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794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在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到体腔内时使用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
背景技术
当把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到小肠等深部消化道时,如果只推压插入部,因为肠道复杂的弯曲,会导致力难以传递至插入部的顶端,向深部的插入比较困难。即,当在插入部上产生多余的弯曲或挠曲时,插入部进一步插到深部比较困难。因此提出了一种内窥镜装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安装称之为套管或滑动管的插入辅助器械而插入到体腔内,使用该插入辅助器械引导插入部而插入到体腔内,由此防止插入部的多余的弯曲或挠曲(例如,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双球囊式内窥镜装置具有在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外周部装有自由膨缩的球囊的内窥镜、顶端外周部上装有自由膨缩的球囊且插通有内窥镜插入部并成为插入部插入时的导引器的套管。该双球囊式内窥镜装置按照规定步骤实施套管以及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动作和2个球囊的膨缩动作,由此内窥镜插入部插到消化道的深部。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248794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2-301019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的插入辅助器械的问题在于,当插入辅助器械插入到体腔内时,体液在体腔内压力的作用下从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反流,并从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开口部漏到外面。
同样地,专利文献2的双球囊式内窥镜装置的套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把套管插到体腔内时,体液在体腔(消化道)内压力的作用下从套管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反流,并从套管的基端开口部漏到外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从体腔侧反流的流体漏出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是把内窥镜的插入部从基端部侧插入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对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和上述内窥镜插入部之间进行密封的流体密封机构。
根据本发明之一,由于设置有液体密封机构,故能够防止体液或向插入辅助器械供给的润滑液等流体从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和内窥镜插入部之间漏出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二是把内窥镜的插入部插入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侧形成蓄液部。
根据本发明之二,在实施把插入辅助器械插入到体腔内的手术时,在体腔内压力的作用下从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反流出来的体液,蓄积于在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一侧所形成的蓄液部,所以能够防止反流的体液漏出来。
本发明之三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上述蓄液部上安装吸引机构。通过在蓄液部上安装吸引机构,能够把蓄积在蓄液部的体液排出蓄液部,所以能够防止因过度蓄积造成的液体自蓄液部漏出。
本发明之四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上述蓄液部中容纳吸液性部件,并且安装上述蓄液部,其相对插入辅助器械主体可以自由装卸。通过在蓄液部中容纳海绵等吸液性部件,蓄积在蓄液部的体液被保留在吸液性部件中。由此,即使插入辅助器械在实施手术的操作中出现上下颠倒,也能够防止体液从蓄液部漏出。另外,充分吸收体液的吸液性部件能可以通过把蓄液部从插入辅助器械主体上卸下来而取出,更换新的吸液性部件,所以插入辅助器械可以重复使用。
本发明之五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或上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安装有自由膨缩的球囊。通过使该球囊膨胀而使球囊密接于肠壁等体壁,能够把插入辅助器械固定于体壁上。在这种状态下,使用手持操作部对从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突出来的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同时观察体壁。此时,因为插入辅助器械固定在体壁上,所以不必担心插入部的弯曲部或顶端部接触插入辅助器械,由此,弯曲部的弯曲操作性得到提高。另外,也能够适用于把具有球囊的插入辅助器械装在同样有球囊的内窥镜插入部上而使用的双球囊式内窥镜装置。该内窥镜装置通过按照规定步骤实施上述2个球囊的膨缩动作、内窥镜插入部的插拔动作、以及插入辅助器械的插拔动作,能够在回拉肠道时进行观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的发明,本发明之六的其特征在于,通过包覆上述插入部的筒状伸缩部件,对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插入该插入部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各基端部之间进行连接。
根据本发明之六,通过包覆上述插入部的筒状伸缩部件,对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插入该插入部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各基端部之间进行连接,所以从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反流的体液不会漏出来。由此,能够防止从体腔内反流的体液漏出来。另外,因伸缩部件的伸缩,能够较顺利地进行插入辅助器械以及插入部的插入动作和回拉动作。
本发明之七的特征在于,上述伸缩部件是波纹管部件。由此,能够容易地构成伸缩部件。
