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针头回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800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注射针头回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用针头结构。
现有注射针筒,如


图1所示由针筒10、推杆15及针头组18组成,针筒10内有贯穿容置室11,其内置有推杆15及止漏体17,针筒10前端凸部12,其上套置针头组18的座体180;推杆15前端有箭头状钩部16并嵌合止漏体17的凹部170,使止漏体17随推杆15移动,这样,使容置室内的药水经针管181注入人体。但使用后,发现如下需改进的问题1、药水注入人体完毕后,推杆后拉时,会连同止漏体脱离开针筒,残留针筒内的药水随着喷出,可能使人受感染。
2、注射毕,必需取下针头组或是针套套于针头组上,易剌伤而受感染。
3、当套针的针头组及针筒被丢充时,彼此会脱开,又有可能造成剌伤人导致感染等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针头组不必要的脱开针筒而导致感染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注针针头回缩装置,其包括针筒、卡合座、连结座、推杆及针头组,其特征是该针筒分为第一区间及第二区间,于第一区间前端设孔,卡合座枢设于其上,第二区间近底缘处设凸缘部,并限制连结座往后移动的位置;针筒内置以卡合座、连结座及推针,针头组枢设于卡合座的延伸部上,连结座底端枢设推杆,卡合座与连结座间设有弹性片。
上述设计,可使卡合座受连结座拉回而滑入第二区间时,会受弹性片的抵顶而使卡合座往一侧倾斜,使位于卡合座上的针头组的针筒末端能位于第二区间的肩部范围或近第二区间的内壁上,进而能确保再次按压推杆移动而使针管被强行弯折变形,达到避免刺伤他人导致感染的效果。
下面通过附图、实施例再作进一步说明。
图1现有注射针筒组合局部剖视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局剖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本实用新型组合剖视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局部组合剖视示意图;图5-7本实用新型局部组合剖视动作示意图;图8本实用新型推杆拉回时组合剖视动作示意图;图9本实用新型推杆拉回后与针筒分开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推杆再次前推使针筒弯折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针套置于已倾斜的卡合座及针筒内壁间剖视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局部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推杆再次前推的动作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组合剖视动作示意图。

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针筒1、卡合座2、连结座3、推杆4及针头组5,其特征是该针筒1分为第一区间10及第二区间11,于第一区间10前端设孔100,卡合座2枢设于其上,第二区间11近底缘处设凸缘部110,并限制连结座3往后移动的位置;针筒1内置以卡合座2、连结座3及推针4,针头组5枢设于卡合座2的延伸部21上,连结座3底端枢设推杆4,卡合座2与连结座3间设有弹性片310。其中,连结座3上至少包括有头部30、上围部31、凹槽32、抵顶部33及下凸部34,以胶套35置于上围部31、凹槽32及抵顶部33上。其中,该弹性片310设于连结座3的上围部31,且其末端抵顶于卡合座2的底缘处。其中,该弹性片310设于卡合座2的底凸部23上,且其末端抵顶于连结座3的上围部31处。其中,该弹性片310设于卡合座2的容置室20内缘一侧,且其末端抵顶于连结座3的头部30处。