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癌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5568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肝癌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肝癌的药物,属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所发生的肿瘤,它是癌症中恶性程度很高的一种,临床上以肝脏进行性肿大与疼痛、黄疸、发热、腹水、出血、甲胎蛋白阳性为主要表现,本病在我国比较多见,华东、华南地区发病率较高,在世界上亚洲、非洲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中年人30~50岁较多,男女比例为4~7∶1,由于本病发展快,病情复杂,治疗效果差,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极大。
目前对肝癌的治疗尚无有效的方法,多数是手术和术后放、化疗,对于体弱无手术机会的患者只能进行口服药物和放、化疗治疗,但由于放化疗治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大,会导致患者身体极度虚弱,而且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使患者难以承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而提供一种无毒副作用,又可改善和缓解多种病症的治疗肝癌的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又能提高生存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治疗肝癌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莪术35~45份、三七15~20份、山慈菇35~45份、土鳖虫5~10份、穿山甲20~30份、大黄20~30份、黄芪35~45份、何首乌35~45份和当归20~30份。
所述的药物它的剂型为胶囊剂,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它是将中药原料按常规方法进行水煎,并将水煎液浓缩、干燥制粉后装胶囊而成。
本发明采用的中药原料是经过试验和临床总结而选择配伍的,以莪术为君药,莪术辛散温通,行气破血,能行气血之滞,为活血祛瘀,消痞散结之要药,《图经本草》谓本品“今医家治积聚诸气,为最要之药”,《本草通玄》谓本品“专走肝家,破积聚恶血”;三七、山慈菇为臣药,三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效,张锡纯谓三七善化瘀血,化瘀血而不伤新血,与君药配伍使用以增强本方化瘀消癥之力,山慈菇甘微寒,长于解毒散结,用于瘀毒互结之证,尤为合拍,《本草正义》谓“山慈菇味甘微辛,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土鳖虫、穿山甲、大黄、黄芪、何首乌和当归共为佐药,其中土鳖虫咸寒,为破血逐瘀,消癥散结之药,《本经》谓治“血积癥瘕”,穿山甲咸微寒,性专行散,通行经络。与活血药同用可散结软坚,大黄苦寒,即可活血化瘀,又可清热解毒,黄芪甘温,益气健脾,补脾胃之不足,以辅助正气;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本草纲目》谓“此物气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肝藏血,体阴用阳,毒瘀互结于肝,肝之阴血被耗,故需补血养肝;当归补血,为养肝血之要药,《本草经百种录》云“当归辛香而润,香则入脾,润者补血,故能透入中焦营气之分,而为补营之圣药”。
本方诸药君、臣、佐、使合用共奏化瘀解毒,消肿散结,益气养血之效。用肝癌毒瘀互结,气血不足症的辅助治疗。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灰暗,口干口渴,心烦易怒,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暗或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滑或弦细。
为了观察药物疗效进行临床试验,由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提供临床报告,临床报告如下一、病例选择根据本方的功能主治特点,拟选择中医辨证属毒瘀互结,气血不足证,西医诊断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受试对象。
(一)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二分册1991年版等1、病理诊断(1)肝组织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
(2)肝外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的患者。
2、临床诊断(1)如无其他肝癌证据,AFP对流法阳性或放射免疫法≥400ng/ml,持续4周以上,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癌、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者。
(2)有或无临床表现,B超、CT、等影象学检查有明确肝内实质性占位病变,能排除肝血管瘤和转移性肝癌,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a、AFP≥200ng/ml或Y-GT明显真增高;b、典型的原发性肝癌影象学表现者;c、无黄疸而ALP或Y-GT明显增高;d、远处有明确的转移病灶,或有血性腹水,或在腹水中找到癌细胞;e、明确的乙型肝炎标志阳性肝硬化。