本发明之八的特征在于,上述伸缩部件的长度形成为,在最大伸长动作时,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不接触上述插入部的第1球囊。由此,在插入辅助器械插到最深部时的行程末端,因为插入辅助器械顶端部不接触第1球囊,所以第1球囊不会由于接触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而破损。关于伸缩部件伸长时的限制,当为伸缩方向在一个方向具有方向性的波纹管部件时,能够通过设定波纹管的皱褶长度和数量而实现,另一方面,当在伸缩方向上没有方向性时,例如是袋状部件时,能够通过在袋状部件上安装类似限制伸长量的金属线、细绳之类的限制用线材而实现。
本发明之九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伸缩部件上形成排液口。蓄积在伸缩部件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的体液能够借助排液口从上述空隙排出到外面,另外,也可以在排液口上另外连接泵,通过泵的动力把上述体液排出去。而且,可以通过伸缩部件收缩时产生的压力作用,把蓄积在上述空隙中的体液从排液口排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十是插入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弹性体构成的大致呈筒状的管,该管在一端形成有直径小于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直径的开口部,而在另一端形成有直径小于上述内窥镜插入部直径的开口部,上述管的在上述一端形成的开口部密接安装于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上述基端部,并且,在上述另一端形成的上述开口部中密接地、滑动自如地插通有上述内窥镜的上述插入部。
根据本发明之十,通过弹力作用使形成在管的一端的开口部密接于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而进行安装,而且,通过弹力作用使形成在管的另一端的开口部密接于内窥镜的插入部而插通,且可以自由滑动。在把插入辅助器械插到体腔内进行手术时,在体腔内压力的作用从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反流的体液不会从管中漏出来,而蓄积在管中。即,因管的两端是分别通过弹力作用密接于上述部位而安装的,所以管发挥止回阀的功能。由此,能够防止体液漏出来。另外,当插入辅助器械给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提供润滑液而改善插入部相对于插入辅助器械的滑动性时,通过在上述管中具有蓄积上述润滑液的存留功能,在上述空隙中填充润滑液成为可能,所以能够一直得到良好的润滑性。而且,通过管的润滑液存留功能,也能够减少润滑液的供给量和供给次数。
本发明之十一是当在上述部位上安装管时改善插入部相对于插入辅助器械的插拔操作性的发明。考虑到插拔操作性,相对于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插入部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度而插入。即,设置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使之相对大于其他位置的空隙,利用该空隙,可适当改变插入部的插拔方向,由此改善术者的插拔操作性。因此,即使在装有管的情况下,也有必要维持这种插拔操作性。
因此,本发明之十一的特征在于,当把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内径设为a、上述管安装在上述插入辅助器械时的管的最大径设为b、形成在上述管的另一端的开口部的直径设为c、从上述管相对于上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固定部到形成在上述管的另一端的开口部边缘部的距离设为d时,上述管形成为满足式d>a-c+(b-a)/2的尺寸。由此,即使在插入部利用上述空隙最大限度地靠向一边时,由于管不受张力而是处于松弛,所以能够维持管的插拔操作性。
通过本发明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设置有密封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和内窥镜的插入部而防止流体外漏的流体密封机构,所以能够防止流体从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插入部之间漏出。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从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反流出来的体液,蓄积在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一侧所形成的蓄液部,所以能够防止反流的体液流出来。
并且,通过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辅助器械,由伸缩部件包覆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所以能够防止从体腔内反流的体液漏出来,另外,因为伸缩部件的伸缩,能够较顺利地进行插入辅助器械以及插入部的插入动作和回拉动作。
另外,通过本发明的内窥镜插入辅助器械,从插入辅助器械和插入部之间的空隙反流出来的体液,蓄积在具有止回阀功能的管中,所以能够防止反流的体液流出来。


图1是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图2是表示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装有第1球囊的插入部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套管的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插通有插入部的套管顶端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套管的其他例子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8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套管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图9是表示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装有第1球囊的插入部的顶端硬质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套管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插通有插入部的套管顶端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装在内窥镜插入部上的套管的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套管的波纹管状伸缩部件的行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套管的袋状部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7是在套管的波纹管状伸缩部件上设置有排液口的套管的侧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
