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668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卫生巾、卫生护垫、失禁衬垫、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及其接触肌肤面中优选使用的表面片。
背景技术
对于卫生巾和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要求可以使经血和尿等人体排出物通畅地移向吸收体,而且要求防止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回渗(湿背,wet back)。
参照特开2002-065738号公报,其提出了作为吸收体物品的表面片具有配置在肌肤侧的上层和配置在吸收体侧的下层的表面片,其中下层的亲水度比上层更高,以及对于用于下层的构成纤维的亲水化的亲水油剂的液体,耐久性比用于上层的构成纤维的亲水化的亲水油剂的耐久性更高的表面片。通过这种表面片,在使用开始后的早期阶段,通过上层和下层之间的亲水度梯度,可以使液体通畅地移向吸收体。
然而,最初,亲水度与下层相比低的上层的亲水度在某一程度的量的液体透过表面片后,进一步降低,所以具有以下问题难以将排出(供给)到表面片上的液体吸入到表面片中,不能通畅地使液体移向吸收体并流到表面片表面。另外,即使某一程度的量的液体透过表面片后,由于与上层相比,下层维持较高的亲水度,所以特别是在使大量的液体吸收到吸收体的情形等中,液体可能会从吸收体回渗到下层,进一步地回渗到表面片的表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中可以稳定地维持液体的透过性,可以在使用中长时间地防止液体的表面流动和湿背的表面片,以及使用所述表面片的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通过提供以下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从而实现所述目的,该表面片由具有配置在肌肤侧的上层和配置在吸收体侧的下层的层叠无纺布构成,其中,在液体透过前,所述下层的亲水度比所述上层的亲水度更高或与所述上层的亲水度大致相等;在液体透过后,所述上层的亲水度比所述下层的亲水度更高。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以实现所述目的,该吸收性物品包括液体透过性表面片、液体不透过性底面片以及介于这两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吸收体,其中表面片由具有配置在肌肤侧的上层和配置在吸收体侧的下层的层叠无纺布构成,其中,在液体透过前,所述下层的亲水度比所述上层的亲水度更高或与所述上层的亲水度大致相等;在液体透过后,所述上层的亲水度比所述下层的亲水度更高。
通过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可以在吸收性物品的使用中稳定地维持液体的透过性,而且可以在使用中长时间地防止液体的表面流动和湿背。
通过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以在使用中稳定地维持表面片的液体透过性,而且可以在使用中长时间地防止液体的表面流动和湿背。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表面片和使用所述表面片的卫生巾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I-I线剖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表面片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4(a)和图4(b)是为说明本发明的表面片的功能的图,图4(a)是表示开始使用后的早期阶段的透液状态的原理图,图4(b)是表示一定程度的液体透过表面片后的透液状态的原理图。
图5是用于说明液体透过后的接触角的测定所使用的测定用样品的调整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表面片的厚度方向的具体的剖面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表面片的厚度方向的具体的剖面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示意剖视图。
图8(a)、图8(b)、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接触角的测定方法的图,图8(a)和图8(b)是优选的测量接触角的图。另外,图8(a’)和图8(b’)是表示纤维上的液滴蒸发后的纤维的示意图,用于测量与水滴的边界部的纤维表面的切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和图2所示的卫生巾1是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实施方案,其包括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一个实施方案的表面片2、液体不透过性底面片3和介于这两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吸收体4,并成形为实质上为纵向长的形状。
