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有连续长丝的表面层的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2703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使用有连续长丝的表面层的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连续长丝层配置在受液侧,使穿用者的穿着触感良好的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以往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前述表面材,使用通过热压纹或热风等接合热可塑性合成纤维而成的热粘合无纺布、用水流等使纤维相互交织的射流喷网型无纺布等种类无纺布。该无纺布通过将纤维相互接合交织,获得规定的表面强度,并且具备膨松要求和液体的连续通过性能。
作为前述表面材,可使用在合成薄膜上形成多个开孔的材料,或者在前述无纺布上实施开孔处理的材料。
作为前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所要求的功能为,液体透过吸收层的透过性要好、很难发生由吸收层吸收的液体在表面侧渗出即所谓的反流(リウエツトバツク)现象、对与前述表面材接触的肌肤刺激性要少等等。
在此,对于前述肌肤的刺激性,在表面材与肌肤接触的场所,位于表面材表面的原材料根据是否可追随肌肤运动,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例如,由开孔薄膜形成的表面材,因其表面难以追随肌肤运动,容易给予穿用者肌肤刺激感。
另外,对于无纺布,由于纤维与穿用者的肌肤接触,该纤维可以稍微追随肌肤运动,因而对肌肤的刺激性较少。而对于进行前述开孔处理的无纺布,因位于开孔周围的纤维追随肌肤运动,因此,对肌肤的刺激性也较少。但使用前述无纺布形成的表面材时,与前述开孔薄膜相比,在反流这一点上要稍差。
如此,因前述表面材的材质,存在各功能不同的部分,而形成前述所有功能的表面材是很难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以往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不易给予肌肤刺激而且容易抑制反流构造的表面材的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具有透液性表面层、里面片材、位于上述表面层和上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上述表面层具有透液性基材和设置于上述基材表面上的连续长丝层,通过在上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接合部使上述基材与上述连续长丝层接合,以在上述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形成在表面侧隆起的上述连续长丝的圈部。
例如,在与连续长丝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相邻接的上述接合部是不连续的,并且位置错开,而与上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相邻接的上述圈部的顶部位置不同,相邻接的上述圈部相互独立。
上述接合部可以是例如平行延伸的接合线,根据场所,上述接合线的间距是不同的,根据上述间距的不同,上述圈部的高度尺寸H可以不同。
例如,高度尺寸H大的圈部与高度尺寸H比之要小的圈部混合配置,或者,在吸收性物品的吸液区域的中央部分设置有高度尺寸H较大的圈部,而在其前后和/或两侧部,设置有高度尺寸H比前述圈部要小的圈部。
或者,前述接合部可以为折线或曲线形状的接合线,位于前后的接合线间隔,根据前述折线或曲线的形状,部分不同,而位于前述接合部间的圈部的高度尺寸可以部分变化。
前述圈部可以沿垂直于连续长丝延伸方向的方向连续配置,或者,前述连续长丝层以规定的宽度直线延伸,而在垂直于前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前述连续长丝的层与层之间可以隔开间隔。
在隔开前述间隔场合,最好前述基材为开孔片材。
另外,最好是,前述圈部距离前述基材表面的高度尺寸H比位于前述圈部的前后的前述接合部的间距P要大,以及,前述圈部的最表面上呈现的连续长丝的、在前述接合部间延伸的长度L是前述接合部的间距P的1.1倍以上、4倍以下。
例如,前述基材为沿着前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收缩的材料,通过这种收缩,前述接合部的间距缩短,从而前述圈部隆起。
前述基材由收缩性原材料形成,或者,在前述基材上可接合有使该基材收缩的弹性部件,或者,由热收缩性原材料形成。
