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药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946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药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子,特别是新型药瓶。
背景技术
现在市面上装固体药片、药丸的普通药瓶多为敞口。消费者在使用时,打开瓶盖取药, 常常会倒出超过粒数的药品,多出的再放回原瓶中,这样就使药品易受到二次或多次污染, 且普通药瓶的瓶盖因经常开合的原故容易丢失,使得失去了瓶盖的普通药瓶中的药品更容易 受到污染。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进行改进行,提出并设计新型药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采用瓶身、瓶盖组合,瓶盖装在瓶身的瓶口上,其特征 在于,瓶盖由底盖、内盖、罩盖、下压器、弹簧组成,罩盖装在内盖外,下压器与罩盖动配 合,与罩盖装在一起,内盖装在底盖上,其下部与底盖的上开口相通,内盖的侧面上有出药 口,罩盖的侧面上有出药口,罩盖底部与底盖配连,弹簧装在内盖上面,支撑下压器,下压 器的侧面套装在内盖的侧面外,留有运动间隙,罩盖顶部有方便下压器上下运动的开口,下 压器4的侧面上有导通口。
其特征在于,瓶身上有标识。
其特征在于,下压器上有防滑的粗糙面。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先在其中按规定装好药品,封装完好,贴好印有药品使用说明的标 识即可。当需要取药时,只须手握瓶身,用大姆指按住下压器,用力下压,使下压器压住装 在内盖上面的弹簧向下运动,从而使得下压器的侧面沿着位于其中的内盖的侧面外表向下运 动,直至下压器的侧面上的导通口与罩盖的侧面上的出药口 、内盖的侧壁上的出药口相通为 止,倾倒瓶身,就可以从本实用新型中倒出药品。当松开大姆指,在弹簧张力的作用下,下 压器再向上运动,恢复到原状,当下压器侧面的导通口上升超出内盖顶部,露出罩盖外时, 下压器的侧面就关闭罩盖的侧面的出药口与内盖的侧面的出药口之间的通路,药品就不会再 从本实用新型中倒出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免除了开盖取药带来的不良后 果,有效地防止了药品的二次污染或多次污染。从而保证了药品在有效期内的使用质量。较 好地解决了消费者在取用固体药片或药丸时碰到的麻烦和实际问题。

图l、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瓶身10、瓶盖组合,瓶盖装在瓶身10的瓶口 1上;瓶盖由 底盖9、内盖7、罩盖8、下压器4、弹簧6组成;罩盖8装在内盖7外;下压器4与罩盖8 配合,与罩盖8装在一起;内盖7装在底盖9上,其下部与底盖9的上开口相通,内盖7的 侧面上有出药口5,罩盖8的侧面有相应的出药口2,罩盖8底部与底盖9配连,弹簧6装在 内盖7的上面,支撑下压器4,弹簧6共有二支。下压器4的侧面下半部套装在内盖7的侧 面上半部外,留有运动间隙,罩盖8顶部有方便下压器4上下运动的开口,下压器4的侧面 上有导通口 3。瓶身10上有标识11。下压器4上有防滑的粗糙面。下压器4的侧面设有防止 运动过度的凸台。为方便装在瓶身IO中的药品顺利倒出,通常,使罩盖8的侧面相应的出药 口 2的口径大于下压器4的侧面上的导通口 3的口径,下压器4的侧面上的导通口 3的口径 大于内盖7的侧面上的出药口 5的口径。内盖7的侧面上的出药口 5的口径是根据本实用新 型所要装入的药品(药片或药丸)颗粒的大小来确定。
权利要求1、新型药瓶,采用瓶身、瓶盖组合,瓶盖装在瓶身的瓶口上,其特征在于,瓶盖由底盖(9)、内盖(7)、罩盖(8)、下压器(4)、弹簧(6)组成,罩盖(8)装在内盖()7外,下压器(4)与罩盖(8)动配合,与罩盖(8)装在一起,内盖(7)装在底盖(9)上,其下部与底盖(9)的上开口相通,内盖(7)的侧面上有出药口(5),罩盖(8)的侧面上有出药口(2),罩盖(8)底部与底盖(9)配连,弹簧(6)装在内盖(7)上面,支撑下压器(4),下压器(4)的侧面套装在内盖(7)的侧面外,留有运动间隙,罩盖(8)顶部有方便下压器(4)上下运动的开口,下压器(4)的侧面上有导通口(3)。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药瓶,其特征在于,瓶身(10)上有标识(1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药瓶,其特征在于,下压器(4)上有防滑的粗糙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药瓶,其采用瓶身、瓶盖组合,瓶盖装在瓶身的瓶口上,瓶盖由底盖、内盖、罩盖、下压器、弹簧组成,罩盖装在内盖外,下压器与罩盖动配合,与罩盖装在一起,内盖装在底盖上,其下部与底盖的上开口相通,内盖的侧面上有出药口,罩盖的侧面上有出药口,罩盖底部与底盖配连,弹簧装在内盖上面,支撑下压器,下压器的侧面套装在内盖的侧面外,留有运动间隙,罩盖顶部有方便下压器上下运动的开口,下压器4的侧面上有导通口。瓶身上有标识。下压器上有防滑的粗糙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构思新颖,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免除了开盖取药带来的不良后果,有效地防止了药品的二次污染或多次污染。
文档编号A61J1/03GK201157536SQ20072030009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9日
发明者琳 樊 申请人:琳 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