3、临床分期标准(国内1997年分期标准)I期无明显肝癌症状、体征。CT、B超发现单个结节,直径小于5cm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小于或等于5cm者。
II期症状较轻,一般情况尚好,超过I期标准而无III期证据者。
III期有明显恶病质,黄疸,腹水或肝外转移之一者。
(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医内科学》1997年版毒瘀互结、气血不足证,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暗或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滑或弦细。
(三)中医证候半定量化评分标准1、胁下肿块正常无胁下痞块0分轻度胁下痞块仅能触及 2分中度胁下痞块,明显肿大,表面尚光滑4分重度胁下痞块,明显肿大,表面不光滑,重度质硬,有压痛 6分2、胁肋疼痛正常无胁肋疼痛0分轻度胁肋不适偶有疼痛,生活及睡眠不受干扰 2分中度胁肋疼痛明显,发作较频,尚能忍受 4分重度疼痛剧烈,难以忍受,睡眠和生活受干扰,需服止痛药 6分3、面色晦暗正常无面色晦暗0分轻度面色略显晦暗 1分中度面色晦暗,不润泽 2分重度面色晦暗,无光泽 3分4、口干口苦正常无口干口苦0分轻度偶有口干口苦 1分中度经常口干口苦 2分重度持续口干口苦 3分5、心烦易怒正常无心烦易怒0分轻度偶有心烦易怒 1分中度经常心烦易怒,尚能控制2分重度持续心烦易怒,难以自控3分6、倦怠乏力正常无倦怠乏力0分轻度偶有倦怠乏力 1分中度经常倦怠乏力,休息后缓解 2分重度经常倦怠乏力,休息后不缓解3分7、纳呆食少正常无纳呆食少0分轻度饮食无味/食量稍减 1分中度食欲差/食量减少1/32分重度无食欲/食量减少2/3及2/3以上 3分8、头晕心悸正常无头晕心悸0分轻度偶有头晕心悸 1分中度经常头晕心悸,不需休息2分重度经常头晕心悸,需休息 3分(四)受试病例的纳入标准1、纳入病例标准(1)符合上述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及I、II期患者;(2)符合上述中医辨证标准;
(3)不能手术的患者,或手术后复发者;(4)患者体力状况尚可,卡氏评分法积分≥60分;(5)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的病例。
(6)年龄在18-75岁。
二、给药方法本发明药物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疗程60天为一疗程。疗后3个月随访。
三、疗效判定标准(一)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者。
(2)有效证候减轻或缓解,证候积分减少大于30%,小于70%者。
(3)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或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者。
(二)肿瘤体积变化疗效判定标准(1)完全缓解(CR)可见肿瘤完全消失,并持续1个月以上。
(2)部分缓解(PR)肿瘤两个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径乘积缩小达50%以上,并持续1个月以上。
(3)轻度缓解(MR)肿瘤两个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径乘积在25%和50%之间,并维持1个月以上;(4)稳定(SD)肿瘤两个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径乘积缩小不足25%,或稳定不变,或增大不足25%,并持续1个月以上。
(5)恶化(PD)肿瘤体积两个最大的相互垂直的直径乘积增大超过25%。
X胸片或CT中肿瘤最大直径乘以其垂直直径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为有效,50%以下为无效,有效率=CR+PR。
(三)生活质量标准(按Karnofsky评分进行评定)1、提高改善疗后较疗前评分增加≥10分。
2、稳定疗后较疗前评分增减在10分以内。
3、降低疗后较疗前评分减少≥10分。
生存质量Karnofsky评分标准一切正常,无不适应或病症 100分能正常活动,有轻微病症 90分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 80分生活自理,但不能维持正常活动或积极工作70分生活偶需帮助,但能照顾大部分私人的需求60分需要颇多的帮助和经常的医疗护理50分失去活动能力,需要特别照顾和帮助 40分严重失去活动能力,要住院,暂未有死亡威胁 30分病重,需住院及积极支持治疗20分垂危 10分死亡 0分(四)体重变化评定标准1、增加疗后较疗前体重增加≥1kg。
2、稳定疗后较疗前体重增减不足1kg3、下降疗后较疗前体重减少≥1Kg。
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舌暗或红,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滑或弦细。
用本发明药物治疗肝癌,经过14个月时间对300例肝癌患者治疗,本发明药物实验组100例,本发明药物+化疗组100例,单纯化疗组100例,临床疗效结果统计见表1表1 临床疗效结果统计