表面片2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在使其长度方向和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状态下,配置在卫生巾1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图1中以斜线所示的部分)。表面片2是在长度方向的两侧边缘部连设一对防水性或液体不透过性的侧部形成用片5,这两片5、5共同形成复合表面片6。复合表面片6的两侧边缘部61、61在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被粘合固定在吸收体4和底面片3之间,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62、62在卫生巾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通过公知的粘接方法固定在从吸收体4的端缘延伸出来的底面片3上。
如3所示的剖视图所示,表面片2由具有配置在肌肤侧的上层21和配置在吸收体4侧的下层22的层叠无纺布20构成。上层21和下层22都由纤维集合体构成。此处所述的纤维集合体除了由各种制法制造的无纺布以外,还指含有通过梳理法和气流(air-laid)法得到的无纺布化前的纤维网、纸等。上层21和下层22可以为无纺化后层叠形成的层叠无纺布20,或者也可以是在任一层或两层都为无纺化前的纤维网的状态下,层叠后无纺化形成层叠无纺布20。
上层21和下层22相互层叠并部分地接合,另外,在接合部以外的部位相互粘着,或者通过层叠后的无纺布化处理(热风法、射流喷网(spun lacing)法等)将上层21和下层22在无纺布化的同时一体化。
在使液体透过表面片2前的干燥状态中,表面片2的下层22的亲水度比上层21的亲水度更高,或者与上层21的亲水度大致相等。
由此,在使用表面片2的卫生巾(吸收性物品)在使用开始后的早期阶段,如图4(a)所示,如果液体A被排出(供给)到表面片2中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则如箭头A’所示,该液体几乎不从该部位扩散,而是通畅地吸入到亲水度较高地维持的上层21中,进一步通畅地从上层21移向下层22,最后被吸收体4吸收。在下层22的亲水度比上层21更高时,通过亲水性梯度进一步通畅地从上层21移向亲水度较高的下层22,所以是优选的。
如此,排出到表面片2的液体A没有残留在表面片的表面,而是迅速移向吸收体4。因此,在表面片2的表面可以得到干爽感,另外,在吸收经血等具有颜色的液体时,使其颜色并不显眼的隐藏的效果优异。另外,在使用开始后的早期阶段,由于吸收体4的吸收力(液体吸收容量)充裕,所以即使下层22的亲水度较高,也不会产生湿背。
如上所述,表面片2在液体透过前(湿润前),下层22的亲水度比上层21的亲水度更高或者与上层21大致相等,在液体透过后,上层21的亲水度比下层22的亲水度更高。
也就是,表面片2的上层21和下层22对液体的亲水性的耐久性有差异,对上层21来说,即使与液体接触,亲水性也只是比较缓慢地降低,相对于此,对于下层22来说,通过与液体接触亲水性较早就降低。因此,如果使充分量的液体透过表面片2,就会使上层21和下层22的亲水度的高低关系倒过来。
使上述的充分量的液体透过的情形是指,例如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能使10g离子交换水5次透过,则可称为使充分量的液体透过该圆内。该液体量是充分考虑使上层21和下层22的亲水性的高低关系倒过来的离子交换水的透过量,而不是将表面片2用于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时所假定的液体透过量。也就是,实际使用卫生巾等时,上层21和下层22的亲水度的高低关系并不一定要倒过来。
表面片2通过具有在使充足的液体透过时,亲水度的高低关系倒过来、组合亲水性的耐久性高的上层21和亲水性的耐久性低的下层22的结构,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也就是,如图4(b)所示,如果使排出到表面片2的某一特定位置上的液体A以某一程度的量透过表面片2,则下层22由于亲水性的耐久性低,液体透过的部位(虚线所示的部位)P的亲水度大大地降低。相对于此,上层21由于亲水性的耐久性较高,即使在液体透过的部位中,亲水性的降低也比较小。
因此,可以良好地维持液体往上层21中的吸入性,将进一步排出到表面片上的液体良好地吸入到上层21中。由此,防止液体在表面片2的表面流动,可以防止液体从卫生巾的旁边和前后部漏出等。
另外,由于下层22中的透过某一程度量的液体的部位(虚线所示的部位)P的亲水度降低,所以难以产生已经移动到吸收体4的液体B透过下层22回渗到表面的现象(湿背)。
另外,吸入到上层21中的液体难以从已经透过某一程度的量的液体的部位(图中P)吸入,如图4(b)中箭头A”所示,通过亲水度梯度吸入到存在于该部位周围的亲水度未降低的部位中,进一步良好地移向吸收体。
因此,在液体透过前,上层和下层的亲水度的高低优选是构成纤维的亲水度的高低,以相对于构成纤维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指标,可以进行亲水度判断。也就是,接触角是纤维上的水滴和纤维表面的角度,可以根据其接触角越小亲水度越高进行判断。另外,接触角的差在±3°以内时,则判断为大致相同的接触角,亲水度大致相等。
