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粉刺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4498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粉刺的外用药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粉刺外用药液的配方及制备方法,属中医药技术领域。
二、技术背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脸上就会出现许多粉刺(青春痘)。挤了又长,有时导致情况恶化,出现炎症、交叉感染等。此起彼伏,此消彼长。挤来挤去,甚至在脸上留下疤痕。严重者在额头、面部相连成片,不仅自尊心受挫,情绪低落,躲避交往,性格发生了改变,而且提前衰老。
青春痘形成开始于油脂毛囊腺。它产生皮脂,皮脂顺毛发排出,但当皮肤老化的细胞死去脱落,(尤其大量不均匀脱落)与分泌较多的皮脂粘在一起时成塞,加上细菌的繁衍及其产物的作用,开始肿胀形成粉刺。目前,治疗粉刺的产品有“彪风粉刺液”、“蓝金组合”、“痘根净”、“白大夫粉刺肤康露”、“人间美美容粉刺净”、“丽我”等。
还有一些产品如“海洋洁肤液”虽非为专一治疗粉刺的产品,但也有部分治疗粉刺的作用。这些产品在粉刺治疗方面、在市场上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
以上研究和产品表明了治疗粉刺的必要性,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而多样性产品能在社会上共存,表明治疗粉刺的研究尚处在正在深入,产品正处于竞争,社会对产品正处在选择认可阶段。尚未有公认的疗效又好又快,独特的产品出现。
在十几年治疗青少年粉刺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治疗粉刺的外用方。做成液体制剂后再广泛试用,结果表明该制剂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粉刺的外用药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治疗粉刺的外用药包括如下组份,均为重量份黄芩 30~90份 白茯苓 60~100份防风 20~50份 龙胆草 30~90份地榆 30~100份蒲公英或三白草 60~100份苦参 50~100份桔梗 3~6份荆芥 10~30份 雄黄 5~10份白芷 60~100份大黄 30~90份。
治疗粉刺外用药的优选组分,均为重量份雄黄 7份黄芩 60份白芷 80份蒲公英(或三白草) 80份防风 30份生地榆 65份苦参 75份荆芥 20份白茯苓 80份龙胆草 60份大黄 60份桔梗 3~6份。
上述各组分是荆芥(Schizoneqeta Tenuifolia Briq.)的全草或花穗。
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2.)Schischk.)的根。
自芷(Angelica dahurica Benth te Hook.或Angelica anomala Lallem.或Angelica taiwaniana Boiss.)的根。
黄芩(Scutell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
龙胆草(Gentiana scabra Bunge.或Gentina triflora Pall.或Gentianamanshurica Kitag.)的根。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的根。
大黄(Rheum palmatum L.或R.tanguticum Masim.Ex Regel.或R.officinalBaill.)的根状茎。
白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菌核。
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Lour.)Baill.)的根或全草。
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根。
桔梗Platyoodan grandiglorum(Jacq.)DC的根。
功能与主治清肺热、祛肺风、化痰软坚用颜面、胸背等处发生的炎性肺风粉刺。
按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分析处方配伍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胃、大肠径、有清热、燥、湿、解毒之效,尤长于清泄肺热;大黄味苦性寒,善于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活血祛瘤与黄芩共为君药。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经、有祛风、排脓、消肿、通窍作用;白茯芩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与雄黄、蒲公英、苦参共为臣药。防风味辛性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胜温之功效;地榆凉血、收敛与荆芥共为佐药。桔梗载药引经为使药。综观全方清肺热,化痰软坚、祛风凉血、祛瘤解毒,使肌肤疏泄畅通,推陈致新共达祛粉刺之功效。
上述治疗粉刺的外用药液的制备方法如下(1)称取配方量的中药,除雄黄外,其他中药合在一起,水煎3次,或者加水至刚淹没为止,40℃浸泡2~3小时,滤出浸泡液,剩余药渣再加水至刚淹没,浸泡1小时后加热煮沸,维持沸腾0.5小时,滤出液体,滤渣再加水同样做一次;(2)三次滤液合并,向合并的滤液中加入食用酒精至酒精浓度为30~85%,自然室温静置沉下或在5~12℃下冷沉,过滤得滤液;(3)将滤液中乙醇蒸发浓缩至药液原料重的4倍,向其中加入1%重量的医用活性炭吸附脱色,搅拌1小时,过滤得滤液,滤液无色澄明,然后再浓缩至药液重量的2倍,再加0.2%的活性炭搅拌脱色1小时,药液澄明;(4)称取配方量雄黄,研细,加入到蒸去乙醇的药液内1~10mg/kg,在5~12℃下冷沉,取澄明上清液,其余过滤,滤液与上清液合并,灌装;(5)产品经100℃沸腾灭菌。