其中,第一区间10前端设有孔100,孔100周缘设有薄膜101,该孔100或薄膜101的最大内径较针套52的最大外径为大,以供针套52反向置于针筒1内,以限制推杆4及针头组5的针筒51往上推动的距离及位置。其中,该卡合座2设有容置室20,容置室20分别设有凸环部200、空间部201及导孔202,连结座3的头部30置于容置室20内,头部30侧缘的凸片301卡掣于凸环部200及空间部201内。其中,该连结座3的下凸部34设有定位部340,下凸部34插置于推杆4的前导部40内,下凸部34的定位部340则枢设于前导部40的卡定部401上。其中,该推杆4及连结座3为一体成形结构,或为二分离的元件。这样,藉由薄膜101被挤压,可使卡合座2于呈阶级状的针筒1的第一区间10,可具有防漏功效。另外,卡合座2的外周缘设有环槽22,以供油封25枢设于其中,并使油封25压于卡合座2与针筒1的第一区间10内,可具有第二层防漏功效;而连结座3的下凸部34成锥斜状,抵顶部33呈锥状,效果更佳。
针头组5包括座体50、针筒51及针套52,座体50能套于延伸部21上,针套52能套于座体50,使邻管51能受针套52包覆,以防止针管51剌伤他人。
如图5-7所示注射时,推杆4前推时,迫使连结座3及其上胶套35上移,使已位于第二区间11内的药水受连结座3及胶套35的密闭作用,而使药剂在受压后仅受卡合座2导孔202的引导而流经针头组5而向外流出,直至连结座3头部30插置于卡合座2容置室20内为止,且会使该卡合座2的下缘处压迫连结座3的弹性片310往下收缩至与上围部31同一高度为止,此时,由于该头部30的侧缘设有凸片301,且该头部30呈锥斜状,又,该卡合座2的凸环部200的断面呈倒三角形状,因此,当头部30碰触于凸环部200时,会先强迫凸片301略微往下转动,待推杆4将连结座3再略微往上移动时,则会因锥斜状头部30的强度大于凸环部200的末端强度,而迫使凸环部200的末端略微往上跷,且该凸片301则更往下转动,直至头部30的顶端抵住卡合座2的容置室20的顶缘为止,此时,该凸片301的末端已移动至空间部201内,且与凸环部200分开,而会在毫无受力之下,而使凸片301及凸环部200自身的弹力作用下而回复至原位,如此,即会使连结座3于卡合座2容置室20内被压至底,以减少卡合座2内的药剂残留量,且可迫使药剂从卡合座2的导孔202内流至针头组5而向外排出。
如图8-11所示当注射完毕时,仅需要将针筒1及针头组5顺势取下,且再将推杆4往下拉回,此时,由于推杆4的卡定部401与连结座3的下凸部34的定位部340间的结合力大于连结座3的头部30的凸片301与卡合座2的凸环部200间的阻力,且该连结座3的头部30的凸片301与卡合座2的凸环部200间的阻力亦大于卡合座2与针筒1的薄膜101间的阻力;因此,推杆4往回拉时,会强迫连结座3与卡合座2及其上的针头组5往下跟着缩至针筒1的内部,且待卡合座2及其上的针头组5由针筒1内的第一区间10滑动至第二区间11时,由于卡合座2的外周缘不再受第一区间10内壁的束缚,且该卡合座2的凸环部200及容置室20的内径分别较连结座3的颈部302及头部30为大,因此,会受连结座3的弹性片310的反弹力作用,而使弹性片310的末端将卡合座2的一侧底缘往上推动,而使卡合座2往一侧倾斜,进而使已枢设于卡合片2的针头组5亦随着向一侧倾斜,并使针头组5的针管51的末端位于第二区间11的内壁近处或第二区间11的肩部111范围内,直至推杆4将连结座3往下拉回至第二区间11的凸缘部110时,则会因连结座3的抵顶部33与凸缘部110间阻力大于推杆4的卡定部401与连结座3的下凸部34的定位部340间的结合力,因此,会使推杆4在强制拉出时而迫使推杆4与连结座3分开,而使连结座3、卡合座2及针头组5间能确实的被留置于针筒1内部;如此,即可在注射完成后,仅将推杆4往回拉,且可轻易的将连结座3、卡合座2及针头组5拉回收缩于针筒1的第二区间11内,并使针头组5呈确实倾斜状,以有效的使残留药剂能保持在针筒1内部而不外泄,以防止使用者受到药剂所感染。当不小心再将推杆4往前推移时,则会因卡合座2与针头组5呈倾斜状,且该针头组5位于第二区间11的肩部111范围内或、近第二区间11的内壁上;而会使针头组5的针管51在往上移动时恰会抵顶于肩部111的下缘,且推杆4持续往前推时,则会迫使针筒51受卡合座2与肩部111间的挤压而使针筒5弯折变形,进而能确实使已注射后的针管5能确定的被留置于针筒1内,以提供使用者免于再次被刺伤所引起的病菌感染,并能达到更加确定的安全保障。为了使用上的安全性及回收置放的便利性,可于注射后藉由推杆4将连结座3、卡合座2及针头组5被拉回至针筒1内部时,将针套52反向插置于针筒1的孔100内,此时,由于卡合座2及连结座3间的弹性片310的反弹力作用,而可使卡合座2呈倾斜状,因此,恰可使针管52的一端恰能被置于针头组5的座体50与针筒1的第二区间11的内壁缘间,直至推杆4往上移动时,会迫使连结座3、卡合座2、针头组5及针套52亦随之往上移动,直至针套52的另一端恰抵顶于肩部111上为止。如此,即可限制推杆4往上移的距离及位置,且能限制针头组5及针管51的位移量及位置。