图19是表示内窥镜插入部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装有第1球囊的插入部的顶端部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套管的侧剖视图。
图22是安装在套管的握持部上的管的剖视图。
图23是套管和管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插入部向管的的插拔操作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用于说明管的尺寸的示意图。
图中10—内窥镜,12—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26—球囊送气口,28—供气吸引口,30—第1球囊,36—顶端部,50—套管,51—管主体,52—握持部,53—蓄液部,54—球囊送气口,56—管,60—第2球囊,80—凹部,82—海绵,100—球囊控制装置,102—装置主体,104—手动开关;110—内窥镜,112—插入部,114—手持操作部,126—球囊送气口,128—供气吸引口,130—第1球囊,136—顶端部,150—套管,152—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3、155—环状套嵌部件,154—球囊送气口,156—管,159—衬垫,160—第2球囊,162—X线造影系统,164—线,166—注入口,180—袋状部件,182—限制用线材,184、186—线材支撑部件,188—排液口,192—吸引泵,1100—球囊控制装置,1102—装置主体,1104—手动开关;210—内窥镜,212—插入部,214—手持操作部,226—球囊送气口,228—供气吸引口,230—第1球囊,236—顶端部,250—套管,251—管主体,252—握持部,253—蓄液部,254—球囊送气口,256—管,260—第2球囊,280—管,2100—球囊控制装置,2102—装置主体,2104—手动开关。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该图所示的内窥镜装置由内窥镜10、套管(相当于插入辅助器械)50、以及球囊控制装置100构成。
内窥镜10具有手持操作部14、连接设置在该手持操作部14上的插入部12。在手持操作部14上连接有通用导线15,在通用导线15的顶端上设置有连接器(未图示),其连接在未图示的处理器或光源装置上。
在手持操作部14上并列设置有由术者操作的送气送水按钮16、吸引按钮18、快门按钮20,同时,在规定位置分别设有一对角旋钮22、22、以及钳子插入部24。而且,在手持操作部14上还设置有球囊送气口26,其用于向第1球囊30送去空气、或从球囊30吸引空气。
插入部12由柔性部32、弯曲部34以及顶端部36构成。弯曲部34是由多个节环以可弯曲的方式连接而成,通过在手持操作部14上设置的一对角旋钮22、22的转动操作,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弯曲操作。由此,能够使顶端部36的顶端面37朝向需要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顶端部36的顶端面37上的规定位置上设置有物镜光学系统38、照明镜40、送气送水喷嘴42、钳子口44等。另外,在顶端部36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供气吸引口28,该供气吸引口28借助插通插入部12内的内径为0.8mm左右的供气管(未图示)与图1的球囊送气口26连通。因此,通过向球囊送气口26供给气体,从顶端部36的供气吸引口28吹出气体,另一方面,通过从球囊送气口26吸引气体,而可以从供气吸引口28吸引气体。
如图1所示,在插入部12的顶端部36上,装有可自由拆卸、且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第1球囊30。如图3所示,第1球囊30由中央的膨胀部30c和其两端的安装部30a、30b形成,以使供气吸引口28位于膨胀部30c的内侧的方式而被安装在顶端部36侧。安装部30a、30b的直径小于顶端部36的直径,通过其弹性力而密接在顶端部36上之后,缠绕未图示的线进行固定。并且,并不限于使用线的缠绕固定,也可以通过把固定环套装在安装部30a、30b上而使安装部30a、30b固定在顶端部36上。
安装在顶端部36上的第1球囊30,通过从图2所示的供气吸引口28吹出气体而使膨胀部30c大致膨胀成球状。另一方面,通过从供气吸引口28吸引气体,使膨胀部30c收缩而密接在顶端部36的外周面上。
图1所示的套管50由管主体51和形成有蓄液部53的握持部52所形成。如图4和图5所示,管主体51形成为筒状,其内径稍微大于插入部12的外径。另外,管主体51的构成是,由润滑层覆盖由氨基甲酸酯等构成的挠性树脂管的外侧,同时由润滑层覆盖其内侧。形成在硬质握持部52的顶端上的连接口52A,以水密状态嵌合在管主体51的基端开口部51A上,握持部52可以相对于管主体51自由拆卸。并且,插入部12是从握持部52的基端开口部52B朝向管主体51插入的。
如图4所示,在管主体51的基端侧上设置球囊送气口54。在球囊送气口54上连接内径为1mm左右的供气管56,该管56粘接在管主体51的外周面上,并延伸设置到管主体51的顶端部。
管主体51的顶端58形成细头形状。另外,在管主体51的顶端58的基端侧上,装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第2球囊60。第2球囊60是在管主体51贯通的状态下安装的,由中央的膨胀部60c和其两端的安装部60a、60b构成。顶端侧的安装部60a在膨胀部60c的内部折回,该折回的安装部60a被X线造影线62缠绕而固定在管主体51上。基端侧的安装部60b配置在第2球囊60的外侧,由线64缠绕而固定在管主体51上。
膨胀部60c在自然状态(既未膨胀也未收缩的状态)下大致成球状,其尺寸大于第1球囊30在自然状态(既未膨胀也未收缩的状态)下的尺寸。因此,当以相同的压力向第1球囊30和第2球囊60送气时,第2球囊60的膨胀部60c的外径大于第1球囊30的膨胀部30c的外径。例如,当第1球囊30的外径为φ25mm时,第2球囊60的外径为φ50mm。
上述的管56在膨胀部60c内部形成开口,从而形成供气吸引口57。因此,当从球囊送气口54供给气体时,从供气吸引口57吹出气体而使膨胀部60c膨胀。另外,当从球囊送气口54吸引气体时,从供气吸引口57吸引气体,则第2球囊60收缩。并且,图4的符号66是用于向管主体51内注入水等润滑液的注入口,该注入口66借助细径管68与形成在握持部52顶端的连接口52A的附近连通。