或者,不使用前述弹性收缩力或热收缩力时,则可以采用收缩前述基材并加以缝合的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其具有以下步骤(a)在透液性基材上以朝纵向拉伸的方式安装弹性部件的步骤,(b)与前述(a)步骤同时,或者在前述步骤之前或之后,在伸长状态的基材上重叠连续长丝层,将上述基材与上述层朝上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以规定间距接合,以形成接合部的步骤,(c)解除对前述弹性部件的伸长力,将上述基材与该弹性部件一同沿着上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收缩,此时,位于接近的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连续长丝从上述基材的表面隆起,以形成上述圈部的步骤,(d)使用在上述基材上形成圈部的表面层,以形成具有上述表面层、里面片材、和位于上述表面层与上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步骤。
或者,还可以具有如下步骤(e)将透液性的且具有伸缩性的基材在纵向拉伸的步骤,(f)与前述(e)步骤同时,或者在前述步骤之后,在拉伸状态的上述基材上重叠连续长丝层,将上述基材与上述层朝上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以规定间距接合,以形成接合部的步骤,(g)解除对前述基材的伸长力,将上述基材沿着上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收缩,此时,位于接近的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连续长丝从上述基材的表面隆起,以形成上述圈部的步骤,(h)使用在上述基材上形成圈部的表面层,以形成具有上述表面层、里面片材、和位于上述表面层与上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步骤。
或者,还可以具有如下步骤(i)在热收缩性基材上重叠连续长丝层,将上述基材与上述层沿上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接合以形成接合部的步骤,(j)给予前述基材热量,使上述基材沿着上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热收缩,此时,位于接近的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连续长丝从上述基材的表面隆起以形成圈部的步骤,(k)使用在上述基材上形成上述圈部的表面层,以形成具有上述表面层、里面片材、和位于上述表面层与上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步骤。
并且,还可以包含在前述(b)、(f)或(i)步骤之前,将卷曲的连续长丝收束的丝束解纤以形成前述连续长丝层的步骤,另外,还可以包含在上述解纤后,将上述连续长丝层在宽度方向上均匀膨松扩大的步骤。
图2为接合连续长丝层的局部俯视图。
图3为

图1中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为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型的步骤图。
图5为示出连续长丝层与基材的接合部形状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6为示出连续长丝层与基材的接合部形状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7为示出连续长丝层与基材的接合部形状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8为示出连续长丝层与基材的接合部形状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9为示出连续长丝层与基材的接合部形状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X-X线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1中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为生理用卫生巾,X方向为宽度方向,Y方向为纵向。该吸收性物品1具有中间部2,夹持前述中间部2的前方部3和后方部4。在吸收性物品1的两侧设有沿着纵向(Y方向)延伸的防漏壁5、5。在该防漏壁5、5上装有在纵向可发挥弹性收缩力的弹性部件,在该弹性收缩力的作用下,吸收性物品1朝纵向(Y方向)弯曲,并且,主要在前述中间部2中,两侧的防漏壁5、5从受液侧的表面向上立起成立体形状。
正如图3所示,吸收性物品1中,不透液性的里面片材7上重叠吸收性芯材(吸收层)8,并在芯材8上重叠透液性的表面片材9,进而再在该表面上重叠透液性的表面层10。
前述吸收性芯材8设置成从吸收性物品1的中间部2遍布在前述前方部3和后方部4的一部分上。并且,前述里面片材7与表面片材9在比前述吸收性芯材8靠外侧的外周区域,相互通过热熔融粘接剂粘接,或者通过热压纹加工熔融粘接。
并且,在前述中间部2的中央部分即吸液区域的中央部分还设有前述表面层10。前述表面层10最好形成为纵向(Y方向)为60~400mm长,宽度方向(X方向)为10~80mm的范围。
