部230的弹簧部240。期望的是,弯曲状态的弹簧部240不与轴保持部120的内表面125接触。从这样的方面考虑,期望的是,将弹簧部240的基端一体地结合于下部轴部272的凹部R27的底侧、也就是上述底面1127的附近。
[0068]期望的是,钩主体部210具有用于限制防脱部230的左右方向位移的限制部260。限制部260以包夹防脱部230、明确地讲是包夹防脱主体部250的窄部252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抑制防脱部230的左右方向晃动,能够抑制防脱顶端部231自钩主体部210的钩顶端部211脱离。在本例子中,限制部260包括以包夹防脱部230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分别以从钩主体部210的钩基端部212趋向钩顶端部211侧的方式设置。
[0069]为了限制防脱部230朝向与钩主体部210分开的方向复位,优选限制部260能够卡合于防脱部230。关于实现这一点的具体结构,考虑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举一个例子来说,在限制部260具备至少一个第I爪部263或第I爪部264、而防脱部230具备至少一个第2爪部253或第2爪部254的情况下,第2爪部253或第2爪部254被设为在左右方向上呈凸状,且第I爪部263或第I爪部264以能够与第2爪部253或第2爪部254卡合的方式向除左右方向之外的方向、在本例子中是向下方向延伸。
[0070]根据图4和图5的补充参照可知,在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上分别设有第I爪部263、264,且在防脱部230上设有分别与第I爪部263、264啮合的第2爪部253、254。能够通过各第I爪部263、264和各第2爪部253、254的啮合来限制防脱部230向初始姿态侧复位。
[0071]第I爪部263是左侧限制壁261的面向钩顶端部211的下端部分,其朝向下侧且朝向钩顶端部211侧突出。第I爪部264是右侧限制壁262的面向钩顶端部211的下端部分,其朝向下侧且朝向钩顶端部211侧突出。在第I爪部263和第I爪部264的关系上,也可以将第I爪部263称作(第I)左侧爪部,将第I爪部264称作(第I)右侧爪部。
[0072]第2爪部253是向左突出地设在防脱主体部250的左侧面上的部分。第2爪部254是向右突出地设在防脱主体部250的右侧面上的部分。这样,第2爪部253和第2爪部254在左右方向上向相反方向突出。在第2爪部253和第2爪部254的关系上,也可以将第2爪部253称作(第2)左侧爪部,将第2爪部254称作(第2)右侧爪部。通过第I爪部263和第2爪部253啮合、第I爪部264和第2爪部254啮合,能够抑制防脱部230向初始姿态侧枢动,能够抑制防脱顶端部231自钩主体部210的钩顶端部211脱尚。
[0073]如图5所示,在防脱部230向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之间压入时,防脱部230的防脱主体部250与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抵接,而该防脱主体部250的背面S250弯曲地构成。此外,在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的、将防脱部230向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之间压入时与防脱部230抵接的各部分设有凹部265、266。也可以替代凹部265、266而设弯曲面。参照图7?图9可知,在将初始姿态的防脱部230向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之间压入时,由于上述凹部265、266、弯曲的背面S250而使得图9中的虚线箭头所示的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这二者的向外侧位移及随之产生的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之间的间隔扩大变得容易。
[0074]根据上述说明可明确,在本实施方式中,防脱部230包括设在该防脱部230基端侧的弹簧部240和经由弹簧部240与轴部270连结的防脱主体部250。采用该结构,易于在外观上改进防脱主体部250和使防脱主体部250发挥功能。
[0075]优选弹簧部240弹性地构成以确保防脱部230被向防脱部230的初始姿态侧施力。优选的是,与钩主体部210和轴部270之间的连结位置相比,防脱部230、在本例子中是弹簧部240的基端,其在轴部270上的连结位置在转动轴线上位于距钩主体部210较远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适当地确保防脱部230的枢动。
[0076]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防脱主体部250膨大地、例如与弹簧部240相比膨大地构成,易于确保“较强的防脱力”或者外观表现。
[0077]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与防脱主体部250相比在机械强度和结构上较弱的弹簧部240,但由于该弹簧部240被安装构件100的轴保持部120包围而能够充分地避免其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且不会出现在外观上,因此,不会造成“弱防脱”的印象。
[0078]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防脱主体部250的顶端侧设有宽部251而使之看起来坚固。
[0079]在本例子这样的在防脱部230上设弹簧部240的情况下,防脱主体部250以弹簧部240为枢动点而左右枢动,存在防脱部230容易脱落的隐患。鉴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钩主体部210上设有能够包夹防脱部230的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限制防脱主体部250的左右位移。由此,能够减少或者抑制像上述那样构成防脱部230的情况下的不良。
[0080]〈第2实施方式〉
[0081]参照图10?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10是连结件的铅垂示意图,以剖面图示出安装构件,以侧视图示出钩构件。图11是连结件的水平示意图,表示沿着图10的单点划线Xll — Xll的水平截面。图12是连结件的水平示意图,表示图11的变形例。
[0082]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用于限制防脱部230的左右方向位移的限制部260设在防脱部230上,并不是设在钩主体部210上。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在第I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式同样的效果。
[0083]虽有重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防脱主体部250也经由弹簧部240与轴部270 —体地连结。能够主要利用弹簧部240确保防脱部230的弹性、主要利用防脱主体部250确保防脱部230的刚性。此外,与钩主体部210和轴部270之间的连结位置相比,防脱部230、在本例子中是弹簧部240的基端,其在轴部270上的连结位置在转动轴线上位于距钩主体部210较远的位置,这样能够适当地防脱部230的枢动。
[0084]也可以将防脱主体部250与弹簧部240相比膨大地构成而具有刚性,确保其形状自由度。基于这一点,将防脱部230的形状改进为实际上或者看起来呈现“较强的防脱力”,也就是说在防脱主体部250上设有限制部260。
[0085]如图10和图11所示,限制部260以包夹钩主体部210、明确地讲是钩主体部210的主棒部213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抑制防脱部230的左右方向枢动,能够抑制防脱顶端部231自钩主体部210的钩顶端部211脱离。在本例子中,限制部260包括以包夹主棒部213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的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分别以从防脱主体部250趋向主棒部213侧的方式设置。
[0086]也可以将主棒部213的被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包夹的部分的厚度设得较薄。还能够对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的各侧面实施外观设计。
[0087]如图10所示,在防脱部230被钩主体部210卡定的状态下,在设于防脱部230的凸部236和落位部280之间设有间隙C280。由此,能够确保防脱部230的顺畅枢动。
[0088]图12表示图11所示的结构的变形例。参照第I实施方式的记载,也可以在左侧限制壁261和右侧限制壁262上分别设有第I爪部263、264,且在钩主体部210的主棒部213上设有分别与第I爪部263、264啮合的第2爪部253、254。利用各第I爪部263、264和各第2爪部253、254的啮合,能够限制防脱部230向初始姿态侧复位。在本例子中,用于进行啮合的第I爪部263和第2爪部253被设为在左右方向上向相反方向凸出,同样,用于进行啮合的第I爪部264和第2爪部254被设为在左右方向上向相反方向凸出。
[0089]第I爪部263被设为从左侧限制壁261的内表面向右凸出,且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与主棒部213的左侧面相对。第I爪部264被设为从右侧限制壁262的内表面向左凸的凸状,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与主棒部213的右侧面相对。第2爪部253被设在主棒部213的前侧面和左侧面之间且向左侧凸的凸状。第2爪部25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