另外,握持部52的蓄液部53形成直径大于管主体51的直径的球状,其内部形成圆弧状的凹部80。在该凹部80中容纳有形成为环状的海绵(吸液性部件)82。海绵82的内径大于插入部12的外径,所以不会给插入部12的插入带来障碍。对此,当通过O型圈等防止液体外漏时,必须在插入部12上勒紧O型圈,所以出现插入性不佳这一问题,本例能够消除这种不良情况。另外,海绵的形状并不限于环状,也可以形成大致圆筒状。另外,通过在形成为环状或大致圆筒状的海绵上形成开口,则能够在插通有插入部12的状态下借助开口把插入部12从海绵上卸下来。
在实施手术时,从管主体51和插入部12之间的空隙反流的体液蓄积在凹部80,由海绵82吸收而防止从凹部80漏水。另外,在蓄液部53的凹部80上,借助细直径管84连通有吸水口86,该吸水口86上连接注射器、泵等吸引机构,通过使吸引机构进行吸引动作而使蓄积在凹部80中的液体、以及海绵吸收的液体从蓄液部53被吸引除去。
另一方面,图1的球囊控制装置100是对第1球囊30进行气体等流体的提供、吸引,并且对第2球囊60进行气体等流体的提供、吸引的装置。球囊控制装置100由具备未图示的泵和序列发生器等的装置主体102、用于遥控操作的手动开关104构成。
在装置主体102的前面板上设置电源开关SW1、停止开关SW2、用于第1球囊30的压力计106、用于第2球囊60的压力计108。另外,在装置主体102的前面板上安装了对第1球囊30进行气体提供、吸引的管110、对第2球囊60进行气体提供、吸引的管120。在各管110、120的中段分别设置液体蓄积槽130、140,其用于在第1球囊30、第2球囊60出现破损时,蓄积从第1球囊30、第2球囊60反流的体液。
另一方面,在手动开关104上设置有与装置主体102侧的停止开关SW2相同的停止开关SW3、支撑第1球囊30的加压/减压的ON/OFF开关SW4、用于保持第1球囊30的压力的暂停开关SW5、支撑第2球囊60的加压/减压的ON/OFF开关SW6、用于保持第2球囊60的压力的暂停开关SW7。该手动开关104借助导线150电连接在装置主体102上。
如上所述构成的球囊控制装置100向第1球囊30和第2球囊60提供气体而使它们膨胀,同时把其气压控制在一定数值而保持膨胀第1球囊30以及第2球囊60的状态。另外,从第1球囊30和第2球囊60吸引气体而使它们收缩,同时把其气压控制在一定数值而保持在收缩第1球囊30以及第2球囊60的状态。
接着,根据图6(a)~(h)对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a)所示,在用套管50罩住插入部12的状态下,把插入部12插到肠道(例如十二指肠降部)70内。此时,使第1球囊30以及第2球囊60处于收缩状态。
接着,如图6(b)所示,在套管50的顶端58插入至肠道70的弯曲部的状态下,向第2球囊60提供气体而使其膨胀。由此,第2球囊60卡止在肠道70中,套管50的顶端58固定在肠道70中。
接着,如图6(c)所示,仅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插入到肠道70的深部。然后,如图6(d)所示,向第1球囊30提供气体而使之膨胀。由此,第1球囊30固定在肠道70中。此时,第1球囊30膨胀时的尺寸小于第2球囊60,所以施加给肠道70的负担较小,从而能够防止肠道70损伤。
接着,从第2球囊60吸引气体而使第2球囊60收缩,然后如图6(e)所示,推入套管50,并使之沿着插入部12插入。然后,在把套管50的顶端58推入至第1球囊30的附近之后,如图6(f)所示,向第2球囊60提供气体而使其膨胀。由此,第2球囊60固定在肠道70中。即,通过第2球囊60握持肠道70。
接着,如图6(g)所示,回拉套管50。由此,肠道70大致笔直地收缩,套管50的多余的挠曲或弯曲消失。并且,当回拉套管50时,第1球囊30和第2球囊60都卡止在肠道70中,但第1球囊30的摩擦阻力小于第2球囊60的摩擦阻力。因此,即使第1球囊30和第2球囊60相对分开移动,摩擦阻力小的第1球囊30也会相对肠道70滑动,所以肠道70不会因两个球囊30、60的牵拉而受损。
接着,如图6(h)所示,从第1球囊30吸引气体而使第1球囊30收缩。然后,尽可能地把插入部12的顶端部36插到肠道70的深部。即,再次进行图6(c)所示的插入操作。由此,能够把插入部12的顶端部36插入到肠道70的深部。当进一步把插入部12插入到深部时,在进行图6(d)所示的固定操作之后,进行图6(e)所示的推入操作,进而按顺序反复进行图6(f)所示的握持操作、图6(g)所示的回拉操作、图6(h)所示的插入操作即可。由此,能够进一步把插入部12插到肠道70的深部。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手术实施中,在肠道70内压的作用下从套管50的管主体51和插入部12(参照图4)之间的空隙反流的体液,蓄积在握持部52上所形成的蓄液部53的凹部80中,所以能够防止反流的液体从握持部52的基端开口部52B漏出来。
另外,通过连接在吸引口86上的注射器等吸引机构去吸引蓄积在蓄液部53的体液,能够从蓄液部53排出蓄积在蓄液部53的体液,所以能够防止因过度蓄积造成的自蓄液部53漏出。
而且,在蓄液部53中容纳有海绵82,所以能够通过海绵82保留蓄积在蓄液部53的体液。由此,当套管50在实施手术的操作中出现上下颠倒时,也能够防止体液从蓄液部53漏出。另外,在从管主体51上把握持部82拆卸下来之后,充分吸收了体液的海绵82从蓄液部53被取出,并换成新的海绵82。由此,使握持部52的重复使用成为可能。
还有,在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球囊的套管5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使用没有球囊而把内窥镜插入部引导至体腔内的滑动管。另外,握持部52的构造并不限于图4的例子,如图7所示,为了把海绵82容易地从凹部80中取出,可以形成开放蓄液部53的开口部88,环状的帽90以可以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在该开口部88上。通过这种结构,只需把帽90从开口部88拆卸下来,能够容易地把海绵82从凹部80上卸下来。
图8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套管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该图所示的内窥镜装置由内窥镜110、套管150、以及球囊控制装置1100构成。
内窥镜110具有手持操作部114、连接设置在该手持操作部114上的插入部112。在手持操作部114上连接有通用导线115,在通用导线115的顶端上设置有连接器(未图示),其连接在未图示的处理器或光源装置上。
在手持操作部114上并列设置有由术者操作的送气送水按钮116、吸引按钮118、快门按钮120,同时,在规定位置上分别设有一对角旋钮122、122、以及钳子插入部124。并且,在手持操作部114上还设置有球囊送气口126,其用于向第1球囊130送去空气、或从球囊130吸引空气。
插入部112由柔性部132、弯曲部134以及顶端硬质部136构成。弯曲部134是由多个节环以可弯曲的方式连接而成,通过在手持操作部114上设置的一对角旋钮122、122的转动操作,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弯曲操作。由此,能够使顶端部136的顶端面137朝向需要的方向。