前述里面片材7是不透液性的材料,通过透湿性的树脂薄膜或无纺布、或者树脂薄膜与无纺布接合而成。前述表面片材9为透液性的材料,为亲水性纤维或经过亲水处理的合成纤维形成的无纺布或者开口无纺布等。前述吸收性芯材8是由粉碎纸浆与SAP混合后、再用透液性纸包覆而成的,或者是通过粘接处理片材化的气流型浆料(エアレイドバルプ)或吸收纸,或者是以亲水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等。
前述防漏壁5由过流型无纺布、点粘型无纺布、纺粘型无纺布、射流喷网型无纺布、熔粘型无纺布、气流型无纺布等无纺布形成。
在前述表面层10中,透液性基材11的里面侧与弹性部件12接合,而在基材11的表面侧层积连续长丝层13。前述连续长丝在纵向(Y方向)是连续的,例如是由称作TOW的卷曲的连续长丝的收束体解纤而成的。
在前述表面层10中,在其整个区域,前述连续长丝层13大致均匀膨松地配置,前述连续长丝层13与前述基材11在多处通过接合线(接合部)14a、14a、…和接合线14b、14b、…接合。
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有的接合线14a和14b是在与连续长丝的延伸Y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所有接合线14a、14b在X方向的长度尺寸W是相同的。接合线14a和接合线14b在Y方向上以成列的等间距P的方式配置,前述列在X方向形成多列。在图2中,奇数列(i)的接合线用符号14a表示,而偶数列(ii)的接合线用符号14b表示。奇数列(i)的接合线14a与接合线14a的中点上设置偶数列(ii)的接合线14b。
在前述奇数列(i)中,接合线14a与接合线14a之间,形成使前述连续长丝层13从表面层隆起的圈部15a,而在前述偶数列(ii)中,也在接合线14b与接合线14b之间,形成使前述连续长丝层13从表面层隆起的圈部15b。
在本实施例中,将弹性部件12以拉伸状态与基材11接合,再将连续长丝层13重叠到基材11上,以形成前述各接合线14a、14b。之后,解除弹性部件12的拉伸力,在弹性部件12的收缩弹性力作用下,通过基材11朝纵向(Y方向)收缩,使接合线14a与接合线14a的间隔以及接合线14b与接合线14b的间隔接近,以形成前述圈部15a和15b。
由于是在前述奇数列(i)的接合线14a、14a之间设置偶数列(ii)的接合线14b、14b的构造,在奇数列(i)中,形成于接合线14a与14a之间的圈部15a的顶部15a1与在偶数列(ii)中、形成于接合线14b与14b之间的圈部15b的顶部15b1的位置相互不同。由此,奇数列(i)的圈部15a和偶数列(ii)的圈部15b在X方向邻接并相互独立。
前述各圈部15a、15b是由在Y方向连续延伸的连续长丝形成的,并且由于通过在连续长丝拉伸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接合线14a、14b与基材11接合,连续长丝很难从基材11上脱开。
而且,在圈部15a和15b处,各连续长丝易在X方向和Y方向变形。由此,连续长丝追随穿用者的肌肤运动,不会给予穿用者肌肤刺激。特别是,邻接的奇数列(i)的圈部15a与偶数列(ii)的圈部15b是相互独立的,由接合线14a和14a围住的独立范围内的连续长丝和接合线14b与14b围住的独立范围内的连续长丝在每个圈部15a、15b处是分别运动的。于是,连续长丝可柔软地追随穿用者的各部位肌肤运动。
正如图3所示,相对于接合线的间距P,各圈部15a、15b的高度尺寸H非常大。H的较佳范围为2~15mm。通过将前述高度尺寸H设定成大于间距P,从垂直于X-Y面的Z方向,即从上方对圈部15a、15b作用垂直压力时,即使圈部15a、15b压破,一旦除去前述压力,圈部15a和15b就会立即回复。
另外,为了使形成各圈部15a、15b的连续长丝随X方向和Y方向,也随垂直的压缩力进行压缩变形,最好使位于圈部15a、15b最表面的连续长丝的、在接合线间延伸的长度尺寸L设定为前述间距P的1.1倍以上、4倍以下。
为了使接合线间形成的圈部15a、15b的连续长丝朝X方向和Y方向独立运动,使接合线的间距P与接合线的长度尺寸W的差较小,最好圈部的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由此,W/P或P/W最好为0.5~1.5的范围,更好为0.8~1.2的范围。
为了使形成圈部15a、15b的连续长丝朝X方向和Y方向变形后可回复到原来状态,进而可在承受垂直方向压缩力后复原到原来的成圈状态,最好连续长丝的纤度为1.1~8.8dtex。未达到前述范围时,圈部15a、15b的弹性复原性差,而一旦超过前述范围,则连续长丝会给予肌肤硬感。
作为前述连续长丝最好使用卷曲状的。卷曲的连续长丝在圈部15a、15b处,各个长丝不但具有独立性而且邻接的长丝相互适度络合。由此,圈部15a、15b中,长丝具有自由度,并且,富有前述的弹性回复性。
作为前述连续长丝的卷曲状态,最好是,1根长丝的每1英寸长度卷曲数为5~40个,更好地是15~30个。而且最好连续长丝的卷曲弹性率在70%以上。
前述卷曲数根据JISL1015(日本标准),卷曲弹性率根据JISL1074(日本标准),在长丝的纤度未达到5.5dtex场合,向拉伸方向给予0.49mN的初期负荷,在长丝的纤度在5.5dtex以上场合,给予拉伸方向0.98mN的初期负荷。前述卷曲数为给予前述初期负荷时的每1英寸(25mm)长度所卷曲的节数。
将给予前述初期负荷时的长丝长度设为a,进而将每1.1dtex给予30秒的4.9mN张力、使卷曲伸长时的长度设为b,将除去前述张力并经过2分后、再次给予前述初期负荷时的长度设为c时,前述卷曲弹性率由〔(b-c)/(b-a)〕×100(%)表示。