产品药水澄明带极微的黄色。本药水只能外用,不能内服。产品应放在孩子触膜不到的地方。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治疗粉刺的外用药组份如下,均为重量份雄黄 7份 苦参 75份黄芩 60份 荆芥 20份白芷 80份 白茯苓 80份蒲公英 80份龙胆草 60份防风 30份大黄 60份地榆 65份桔梗 3份。
制备方法如下(1)称取配方量的中药,除雄黄外,其他中药合在一起共610kg,加水2500L,至刚淹没为止,40℃浸泡2小时,然后用60~80目滤布挤出滤液约2000L,剩余药渣再加水2000L至刚淹没,浸泡小时后加热煮沸,维持沸腾0.5小时,滤出液体约1100L;滤渣再加水1500L,浸泡1小时后加热煮沸,维持沸腾0.5小时,挤出滤液900L,滤渣弃之;(2)三次滤液合并共4000L,向合并的滤液中加入食用酒精至酒精浓度为30%,同时不断搅拌;室温静置沉下,或在5~12℃下冷沉,过滤得滤液;(3)将滤液中乙醇蒸发浓缩至药液原料重的4倍,即2400L时,向其中加入1%重量的医用活性炭吸附脱色1小时,滤液得无色澄明滤液;然后再浓缩至药液重量的2倍,再加0.2%的活性炭搅拌脱色1小时,得澄明无色溶液1200L;(4)称取配方量雄黄7kg,研细,加入上述制备的药液中,再加入对羟基甲酸甲酯,在5~12℃下冷沉,取澄明上清液,其余过滤,滤液与上清液合并,灌装。
(5)产品经100℃沸腾灭菌。
产品久置无沉淀,药水澄明带极微的黄色。
实施例2将实施例1配方组份中的蒲公英改用为三白草,量同,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治疗191例粉刺患者疗效的观察。
病例选择所选患者为高校和中学在校学生。年龄17-26岁。17岁2人,18-19岁18人,20-24岁141人,25-28岁30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95人。中医辩证为炎症肺风类型患者。
用药方法本药液为外用药。采用棉棒蘸药液后点、擦,涂(或喷)方法,用完后弃之,不用手触及。白天点擦后带药时间不少于6h(洗完脸后立即涂上)。主要用于面部粉刺分散的患者。晚上睡前涂抹药液,带药时间不少于6h。主要用于面部有大面积粉刺患者。
诊断标准1、在同区域(如额头、耳前、鼻和鼻两侧,下颌等处)5平方厘米内有5个以上青春痘集中出现,确定为大面积患者。其他为粉刺分散患者。
疗效标准用药后粉刺消肿涨、干头、退红,渐退后夷平为正常肤色。疗效以粉刺消肿后变为正常肤色为统计标准,称为祛痘。对用药后消退显效效果作为无效统计。
观察及结果我们选择大学、中学的部分患者(实验主要在山师大校院内进行)。先调查统计班内的青春痘人数、姓名、进行分组。选择愿意治疗的学生做为实验对象,说明使用方法,并让他(她)们各自注意记录用药后的感受和效果。课题组的每个人负责10个以下的学生患者。实验员每24h对患者观察一次。首先对面部青春痘分散同学实验,分三组,每组42人。每组患者男女各半。第一组,只白天蘸药液点擦,第二组,晚上点擦,第三组,白天和晚上均点擦药液,以祛痘为准。结果发现只白天点擦药液的患者第三天祛痘者占52%,其余祛痘者在第二和四天个别在第一天和第五天。第二组第二天效果最好占66%,第三天占26%,第三组第二天祛痘者占83%。第二和第三组祛痘者第三天即可祛痘,而以第三组为最好。说明白天和晚上都点擦好于只晚上点擦好于白天点擦。这可能与白天洗脸次数多,出汗多,药液易去掉,而且代谢旺盛有关。而晚上睡前点擦后时间比较持久。人体代谢率也比较低。
对男女治疗效果无差异

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对面部有大面积青春痘的人采用晚上涂擦为主,结合白天点擦为辅的方法。其中颧骨处有大面积青春痘者4人,额头有者29人,下巴有者11人,额头和下巴均有大面积分布者9人,耳前有者5人,鼻和鼻二侧有者7人共65人,其中男33人,女32人,第二天祛痘者占13%,第三天祛痘者占84%,第四天祛痘者3%。显示了该外用药液有高效速效的效果。男女患者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不留疤痕。我们和用药患者24h保持联系,未发现过敏,不适,也未见其他副作用。但建议除在1周内连续使用外。不连续长期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粉刺的外用药液,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组份,均为重量份黄芩30~90份白茯苓60~100份防风20~50份龙胆草30~90份地榆30~100份 蒲公英或三白草60~100份苦参50~100份 桔梗3~6份荆芥10~30份雄黄5~10份白芷60~100份 大黄30~9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粉刺的外用药液,其特征在于,其优选组分如下,均为重量份雄黄7份苦参75份黄芩60份 荆芥20份白芷80份 白茯苓80份蒲公英或三白草80份 龙胆草60份防风30份 大黄60份地榆65份 桔梗3~6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粉刺的外用药液,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如下(1)称取配方量的中药,除雄黄外,其他中药合在一起,水煎3次,或者加水至刚淹没为止,40℃浸泡2~3小时,滤出浸泡液,剩余药渣再加水至刚淹没,浸泡1小时后加热煮沸,维持沸腾0.5小时,滤出液体,滤渣再加水同样做一次;(2)三次滤液合并,向合并的滤液中加入食用酒精至酒精浓度为30~85%,自然室温静置沉下或在5~12℃下冷沉,过滤得滤液;(3)将滤液中乙醇蒸发浓缩至药液原料重的4倍,向其中加入1%重量的医用活性炭吸附脱色,搅拌1小时,过滤得滤液,滤液无色澄明,然后再浓缩至药液重量的2倍,再加0.2%的活性炭搅拌脱色1小时,药液澄明;(4)称取配方量雄黄,研细,加入到蒸去乙醇的药液内1~10mg/kg,在5~12℃下冷沉,取澄明上清液,其余过滤,滤液与上清液合并,灌装;(5)产品经100℃沸腾灭菌。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粉刺的药液及其制备方法,主要由黄芩、防风、地榆、荆芥、雄黄、白芷、大黄、蒲公英等多味中药组成,经提取后做成药液,只能外用,对青春期粉刺有极好疗效。
文档编号A61K36/78GK1772076SQ20051004503
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4日
发明者刘代成, 周建华, 孙忠军 申请人:山东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