另外,在液体透过后,上层和下层的亲水度的高低优选是构成纤维的亲水度的高低,以相对于液体透过后的构成纤维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指标,可以进行亲水度判断。详细地是,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使10g离子交换水5次透过后(液体透过后),以相对于构成纤维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指标,可以进行亲水度判断。也就是,可以判断出接触角的角度越小,亲水性越高。
从能够在使用中稳定地维持液体透过性、在使用中长时间稳定地防止液体的表面流动和湿背的观点出发,构成上层21的纤维在液体透过前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30°~80°,特别优选为40°~70°,而且使总计50g的离子交换水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透过后,在30℃下干燥2小时后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35°~80°,特别优选为45°~75°。
另外,基于同样的观点,构成下层22的纤维在液体透过前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60°或以下,特别优选为40°或以下,且使总计50g的离子交换水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透过后,在30℃下干燥2小时后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优选为40°~100°,特别优选为60°~95°。构成下层22的纤维的液体透过前的前述接触角的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从初期的液体透过性,也就是液体向吸收体通畅地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或以上,特别优选为25°或以上。
如上所述,上述的液体透过后的接触角是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使10g离子交换水5次透过后,进行评价,但是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即使使10g离子交换水10次透过后,上层21和下层22也在上述接触角的范围内,所以是优选的。
(1)对于构成纤维,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初期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将Keyence制显微镜VH-8000以将中倍率的变焦透镜(带有照明环)斜置为90°的状态使用,在设定为500倍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对于测定用样品,使用在上下层一体的状态下,将表面片切割为MD150mm×CD70mm的大小使用。测定环境为20℃/50%RH,将测定用样品设置在测定台上,以使测定用样品为测定面向上的状态,并可以从纤维网(无纺布)的CD方向进行观测。
从CD方向观察纤维网的理由是由于通常网状的纤维大多配向在MD方向上,纤维排列在测定画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可能性变高。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相对于纤维的长度方向,从垂直的方向用透镜观察。
在求得上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时,以上层表面的纤维作为测定目标,在求得下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时,以下层表面(接触吸收体侧的表面)的纤维为测定目标。通常,对于多层结构的纤维片,可以在纤维片的界面上将片材分开,但是由于界面的情况,可能会混杂其它层的纤维。因此,基于某些原因而必须对上下层分别进行测定时,在未重合的表面测定接触角。
接着,在设置的测定用样品上,通过填充离子交换水的喷雾器(使用可以使雾状尽可能细微的工具),使水滴附着到纤维表面,在附着5秒以内(尽可能是2~3秒)获得图像。在附着后的短时间内获得图像的必要理由是不会使从显微镜的测定部发出的光将附着的水滴蒸发,以及不会出现油剂引起的接触角变化。测量水滴的两端或一端的焦点鲜明的观察结果的10点接触角进行测量,以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接触角”。接触角也可以如下测量如图8(a)和图8(b)所示,对图像或者印刷的照片,引出水滴与纤维的切线,通过图像分析或者量角器等进行测量。另外,接触角还可以如下测量并不是对表面片进行,而是从上下层取出各自的构成纤维进行测量。
另外,该接触角的测定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再进行。
(I)测定纤维上表面的接触角。以负载在纤维上的水滴为对象,而不是以落到纤维的下方的水滴以及以横跨2根或以上纤维的水滴为对象进行测定。
