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刹车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604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差速器刹车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差速器刹车构造,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代步车差速器上的具有双重刹车装置,以提升刹车可靠性。



图1及图2所示,为已知代步车差速器结构示意图,其差速器通常具有两相对侧面的壳体11、12结合而具有一内部容量空间的差速器本体1,而该容置空间中则可容设一齿轮组,其包含有一受马达驱动的主动齿轮2、二差速伞齿轮3、3′及二传动伞齿轮4、4′,其中,该差速伞齿轮3、3′定位于该主动齿轮2上并可凸露于其两侧面,又该差速伞齿轮3、3′凸露的两侧端可各与一传动伞齿轮4、4′相啮合,并使该传动伞齿轮4、4′可进一步分别带动一轮轴5、5′,而该差速器本体1上设计有一马达固定座13,可用以固定一马达6,并令该马达6的传动轴伸入该差速器本体1的容置空间内以传动该主动齿轮2,应用时,通过该马达6带动该主动齿轮2,而令该二差速伞齿轮3、3′随之旋转,进而带动二传动伞齿轮4、4′,使动力得以传输至二轮轴5、5′而产生旋转输出,并能够具有传统差速器的作用;而在于制动机构方面,一般做法在于该差速器本体1的一侧边加设一制动装置7,用以在该代步车停止时可令该制动装置锁定该马达6的传动轴61,而该制动装置7可为一种电磁式刹车构造。
然而因一般代步车的制动设计仅具有单边,意即该马达6的传动轴仅在一端连接有制动装置7,故在实际使用当中,若该制动装置7失去效用时,其单一制动装置设计将造成代步车完全失去制动能力,对于行动不便的使用者而言是极其危险的,有可能因此令使用者在斜坡处无法制动而使代步车产生滑动现象,其后果将难以想像。

发明内容
依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重刹车作用的构造,避免单一刹车装置失效危险状况产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代步车上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所述代步车具有一受电力驱动的马达及一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两相对侧面所结合而具有一内部容置空间的本体,并于该容置空间内容设有一齿轮组,而该马达的传动轴穿过该差速器本体,以驱动该齿轮组,该传动轴具有两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凸伸于该差速器本体的两相对侧面外,其特征在于该马达传动轴第一端及第二端处分别连接有一电磁刹车装置,当该马达受电力驱动时,该电磁刹车装置不动作,而当电力停止驱动该马达时,该电磁刹车装置则制动该马达的传动轴。
如上所述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所述电磁刹车装置包含有一固定片、一刹车片、一金属压板及一电磁铁,该固定片固接于该差速器本体一侧或该马达本体上,该电磁铁定位于该固定片上并保持一适当间隙,该马达传动轴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可穿过该固定片而位于该固定片及电磁铁的间隙内,该刹车片套合于该马达传动轴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上以随之转动,又,该金属压板呈弹性抵接于该电磁铁上,而具有向该刹车片方向抵推的弹性力,使该电磁铁不通电时可使该金属压板压迫该刹车片与该固定片接触而产生制动作用,而该电磁铁通电时可吸引该金属压板远离该刹车片,而可使其自由旋转。
如上所述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所述电磁刹车装置的电磁铁于边缘处以二个以上具有一定距离的结合柱定位于该固定片上,使该电磁铁与该固定片间形成一间隙,该金属压板周缘相对于该螺柱位置处设有一凹陷部以卡合于该结合柱上,使该金属压板沿着该结合柱的长度方向而在该固定片与该电磁铁的间隙内活动。
如上所述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所述电磁铁周缘处设有一个以上的定位盲孔,可容一压缩弹簧置入,并令该压缩弹簧抵接于该金属压板,以保持该金属压板具有向该刹车片推抵的力量。
依据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使该马达的传动轴穿过该差速器本体,以驱动该差速器内部的齿轮组,而该传动轴具有两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凸伸于该差速器本体的两相对侧面外,使该马达传动轴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处分别连接有一电磁刹车装置;其优点在于该两端的电磁刹车装置可同时动作,使该马达的传动轴两端具有较平均的制动力量,且在一方电磁制动装置因故障失效时,另一电磁刹车装置仍可发挥其制动功能,以增强整体刹车安全性效果,进而提高代步车使用上的可靠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
图2为
图1差速器结合一马达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组合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刹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刹车装置动作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刹车装置动作示意图之二。
图号说明1 差速器本体 11 壳体12 壳体13 马达固定座2 主动齿轮3、3′ 差速伞齿轮4、4′ 传动伞齿轮5、5′ 轮轴6 马达 61 第一端 611 凹槽 62 第二端63 轴杆 631 嵌接部 64、64′ 传动块7 制动装置8 电磁刹车装置 81 固定片 811 固定孔 812 通孔813 结合孔 82 刹车片 821 套合孔 83 金属压板831 陷部832 穿孔84 电磁铁 841 定位盲孔842 结合柱 843 压缩弹簧844 穿孔而该电磁刹车装置8,如图4所示,其包含有一固定片81、一刹车片82、一金属压板83及一电磁铁84所组成,其中该固定片81,其周缘处具有复数个固定孔811,可用以螺栓固接于该马达6的本体上,另具有复数个结合孔813,且其中央处设有一通孔812,可容该马达6的第二端62连同传动块64穿过。
