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软胶囊及制备方法与质量控制方法

文档序号:1112655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风通圣软胶囊及制备方法与质量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复方制成的新剂型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防风通圣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防风通圣方为解表、清热、攻下三者并用之剂,原方出自《宣明论方》,是金元名医刘河间创立的名方,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疮等症。由于防风通圣丸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安全有效,现已被列入中成药非处方药。本方原始剂型为煮散,水煎服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公开了防风通圣丸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其处方为防风50g、荆芥穗25g、薄荷50g、麻黄50g、大黄50g、芒硝50g、栀子25g、滑石300g、桔梗100g、石膏100g、川芎50g、当归50g、白芍50g、黄芩100g、连翘50g、甘草200g、白术(炒)25g。其制备方法为以上十七味,除芒硝、滑石外,其余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匀;芒硝加水溶解,滤过;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取上述粉末,用芒硝滤液泛丸,干燥,用滑石粉包衣,打光,干燥,即得。《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11册公开了防风通圣大蜜丸,第15册公开了防风通圣浓缩丸。大蜜丸的制备方法是将药材粉碎,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浓缩丸的制备方法是防风、大黄、白芍、甘草(100g)、川芎、石膏、芒硝、滑石粉碎成细粉,其余甘草及其余荆芥穗等九味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20℃)的稠膏,与上述细粉混匀,烘干,粉碎成细粉,用水泛丸,烘干,打光,墨灰包衣,即得。除丸剂外,国内现已有多种防风通圣制剂的报道,如颗粒剂、胶囊剂等。防风通圣方中,薄荷、荆芥穗、防风和麻黄共为君药,其中的薄荷、荆芥穗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丸剂采用药材直接粉碎制丸的方法,工艺原始,长期贮存,其中的挥发性成分易散失,影响疗效。颗粒剂、胶囊剂虽是经提取的制剂,但仍然没有解决挥发性成分散失的问题。另外《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部颁标准》中记载的防风通圣制剂均只有薄层鉴别,而没有含量测定项,质量标准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常规防风通圣的原料组成和用量配比,在不降低疗效的前提下,提出一种防风通圣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风通圣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和手段快速准确的定量测定防风通圣软胶囊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本发明提出的防风通圣软胶囊,包括囊液、囊壳,其特征在于囊液成分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十七味药材的处方量提取物和辅料组成,辅料包括基质、助悬剂、润湿剂。
本发明所述的防风通圣软胶囊,囊液中各组分的重量配比为 组分 在囊液中所占比重 药材提取物36%~53% 基质 43%~59% 助悬剂2%~7% 润湿剂2%~4% 本发明所述的防风通圣软胶囊,较为优选的囊液中各组分的重量配比为 组分 在囊液中所占比重 药材提取物42%~47% 基质 46%~51% 助悬剂2%~5% 润湿剂2%~4% 本发明所述的药材提取物为处方量的药材经水煮、醇沉制得的干浸膏与挥发油的混合物;其处方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公开的防风通圣丸处方防风50g、荆芥穗25g、薄荷50g、麻黄50g、大黄50g、芒硝50g、栀子25g、滑石300g、桔梗100g、石膏100g、川芎50g、当归50g、白芍50g、黄芩100g、连翘50g、甘草200g、白术(炒)25g。基质为植物油包括玉米油、色拉油、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几种;助悬剂为蜂蜡、单硬脂酸铝、乙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润湿剂为豆磷脂、吐温类包括吐温-60、吐温-80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所述的防风通圣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1)取大黄粉碎,用6~10倍量60%~80%乙醇提取,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过筛,得干粉; (2)其余十六味药材粉碎、混合后,加6~10倍量水提取1~2次,同时提取挥发油备用,水煎液滤过,合并,醇沉,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得干粉; (3)将上述二种干浸膏粉混合均匀,与挥发油合并,加入辅料,制成混悬液,灌装入软胶囊囊壳,即得。
根据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大黄采用60~80%乙醇回流法提取。
根据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大黄采用60~80%乙醇浸渍法提取。
根据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大黄采用60~80%乙醇渗漉法提取。
本发明所述防风通圣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药材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酚包括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理论塔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各5m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大黄素溶液1ml、大黄酚溶液2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大黄素每1ml中含4μg,大黄酚每1ml中含8μg;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1g,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至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10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每粒含大黄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25mg。