如图9所示,在顶端部136的顶端面137上的规定位置上设置有物镜光学系统138、照明镜140、送气送水喷嘴142、钳子口144等。另外,在顶端部136的外周面上设置供气吸引口128,该供气吸引口128借助插通在插入部12内的内径为0.8mm左右的供气管(未图示)与图8的球囊送气口126连通。因此,通过向球囊送气口126供给气体,从顶端部136的供气吸引口128吹出气体,另一方面,通过从球囊送气口126吸引气体,而可以从供气吸引口128吸引气体。
如图8所示,在插入部112的顶端部136上,装有可自由拆卸、且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第1球囊130。如图10所示,第1球囊130是由中央的膨胀部130c和其两端的安装部130a、130b形成,以使供气吸引口128位于膨胀部130c的内侧的方式而被安装在顶端部136侧。安装部130a、130b的直径小于顶端部136的直径,通过其弹性力而密接在顶端部136上之后,缠绕未图示的线进行固定。并且,并不限于使用线的缠绕固定,也可以通过把固定环套装在安装部130a、130b上而使安装部130a、130b固定在顶端部136上。
安装在顶端部136上的第1球囊130,通过从图9所示的供气吸引口128吹出气体而使膨胀部130c大致膨胀成球状。另一方面,通过从供气吸引口128吸引气体,使膨胀部130c收缩而密接在顶端部136的外周面上。
图8所示的套管150由管主体151和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所形成。如图12和图13所示,管主体151形成筒状,其内径稍微大于插入部112的外径。另外,管主体151的构成是,由耐药涂层覆盖由氨基甲酸酯等构成的挠性树脂管外侧,同时也由耐药涂层覆盖其内侧。
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是由氨基甲酸酯等构成的挠性树脂材料制成,固定在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顶端上的环状套嵌部件153,以水密状态嵌合(连接)在管主体151的基端开口部151A上。另外,如图13所示,固定在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基端部的环状套嵌部件155,借助衬垫159,以水密状态嵌合(连接)在形成于手持操作部134的顶端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的防折部(插入部的基部)117上。由此,套管150和插入部112的各基端部之间通过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连接。另外,通过利用防折部117的锥形面,能使环状套嵌部件155的水密状态的套嵌容易进行。
如图8所示,在管主体151的基端侧设置有球囊送气口154。在球囊送气口154上连接有内径为1mm左右的供气管156,该管156粘接在管主体151的外周面上,并如图11、图12所示延伸设置到管主体151的顶端部。
管主体151的顶端158形成细头形状。另外,在管主体151的顶端158的基端侧上,装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第2球囊160。如图12所示,第2球囊160是在管主体151贯通的状态下安装的,由中央的膨胀部160c和其两端的安装部160a、160b构成。顶端侧的安装部160a在膨胀部160c的内部折回,该折回的安装部160a被X线造影线162缠绕而固定在管主体151上。基端侧的安装部160b配置在第2球囊160的外侧,由线164缠绕而固定在管主体151上。
膨胀部160c在自然状态(既未膨胀也未收缩的状态)下大致成球状,其尺寸大于第1球囊130在自然状态(既未膨胀也未收缩的状态)下的尺寸。因此,当以相同的压力向第1球囊130和第2球囊160送气时,第2球囊160的膨胀部160c的外径大于第1球囊130的膨胀部130c的外径。例如,当第1球囊130的外径为φ25mm时,第2球囊160的外径为φ50mm。
上述的管156在膨胀部160c内部形成开口,从而形成供气吸引口157。因此,当从球囊送气口154供给气体时,从供气吸引口157吹出气体而使膨胀部160c膨胀。另外,当从球囊送气口154吸引气体时,则从供气吸引口157吸引气体,第2球囊160收缩。
图11的符号166是用于向管主体151内注入水等润滑液的注入口,该注入口166借助细径管168与管主体151的基端部侧连通。
在进行内窥镜操作时,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在图14(a)所示的最大伸长状态和图14(b)所示的最大收缩状态之间反复伸缩。这里,在设定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长度时,如下设定长度使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最大伸长时和最大收缩时的差A,满足内窥镜操作所需的移动量B(例如,40cm<A<60cm),且要保证最大伸长时套管150的顶端158不触接在第1球囊130上的间隔C。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长度可以通过波纹管的皱褶长度和数量来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图8的球囊控制装置1100是对第1球囊130进行气体等流体的提供、吸引,并且对第2球囊160进行气体等流体的提供、吸引的装置。球囊控制装置1100由具备未图示的泵和序列发生器等的装置主体1102、用于遥控操作的手动开关1104构成。
在装置主体1102的前面板上设置电源开关SW1、停止开关SW2、用于第1球囊130的压力计1106、用于第2球囊160的压力计1108。另外,在装置主体1102的前面板上安装有对第1球囊130进行气体的提供、吸引的管1110、对第2球囊160进行气体的提供、吸引的管1120。在各管1110、1120的中段分别设置液体蓄积槽1130、1140,其用于在第1球囊130、第2球囊160出现破损时,蓄积从第1球囊130、第2球囊160反流的体液。
另一方面,在手动开关1104上设置有与装置主体1102侧的停止开关SW2相同的停止开关SW3、支撑第1球囊130的加压/减压的ON/OFF开关SW4、用于保持第1球囊130的压力的暂停开关SW5、支撑第2球囊160的加压/减压的ON/OFF开关SW6、用于保持第2球囊160的压力的暂停开关SW7。该手动开关1104借助导线1150电连接在装置主体1102上。
如上所述构成的球囊控制装置1100向第1球囊130和第2球囊160提供气体而使它们膨胀,同时把其气压控制在一定数值而保持在膨胀第1球囊130以及第2球囊160的状态。另外,从第1球囊130和第2球囊160吸引气体而使它们收缩,同时把其气压控制在一定数值而保持在收缩第1球囊130以及第2球囊160的状态。
接着,根据图15(a)~(h)对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5(a)所示,在用套管150罩住插入部112的状态下,把插入部112插到肠道(例如十二指肠降部)170内。此时,使第1球囊130以及第2球囊160处于收缩状态。
接着,如图15(b)所示,在套管150的顶端158插入至肠道170的弯曲部的状态下,向第2球囊160提供气体而使其膨胀。由此,第2球囊160卡止在肠道170中,套管150的顶端158固定在肠道170中。
接着,如图15(c)所示,仅内窥镜110的插入部112插入到肠道170的深部。然后,如图15(d)所示,向第1球囊130提供气体而使之膨胀。由此,第1球囊130固定在肠道170中。此时,第1球囊130膨胀时的尺寸小于第2球囊160,所以施加给肠道170的负担较小,从而能够防止肠道170损伤。