(II)在纤维产生螺旋状等细小的卷曲时,可以使卷曲较少,或者使纤维拉伸为没有卷曲的状态测定。
(III)接触角的测量结果为改变位置的10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但是如果亲水度较高,则测量时在纤维上难以残留有水滴,而是流走了。此时,根据其流动的比例判断接触角。
·到测量值为10个为止,低于在总测定数(观察到纤维与水接触的测定位置的总数,是接触后水滴流动的情形和未流动的情形的总数,以下相同)的40%流动时,以10个测量值的平均结果计为“接触角”。
·到测量值为10个为止,总测定数的40%或以上流动时,或者对10个位置进行测定的情况下,40%或以上流动时,“接触角”为20°或以下。
(2)对于液体透过后的构成纤维,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液体透过后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
除了如下制备测定用样品以外,与上述液体透过前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同样地进行测定。
(测定用样品的制备)将表面片切出150mm×70mm的尺寸,将其重叠在10片调整为与表面片同样尺寸的纸(由单位面积质量30g/m2的纸浆形成的纸,皱纹率(crepe ratio)为5~10%)上并装载在水平面上,在其上装载图5所示的带有圆筒的丙烯酸树脂板。然后,在丙烯酸树脂板上放置砝码,对表面片施加10g/cm2的荷重。丙烯酸树脂板的尺寸为长200mm×宽100mm×厚8mm,从丙烯酸树脂板上表面的圆筒的高度为50mm,圆筒的内径在从圆筒的上端到40mm的大径部为22mm,从大径部到下方5mm的范围内减少内径,进一步地,到其下方的圆筒下端的小径部(高度5mm)为10mm。在上述丙烯酸树脂板上也设置内径为10mm的同轴孔。对于大径部和小径部之间的圆筒内面由含有圆筒轴的平面剖面得到的剖面形状在圆筒的轴的左右两侧分别为直线状。装载丙烯酸树脂板以使设置在其上的孔位于表面片的中心部。根据情形,也可以预先在注入部分的周围做标记。另外,在进行预先作标记等时,使用不影响液体扩散的方法,或者在测定用样品和丙烯酸树脂板端部上,加上表示MD/CD的中心的标记,在其中央交点进行测定。
在该状态下,将离子交换水加入10ml烧瓶中,在3~5秒的时间内平稳地注入圆筒内。从容易观察的观点出发,使用的离子交换水用0.3%的红色2号(外添)染色。注入量为10g,注入全部量。完成注入,离子交换水从表面片表面消失后,放置30秒钟,之后将10张纸用新的代替,再次同样地进行设置。在替换纸时,使砝码、丙烯酸树脂板、表面片移动,此时,为了可以在同一位置透过离子交换水,使丙烯酸树脂板和表面片不分离。然后,再同样地注入离子交换水。另外,从注入离子交换水开始,即使经过180秒,离子交换水也不从表面片表面消失时(液体没有透过),作为无法测定,而不进行接触角的测定。
重复进行这种操作,在注入总计50g(5次)的离子交换水后,除去砝码和丙烯酸树脂板,使用DSR-114S(ISUZU制造)电气干燥器,在30℃下使除去纸后的表面片干燥2小时,作为液体透过后的表面片测定用样品。另外,接触角的测定是对该测定用样品的透过离子交换水的部分(圆内)的构成纤维进行的。
另外,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使总计100g的离子交换水透过,在30℃下干燥2小时后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可以如下测定除了10g的离子交换水的注入用重复进行10次来代替5次以外,与对上述液体透过后的构成纤维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同样地进行测定。
在初期,表面片下层的Klemm吸水度比上层的吸水度更高,上层部分的Klemm吸水度优选在3分钟后为20mm或以上,更优选在3分钟后为30mm或以上。下层的Klemm吸水度优选在3分钟后为35mm或以上,更优选在3分钟后为40mm或以上。液体透过前的上层和下层的吸水度的高低可以由Klemm吸水度判断。
(3)Klemm吸水度的测定对于上层部分和下层部分的Klemm吸水度的测定,是将上层和下层尽可能没有损坏地分离后,对各部分单独进行测定。在测定中,使用由0.3%的红色2号(外添)染色的离子交换水,校准后,以3分钟后离水面的高度为Klemm吸水度。另外,Klemm吸水度根据JIS P8141(1996)的“纸和板纸的Klemm法的吸水度实验方法”进行,测定方向只测量MD方向。
另外,液体透过后的上层和下层的亲水度的高低也可以以离子交换水的液体通过时间作为指标进行判断。更详细地说,使用与前述的“(2)对于液体透过后的构成纤维,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液体透过后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相同的液体透过方法(离子交换水的注入方法),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使离子交换水1次透过,将这种透过的情形作为液体透过后,在干燥后,进一步注入10g离子交换水时到液体透过为止的时间作为液体通过时间,进行亲水度判断。液体通过时间越短表示液体通过越快,亲水度越高。