防风通圣丸处方中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邪从汗而解,共为君药。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共为臣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自术健脾燥湿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汗下清利四法具备,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
本发明防风通圣软胶囊与现有剂型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防风通圣方中有薄荷、荆芥穗等多味含挥发油药材,将丸剂改制成软胶囊可将提出的挥发油溶于软胶囊的辅料中,外有胶衣密封包结,克服了丸剂、颗粒剂和胶囊剂剂型的不足之处,使药材中有效成分得以充分保留。
下表为防风通圣软胶囊与现有剂型贮存一年后挥发油含量(ml/100g内容物)比较 下面通过药理实验及临床试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积极效果。
一、药效学试验 对防风通圣软胶囊进行了解热、促排便、排尿、抗炎、镇痛、抗过敏、等方面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防风通圣软胶囊10.0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5天,可明显抑制酵母所致大鼠发热反应。2.防风通圣软胶囊5.0、10.0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1周,可缩短小鼠黑便排出时间。3.防风通圣软胶囊2.5、5.0、10.0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1周,可增加小鼠给药后4小时内排便量。可促进小鼠排尿作用,其作用略强于同剂量防风通圣丸,但无显著性差异。4.防风通圣软胶囊2.5、5.0、10.0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1周,在给药后1、2、3小时,可明显抑制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反应。5.防风通圣软胶囊2.5、5.0、10.0g生药/kg连续灌胃给药1周,给药组与对照组比可明显抑制低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小鼠瘙痒、小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组胺所致豚鼠足痒、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由此看出防风通圣软胶囊有较强的镇痛、抗炎、解热、促排便、排尿、抗过敏作用,与防风通圣丸的功能主治基本一致。
二、毒理学试验 1.小鼠急性毒性 防风通圣软胶囊按小鼠体重一次性灌胃给药148.40、185.50、231.88、289.38g生药/kg,给药后小鼠出现自主活动减少、闭目、俯卧、呼吸减慢等反应。动物死亡时间在0.5-4小时之间,死亡动物立即解剖肉眼观察未见脏器有异常病变。存活动物24小时后完全恢复正常。防风通圣软胶囊LD50值为231.53g生药/kg,相当于人临床用量(12g生药/日/人)的1157.6倍,表明防风通圣软胶囊临床用药安全。
2.大鼠长期毒性 防风通圣软胶囊30、15、7.5g生药/kg三个剂量每天灌胃给药一次,每周连续给药7天。给药4周和停药2周的大鼠体重增长正常,雄鼠体重增长速度较雌鼠快,但三个剂量组体重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各给药组大鼠排尿、排便、饮水、摄料及一般体征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尿常规检查各给药组灌胃给药4周和停药2周大鼠尿液八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液学测定中给药组雄鼠低剂量组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值均低于对照组;但雌性动物以及中、高剂量组未见明显变化。经综合分析属正常范围的变化。其他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未有明显差异。停药2周后,各给药组雌雄动物的各项血液学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在生化学检查中,给药期雌鼠高剂量的血糖、总蛋白及肌酐值低于对照组,白蛋白值高于对照组。雄鼠中剂量组的尿素氮、肌酐及总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中、高剂量组的尿素氮值低于对照组。以上变化无临床毒理学意义,仅是统计学差异,其他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均无明显差异。停药2周后,给药组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在脏器系数检查中,防风通圣软胶囊在给药4周时雌鼠低剂量组的子宫卵巢,中剂量组肝、肾,高剂量组的肾、肾上腺,雄鼠中、高剂量组的肝、肾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增重。给药期其他脏器系数及脏器重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停药2周后各给药组的脏器系数及脏器重量与对照组比较亦无差别。结合病理形态学观察以上脏器变化尚属正常范围内的波动。
3.病理形态学观察 防风通圣软胶囊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在给药4周及停药2周对大鼠主要脏器均未见与受试药物毒性有关的病理变化。故表明防风通圣软胶囊30g生药/kg(相当于人用量的150倍)为基本安全剂量。
三、临床试验 防风通圣软胶囊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了临床试验,试验的目的是确认和评价防风通圣软胶囊治疗感冒、荨麻疹、湿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次临床试验试验组有效病例192例,对照组有效病例192例。试验结果表明,防风通圣软胶囊治疗外寒内热表里俱实型感冒痊愈率50.00%,愈显率93.33%;治疗荨麻疹痊愈率18.33%,愈显率61.67%;治疗湿疹痊愈率16.13%,愈显率40.32%。临床试验期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说明本品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下面对本发明建立的分析方法做进一步的描述 1.仪器与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 2487紫外检测器、TSKgelODS 100s 150mm色谱柱。