再有,连续长丝通过卷曲、在相互络合状态下的连续长丝层13在Y方向的强度最好在0.14N/英寸以上,在此,前述强度为,通过梳理法形成目付(日本织物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的连续长丝层,将其重合10束,在张力拉伸试验机中夹持成夹具间距离为100mm,以100mm/min速度离开夹具之间时,连续长丝层破断时的负荷。
使用前述的连续长丝层以形成圈部15a、15b时,肌肤触感柔软,并且,各圈部自由运动,而且弹性回复性能良好。
接着,在使用前述表面层10的吸收性物品1中,经血等给予圈部时,经血等沿着连续长丝至基材11,透过基材11和表面片材9,由吸收芯材8吸收。
作为具有浸透液体功能的表面层10的连续长丝层13,最好目付为20~200g/m2。目付未达到前述范围时,连续长丝的根数减少,长丝的圈部难以密集地形成在吸收性物品1表面上。并且,连续长丝层13和基材11是热熔融粘接的,在连续长丝层13的目付未达到前述范围时,不能获得充分的接合强度。而当目付超过前述范围时,连续长丝间的毛细管作用强,液体易滞留在连续长丝层13内,会给予穿用者湿润感。
形成连续长丝层13的连续长丝由可与基材11热熔融粘接的疏水性合成树脂形成,例如为PE/PET、PE/PP等芯皮型构造的复合纤维、PE/PET、PE/PP等并列型复合纤维或者PE、PP、PET等的单纤维。由这些合成树脂形成的连续长丝最好在其表面附上亲水剂,或者将亲水剂精炼入树脂以进行亲水处理。并且,连续长丝中最好含有0.5~10质量%的氧化钛等白色化的无机填充料。通过白色化处理,由吸收性芯材8所吸收的经血便于外观上隐藏。另外,连续长丝的纤维断面可为圆形也可为不同形状。
可以在前述合成树脂的连续长丝层13中,层积人造纤维等亲水性纤维5~30质量%,或者将天然纤维素纤维等单纤维通过粘接剂等固定到前述层13的连续长丝中。
作为连续长丝,可以是从纺丝喷嘴挤出熔融树脂,在冷却的抽吸空气的延伸作用下,形成丝状的纺粘性纤维。通过将该纤维层积状捕集在层积输送机上,可形成连续长丝层13。
作为连续长丝可以使用熔吹型纤维。熔吹型纤维是在空气压力下由纺丝喷嘴吹出熔融树脂的,因不作用着机械的延伸作用,比较柔软。所使用的熔吹型纤维为0.33~1.1dtex,最好是熔吹型纤维的连续长丝层13的目付为20~100g/m2。未达到前述范围时,圈部15a和15b难以隆起,一旦超过前述范围,长丝的密度会过高,在毛细管作用下,液体易滞留。
可以用裂膜丝形成前述连续长丝层13。裂膜丝将薄膜朝宽度方向分开分离,使长丝接合成网状。
此外,基材11最好使用可与连续长丝层13热熔融粘接且可获得熔融接合强度的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的纤维,最好使用点粘型、过流型、纺粘型、气流型、射流喷网型等无纺布,此时的纤维最好使用实施亲水处理的PE/PP、PE/PET、PP/PP那样的芯皮构造的复合纤维或者是并列型复合纤维。
可使用由热可塑性合成树脂形成的薄膜或者薄膜与无纺布的层积片材等。另外,可使用在热熔融/半熔融树脂上通过挤压辊给予真空压以形成多个孔的泡沫塑料薄膜、由热针刺进行的延伸变形以形成孔的薄膜等。
使用形成开孔的前述薄膜时,最好是各孔径为0.5~2.0mm,开孔率为5~60%。并且,最好氧化钛等白色化无机填充料包含0.5~10质量%。
另外,由无纺布形成基材11时,通过在前述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的纤维中加入5~30质量%的人造丝、天然纤维素纤维等亲水性纤维,可弥补湿润性。
由无纺布形成基材11时的前述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的纤维的纤度最好为1.1~4.4dtex,这样,可以获得透液性与连续长丝层13的热熔融粘接导致的接合强度。为了充分地获得与连续长丝层13的接合强度,形成基材11的无纺布中,前述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的纤度最好与连续长丝相同或在其以下。
基材11的强度在Y方向(MD)为14.7N/英寸以上,在X方向(CD)为1.2N/英寸以上,则可获得与连续长丝层13的接合强度。另外,目付最好为20~40g/m2。
在图3的状态下,通过弹性部件12,给予前述基材11朝向Y方向的收缩力。在该收缩力作用下,前述接合线14a和14a的间隔以及接合线14b与14b的间隔接近,以形成前述圈部15a、15b。在此,为了在前述弹性部件12的弹性收缩力作用下,使基材11在Y方向均匀变形,最好对基材11实施褶皱加工。褶皱加工为,对以X方向延伸的波峰和波谷朝Y方向以一定间距形成的2个型进行加热,并通过夹持压制基材11,可在基材11上形成朝Y方向反复连续成褶皱的小的波峰和波谷。使用具有连续褶皱的基材11时,在弹性部件12的弹性收缩力作用下,褶皱收缩,基材11在Y方向均匀缩短,可在各接合线间形成同高的圈部15a、15b,并且,不会影响基材11的透液特性。
在前述接合线14a、14b处,前述基材11与连续长丝层13是通过热封或超声波密封等热熔融粘接的,但在前述接合线处,基材11与连续长丝层13也可通过粘接剂粘接,或者是热熔融粘接和热粘接剂粘接并用。使用粘接剂场合,最好使用感压粘接剂,其表面涂布量为0.5~5g/m2。并且,接合线14a、14b的线宽尺寸最好为0.5~5mm,更好为0.3~3mm。前述接合线14a、14b占连续长丝层13面积的面积率最好为3~40%,更好为5~25%。