对于液体透过时间优选上层比下层短。从维持液体透过后的亲水度的液体透过性的观点出发,对于在第2次注入,上层的液体透过时间(离子交换水1次透过后)优选为40秒或以下,更优选为30秒或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秒或以下。另外,从亲水度的持续性的观点出发,上层的第5次注入时优选为60秒或以下,更优选为40秒或以下。从防止湿背和液体对吸收体的移动性的观点出发,对于第2次注入,下层的液体通过时间(离子交换水1次透过后)优选为80秒或以上,更优选为90秒或以上。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对于下层的第5次注入,下层的液体通过时间优选为90秒或以上,更优选为120秒或以上。
另外,从液体由上层向下层的移动性和防止湿背的观点出发,对于第2次注入,上层和下层的液体通过时间差优选为30秒或以上,更优选为50秒或以上。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对于第5次注入,上层和下层的液体通过时间差优选为90秒或以上,更优选为120秒或以上。
对液体透过时间,测定方法如下所示。
(4)液体通过时间的测定除了样品和部分次序以外,液体通过速度实验与上述的“(2)对于液体透过后的构成纤维,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液体透过后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同样地进行。仅有的不同点如下所示。
·测定样品表面片的上层和下层分别进行测定。在表面片的上层和下层的界面将表面片的上层和下层剥离,进行测定,也可以分别制造新的上层和下层进行测定。
·评价次序与上述(2)同样地注入10g离子交换水,在注入开始的同时,测定从测定时间的样品(表面片的上层或者下层)的表面到离子交换水消失的时间(液体通过时间)。1次注入离子交换水和使离子交换水透过后,使测定样品在30℃下干燥2小时,对相同位置进行第2次注入和液体通过时间的测定。同样地,重复进行液体透过后的干燥,进行5次液体透过。另外,测定1次透过后干燥的测定样品在透过位置接触角,测定的可以是同一样品,也可以是同样地进行液体透过和干燥的其它测定样品。从离子交换水的注入开始,即使经过180秒,离子交换水也没有从测定样品的表面消失(液体未透过)时,液体通过时间为180秒或以上,不进行接触角的测定和之后的液体通过时间的测定。
表面片2的上层21和下层22都可以由使用亲水油剂亲水化的疏水性纤维构成。
作为用亲水性油剂使疏水性纤维亲水化的方法,可以列举用亲水油剂对纤维集合体形成前的纤维进行处理(浸渍(dipping法)、喷雾、凹板辊涂布、印刷等)的方法;使亲水性油剂在纤维形成用树脂中混入后渗出的方法;用亲水油剂对形成纤维集合体后的该纤维集合体进行方法等,但是发现用亲水油剂对纤维集合体形成前的纤维进行处理的浸渍法,从稳定地显示出亲水性,对纤维无纺布化时必要的工程性油剂(用于降低梳理法形成纤维网时的摩擦)的观点出发,浸渍法是优选的。
液体透过前,下层的亲水度比上层的亲水度更高,为使在大量的离子交换水透过后,将该亲水度的高低关系倒过来,上层和下层的组合,可以通过适当选择在上层和下层中使用的疏水性纤维以及用于使各纤维亲水化的亲水油剂而实现。
作为上层21中使用的疏水性纤维可以使用聚乙烯和聚丙烯等聚烯烃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类树脂,聚氯乙烯等乙烯类树脂,尼龙等聚酰胺类树脂等。另外,在前述各种原料中,也可以使用组合2种树脂形成的复合纤维(芯鞘型复合纤维和并列型复合纤维)。其中,特别优选的纤维是聚丙烯(聚烯烃类树脂)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类树脂,以及在芯成分中配置聚丙烯或聚酯,在鞘成分中使用聚乙烯的芯鞘型复合纤维。
作为上层21的构成纤维所使用的亲水油剂,可以将各种分子量的阴离子类、阳离子类、两性类和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单独地或者组合使用,但是其中从基于对纤维表面的附着稳定性和减少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假结合(pseudo bonding)引起的功能降低方面,优选大量配合非离子类表面活性剂,特别是从分子量高的物质可以得到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是更优选的。另外,作为使亲水性油剂容易固定在纤维表面的方法可以使用固定剂和混入等方法,这在提高耐久性的方面,也是优选的。
用亲水油剂亲水化的疏水性纤维在上层21中的含量优选为上层21的总重量的50~100%,特别优选为80~100%。另外,从使纤维表面稳定地表现出亲水性、防止发粘感等手感降低的观点出发,亲水性油剂的附着量优选为疏水性纤维的0.2到1.0重量%。
作为下层22中使用的疏水性纤维可以使用与上层21所使用的疏水性纤维相同的纤维,特别优选的纤维是芯鞘型复合纤维和并列型复合纤维。
另外,作为下层22的构成纤维中使用的亲水油剂可以将各种分子量的阴离子类、阳离子类、两性类、非离子类的表面活性剂单独或者组合使用,其中从初期的亲水性较高,得到适当的耐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大量配合阳离子类表面活性剂。
用亲水油剂亲水化的疏水性纤维在下层22中的含量优选为下层22的总重量的50~100%,特别优选为80~100%。另外,对于疏水性纤维,亲水油剂的附着量,从使纤维表面稳定地显示出亲水性、防止加工性低下(亲水性油剂使吸收体表面污染产生的由热、粘合剂引起的粘合低下等)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2到1.0重量%。