图12-14所示其乃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其主要的改变在于该卡合座2的底缘设有底凸部23,且于底凸部23的适当位置上设有弹性片230,以使卡合座2在拉回脱离第一区间10内后,受该弹性片230的末端抵顶于连结座3的上围部31后,而使卡合座2及其上针头组5往一侧倾斜,并使针头座5的针管51的末端位于第二区间的11的肩部111范围内或近第二区间11的内壁缘,是故,其所运用的原理及技术手段均已于上述内容中详加描述,故不再详述;再一较佳实施例,其主要的改变在于该卡合座2的容置室20内缘一侧设有弹性片230,以使卡合座2在拉回脱离第一区间10内后,受该弹性片230的末端抵顶于连结座3的头部30后,而使卡合座2及其上的针头组5往一侧倾斜,并使针头座5的针管51的末端倾斜位于第二区间11的肩部111范围内或近第二区间11的内壁缘。
权利要求1.注针针头回缩装置,其包括针筒、卡合座、连结座、推杆及针头组,其特征是该针筒分为第一区间及第二区间,于第一区间前端设孔,卡合座枢设于其上,第二区间近底缘处设凸缘部,并限制连结座往后移动的位置;针筒内置以卡合座、连结座及推针,针头组枢设于卡合座的延伸部上,连结座底端枢设推杆,卡合座与连结座间设有弹性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连结座上至少包括有头部、上围部、凹槽、抵顶部及下凸部,以胶套置于上围部、凹槽及抵顶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弹性片设于连结座的上围部,且其末端抵顶于卡合座的底缘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弹性片设于卡合座的底凸部上,且其末端抵顶于连结座的上围部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弹性片设于卡合座的容置室内缘一侧,且其末端抵顶于连结座的头部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第一区间前端设有孔,孔周缘设有薄膜,该孔或薄膜的最大内径较针套的最大外径为大,以供针套反向置于针筒内,以限制推杆及针头组的针筒往上推动的距离及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卡合座设有容置室,容置室分别设有凸环部、空间部及导孔,连结的头部置于容置室内,头部侧缘的凸片卡掣于凸环部及空间部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连结座的下凸部设有定位部,下凸部插置于推杆的前导部内,下凸部的定位部则枢设于前导部的卡定部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头回缩装置,其特征是其中,该推杆及连结座为一体成形结构,或为二分离的元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射用针筒,使避免药剂感染。注针针头回缩装置,其包括:针筒、卡合座、连结座、推杆及针头组,其特征是:该针筒分为第一区间及第二区间,于第一区间前端设孔,卡合座枢设于其上,第二区间近底缘处设凸缘部,并限制连结座往后移动的位置;针筒内置以卡合座、连结座及推针,针头组枢设于卡合座的延伸部上,连结座底端枢设推杆,卡合座与连结座间设有弹性片。用于注射针筒。
文档编号A61M5/34GK2434003SQ0023836
公开日2001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3日
发明者王文品, 林德发 申请人:王文品, 林德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