在第一实施例中,前述基材11最好使用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因纤维相互接合点间的距离短,为非伸缩性的。因而使用使该基材11朝Y方向弹性收缩的弹性部件12。弹性部件12为丝状或带状的合成橡胶或天然橡胶。为了给予基材11在Y方向的充足的收缩力,最好是,在给予拉伸方向的变形量为5~50%的范围时,1根弹性部件的收缩张力在1.86~7.64mN。一旦超过前述范围,基材11在Y方向的收缩变形就会过大,会妨碍液体通过吸收性芯材8。未达到前述范围时,就不能形成足够高度尺寸的圈部15a、15b。
另外,弹性部件12在X方向的间距最好为接合线14a、14b长度W的0.3~2倍,W最好为0.3~5mm。前述弹性部件12相对形成圈部15a、15b区域的面积的面积占有率最好为3~40%。一旦超过前述范围,会妨碍基材11的透液性,而未达到前述范围时,就不会给予基材11在Y方向的足够收缩力。
图4为示出前述第1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1制造方法的一例。
通过褶皱加工以形成细的连续褶皱的基材11由移送辊群21输送。在移送辊群21中,各辊的转速相同。弹性部件12由移送辊22和移送辊23输送,并在前述移送辊群21中与基材11接合。在这种接合中,在基材11的下表面预先涂布热熔融型等粘接剂,或者预先在弹性部件12上涂布热熔融型等粘接剂。
在此,设定成,移送辊23的转速高于移送辊22的转速,而移送辊群21的辊转速高于移送辊23的转速。并且,弹性部件12随着输送通过转速高的辊增速,以在被给予5~50%的拉伸变形的状态下与基材11接合。
另外,称作TOW(丝束)的卷曲的连续长丝的收束体13B由移送辊24、25和26输送,但设定成移送辊25的转速高于移送辊24的转速,而移送辊26的转速低于移送辊25的转还。而且,收束体13B在移送辊24与25之间承受伸长力,而在移送辊25与移送辊26之间承受收缩力。这种伸长与收缩的步骤根据需要可设置多段,由此,收束体13B可被解纤。
通过扩幅机构29,将前述解纤的连续长丝层13朝X方向均匀膨松扩宽,并且经移送辊27和移送辊28,层积到基材11上。
在前述移送辊群21的下游侧设有移送辊31。移送辊群21的各辊转速与移送辊31的转速相同,此间,弹性部件12与伸长的基材11一样也处于拉伸状态。并且,在移送辊群21与移送辊31之间,由熔融粘接辊32a和32b夹持着。由一方的熔融粘接辊,形成图2所示的接合线模式的压纹,在通过熔融粘接辊32a和32b之间时,通过接合线14a、14b,连续长丝层13接合到基材11上。此时的接合方法为加热密封或超声波密封。
在前述移送辊31的后段,一旦解除对弹性部件12的伸长力,在弹性部件12的弹性收缩力作用下,基材11朝Y方向均匀收缩,接合线14a与14a的距离以及接合线14b与14b的距离缩短,通过连续长丝层13形成圈部15a、15b。
另外,在图14所示的步骤之外,还设有将吸收性芯材8和表面片材9重叠在里面片材7上的步骤,形成前述圈部15a和15b的表面层10供给到前述表面片材9上,以通过热熔粘接剂等粘接。于是,完成图1所示的吸收性物品1。
在图1~图4的实施例中,弹性部件12接合到基材11上,借助于弹性部件12的弹性收缩力,基材11收缩,但不设有前述弹性部件12,基材11自身具有弹性伸缩性也可以。
使用前述弹性伸缩性基材11时,在图4中,在如移送辊22,23和21那样的辊转速逐渐加快的步骤中,供给基材11,使之纵向伸长,在伸长的基材11上层积连续长丝层13,并在接合线14a、14b处接合。然后,在移送辊31后,将给予基材11的拉伸力解除,通过收缩基材11,可形成前述圈部15a、15b。
弹性伸缩性基材11可使用以合成橡胶为主要成分的纺粘型无纺布或熔粘型无纺布。最好是还在前述无纺布上实施开孔处理,在合成橡胶系的树脂薄膜上实施开孔处理。实施开孔处理时,在伸长基材11时,通过开孔朝纵向伸长,可发挥伸长性高的合适的弹性率。另外,由于有开孔,透液性更好。开孔的孔径最好为0.5~2.0mm,开孔率最好在5~60%。另外,开孔的形状如为菱形形状,开孔薄膜或开孔无纺布的伸缩性较好。
再有,作为前述基材11,可使用热收缩性的无纺布或薄膜。使用热收缩性的基材11场合,在常温环境下,将连续长丝层13层积到基材11上,并且在前述接合线14a、14b处相互接合。之后,加热基材11,使之热收缩,可形成前述圈部15a和15b。
作为热收缩性的基材11,可使用各向异性延伸的开孔薄膜。或者,可使用外皮部的融点比芯部的融点低的芯皮构造的复合合成纤维形成的射流喷网型无纺布。加热该无纺布时,纤维发生热收缩变形,使得整个无纺布收缩。
另外,可以不利用前述弹性收缩或热收缩,将连续长丝层13与基材11重叠接合后,在机械力作用下收缩前述基材,或者在收缩状态下接合,或者在收缩状态下缝合,以形成圈部。或者,可以不收缩基材11,将连续长丝层13重叠到基材11上,间断接合时,通过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前述层13保持膨松以形成圈部。
图5~图9示出形成前述连续长丝层13与基材11的接合部的接合线模式的其他实施例。
在图5中,形成奇数列(i)的接合线41a与形成偶数列(ii)的接合线41b一同为角部朝向Y方向的V字形。接合线41a和接合线41b的间隔是均匀的,由此,在接合线41a与接合线41a之间,形成同样高度尺寸的圈部42a。在接合线41b与接合线41b之间也形成同样的高度相同的圈部42b。
