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口服液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6184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抗病毒口服液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抗病毒口服液在制备眼科结膜炎药物中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眼科疾病中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按病情及病程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及变态反应性等。
其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暴发流行的传染性结膜炎,世界各洲及大部分岛屿都发生过此病的流行。1969年首先在非洲加纳发现此病。1971年曾在我国大范围流行,本病传染性很强,可大面积迅速流行。此病的临床表现是潜伏期短,约在24小时内发病,多为双眼。常以剧烈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发病。眼睑及结膜红肿,睑结膜滤泡增生显著。分泌物为水样,球结膜常有点、片状出血,多自上方开始,有时很广泛。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
目前治疗眼科结膜炎,以局部用药点滴眼药水或涂眼药膏为主,无有效的口服药。常用眼药水有10%~20%磺胺醋酰钠、0.3%氟哌酸、0.25%氯霉素眼药水等,晚上睡前可涂抗生素眼膏,如环丙沙星、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每次点药前需将分泌物擦洗干净,以提高疗效。对混合病毒感染的结膜炎,除应用以上药物治疗外,还可用抗病毒眼药水,如为腺病毒可用0.1%羟苄唑眼药水、也可用0.1%疱疹净、0.1%无环鸟苷眼药水等。由于是局部用药,治疗周期较长,一般治愈需一周。
为了提高对此病的疗效,缩短治病周期,有必要开发口服药。由于眼科结膜炎的病因大多数的病原体是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它是一种微小型核糖核酸病毒,所以寻找抗病毒有效的口服药用于治疗结膜炎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抗病毒口服液在临床上的新用途,开发其在制备眼科结膜炎药物中的应用。
抗病毒口服液是以中药材板蓝根、石膏、知母、连翘、芦根、生地、广藿香、石菖蒲、郁金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之功能。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瘟病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腮腺炎等病毒性疾病。本品已上市十多年,临床疗效肯定,深受患者欢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下面用抗病毒口服液进行关于治疗眼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试验,说明其在制备眼科结膜炎药物中的应用。
一、试验方法采取随机对照试验方法1、病例分组采用简单随机方法,通过SAS统计软件的PROC PLAN过程编程产生随机数字,并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加不透光的信封密封,信封序号与卡片序号相同,送达有关临床试验医师处。按其进入的先后次序,拆开号码相同的信封,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随机分配为口服抗病毒口服液+局部眼部用药组(治疗组)和单纯局部眼部用药组(对照组)进行治疗。
2.病例数的确定临床试验病例数的确定应符合有关法规和统计学的要求,本次试验中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病例数之比不大于3∶1,治疗组病例数定为240例,对照组的病例数定为120例。
二、用药方法与剂量治疗药香雪牌抗病毒口服液,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局部滴用0.1%的确当眼药水和人工泪液,每2小时1次,每次1-2滴。七天为一疗程。
对照药单纯局部滴用0.1%的确当眼药水和人工泪液,每2小时1次,每次1-2滴。
三、观测项目及指标1.安全性观测临床上应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包括全身性不良反应及胃肠道反应,应记录是否需要停药,是否采取相应处理措施。1/3以上病例必须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及胸透检查。
2.一般项目性别、年龄、病程、病史、中医辨证、西医诊断。
3.疗效观测项目(1)症状及评分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对工作与休息的影响程度,将临床症状分为轻、中、重度。即0级无症状。
I级(轻度)症状轻微或偶尔出现,不影响工作与休息。
II级(中度)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频繁出现,对工作与休息稍有影响。
III级(重度)症状较重或持续出现,对工作与休息有明显影响。
(2)全身症状发热、头痛、疲乏无力、周身酸痛、鼻塞流涕。
(3)眼部症状眼痒、眼灼热感、刺痛、异物感、分泌物多、流泪、畏光。
(4)眼部体征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为细菌性、黏液性或脓性。
(5)其他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
4.观测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要求,如实填写记录病例报告表。应于就诊时,治疗各观察时点各记录1次症状、体征等。各项实验室检查可在就诊时和治疗结束后2天内各检测1次。体温每日观测3次。观察过程中出现任何不良事件/不良反应,以及采取何种处理措施也应如实记录。
四、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1.参加临床试验的医师对试验中止的原因及与临床试验的关系要认真记录,包括中止时的评价,如不能坚持治疗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其它并发疾病者;症状恶化,必须采取紧急措施者。
2.对中途由患者提出退出临床试验的患者要明确记录原因,并详细记录中止时评价的指标,如患者提出退出临床试验;患者未按时来院复诊时,应电话或信件等询问理由,并调查其原因和病情转归。
五、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用药7天内眼部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治疗后眼痒、眼灼热感、刺痛、异物感、分泌物多、流泪、畏光、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全部消失)。
2.显效用药7天内主要眼部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治疗后眼痒、眼灼热感、刺痛、异物感、分泌物多、流泪、畏光、眼睑红肿、结膜充血中≥5个症状消失)。
3.有效用药7天内主要眼部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治疗后眼痒、眼灼热感、刺痛、异物感、分泌物多、流泪、畏光、眼睑红肿、结膜充血中≥3个症状消失)。
4.无效用药7天内眼部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六、数据管理、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照“临床试验数据收集、处理标准操作规范”、“临床试验统计分析标准操作规范”进行数据的复核、录入、统计分析。