接着,从第2球囊160吸引气体而使第2球囊160收缩,然后如图15(e)所示,推入套管150,并使之沿着插入部112插入。然后,在把套管150的顶端158推入至第1球囊130的附近之后,如图15(f)所示,向第2球囊160提供气体而使其膨胀。由此,第2球囊160固定在肠道170中。即,通过第2球囊160握持肠道170。
接着,如图15(g)所示,回拉套管150。由此,肠道170大致笔直地收缩,套管150的多余的挠曲或弯曲消失。并且,当回拉套管150时,第1球囊130和第2球囊160都卡止在肠道170中,但第1球囊130的摩擦阻力小于第2球囊160的摩擦阻力。因此,即使第1球囊130和第2球囊160相对分开移动,摩擦阻力小的第1球囊130也会相对于肠道170滑动,所以肠道170不会因两个球囊130、160的牵拉而受损。
接着,如图15(h)所示,从第1球囊130吸引气体而使第1球囊130收缩。然后,尽可能地把插入部112的顶端部136插到肠道170的深部。即,再次进行图15(c)所示的插入操作。由此,能够把插入部112的顶端部136插入到肠道170的深部。当进一步把插入部112插入到深部时,在进行图15(d)所示的固定操作之后,进行图15(e)所示的推入操作,进而按顺序反复进行图15(f)所示的握持操作、图15(g)所示的回拉操作、图15(h)所示的插入操作即可。由此,能够进一步把插入部112插到肠道170的深部。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内窥镜装置的手术实施中,从套管150和插入部112之间的空隙反流的体液,流入以水密状态安装在套管150的基端部上的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中。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基端部借助环状套嵌部件155和衬垫159,以水密状态套嵌在防折部117上,所以体液不会从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基端部漏出来。由此,能够防止从肠道内反流的液体漏出来。另外,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在其轴向上、即在套管150和插入部112的插入方向上伸缩,所以能够较顺利地进行套管150以及插入部112地插入动作和回拉动作。
而且,通过套管150,如图14(a)所示,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长度形成为,当其最大伸长时,套管150的顶端部158不接触第1球囊130。由此,能够防止在如图14(a)所示的套管150插入时的行程末端,由于套管150的顶端部158的接触/触接而使第1球囊130受损。
在实施方式中,对伸缩方向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方向性的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进行了说明,但是如果是可伸缩性材料,则对其没有限制。例如,如图16(a)、(b)所示,作为伸缩部件,也能够使用在伸缩方向上没有方向性的袋状部件180。此时,在袋状部件180上安装限制袋状部件180的最大伸长量的类似金属线、细绳的限制用线材182,使最大伸长时的套管150的顶端158不接触第1球囊130即可。
即,袋状材料180形成两端开口的筒状,其两端开口部固定有环状的线材支撑部件184、186,这些线材支撑部件184、186上固定有数根线材182、182……的两端部。如图16(a)所示,线材182形成为如下的长度,即在线材182达到最大拉伸时(最大伸长时),其使套管150的顶端158不接触第1球囊130。并且,线材支撑部184固定在管主体151的基端部,线材支撑部件186固定在环状套嵌部件155上。另外,图16的符号A是袋状部件180最大伸长时和最大收缩时的差,符号B是内窥镜操作时所需的移动量。另外,符号C表示袋状部件180最大伸长时的套管150的顶端158和第1球囊130的间隔。
图17(a)、(b)是表示在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基端部侧设置了排液口188的例子。该排液口188设置在硬质的管体190上,以在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伸缩时不被压碎。通过把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基端部固定到该管体190上,贯通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的基端部而设置排液口188。另外,该管体190固定在环状套嵌部件155上。
根据如上所述地具有排液口188的套管150,通过把吸引泵192连接在排液口188上,在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和插入部112之间的空隙中蓄积的体液能够由吸引泵192从上述空隙排出到外面。另外,也可以不使用泵192,通过波纹管状伸缩部件152收缩时产生的压送作用,把蓄积在上述空隙中的体液从排液口188排到外面。
图18应用了本发明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构成图。该图所示的内窥镜装置是由内窥镜210、套管(相当于插入辅助器械)250、以及球囊控制装置2100构成。
内窥镜210具有手持操作部214、连接设置在该手持操作部214上的插入部212。在手持操作部214上连接有通用导线215,在通用导线215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器(未图示),其连接在未图示的处理器或光源装置上。
在手持操作部214上并列设置有由术者操作的送气送水按钮216、吸引按钮218、快门按钮220,同时,在规定位置分别设有一对角旋钮222、222、以及钳子插入部224。接着,在手持操作部214上还设置有球囊送气口226,其用于向第1球囊230送去空气、或从球囊230吸引空气。
插入部212由柔性部232、弯曲部234以及顶端部236构成。弯曲部234是由多个节环以可弯曲的方式连接而成,通过在手持操作部214上设置的一对角旋钮222、222的转动操作,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弯曲操作。由此,能够使顶端部236的顶端面237朝向需要的方向。
如图19所示,在顶端部236的顶端面237上的规定位置上设置有物镜光学系统238、照明镜240、送气送水喷嘴242、钳子口244等。另外,在顶端部236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供气吸引口228,该供气吸引口228借助插通插入部12内的内径为0.8mm左右的供气管(未图示)与图18的球囊送气口226连通。因此,通过向球囊送气口226供给气体,从顶端部236的供气吸引口228吹出气体,另一方面,通过从球囊送气口226吸引气体,而可以从供气吸引口228吸引气体。