在图6中,方向相反的锯齿状接合线43a和43b沿着X方向延伸,并且在Y方向交叉配置。在接合线43a和43b之间形成间隔宽的区域(iii)和窄的区域(iv)。形成于接合线43a和43b之间的圈部44形成为,在前述区域(iii)的中央部分高度尺寸较大、而朝向区域(iii)的高度尺寸逐渐降低的形状。
由于圈部44中部分高度尺寸不同,在最高尺寸的较大部分处的圈部中,连续长丝持有X方向和Y方向自由度地运动。另外,由于只在区域(iii)的中央部分,圈部的高度尺寸较大,这样,圈部与肌肤的接触面积小,与肌肤接触相当柔软。
在图7中,形成取向相互不同的直线延伸的接合线45a和45b,由两个接合线45a和45b围住的区域(v)相互独立。在该独立区域(v)中,形成连续长丝层13生成的圈部46。在前述区域(v)中,在中央部分,接合线的间隔宽,随着朝向X方向两侧,接合线的间隔变窄。由此,在区域(v)的中央部分,圈部46的高度尺寸较高,而朝向X方向两侧,圈部的高度逐渐降低。
在图8中,在X方向延伸的接合线47a与在Y方向延伸的接合线47b为十字形状交叉而成。并且,由各接合线围住的区域(vi)为相互不同配置的形状。在前述区域(vi)处,在接合线47a与接合线47b之间形成圈部48a、48b,但各圈部48a的顶部和圈部48b的顶部位于相互不同处,构成各圈部48a和48b的连续长丝可相互独立动作。
在图9中,形成在X方向锯齿状延伸的相互朝向相反的接合线51a和51b,两个接合线51a和51b围住的部分,形成较大面积的区域(vii)和较小面积的区域(viii)。
图10为沿图9中X-X线的剖视图,正如该剖视图所示,在前述区域(vii),形成高度尺寸较大的圈部52a,而在前述区域(viii),形成高度尺寸较小的圈部52b。并且,较高圈部52a与较低圈部52b相互混合配置。即使在区域(vii)和区域(viii)内,可以成为根据场所圈部的高度尺寸变化的形状。
通过混合配置较高圈部和较低圈部,与肌肤接触柔软,并且在较低圈部的局部,液体透过吸收性芯材8的性能良好。
图11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1A的俯视图,图12为图11中XII-XII线的剖视图。
在该吸收性物品1A中,设有纵向(Y方向)延伸的连续长丝层13,连续长丝层13与基材11通过接合线55a和接合线55b接合。但是,在中间部2的区域即吸收区域的至少中央,接合线55a和接合线55a的间距P1较宽,而在其前后两侧,接合线55b与接合线55b的间距P2较窄。
结果,正如图12所示,至少在中央部,在接合线55a与接合线55a之间形成高度尺寸较大的圈部56a,而在其前后的接合线55b与接合线55b之间,形成高度尺寸较低的圈部56b。另外,在X方向的两侧部,接合线的间距比中央部要短,可以相对中央部的圈部,形成两侧方的圈部较低。
在液体给予量较多的前述中央部,因通过连续长丝层13,形成较高的圈部56a,并且因该圈部56a的存在,可抑制吸收性芯材8处的反流。另外,在液体给予量较少的前后和左右侧方的区域形成较低的圈部56b,即使在这些部分,因连续长丝可自由运动,从而可柔软地接触肌肤。
图13为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吸收性物品1B的俯视图,图14为其局剖视图。
在该吸收性物品1B中,在具有开孔59的薄膜或无纺布的基材11A的表面上,规定宽度的连续长丝层13A在X方向隔开间隔并且沿Y方向平行延伸。并且,前述连续长丝层13A通过接合线57与基材11A接合,在接合线57与接合线57之间,形成连续长丝层13A的圈部58。
在该实施例中,带状延伸的连续长丝层13A的圈部58接触肌肤,连续长丝追随肌肤运动,因此对肌肤的刺激性要少。并且,液体沿着圈部58的连续长丝到基材11A,透过开孔59等至吸收性芯材8。而且,在连续长丝层13A与连续长丝层13A之间,液体直接给予基材11A,因在开孔59部分浸透到吸收性芯材8中,液体的透过性能良好。
图1~图3所示构造的表面层10如以下方式制造。
(连续长丝层13)使用PE/PP芯皮型复合合成纤维,纤度为6.6dtex,机械卷曲的卷曲量每1英寸为18个,弹性回复率为84%,单丝强度为31.4mN/dtex,含有氧化钛2质量%,表面附着亲水性油剂为0.3质量%。
将连续长丝层13的目付调整为70g/m2。
(基材11)
使用目付为20g/m2的纺粘型无纺布。纤维采用芯为PP、外皮为PE的芯皮型复合纤维,纤度为2.2dtex,纤维长度为51mm。
基材11在Y方向(MD)的破断强度为19.9N/英寸,在X方向(CD)的破断强度为6.5N/英寸。
对前述基材11,用使X方向延伸的波峰和波谷朝Y方向反复出现的模具波状加工出连续褶皱。所使用的模具从波谷到波峰的顶部的高度为1mm,波峰与波谷的周期为0.35mm。
(弹性部件12)使用155dtex的聚氨基甲酸脂弹性丝。该弹性丝在Y方向被伸长3倍状态下,在X方向以隔开7mm间距的间隔,以平行于Y方向的方式与基材11接合。接合时使用熔融型粘接剂。在弹性部件12接合到基材11上并且弹性部件12被伸长3倍的状态下,基材11的每1英寸宽度的收缩力为1.4N。
(接合线14a、14b)接合线的模式正如图2所示,奇数列(i)和偶数列(ii)是相互不同的,接合线线宽(Y方向的宽度尺寸)为0.5mm,在X方向的长度尺寸W为5mm。并且,在使弹性部件12伸长3倍状态下,接合线14a与接合线14a在Y方向的间距为15mm,而接合线14b与接合线14b的间距为15mm,接合线14b设置成位于接合线14a与接合线14a的中点。形成接合线时,接合线的面积占有率为3.3%。