作为由上层21和下层22构成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可以列举将通过相同或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2块无纺布相互层叠后,通过热密封、超声波密封、粘接剂等将两者部分接合在厚度方向上一体化的方法;在通过各种制造方法制造的无纺布上,使纤维堆积后,在其上进行使用热风法和热压花法的加热熔融粘合处理、水流针刺(water neddling)等一体化处理,从而使堆积的纤维部分的纤维之间以及堆积的纤维和前述无纺布的纤维之间结合或者交织而一体化的方法;将2张使用梳理机等制造的纤维网重叠,对其进行上述一体化处理的方法等。
作为上层21和/或下层22形成中使用的无纺布可以列举通过热熔融粘合法形成的无纺布、通过水流交织法形成的无纺布、通过针刺法形成的无纺布、通过溶剂粘合法形成的无纺布、通过纺粘法形成的无纺布、通过熔喷法形成的无纺布等。
另外,为了进行亲水度的调节等,上层和下层可以不进行亲水化处理,而含有材料本身为亲水性的人造丝、棉花等亲水性纤维。但是,含有这种亲水性纤维时的含量优选在上层中为30%或以下,在下层中为70%或以下。
在本发明中,从进一步提高液体从上层向下层的移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下层22的表观密度比上层21的表观密度更高。
作为使下层22的表观密度比上层21更高的方法可以使用使构成下层22的纤维的细度比构成上层21的纤维的细度更大的方法,和/或使构成下层22的纤维间的距离比构成上层21的纤维间的距离更小的方法。
下层22的表观密度和上层21的表观密度可以如下测定。
剥离上层和下层后,装载调节为荷重0.5g/cm2的基板(或者装载砝码的基板),观察厚度(厚度的观察可以在其MD/CD端部的任一侧进行,在MD/CD端部中,调节基板为前述荷重)。观察是在如下状态使用在Keyence制显微镜VH-8000中,将低倍率到中倍率的变焦透镜(带照明环)斜置为90°。将所得的厚度值带入下式,从而算出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g/cm3)=[无纺布的单位面积质量(g/cm2)/厚度(mm)]×103下层22的表观密度,从提高初期的液体吸入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05~0.5g/cm3;上层21的表观密度,从接触肌肤和液体容易向下层移动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01~0.3g/cm3。
作为构成卫生巾1的各部分的材料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该技术领域中常用的材料。例如,作为底面片3优选使用液体不透过性薄膜。作为吸收体4使用绒毛浆(fluff pulp)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混合累叠物,或者将该混和叠纤物用棉纸(tissue paper)等液体透过性片材包住形成的材料。作为侧部形成用片材5,可以使用防水性无纺布和液体不透过性树脂薄膜等。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地改变。
例如,上层21和下层22可以分别为平面状,如图6或图7所示,从防止表面残留液体、提高干爽感等观点出发,优选至少在上层21侧有凹凸。在如6所示的例子中,上层21和下层22通过热压花处理而部分热熔融粘合,上层21的热熔融粘合部23以外的部分向使用者的肌肤侧隆起形成凸部24,前述热熔融粘合部23形成凹部。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贯通上层21和下层22,形成开口周边部25在下层22侧突出出来的立体开孔26。图7的表面片如下一体化在周面只有多个穿孔针的压模辊和具有插入穿孔针的多个承受孔的承模辊之间穿通形成立体开孔26时,通过加热和加压,使上层21和下层22一体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案的卫生巾(吸收性物品)可以只在卫生巾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被上述表面片2覆盖,但也可以是吸收体的接触肌肤侧的表面的全部区域被上述表面片2覆盖,另外,也可以只在卫生巾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被上述表面片2覆盖。
另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除了卫生巾以外,还可以是失禁衬垫、卫生护垫、一次性尿布等。
以下,使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地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中使用的表面片通过下述纤维和制法,无纺布化而形成。
(使用纤维)纤维是浸在溶解了亲水性油剂成分的水溶液中后,经过干燥工序,而在纤维表面附着预定量的亲水性油剂成分(所述的浸渍法)。这里,在亲水性油剂中还可以含有无纺布制造时必要的各种工程性成分(例如用于降低梳理工序时的摩擦的目的成分)。另外,溶解于前述水溶液中的亲水性油剂成分的量(浓度)从保存各纤维的水溶液的量计算应当附着在纤维表面的亲水性油剂成分的量。
