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代步工具水平式避震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60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代步工具水平式避震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特别是指一种乘坐平稳的避震构造。
而目前的小型代步工具皆是利用直立式的避震装置作为前后轮的避震。其中,以一种如台湾专利公告号321110的已公知的电动代步车的避震装置为例,如

图1所示它包括有一对前避震支架10、一对前避震器11、一后避震支架12与一对后避震器13;其中,前、后避震支架10、12与代步车的车体2连接,再将该对前避震器11的一端与前避震支架10连接,而另一端与车体2连接,而该对后避震器13的一端与后避震支架12连接,而另一端则与车体2连接,使得前、后避震器11、13呈垂直竖立状并形成前、后、左、右四支点平衡支撑的避震结构。
前述的避震构造,大体而言,熟悉该项技艺人士皆会以此种形式作为代步车的避震构造,然而,以这种形式的避震构造,由于在前、后避震构造都是避震支架连接到车体2,然后以直立式弹簧吸收震动的能量,所以在前轮20路经起伏路面时,会造成车体2的前半段倾斜;而后轮21路经起伏路面,则会造成车体2的后半段向前顶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设置于左右并列的两车轮间,其包括一对避震臂,其一端分别与一车轮的轮轴连接,另一端则互相面对;一避震元件,由一可挠性体和套设于该可挠性体的一弹簧构成,其两端分别连结至所述一对避震臂各互相面对的两端;及一避震支架,设于该避震元件下方,并与所述一对避震臂枢接。
如上所述的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所述避震元件以所述可挠性体的两端部与该对避震臂的互相面对的两端部互相螺接。
如上所述的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所述可挠性体具有一定弧度,以限制所套设的弹簧的弯曲度。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轮经过路面起伏处时,避震臂会以避震支架为枢转点做向上枢转的动作,即避震臂被抬起,由于避震臂在抬起时连带地使避震元件的弹簧向上弯凸,同时在弹簧弯曲变形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避震臂抬起突加负荷的能量,可使避震臂能以平稳的姿态抬起,所以当车轮经过路面的凸起处时,对乘坐者来说不会有车轮突然升起的感觉;此外,更重要的是避震臂被抬起过程中,不会造成小型代步工具的倾斜,这是因为本实用新型以避震臂的枢转加上避震元件的弯曲取代小型代步工具的倾斜,而在弹簧弯曲过程中顺便吸收了震动的能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避震构造组合侧视示意图,显示此较佳实施例前、后轮与小型代步工具的关系。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前避震构造正视示意图,显示前轮避震构造与小型代步工具的关系。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后避震构造后视示意图,显示后轮避震构造与小型代步工具的关系。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前避震构造的动作示意图,本图以右前轮为例,显示当右前轮经过路面凸起处,本实施例中的前避震构造的动作方式。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后避震构造的动作示意图,本图以左后轮为例,显示当左后轮经过路面凸起处,本实施例中的后避震构造的动作方式。
图号说明3底座架 30踏板31前轮构件 310上前轮架 311下前轮架312前轮轴 33左前轮 34右前轮35辅助轮 36前连结架41左前支撑架 42右前支撑架51左后支撑架 52右后支撑架 53限位杆6强化框架 61左强化侧架 62右强化侧架 53强化后架
70传动轴 71马达80左避震臂 81右避震臂82避震元件 820弹簧821曲棒83避震支架822螺杆9后轮避震构造 90直立式弹簧以下分别就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避震构造与后避震构造及动作方式做说明。
(一)本实施例的前避震构造前轮避震构造的结构与组装方式,请见图2与图3所示,前轮避震构造为一种水平式的避震结构,具有左、右避震臂80、81、一避震元件82与一避震支架83,其中,先将前支撑架41、42用一前连结架35与避震支架83以螺丝螺销固接,再让一对避震臂80、81与避震支架83相枢接,并使各避震臂80、81的一端分别与前轮构件31的上前轮架310连接,另一端则相互面对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震元件82由一水平摆置的弹簧820与一被弹簧820套设的向上弯曲适当弧度的曲棒821构成,曲棒821是以硬质橡胶制成,使用硬质橡胶是取其可挠性与具有适当的弹性特点,所以当弹簧820弯由时受到曲棒821的限制,使得弹簧820弯曲能呈现适当的弯曲度,接着,再将避震元件82的两端分别以螺杆822螺锁连接到左、右避震臂80、81相互面对的两端,如此,即完成如图3所示的前轮避震构造与小型代步工具的组装。
在此,以右前轮34为例,当小型代步工具的右前轮34经过凸起的路面时,如图5所示,右避震臂81以避震支架83的右边为枢转点830做向上枢转的动作,简单地说即右避震臂81被抬起,由于右避震臂81在抬起时连带地使避震元件82的弹簧820的右端作向上弯曲,同时在弹簧820弯曲变形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右避震臂81抬起突加负荷的能量,可使右避震臂81能以平稳的姿态抬起,所以当右前轮34经过路面的凸起处时,对乘坐者来说不会有右前轮34突然升起的感觉。