前述接合线使用压纹模具,通过超声波密封熔融粘接而接合。
(圈部15a、15b)解除弹性部件12的张力,使基材11朝Y方向收束的状态下,使接合线14a与接合线14a在Y方向的间距P为5mm,接合线14b与接合线14b的间距P为5mm,形成距离基材11表面的高度尺寸H为6mm的圈部15a、15b。
作为表面层的相对前述实施例的比较例,使用以下的气织型无纺布。
所使用的纤维为2.2dtex,纤维长度为51mm的PE/PP芯皮型复合纤维,无纺布的目付为25g/m2。
(1)连续长丝的自由性的确认(变位)前端子为10mmφ的便携式数字测力计(ハンデイデジタルフオ-スゲ-ジ)(日东电产シンポ社制),将实施例与比较例的表面界面附近朝着X方向和Y方向及垂直于x-Y方向的z方向推压,推压力(测定数值)超过0.2N时,测定前述前端子的移动距离。结果由表1示出。表1

(负载)前端子为10mmΦ中的便携式数字测力计(ハンラィラジタルフォ-スグ一ジ)(日东电产シンボ社制),将实施例与比较例的表面界面附近朝着x方向和Y方向及垂直于x-Y方向的z方向推压,测定前端子的移送量为5m时的推压负载。结果由表2示出。表2

(膨松回复性)测定z方向无负载时的厚度(A),之后,给予3430Pa的压力10分钟,测定除去压力后的厚度(B),算出压缩回复率(%)=(B/A)×100,结果由表3示出。表3

(2)吸收性确认测定是在PA薄膜上放置混合有纸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层,在其上设置实施例或比较例来进行的。
作为评价用人工经血,使用以甘油为主要成分,用ヒスメトロン(单一圆筒型回转粘度计;芝浦シスラム社制)测定时的粘度为23cps的红色染色熔液。
(浸透时间)以90g/min的排出流量从上方向下滴3g人工经血时,测定经血从实施例或比较例的表面层的界面移动到下方为止的时间。结果由表4示出,表4

(反流)以7g/min的排出流量从上方向下滴7g人工经血,并且放置1分钟。之后,在表面层上放置质量cg的滤纸,之后,放置丙稀基板,再载置砝码,给予3420Pa的压力。经过3分钟后,测定前述滤纸的质量Dg。于是,测定反流率(%)=[(D-c)/7]×100。结果由表5示出。表5

(3)连续长丝与基材的接合强度将实施例的表面层切断成1英寸宽,使用AUTOGRAPH(SHIMADZU社制;AGS-1KNG),用一方的夹具夹住圈部,另一方的夹具夹住基材,以100mm/min的速度进行剥离试验。最大负载为0.6N。
上述的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因在表面层设有连续长丝的圈部,追随肌肤运动,不会给予肚肤刺激,并且,不但液体的透过性能优,而且还能防止反流。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透液性表面层、里面片材、位于所述表面层与所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具有透液性基材和设置于所述基材表面上的连续长丝层,通过在所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接合部使所述基材与所述连续长丝层接合,以在所述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形成在表面侧隆起的所述连续长丝的圈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与连续长丝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邻接的所述接合部不连续且位置错开,在与所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邻接的所述圈部的顶部位置不同,相邻接的所述圈部相互独立。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线的间距根据场所不同,按照所述间距的不同,所述圈部的高度尺寸H不同。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高度尺寸H较大的圈部与高度尺寸H比之要小的圈部混合配置。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吸收性物品的吸液区域的中央部分,设置高度尺寸H较大的圈部,而在其前后和/或两侧部,设置高度尺寸H比所述圈部的要小的圈部。
6.按照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为折线或曲线形状的接合线,位于前后的接合线的间隔根据所述折线或曲线形状,部分不同,而位于所述接合部间的圈部的高度尺寸部分变化。
7.按照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长丝层以规定的宽度直线延伸,在与所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所述连续长丝的层与层之间隔开间隔。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为开孔片材。
9.按照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圈部距离所述基材表面的高度尺寸H比位于所述圈部的前后的所述接合部的间距P要大。