如图18所示,在插入部212的顶端部236上,装有可自由拆卸、且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第1球囊230。如图20所示,第1球囊230由中央的膨胀部230c和其两端的安装部230a、230b形成,以使供气吸引口228位于膨胀部230c的内侧的方式而被安装在顶端部236侧。安装部230a、230b的直径小于顶端部236的直径,通过其弹性力而密接在顶端部236上之后,缠绕未图示的线进行固定。并且,并不限于使用线的缠绕固定,也可以通过把固定环套装在安装部230a、230b上而使安装部230a、230b固定在顶端部236上。
安装在顶端部236上的第1球囊230,通过从图19所示的供气吸引口228吹出气体而使膨胀部230c大致膨胀成球状。另一方面,通过从供气吸引口228吸引气体,使膨胀部230c收缩而密接在顶端部236的外周面上。
图18所示的套管250是由管主体251和装有具有止回阀功能的管280的握持部252所形成。如图21所示,管主体251形成筒状,其内径稍微大于插入部212的外径。另外,管主体251的构成是,由润滑层覆盖由氨基甲酸酯等构成的挠性树脂管的外侧,同时也由润滑层覆盖其内侧。并且,如图22所示,插入部212是从握持部252的基端开口部252A朝向管主体251插入的。
在如图18所示的管主体251的基端侧上设置球囊送气口254。在球囊送气口254上连接内径为1mm左右的供气管256,该管256粘接在管主体251的外周面上,并延伸设置到管主体251的顶端部。
管主体251的顶端258形成细头形状。另外,在管主体251的顶端258的基端侧上,装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第2球囊260。第2球囊260是在管主体251贯通的状态下安装的,如图21所示,由中央的膨胀部260c和其两端的安装部260a、260b构成。顶端侧的安装部260a在膨胀部260c的内部折回,该折回的安装部260a被X线造影线262缠绕而固定在管主体251上。基端侧的安装部260b配置在第2球囊260的外侧,由线264缠绕而固定在管主体251上。
膨胀部260c在自然状态(既未膨胀也未收缩的状态)下大致成球状,其尺寸大于第1球囊30在自然状态(既未膨胀也未收缩的状态)下的尺寸。因此,当以相同的压力向第1球囊230和第2球囊260送气时,第2球囊260的膨胀部260c的外径大于第1球囊230的膨胀部230c的外径。例如,当第1球囊230的外径为φ25mm时,第2球囊260的外径为φ50mm。
上述的管256在膨胀部260c内部形成开口,从而形成供气吸引口257。因此,当从球囊送气口254供给气体时,从供气吸引口257吹出气体而使膨胀部260c膨胀。另外,当从球囊送气口254吸引气体时,从供气吸引口257吸引气体,则第2球囊260收缩。并且,图22的符号266是用于向管主体251内注入水等润滑液的注入口,该注入口266借助细径管268与管主体251的基端侧连通。
图22所示的管280由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等弹性体构成并大致呈筒状。在管280的两端开口部中,安装在握持部(插入辅助器械的手持操作部的基端部)252上的开口部282小于握持部252的基端部253的外径。由此,如图23所示,管280的开口部282通过弹性力而以扩径的状态安装在握持部252上。即,管280的开口部282的边缘部283通过弹性力而密接在握持部252的外表面上。
另外,在管280的两端开口部当中,如图22所示,安装在插入部212的外表面的开口部284小于插入部212的直径。如图24(A)所示,通过把插入部212从其顶端部236挤进该开口部284中,开口部284的边缘部285通过弹性而扩径,从而密接在插入部212上。并且,管开口部284的直径被设置成是插入部212的外径的70~90%。由此,插入部212通过弹性密接在开口部284的边缘部285上,并且自由滑动地插通开口部284。
另一方面,图18的球囊控制装置2100是对第1球囊230进行气体等流体的提供、吸引,并且对第2球囊260进行气体等流体的提供、吸引的装置。球囊控制装置2100由具备未图示的泵和序列发生器等的装置主体2102、用于遥控操作的手动开关2104构成。
在装置主体2102的前面板上设置电源开关SW1、停止开关SW2、用于第1球囊230的压力计2106、用于第2球囊260的压力计2108。另外,在装置主体2102的前面板上安装了对第1球囊230进行气体的提供、吸引的管2110、对第2球囊260进行气体的提供、吸引的管2120。在各管2110、2120的中段分别设置液体蓄积槽2130、2140,其用于在第1球囊230、第2球囊260出现破损时,蓄积从第1球囊230、第2球囊260反流的体液。
另一方面,在手动开关2104上设置有与装置主体2102侧的停止开关SW2相同的停止开关SW3、支撑第1球囊230的加压/减压的ON/OFF开关SW4、用于保持第1球囊230的压力的暂停开关SW5、支撑第2球囊260的加压/减压的ON/OFF开关SW6、用于保持第2球囊260的压力的暂停开关SW7。该手动开关2104借助导线2150电连接在装置主体2102上。
如上所述构成的球囊控制装置2100向第1球囊230和第2球囊260提供气体而使它们膨胀,同时把其气压控制在一定数值而保持膨胀第1球囊230以及第2球囊260的状态。另外,从第1球囊230和第2球囊260吸引气体而使它们收缩,同时把其气压控制在一定数值而保持在收缩第1球囊230以及第2球囊260的状态。
接着,根据图25(a)~(h)对内窥镜装置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5(a)所示,在用套管250罩住插入部212的状态下,把插入部212插到肠道(例如十二指肠降部)270内。此时,使第1球囊230以及第2球囊260处于收缩状态。
接着,如图25(b)所示,在套管250的顶端258插入至肠道270的弯曲部的状态下,向第2球囊260提供气体而使其膨胀。由此,第2球囊260卡止在肠道270中,套管250的顶端258固定在肠道270中。
接着,如图25(c)所示,仅内窥镜210的插入部212插入到肠道270的深部。然后,如图25(d)所示,向第1球囊230提供气体而使之膨胀。由此,第1球囊230固定在肠道270中。此时,第1球囊230膨胀时的尺寸小于第2球囊260,所以施加给肠道270的负担较小,从而能够防止肠道270损伤。
接着,从第2球囊260吸引气体而使第2球囊260收缩,然后如图25(e)所示,推入套管250,并使之沿着插入部212插入。然后,在把套管250的顶端258推入至第1球囊230的附近之后,如图25(f)所示,向第2球囊260提供气体而使其膨胀。由此,第2球囊260固定在肠道270中。即,通过第2球囊260握持肠道270。
接着,如图25(g)所示,回拉套管250。由此,肠道270大致笔直地收缩,套管250的多余的挠曲或弯曲消失。并且,当回拉套管250时,第1球囊230和第2球囊260都卡止在肠道270中,但第1球囊230的摩擦阻力小于第2球囊260的摩擦阻力。因此,即使第1球囊230和第2球囊260相对分开移动,摩擦阻力小的第1球囊230相对肠道270滑动,所以肠道270不会因两个球囊230、260的牵拉而受损。