纤维A在大和纺织(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积比1∶1)上,附着相对于纤维A为0.45重量%亲水性纤维油剂a。
纤维B在大和纺织(株)制造的NBF(SH)3.3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积比1∶1)上,附着相对于纤维B为0.45重量%亲水性纤维油剂a。
纤维C在大和纺织(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积比1∶1)上,附着相对于纤维C为0.3重量%亲水性纤维油剂b。
纤维D在大和纺织(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积比1∶1)上,附着相对于纤维D为0.35重量%亲水性纤维油剂c。
纤维E在大和纺织(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积比1∶1)上,附着相对于纤维E为0.3重量%亲水性纤维油剂d。
纤维F在大和纺织(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积比1∶1)上,附着相对于纤维F为0.35重量%亲水性纤维油剂e。
纤维G在大和纺织(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积比1∶1)上,附着相对于纤维G为0.42重量%亲水性纤维油剂f。
上述纤维中使用的亲水性纤维油剂分别为下述组成,有效成分以外全部是水分。
亲水性油剂a(有效成分率25%)POE脂肪酸酰胺20%/磷酸烷基酯K盐20%/烷基甜莱碱30%/磺基琥珀酸烷基酯Na盐30%亲水性纤维油剂b(有效成分率40%)磷酸烷基酯K盐70%/烷基二醇30%亲水性纤维油剂c(有效成分率55%)烷基醇磷酸酯K盐60%/磷酸烷基酯K盐40%亲水性纤维油剂d(有效成分率50%)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酯Na盐50%/脂肪酸Na盐50%亲水性纤维油剂e(有效成分率35%)磷酸烷基酯K盐60%/烷基二醇30%/改性硅酮10%亲水性纤维油剂f(有效成分率30%)POE脂肪酸酰胺20%/磷酸烷基K盐20%/烷基甜莱碱30%/磺基琥珀酸烷基酯Na盐30%(无纺布的制造)实施例1通过梳理机将纤维A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12g/m2的纤维网,再通过梳理机将纤维D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13g/m2的纤维网,将两纤维网重合后,通过136℃的热风(热风法)成为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无纺布。
实施例2通过梳理机将纤维B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12g/m2的纤维网,再通过梳理机将纤维C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13g/m2的纤维网,将两纤维网重合后,通过136℃的热风(热风法)成为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无纺布。
实施例3通过梳理机将纤维A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纤维网,通过136℃的热风(热风法)制成无纺布,通过梳理机将纤维C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纤维网后,与纤维A的无纺布重合,通过130℃的针压花辊(pin emboss roll)(压花法)一体化成为单位面积质量50g/m2的无纺布。
实施例4通过梳理机将纤维A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纤维网,通过136℃的热风(热风法)制成无纺布,另外,通过梳理机将纤维C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纤维网,通过136℃的热风(热风法)制成无纺布,将这2块无纺布重合后,使重合的无纺布在加热到130℃的针辊,针与针之间插入薄板,和加热到130℃的支承辊之间通过,在形成开孔的同时,在开口端部一体化成为单位面积质量50g/m2的无纺布(特开平10-80445号公报记载的方法)。
实施例5通过梳理机将纤维G分梳制造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纤维网,通过136℃的热风(热风法)制成无纺布,再通过梳理机将纤维E分梳成为单位面积质量25g/m2的纤维网后,与纤维G的无纺布重合,通过130℃针形凸起辊(压花法)一体化成为单位面积质量50g/m2的无纺布。
比较例1除了使用纤维D代替纤维A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无纺布。
比较例2除了使用纤维E代替纤维A、使用纤维F代替纤维C以外,根据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制造无纺布。