10.按照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呈现在所述圈部最表面的连续长丝的、在所述接合部间延伸的长度L为所述接合部的间距P的1.1倍以上、4倍以下。
11.按照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基材沿着所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收缩,在该收缩作用下,所述接合部的间距缩短,所述圈部隆起。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由伸缩性原材料形成。
13.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上接合有使该基材收缩的弹性部件。
14.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由热收缩性原材料形成。
15.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在透液性基材上以朝纵向拉伸的方式安装弹性部件的步骤,(b)与前述(a)步骤同时,或者在前述步骤之前或之后,在伸长状态的所述基材上重叠连续长丝层,将所述基材与所述层朝所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以规定间距接合,以形成接合部的步骤,(c)解除对前述弹性部件的伸长力,将所述基材与该弹性部件一同沿着所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收缩,此时,位于接近的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连续长丝从所述基材的表面隆起,以形成所述圈部的步骤,(d)使用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圈部的表面层,以形成具有所述表面层、里面片材、和位于所述表面层与所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步骤。
16.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步骤(e)将透液性的且具有伸缩性的基材在纵向拉伸的步骤,(f)与前述(e)步骤同时,或者在前述步骤之后,在拉伸状态的所述基材上重叠连续长丝层,将所述基材与所述层朝所述连续长丝延伸方向以规定间距接合,以形成接合部的步骤,(g)解除对前述基材的伸长力,将所述基材沿着所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收缩,此时,位于接近的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连续长丝从所述基材的表面隆起,以形成所述圈部的步骤,(h)使用在所述基材上形成圈部的表面层,以形成具有所述表面层、里面片材、和位于所述表面层与所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步骤。
17.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步骤(i)在热收缩性基材上重叠连续长丝层,将所述基材与所述层沿所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接合以形成接合部的步骤,(j)给予前述基材热量,使所述基材沿着所述连续长丝的延伸方向热收缩,此时,位于接近的接合部与接合部之间的连续长丝从所述基材的表面隆起以形成圈部的步骤,(k)使用在所述基材上形成所述圈部的表面层,以形成具有所述表面层、里面片材、和位于所述表面层与所述里面片材之间的吸收层的吸收性物品的步聚。
18.按照权利要求15~17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前述(b)、(f)或(i)步骤之前,将卷曲的连续长丝收束的丝束解纤以形成前述连续长丝层的步骤。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解纤后,将所述连续长丝层在宽度方向上均匀膨松扩大的步骤。
全文摘要
一种吸收性物品,克服由现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材追随肌肤运动的性能差、会给予肌肤刺激的缺陷。该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芯材8的表面设有表面层10。表面层10通过把伸长状态下的弹性部件12接合到基材11上,并且通过接合线14a,连续长丝的连续长丝层13接合到基材11的表面而形成。除去前述弹性部件12的拉伸力以收缩基材11时,在接合部14a和接合部14a之间的连续长丝层13作用下,形成圈部15。圈部追随肌肤运动,无刺激感,并且液体浸透性能好。
文档编号A61F5/44GK1349786SQ0113035
公开日2002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日
发明者水谷聪, 吉政渡, 德本惠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