接着,如图25(h)所示,从第1球囊230吸引气体而使第1球囊230收缩。然后,尽可能地把插入部212的顶端部236插到肠道270的深部。即,再次进行图25(c)所示的插入操作。由此,能够把插入部212的顶端部236插入到肠道270的深部。当进一步把插入部212插入到深部时,在进行图25(d)所示的固定操作之后,进行图25(e)所示的推入操作,进而按顺序反复进行图25(f)所示的握持操作、图25(g)所示的回拉操作、图25(h)所示的插入操作即可。由此,能够进一步把插入部212插到肠道270的深部。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手术实施中,如图24(A)所示,管280的开口部282的边缘部283通过弹性力密接安装于握持部252上,而且管280的开口部284的边缘部285通过弹性力密接安装于插入部212上,所以管280发挥止回阀的功能,由此,在肠道270内压的作用下从套管250的管主体251和插入部212(参照图21)之间的空隙反流的体液,不会从管280漏出而是蓄积在管280中。由此,能够防止体液的漏出。
另外,为了改善插入部212相对套管250的滑动性,如图18所示的套管250借助管268从注入口266向套管250提供润滑液。在管280中蓄积该润滑液而使管280具有存留功能,由此在套管250和插入部212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润滑液成为可能。由此,能够一直得到良好的润滑性。而且,通过管280的润滑液存留功能,也能够减少来自注入口266的润滑液供给量和供给次数。
关于具有套管250的内窥镜装置,考虑到插入部212相对套管250的插拔操作性,如图22所示,使插入部212相对于握持部252的基端部具有某种程度的自由度而插入。即,设置握持部252和插入部212之间的空隙S,使之相对大于其他位置的空隙,利用该空隙S而可适当更改插入部212的插拔方向,由此改善术者的插拔操作性。因此,即使是在安装有管280的情况下,也需要维持该插拔操作性。
因此,如图26所示,当套管250的握持部252的内径设为a、管280安装在握持部252上时的管280的管的最大径(握持部252的基端部253的外径)设为b、管280的开口部284的直径设为c、从相对于管280的握持部252的固定部252B到管280的开口部284的边缘部285的最短距离设为d时,实施方式的管280形成为满足式d>a-c+(b-a)/2的尺寸。即,设定d的长度,使之大于如图2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插入部212利用空隙S(参照图22)最大限度靠向一边时的上述固定252B至插入部212的距离e的长度。
由此,即使插入部212利用空隙S而最大限度地靠向一边,在作为管280的d长度部分的圆锥部分281(参照图22)上产生的松弛也不会消失。由此,如图24(B)、(C)所示,当利用管280的空隙S进行插拔操作时,插入部212不会受到来自圆锥部分281的任何强制力作用,所以能够维持插拔操作性。
还有,在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插入辅助器械而用于小肠检查的套管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用于检查大肠的滑动管上安装管280。
权利要求
1.一种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是把内窥镜的插入部从基端部侧插入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对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和所述内窥镜插入部之间进行密封的流体密封机构。
2.一种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是把内窥镜的插入部从基端部侧插入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侧形成蓄液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所述蓄液部上安装有吸引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所述蓄液部中容纳吸液性部件,并且安装所述蓄液部,其相对插入辅助器械主体可以自由装卸。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者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或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上安装有可自由膨缩的球囊。
6.一种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内窥镜的插入部和插入该插入部的插入辅助器械的各基端部之间,通过包覆所述插入部的筒状伸缩部件而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部件是波纹管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部件的长度形成为,在最大伸长动作时,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顶端部不接触所述插入部的第1球囊。
9.根据权利要求6、7或者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伸缩部件上形成有排液口。
10.一种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是插入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弹性体构成的大致呈筒状的管,该管在一端形成有直径小于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基端部直径的开口部,而在另一端形成有直径小于所述内窥镜插入部直径的开口部,所述管的在所述一端形成的开口部密接安装于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所述基端部,并且,在所述另一端形成的所述开口部,密接地、滑动自如地插通有所述内窥镜的所述插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内径设为a、所述管安装在所述插入辅助器械时的管的最大直径设为b、在所述管的另一端形成的开口部的直径设为c、从所述管相对所述插入辅助器械的固定部、到在所述管的另一端形成的开口部的边缘部的距离设为d时,所述管形成为满足式d>a-c+(b-a)/2的尺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反流的体液漏出的内窥镜的插入辅助器械。套管(50)由管主体(51)和形成有蓄液部(53)的握持部(52)形成。形成在握持部(52)的顶端的连接口(52A),以水密状态嵌合在管主体(51)的基端开口部(51A)上,握持部(52)可以相对于管主体(51)自由拆卸。蓄液部(53)形成直径大于管主体(51)的直径的球状,其内部形成圆弧状的凹部(80)。在该凹部(80)中容纳有形成为环状的海绵(82)。在实施手术时,从管主体(51)和插入部(12)之间的空隙反流的体液蓄积在凹部(80),由海绵(82)吸收液体而防止从凹部(80)漏出。
文档编号A61F2/958GK1628600SQ20041009794
公开日2005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5日
发明者藤仓哲也, 川野裕隆 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