比较例3除了使用纤维F代替纤维A、使用纤维E代替纤维C以外,根据与实施例3同样的方法制造无纺布。
比较例4除了使用纤维D代替纤维A、使用纤维A代替纤维D以外,根据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造无纺布。
制造多块结构彼此相同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无纺布,在下述(a)~(d)的测定中,每次测定都使用不同的无纺布(结构相同)。
(a)初期接触角的测定对所得的各无纺布,通过分别测定各无纺布的表面侧和底面侧的接触角而测定上层和下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测定方法如上述(1)初期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测定结果如表1的接触角“初期”栏所示。
(b)液体透过后的接触角的测定根据上述(2)液体透过后接触角的测定方法,在各无纺布中的直径为10mm的圆内,使50g离子交换水透过后,干燥。对各无纺布中的离子交换水的透过部分(前述圆内),测定上层和下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其测定结果如表1的接触角的“50g液体通过后”栏所示。接着,对于可以测定(液体透过时间180s或以下)的部分无纺布,在新调整的无纺布中,使100g离子交换水透过,并干燥。同样地测定接触角,其测定结果如表1的接触角“100g液体通过后”栏所示。另外,在液体透过后的接触角的评价中,对液体透过1次的测定(离子交换水10g的液体通过时间)超过180秒时,作为不能测定,结束测量。
(c)液体通过时间和重复测定接触角表2记载的液体通过速度实验和重复测定接触角如前述(4)液体通过时间的测定所示。测定样品使用实施例3的上层、实施例2的上层、实施例2的下层、比较例1、比较例2的上层、比较例2的下层。
用于只测定一体化的无纺布的上层或者下层时,所述的上层和下层的剥离面必须以不同的面作为测定面。另外,液体通过时间超过180秒时的接触角不进行测定,作为不能测定。
(d)液体表面扩散评价在倾斜45°的基板上,将下层朝向基板侧而固定各无纺布,在该无纺布上,从内径φ5mm的硅圆管以1g/10秒的速度在30秒内滴加用0.3%的红色2号(外添)染色的离子交换水,测量流过上层的液体的距离。该评价不对流过上层和下层间(到液滴的二分之一或以下在表层出现的状态)的状态和流过表层的情况进行。
表1

表2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其由具有配置在肌肤侧的上层和配置在吸收体侧的下层的层叠无纺布构成,其中,在液体透过前,所述下层的亲水度比所述上层的亲水度更高或与所述上层的亲水度大致相等;在液体透过后,所述上层的亲水度比所述下层的亲水度更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其中,对于构成所述上层的纤维,液体透过前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30°~80°,而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使10g离子交换水5次透过、在30℃下干燥2小时后的该圆内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35°~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其中,对于构成所述下层的纤维,所述液体透过前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60°或以下,而在直径为10mm的圆内使10g离子交换水5次透过、在30℃下干燥2小时后的该圆内的离子交换水的接触角为4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吸收物品的表面片,其中,所述下层的表观密度比所述上层的表观密度更高。
5.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含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表面片、液体不透过性的底面片以及介于这两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实质上为纵向长的形状,所述表面片是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横向的中央区域覆盖着所述吸收体,在该中央区域的两侧,防水性或液体不透过性的侧部形成用片材覆盖着所述吸收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由具有配置在肌肤侧的上层(21)和配置在吸收体(4)侧的下层(22)的层叠无纺布(20)构成,在液体透过前,所述下层(22)的亲水度比所述上层(21)的亲水度更高或与所述上层(21)的亲水度大致相等;在液体透过后,所述上层(21)的亲水度比所述下层(22)的亲水度更高。
文档编号A61F13/511GK1682675SQ20051006525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15日
发明者村井淳, 箕轮浩树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