五、总结结果显示本发明药物实验组有效率为83.00%,本发明药物+化疗组有效率(CR+PC+SD)为89.00%,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74.00%。三组相比,本发明药物+化疗组明显高于本发明药物实验组和单纯化疗组(P<0.05=),本发明药物实验组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本发明的药物治疗肝癌总有效率为82.00%,结果还显示表明本发明药物具有化瘀解毒、消肿散结、益气养血的功效。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对肝癌患者引起的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保护骨髓机能作用,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典型病历1、邓×,女,46岁,河南省人,诊断肝右叶肝癌,当地体检时发现肝右叶肝癌,有乙肝病史,平素大量饮酒,急躁。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术后体力虚弱。经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2006年1月复查无复发和转移,身体状况良好,已坚持工作。
2、陈××,男,63岁,北京人,诊断肝Ca,患者因上腹痛不舒,在北京××医院检查,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肿块大小3×2.5cm,边界欠清,诊断为肝癌,服用本发明药物,两周后疼痛缓减,2005年12月复查,病情稳定。
3、何×,女,45岁,福建省人,诊断肝癌。患者自觉肝区不舒,易于疲劳、饮食减少,就诊于当地××医院,肝功检查锌浊度均高,麝香草酚均高,进行慢性肝炎治疗,又作甲胎蛋白检测阳性,2003年3月复查AFP仍阳性,并作CT扫描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已无法手术治疗,进行介入治疗1次,因身体虚弱无法继续。经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2周后肝区不适缓解、饮食增加,1月后疲劳消失,3个疗程治疗后到当地医院检查显示各项指标正常,无转移。
4.、刘××,男,33岁,河北人,诊断肝癌。自觉消瘦、口苦、全身乏力、右胁胀痛,到医院检查发现肝内肿块,大小4×3.2。在当地医院进行介入治疗2次,复发介入2次,专家组对其病情进行详细会诊,认为介入后需防治肿瘤转移,经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服药后口苦、乏力症状明显减轻,连续服用二个疗程后症状消失,现复查身体状况无新发病灶。
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使本发明技术与已有结果相比该药物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还对肝癌患者引起的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保护骨髓机能作用,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加放、化疗敏感性的优点及效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取莪术35kg、三七20kg、山慈菇35kg、土鳖虫10kg、穿山甲20kg、大黄30kg、黄芪35kg、何首乌45kg和当归20kg,混合中药原料按常规方法进行水煎,并将水煎液浓缩、干燥制粉后装胶囊而成。
实施例2取莪术40kg、三七18kg、山慈菇40kg、土鳖虫8kg、穿山甲25kg、大黄25kg、黄芪40kg、何首乌40kg和当归25kg,混合中药原料按常规方法进行水煎,并将水煎液浓缩、干燥制粉后装胶囊而成。
实施例3取莪术45kg、三七15kg、山慈菇45kg、土鳖虫5kg、穿山甲30kg、大黄20kg、黄芪45kg、何首鸟35kg和当归30kg,混合中药原料按常规方法进行水煎,并将水煎液浓缩、干燥制粉后装胶囊而成。
实施例4取莪术42kg、三七17kg、山慈菇42kg、土鳖虫8kg、穿山甲25kg、大黄25kg、黄芪42kg、何首鸟35kg和当归25kg,混合中药原料按常规方法进行水煎,并将水煎液浓缩、干燥制粉后装胶囊而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肝癌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莪术35~45份、三七15~20份、山慈菇35~45份、土鳖虫5~10份、穿山甲20~30份、大黄20~30份、黄芪35~45份、何首乌35~45份和当归20~30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的剂型为胶囊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将中药原料按常规方法进行水煎,并将水煎液浓缩、干燥制粉后装胶囊而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肝癌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中药原料制成的莪术35~45份、三七15~20份、山慈菇35~45份、土鳖虫5~10份、穿山甲20~30份、大黄20~30份、黄芪35~45份、何首乌35~45份和当归20~30份,该药物具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对肝癌患者引起的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头晕心悸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保护骨髓机能作用,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加放、化疗敏感性的优点及效果。
文档编号A61K9/48GK1883686SQ200610012040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1日
发明者刘文华 申请人:刘文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