对照品大黄素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定用),批号0756-200110. 大黄酚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供含量测定用),批号0796-200006. 2.色谱条件 色谱柱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流量1.0ml/min;在此条件下大黄素、大黄酚与其它组分能达到基线分离并符合2005版药典分离度要求(见图)。理论板数按大黄酚计算不低于3000。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1g,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至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10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检测波长的选择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UV-2100)测定大黄素和大黄酚对照品的紫外吸收光谱图,确定在254nm、292nm及437nm处均有最大吸收,且以254nm波长处吸收最大,本实验在该波长处进行了样品分析,基线平稳,大黄素和大黄酚峰峰形很好,与杂质峰完全分离,故本实验选择254nm为检测波长(见

图1)。
5.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精密称取大黄素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制成每1ml中含大黄素0.004mg的对照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10,15,20,25,30μl,依次进样测定,结果如下 经统计学计算得回归方为Y=-7393.13333+3849.368901X,r=0.9999,说明大黄酚在20~120μg之间呈线性关系。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附大黄素标准曲线色谱图(见图2) 精密称取大黄酚对照品适量,用甲醇制成每1ml中含大黄酚0.008mg的对照品溶液。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10,15,20,25,30μl依次进样测定,结果如下 经统计学计算得回归方为Y=30790.6+7837.7843X,r=0.9999,说明大黄酚在40~240μg之间呈线性关系。以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附大黄酚标准曲线色谱图(见图3) 6.精密度和重现性 精密度试验 6.1取同一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测定大黄素、大黄酚吸收峰面积,结果见表4 表4 大黄素精密度试验结果 6.2取同一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测定大黄素、大黄酚吸收峰面积,结果见表4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样品6份,精密称定,按含量测定法操作。结果见表5 表5 重现性试验结果 7.供试品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在不同的时间里进样,观察供试品中大黄素、大黄酚的稳定性,测定结果见表6。 表6.供试品稳定性结果 结果表明,供试品中的大黄素、大黄酚在15小时内稳定。
8.回收率试验 采用加样回收法,取同一样品6份,分别添加一定量的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依法分别测定大黄素、大黄酚回收率,结果见表7,8。 表7.大黄素回收率测定结果 平均回收率96.95% RSD 1.05% 表8.大黄酚回收率测定结果 平均回收率103.95% RSD 0.52% 9.样品的测定 分别取三批样品,依法测定,计算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结果见表9。
表9.三批样品的测定结果 本品原料药材大黄中大黄素与大黄酚的总量规定为不少于0.5%,处方中每粒胶囊相当0.0755g大黄。本制备工艺结合型大黄酸的收率约为68%,成品中的大黄素、大黄酚含量之和应为0.26mg/粒,但考虑到中试与大生产之间的差异,暂定本品中大黄的含量以结合型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总量计为每1粒不得少于0.25mg。
说明书附图 图1为大黄素和大黄酚对照品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图2为大黄素标准曲线色谱图。
图3为大黄酚标准曲线色谱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1)取大黄50g粉碎,用60%乙醇回流提取,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过筛,得干粉; (2)防风50g、荆芥穗25g、薄荷50g、麻黄50g、芒硝50g、栀子25g、滑石300g、桔梗100g、石膏100g、川芎50g、当归50g、白芍50g、黄芩100g、连翘50g、甘草200g、白术25g十六味药材加6倍量水提取1次,同时提取挥发油备用,水提液滤过醇沉,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得干粉; (3)将上述二种干浸膏粉混合均匀(囊液中干粉重量约占37%),与挥发油合并,加入玉米油200g、乙基纤维素27g、豆磷脂7.73g,制成混悬液,灌装入软胶囊囊壳,制得1000粒。每粒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计为0.25mg。
实施例2 (1)取大黄50g粉碎,70%乙醇渗漉提取,,收集8倍量渗漉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过筛,得干粉; (2)其余十六味药材(重量同实施例2)8倍量水提取2次,同时提取挥发油备用,水煎液滤过,合并,浓缩,醇沉,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得干粉; (3)将上述二种干浸膏粉混合均匀(囊液中干粉重量约占47%),与挥发油合并,加入色拉油130g、蜂蜡11.6g、豆磷脂15.5g、棕榈油31g,制成混悬液,灌封入软胶囊囊壳中,制得1000粒。每粒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计为0.3mg。
实施例3 (1)取大黄50g粉碎,10倍量80%乙醇浸渍24小时;浸渍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过筛,得干粉; (2)其余十六味药材(重量同实施例2)10倍量水提取2次,同时提取挥发油备用,水煎液滤过,合并,浓缩,醇沉,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得干粉; (3)将上述二种干浸膏粉混合均匀(囊液中干粉重量约占53%),与挥发油合并,加入玉米油60g、色拉油100g、蜂蜡7.73g、豆磷脂7.73g制成混悬液,灌封入软胶囊囊壳中,即得。每粒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计为0.29mg。
实施例4 (1)取大黄50g粉碎,60%乙醇渗漉提取,收集8倍量渗漉液;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过筛,得干粉; (2)其余十六味药材(重量同实施例2)8倍量水提取1次,同时提取挥发油备用,水煎液滤过,浓缩,醇沉,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得干粉; (3)将上述二种干浸膏粉混合均匀(囊液中干粉重量约占42%),与挥发油合并,加入色拉油200g、单硬脂酸铝20g、吐温-80 7.73g,制成混悬液,灌封入软胶囊囊壳中,即得每粒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计为0.33mg。