七、试验结果1.一般资料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眼科门诊急性结膜炎病人360例,随机分配口服抗病毒口服液+局部眼部用药组(治疗组)和单纯局部眼部用药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红眼病患者史,发病骤急,均累及双侧,眼部有轻度或强烈异物感,流泪和眼分泌物增多,灼热,畏光,睑及球结膜下充血明显,严重时眼睑红肿。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眼部症状均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眼部症状的比较分组病例 性别年龄(岁) 病程(天) 眼部症状(例)数 男女 轻度中度 重度治疗组 2401429838.43±18.26 5.95±0.91 96 126 18对照组 12068 5237.22±16.72 5.86±0.95 54 58 8P值>0.05 >0.05>0.05 >0.052.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但治疗组临床痊愈195例,痊愈率为81.3%,而对照组痊愈87例,痊愈率为72.5%,经Ridit分析,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总疗效比较病例 总有分组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P值数 效率治疗组 240 195(81.3%) 24(10.0%) 12(5.0%) 9(3.75%) 96.25%<0.05对照组 120 87(72.5%) 8(6.67%) 5(4.17%) 20(16.6%) 83.33%
3.主要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分析,采用配对比秩和检验,发热、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异物感(痒)、畏光改善显著。见表3。
表3 两组主要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观察项目 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 消失率 治疗前治疗 消失率发热109 2676.1% 45 1566.7%耳前颌下淋巴结89 3560.7% 35 1848.6%肿大压痛眼部异物感(痒) 224 4679.5% 106 3467.9%畏光168 2585.1% 78 2074.4%无 12 1044 34眼 轻 98 10242 46睑40.3% 25.9%水 中 118 28 68 35肿 重 12 6 6 5无 0 1720 59结 轻 96 38 54 26膜65.8% 49.2%充 中 116 24 58 32血 重 18 6 8 3无 0 1790 82眼 少 89 36 52 20分74.5% 68.3%泌 中121 18 60 12物 多30 17 8 64.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均无不良反应。
5.实验室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及胸透均为正常结果。
6.退出失访病例两组共360例病人,无退出和失访情况发生。
八、典型病例王波,男,28岁,因“双眼刺痛、分泌物增多,有灼热感、异物感1天”到眼科门诊就诊。患者来眼科门诊就诊时,精神疲倦,有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密切接触病史,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37℃,P82次/分,R22次/分,BP130/70毫米汞柱;神清,急病面容,精神疲倦,查体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双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扪及肿大。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HR72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亢进,5~6次/分,双下肢无水肿,肌力正常。眼部检查眼睑红肿,睑结膜和球结膜充血及见出血斑,眼部分泌物为白稠粘性。
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及胸透均未见异常。
眼科门诊诊断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治疗先用2%的硼酸水冲洗结膜囊,并用消毒棉签擦净睑缘;然后给予抗病毒口服液(香雪牌),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局部滴用0.1%的确当眼药水和人工泪液,每2小时1次,每次1~2滴。上述治疗一天后,患者不适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治疗三天后,患者“双眼刺痛、分泌物增多,有“灼热感、异物感”的症状消失,眼部检查眼睑无红肿,睑结膜及球结膜未见充血,出血斑吸收。
九、结论1.口服抗病毒口服液(香雪牌)+局部眼部用药组(治疗组)治疗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病人的总有效率为96.25%,单纯局部眼部用药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临床痊愈195例,痊愈率为81.3%,而对照组痊愈87例,痊愈率为72.5%,经Ridit分析,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与体征改善程度分析,采用配对比秩和检验,发热、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分泌物、异物感(痒)、畏光改善显著。其中治疗组的症状改善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4.对于慢性结膜炎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轻,危害性小,所以患者一般不住院治疗。由于慢性结膜炎也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所以治疗方法完全可以采用急性结膜炎治疗的方法。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证实了香雪牌抗病毒口服液是治疗结膜炎,尤其是急性结膜炎的安全有效的口服药物,结合局部用药,明显优于仅是局部用药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抗病毒口服液的用途是在制备眼科结膜炎药物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病毒口服液的用途,是在制备急性结膜炎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抗病毒口服液的新用途,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抗病毒口服液在制备眼科结膜炎药物中的应用。香雪牌抗病毒口服液是治疗结膜炎,尤其是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的安全有效的口服药物,结合局部用药,明显优于仅是局部用药的效果。口服香雪牌抗病毒口服液每次20m1,每日3次加局部滴用0.1%的确当眼药水和人工泪液,每2小时1次,每次1-2滴。七天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6.25%。
文档编号A61P27/02GK1583084SQ20041002731
公开日2005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6日
发明者童欣 申请人: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