相反的,若小型代步工具的右前轮34到了凹低的路面,即右前轮34落到了路面的低凹处,此时地面施一向上的反力给右前轮34,而向上的力量使右避震臂81以避震支架83的右边为枢转点830做向上枢转的动作,接下来的动作细节如同前述右前轮34经过路面凸起处一样。而当右前轮34欲从路面凹低处爬起到路面平整处时,平整的路面对位于低凹处的右前轮34而言,如同从一平整的路面到一路面凸起处一般,因此,右边的前避震构造的动作亦依照前述的右前轮34经过路面凸起处的方式动作,在此不再说明。
故,由前所述与从图5可以清楚地看出,座椅A在右前轮经过起伏的路面时,始终保持水平,如此,可让乘坐者不会因路面的起伏而晃动。
(二)本实施例的后避震构造后轮避震构造的结构与组装方式,请见图2与图4所示,后轮避震构造9为一种直立式弹簧90作为主要避震装置,将一对后轮避震构造9的一端分别连接至左、右后支撑架51、52,而另一端连接至各强化侧架61、62,如此,可通过后轮避震构造9吸收左、右后轮64、65的震动。
在此,以左后轮64为例,当小型代步工具的左后轮64经过凸起的路面时,如图6所示,由于左后轮64的升高(经过路面的凸起处)带动了左强化侧架61以左前支撑架41的枢接点64做枢转,意即左强化侧架61的后端被抬起,接着,后轮避震构造9的直立式弹簧90因左强化侧架61后端的抬起而被压缩,进而吸收左强化侧架61抬起时突加负荷的能量,所以可使左强化侧架61能以平稳地被抬起,所以当左后轮64路经路面的凸起处时,对乘坐者而言,左后轮64斗不会有突然升高的感觉。又,当左强化侧架61抬起的同时,会连带地使强化后架63与右强化侧架62一起被抬起,即为强化框架6是整个向上抬动,此表示本较佳实施例不仅可通过左边的后轮避震构造9吸收能量外,更可将能量由强化后架63传到到右边的后轮避震构造9,以分散抬起的能量。在此必须再次强调的是,虽然已知的后避震支架12也是整个被抬起,请复见图1所示,但是同时亦会产生一力矩,会让乘坐者有种向前顶起的感觉;然而,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则是强化框架6单纯地向上抬动,不会产生力矩。
当小型代步工具左后轮经过凹低的路面时,在此必须先说明的是,请复见图2所示,由于乘坐者本身重量的重心(座椅A之臀部置放处)较靠近后避震构造9,所以会让后避震构造9承受较大的力量,因此会让后轮避震构造9的直立式弹簧90先稍做压缩,当乘坐者坐上座椅时,直立式弹簧90会保持压缩的状态,所以可想而知,当左后轮64到了路面凹低处时,后轮避震构造9的直立式弹簧90会因弹性回复而将左强化侧架61向下推而让左后轮64碰触到凹低的地面,然后地面再施一反力给左后轮64,左后轮64再把力量传到左边的左强化侧架61,使得左强化侧架61后端又向上抬起,接下来的步骤如同左后轮64经过凸起的路面时后轮避震构造9的动作方式,在此不再赘述。藉此,左强化侧架61能以平稳的姿态抬起,所以当左后轮54路经路面的凹低处时,会让乘坐者对左后轮64突然降低的感觉减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已知前、后避震构造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以水平式的避震构造作为小型代步工具的前避震构造,而这种水平式避震构造除了使前轮经过起伏不平的路面时,可避免前轮有突然升高或降低的感觉之外,更可使座椅保持水平,而不会让乘坐者摇晃,此为本实用新型较已知进步的地方之一;而在后避震构造方面,虽然本实用新型与已知皆是使用一对垂直竖立的弹簧作为主要吸震的元件,但是由于车体构造的不同,可让本实用新型不会如已知构造在经过起伏路面时,产生力矩而让乘坐者有一种被向前顶起的感觉。
权利要求1.一种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设置于左右并列的两车轮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对避震臂,其一端分别与一车轮的轮轴连接,另一端则互相面对;一避震元件,由一可挠性体和套设于该可挠性体的一弹簧构成,其两端分别连结至所述一对避震臂各互相面对的两端;及一避震支架,设于该避震元件下方,并与所述一对避震臂枢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元件以所述可挠性体的两端部与该对避震臂的互相面对的两端部互相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挠性体具有一定弧度,以限制所套设的弹簧的弯曲度。
4.一种具有水平式避震构造的小型代步工具,包括一底座架、设置于该底座架的复数个垂直的前、后支撑架上的座椅部、位于该座椅部下方并与该底座架的该复数个垂直的前支撑架枢接的一强化框架,和分别设于该底座架前端的一对前轮,和设于该强化框架的靠近该等后支撑架处的一对后轮,以及与各该一对后轮连结的一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对后轮保各自独立地装设有直立式避震装置,所述一对前轮设置水平式避震构造,包括一对避震臂,其一端分别与一车轮的轮轴连接,另一端则互相面对;一避震元件,由一可挠性体和套设于该可挠性体的一弹簧构成,其两端分别连结至所述一对避震臂各互相面对的两端;及一避震支架,设于该避震元件下方,并与所述一对避震臂枢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代步工具,其特征在于,各该直立式避震装置的一端分别连接至该底座架之一后支撑架,而另一端则连接至该强化框架的侧边,以使该等直立式避震装置所吸收的震动可以沿该强化框架的三个框边传递而进一步地被分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代步工具,其特征在于,该水平式避震构造的该避震元件通过该可挠性体的两端部与该对避震臂互相面对的两端部互相螺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代步工具,其特征在于,各该水平式避震构造的所述可挠性体具有一定弧度,以限制所套设弹簧的弯曲度。
专利摘要公开了一种小型代步工具的水平式避震构造,其包括有一对避震臂、一避震元件与一避震支架,其中,避震支架与两轮之间的车架相固接,而一对避震臂则枢接于避震支架,一端分别与一车轮的轮轴连接,再把一由可挠性体和套设于该可挠性体之一弹簧所构成的避震元件连接在该对避震臂之间。
文档编号A61G5/00GK2482402SQ01229750
公开日2002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6日
发明者陈森荣 申请人:陈森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