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幼鱼野生种群与人工放流种群的鉴别方法

文档序号:1154227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华鲟幼鱼野生种群与人工放流种群的鉴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然条件下自然繁殖的中华鲟幼鱼与人工繁殖放流 中华鲟幼鱼的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鲟d/pe/^ar w'/7e/ s^s Gray)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是一种江海洄游性大型鱼类,也是一种古老的软骨硬鳞鱼类,至今约 2亿多年,具有"活化石"之称。作为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 分布面窄,数量稀少,资源衰退,现已处于濒危状态。长江口是中华 鲟繁殖群体溯河洄游和幼鱼降河洄游的唯一通道,性成熟的中华鲟由 近海进入长江,10 11月到达长江上游产卵场繁殖,孵化后的仔、 幼鱼降河而下,于翌年5 7月到达长江口,在长江口咸淡水水域索 饵,9月后入海肥育过冬,直至性成熟后再进行溯河生殖洄游。因此, 中华鲟幼鱼入海前要在长江口停留3 4个月左右,聚集在此摄食肥 育并完成由淡水进入海水生活的重要生理适应转变。20世纪后期, 由于受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影响, 中华鲟野生种群资源量不断下降,从1981年至1999年的19年间, 中华鲟的幼鲟补充群体和亲鲟补充群体分别减少了 80%和90%,资源 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 人工繁殖幼鱼于1983年开始向长江放流,至2002年共放流614. 6万 尾。1996年以前放流的中华鲟均未作任何标记。1996-1998年用茜素 络合物浸泡方法标记部分幼鱼,1998-2002年共放流17.56万尾,其中2月龄用微型线码(DCWT)标记的有77950尾,14月龄的用挂银 牌和(DCWT)双标记的有400尾,4年回收的稚幼鱼6400尾,回收 到标记鱼仅13尾。然而,每年5-8月份在长江口渔民插网误捕到许 多中华鲟幼鱼,几乎未收到上游放流的有标记的中华鲟幼鱼。但这不 等于误捕的中华鲟幼鱼中没有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幼鱼。在这些幼鱼中 一部分是天然繁殖的,还有一部分是经人工繁殖放流的,在人工放流 的这部分鱼中,只有少量的打了标记,可以看到标志牌或通过仪器检 测到,而大部分幼鱼是未打标记放流的。
现有的方法通过各种标记物对幼鱼进行标记,然后回收有标记的 幼鱼来确定是人工放流的或是野生的,如果回收不到标记幼鱼就无法 判别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增殖放流的。对增殖放流的效果多年来无法进 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对野生中华鲟幼鱼的资源量也不能进行客观的综 合评价,不利于中华鲟资源的保护。目前,鉴别野生中华鲟幼鱼和人 工放流的中华鲟幼鱼仍然没有快速有效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直观的、快速准确的能鉴别野 生中华鲟幼鱼和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幼鱼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采用误捕的中华鲟幼鱼及野生中华鲟幼鱼样 本图,其特征是将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按鼻孔有无变异,划分为人工 放流与野生中华鲟幼鱼;通过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背骨板、腹骨 板为背鳍、腹鳍前,侧骨板位于背鳍和腹鳍之间部分的骨板外形临摹 或拓印或照相图样与野生中华鲟幼鱼样本图进行对照比较,待鉴别的 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前面部分的骨板的外形分别与样本相应部相 同或相似并且鼻孔无变异即野生群种;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前面部分的骨板的外形分别与样本对应部不相同或不相似,或鼻孔 变异的即人工放流群种。
本发明提供的鉴别方法,通过观察中华鲟幼鱼鼻孔是否变异和骨 椎形状的比较,可以快速区分野生的和人工培育的中华鲟,鉴别准确
率达100%。为放流效果的综合评价和野生中华鲟幼鱼资源量的综合
评价提供了准确依据,使中华鲟资源保护措施得到科学有序的实施,
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先从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区分野生的中华鲟幼鱼和人工 培育的中华鲟幼鱼,野生中华鲟幼鱼鼻孔中间有鼻隔,人工养殖的有
80%以上鼻孔中间无鼻隔。部分鼻孔无变异的中华鲟幼鱼在人工条件 (水泥池、玻璃缸、高密度)下培育,幼鱼身体与缸壁和相互之间的 长期摩擦,骨椎的外形磨损改变了五行骨板椎的骨板形状,因此,将 其临摹或拓印或照相的图样(主要部位是背鳍前、腹鳍前和背鳍、腹 鳍之间的侧骨板与野生的中华鲟样本图进行比较或检査骨板椎的形 状是否磨损便可以进一步区分出是人工养殖的还是野生的,待鉴别的 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的骨板的外形分别与样本相应部相同或相似, 并且鼻孔无变异即野生群种;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的骨板 外形磨损分别与样本对应部不相同或不相似,或鼻孔变异的即人工放 流群种。通过鼻孔和骨板椎两个步骤的结合,对野生中华鲟幼鱼和人 工培育的鉴别准确率可达100%。
权利要求
1. 中华鲟幼鱼野生种群与人工放流种群的鉴别方法,采用误捕的中华鲟幼鱼及野生中华鲟幼鱼样本图,其特征是将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按鼻孔有无变异,划分为人工放流与野生中华鲟幼鱼;通过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前面部分的骨板的临摹或拓印图样或照相与野生中华鲟幼鱼样本图进行对照比较或检查五行骨板椎前面部分的骨板是否磨损,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前面部分的骨板的外形分别与样本相应部相同或相似或鼻孔无变异即野生群种;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前面部分的骨板的外形磨损分别与样本对应部不相同或不相似,或鼻孔变异的即人工放流群种。
全文摘要
中华鲟幼鱼野生种群与人工放流种群的鉴别方法,涉及天然条件下自然繁殖的中华鲟幼鱼与人工繁殖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鉴别,需要提供一种快速准确鉴别野生和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幼鱼的方法。本发明采用误捕的中华鲟幼鱼及野生中华鲟幼鱼样本图,其特征是将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按鼻孔有无变异,划分为人工放流与野生中华鲟幼鱼;通过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骨板的临摹或拓印图或照相与野生中华鲟幼鱼样本图进行比较,或检查骨板椎是否磨损,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骨板的外形分别与样本相应部相同或相似或鼻孔无变异即野生群种;待鉴别的中华鲟幼鱼五行骨板椎的骨板的外形磨损分别与样本对应部不相同或不相似,或鼻孔变异的即人工放流群种。
文档编号A61B5/117GK101416875SQ20071004731
公开日2009年4月2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2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2日
发明者冯广朋, 刘鉴毅, 平 庄, 涛 张, 章龙珍, 峰 赵, 黄晓荣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