实施例5 (1)取大黄50g粉碎,6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过筛,得干粉; (2)其余十六味药材(重量同实施例2)10倍量水提取1次,同时提取挥发油备用,水煎液滤过,浓缩,醇沉,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得干粉; (3)将上述二种干浸膏粉混合均匀(囊液中干粉重量约占42%),与挥发油合并,加入色拉油165g、棕榈油19.3g、蜂蜡7.73g、土温-60 11.6g,制成混悬液,灌封入软胶囊囊壳中,即得,每粒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计为0.36mg。
实施例6 大黄素、大黄酚含量测定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理论塔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各5m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大黄素溶液1ml、大黄酚溶液2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大黄素每1ml中含4μg,大黄酚每1ml中含8μg;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实施例1制得的软胶囊囊液1g,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至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10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每粒含大黄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25mg。
权利要求
1、一种防风通圣软胶囊,包括囊液、囊壳,其特征在于,囊液有效成分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十七味药材的处方量提取物和基质、助悬剂、润湿剂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囊,其特征在于囊液中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药材提取物36%~53%
基质 43%~59%
助悬剂2%~7%
润湿剂2%~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胶囊,其特征在于囊液中各组分的重量配比为
药材提取物42%~47%
基质 46%~51%
助悬剂2%~5%
润湿剂2%~4%。
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软胶囊,其中,所述的药材提取物为处方量的药材经水煮、醇沉制得的干浸膏与挥发油的混合物;基质为植物油包括玉米油、色拉油、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几种;助悬剂为蜂蜡、单硬脂酸铝、乙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润湿剂为豆磷脂、吐温类包括吐温-60、吐温-80中的一种或几种。
5、权利要求1所述防风通圣软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工艺步骤
(1)取大黄粉碎,用6~10倍量60%~80%乙醇提取,提取液回收乙醇,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过筛,得干粉;
(2)其余十六味药材粉碎、混合后,加6~10倍量水提取1~2次,同时提取挥发油备用,水煎液滤过,合并,醇沉,滤过,滤液浓缩、干燥,得干浸膏,粉碎,得干粉;
(3)将上述二种干浸膏粉混合均匀,与挥发油合并,加入辅料,制成混悬液,灌装入软胶囊囊壳,即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大黄采用60~80%乙醇回流法提取。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骤(1)中大黄采用60~80%乙醇浸渍法提取。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步骤(1)中大黄采用60~80%乙醇渗漉法提取。
9、权利要求1所述防风通圣软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药材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酚包括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65∶3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4nm;理论塔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各5m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大黄素溶液1ml、大黄酚溶液2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大黄素每1ml中含4μg,大黄酚每1ml中含8μg;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重量差异项下的本品1g,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至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10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每粒含大黄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25mg。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风通圣软胶囊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方法,所述囊液有效成分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十七味药材的处方量提取物和基质、助悬剂、润湿剂组成。其中药材提取物为36%-53%,基质43%-59%,助悬剂2%-7%,润湿剂2%-4%。本发明制备的软胶囊,服用量小(每次服用1.74g相当与生药6g),易吸收,见效快,副作用小,易于保留有效成分。本品每粒含大黄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计,不少于0.25mg。
文档编号A61K33/06GK1895408SQ20061001446
公开日2007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27日
发明者徐晓阳 申请人: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仁堂制药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