该刹车片82,由一具有较高摩擦系数的材质制成,其中央处具有一配合该传动块64截面形状的套合孔821,可用以套合于该传动块64并可随其转动。
该金属压板83,其中央处具有一穿孔832,可容该传动块64于内活动,而周缘处设有若干凹陷部831,其一侧面可用以贴近该刹车片82。
该电磁铁84,为一通电后产生磁性吸力装置,其中央处亦具有一穿孔844,可容该传动块64于内活动,并于一侧周缘处设有若干定位盲孔841,其中部分定位盲孔841可用以组合一结合柱842,并令该结合柱842恰可穿过该金属压板83的凹陷部831后与该固定片81的结合孔813组合,由于该结合柱842具有一定长度,因此结合后可使该电磁铁84与该固定片81两者间形成一间隙,另,部分主定位盲孔841则可容置一压缩弹簧843,可抵接于该金属压板83接近于该电磁铁84的一侧面上。
组合后可再同时参照图5和图6所示,该电磁铁84与该固定片81的间隙中恰可使该金属压板83及刹车片82于其间活动,其刹车片82因套合于该传动块64而可随该马达6的第二端62的旋转而转动,而该金属压板83因具有该凹陷部831可卡合于该结合柱842上,可由卡合作用使该金属压板83在该结合柱842的长度方向移动而不产生转动,并使其可贴近或远离该刹车片82;请参考图5所示,当代步车的马达6运转时,将使该电磁铁84通电产生磁性吸力,故可将该金属压板83吸近并使该压缩弹簧843压缩,造成该金属压板83与固定片81两者间的空隙增大,使得该刹车片82可自由转动而不产生制动作用;反之,如图6所示,当代步车停止时,因马达6停止运转将使该电磁铁84断电而失去吸力,此时该压缩弹簧843即因弹性回复力将该金属压板83向该刹车片82方向推顶,进而使该金属压板83与该固定片81将该刹车片82夹紧而产生摩擦制动效果。
同理,另一电磁刹车装置8’亦以相同的结构与作用原理固定于该差速器的壳体12外侧上,并与该轴杆63的传动块64’组合,而可与该电磁刹车装置8同步动作,以达到双重刹车作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是使该马达的传动轴穿过该差速器本体,以驱动该差速器内部的齿轮组,而该传动轴具有两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凸伸于该差速器本体的两相对侧面外,使该马达传动轴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处分别连接有一电磁刹车装置;其优点在于该两端的电磁刹车装置可同时动作,使该马达的传动轴两端具有较平均的制动力量,且在一方电磁制动装置因故障失效时,另一电磁刹车装置仍可发挥其制动功能,以增强整体刹车安全性效果,进而提高代步车使用上的可靠性。
权利要求1.一种应用于代步车上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所述代步车具有一受电力驱动的马达及一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两相对侧面所结合而具有一内部容置空间的本体,并于该容置空间内容设有一齿轮组,而该马达的传动轴穿过该差速器本体,以驱动该齿轮组,该传动轴具有两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凸伸于该差速器本体的两相对侧面外,其特征在于该马达传动轴第一端及第二端处分别连接有一配合所述马达工作的电磁刹车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刹车装置包含有一固定片、一刹车片、一金属压板及一电磁铁,该固定片固接于该差速器本体一侧或该马达本体上,该电磁铁定位于该固定片上并保持一适当间隙,该马达传动轴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可穿过该固定片而位于该固定片及电磁铁的间隙内,该刹车片套合于该马达传动轴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上以随之转动,又,该金属压板呈弹性抵接于该电磁铁上,而具有向该刹车片方向抵推的弹性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刹车装置的电磁铁于边缘处以二个以上具有一定距离的结合柱定位于该固定片上,该电磁铁与该固定片间形成一间隙,该金属压板周缘相对于该螺柱位置处设有一凹陷部以卡合于该结合柱上,使该金属压板沿着该结合柱的长度方向而在该固定片与该电磁铁的间隙内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差速器的刹车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周缘处设有一个以上的定位盲孔,于其中设置一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抵接于该金属压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差速器刹车构造,其由二电磁刹车装置所构成以应用于代步车的差速器上,该马达的传动轴穿过该差速器本体,以驱动该差速器内部齿轮组,而该传动轴具有两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别凸伸于该差速器本体两相对侧面外,使该马达传动轴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处分别连接有一电磁刹车装置,可达到双重刹车效果,并可避免其中一刹车失效时可能产生的危险状况,进而提高代步车使用上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A61G5/00GK2501484SQ0122975
公开日2002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6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6日
发明者陈森荣 申请人:陈森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