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270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仅为胃粘膜的表层上皮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主要限于粘膜表层,即粘膜层,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其特点是胃小凹之间的固有糜烂坏死,但病变不涉及粘膜肌层。根据炎性细胞浸润在胃粘膜的深浅,有可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三型。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粘膜的上1/3者为轻度,炎性细胞超过粘膜的1/3,但不超过全层的2/3者为中度;炎症细胞浸润达全层者为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发于未成年人,尤其是2040岁的男性,是各种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本病病情较轻,患者往往忽视就诊。慢性浅表性胃炎一般预后良好,可逆转而获缓解,但若不进行适当的治疗或不注意饮食调解,病情仍有发展变化的趋势,常可演变呈萎缩性胃炎。目前其治疗药物中,常用的药物为铋剂与一种或两种抗菌素联合,如胃必治与甲硝唑、四环素结合,丽珠得乐与阿莫西林结合等,长期服用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此类化学药物对胃肠刺激所产生的副作用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另外,也有用纯中药水煎液治疗,但由于过程复杂,服用不方便,患者不易坚持治疗而中断,还有些中成药,虽然服用方便,但对症性差,在服用期间仅部分症状有所改善,但易复发,根本无从治愈,也有用助消化药物,胃动力药及解痉止痛对症治疗,但因其不能抑制或杀灭幽门螺旋菌而不能达到治愈。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是由党参、半夏、黄连、高良姜、等共十味中药材为原料制得。起到健脾补气、消痞散结、和胃止痛之功效,通过口服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确切,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经药效学试验证实该颗粒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酶活性、抑制幽门螺杆菌,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作用。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对针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药物匮乏的现状,而提供了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包括其制备工艺。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它是由重量按份计的以下原料制成的党参40120份半夏60120份黄连80160份高良姜2080份木香1050份香附2060份五倍子3090份白术50150份麦芽100200份炎甘草4Q100份而所述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党参90份半夏80份黄连120份高良姜50份木香30份香附40份五倍子60份白术100份麦芽150份炙甘草70份该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是-(1)取高良姜、木香、香附、白术,混合,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分取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备用;(2)其余党参等六味加水煎煮,合并煎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021.06(4060°C)的清膏,加35倍量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121.18(507(TC)的清膏,备用;(3)取清膏加蔗糖粉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入挥发油,混匀,密闭,分装,即得。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我们进行了以下药效学试验研究采用灌服乙醇和去氧胆酸钠的方法制成大鼠胃炎模型,测定胃液分泌、胃酶活性、胃酸,胃排空的作用及小肠推进功能。主药方党参90g,半夏80g,黄连120g,高良姜50g,木香30g,香附40g,五倍子60g,白术100g,麦芽150g,炙甘草70g,按照本发明所述制备工艺制得颗粒剂。1试验材料与仪器该中药颗粒剂;三九胃泰(阳性对照药);幽门螺杆菌临床诊断试剂;血清胃泌素测定试剂盒;UV-210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Wistar大鼠,KM小鼠。2试验方法和结果2.1慢性胃炎的模型制备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该中药颗粒剂大、中、小剂量组,每组10只,每5只一笼,雌雄分笼喂养。第一个月每隔5d,第二个月每隔7d,经口灌服60%的乙醇溶液一次,每次每只2ml,其间以pH7.07.8、20腿oL/L去氧胆酸钠溶液取代水随意饮用,第三个月分别用30%乙醇溶液及20mmoL/L去氧胆酸钠溶液,每隔3d,轮换一次随意饮用。给药组动物于造型后第二个月开始连续灌胃给受试药30d,每日l次,每只灌胃体积lral/100g,给药大、中、小剂量分别为18、6、2(生药)g/kg,模型组动物灌服等体积蒸馏水,正常组动物自由饮用自来水。2.2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胃液、胃酸分泌的影响给药30d后,动物禁食不禁水24h后,以3%戊巴比妥钠麻醉ltnl/kg,开腹,结扎幽门,缝合,关闭腹腔。6h后3%戊巴比妥钠麻醉,开腹,腹主动脉取血,离心,取血清,放免法测定胃泌素;结扎贲门,取胃,收集胃液至试管内,测定pH值,离心10min,用加样器精密取胃液0.5ml置10ml三角瓶中,加1滴酚酞,用0.02mol/LNaOH滴定,记录溶液出现橘黄色(游离酸)和红色(总酸度)时分别消耗NaOH的毫升数,计算游离酸和总酸度;取胃液lml置50ml三角瓶中,加0.05mol/L的盐酸液15ml摇匀,放进蛋白管3根,塞紧瓶口,37。C保温24h,取出,测量蛋白管两端透明部分的长度(mm),以四端之值求其平均值,计算胃蛋白酶活性(麦特氏法)。试验结果见表l。表l该中药颗粒剂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胃液、胃酸分泌的影响结果(x士s,n=10)<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注t检验,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林P〈0.01。2.3对胃炎模型大鼠胃窦黏膜幽门螺旋菌的影响取上述造型各组大鼠,给药30d后麻醉,开腹,用无菌钳子取胃窦黏膜约0.2X10mtf大小,放入尿素酶诊断盒中,观察其显色情况。试验结果见表2。表2该中药颗粒剂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胃幽门螺旋菌的影响结果组剂量尿素酶反应另Ug/kg(+)(—)正常对照自来水010模型对照组蒸馏水6*4三九胃泰对照组90*10小剂量组237中剂量组60*10大剂量组]80*10注卡方检验,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结果显示模型组有6大鼠的胃窦黏膜块边缘呈现蓝色,尿素酶反应阳性,即检出幽门螺旋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大、中剂量组动物的胃窦黏膜块边缘及孔液未呈现颜色变化,未检出幽门螺旋菌;小剂量组有三只大鼠的胃窦黏膜块边缘呈现蓝色,尿素酶反应阳性,检出幽门螺旋菌,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4对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取上述造型各组大鼠,给药30d后处死,取胃,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按照炎性细胞的浸润程度制定分级标准"±"无炎症;"+"表示在胃粘膜表层或底部有少许散在的炎细胞;"++"胃粘膜各层均有较多的炎细胞;"+++"粘膜内有聚集成堆的炎细胞浸润灶。于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胃体部及胃窦部黏膜组织。试验结果见表3。表3该中药颗粒剂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组织的影响结果组剂量炎性浸润程度别g/kg±++++++正常对照自来水10000模型对照组蒸馏水004氺氺6木本三九胃泰对照组95本5水00小剂量组20055中剂量组605水4氺1*大剂量组185林5*氺00注秩和检验,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胃体、胃窦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亦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少量嗜中性粒细胞,部分病例炎细胞聚集成团,基层内可见炎细胞;三个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均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的炎性浸润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大、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小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的炎性浸润程度与模型组比较,虽有一定程度地减轻,但无显著性差异。2.5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50只小鼠,体重2022g小鼠,雌雄各半,实验前禁食12h,自由饮水,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吗丁啉)、该中药颗粒剂大、中、小剂量组。ig给药,40分钟后,再灌服O.1X的甲基橙液0.2ml,20分后脱颈椎处死动物,取出胃,用8ml蒸馏水充分清洗,用5X的NaC03液调pH值为6.06.5后离心,取上清液于420nm比色。另取0.2ml0.1%的甲基橙液加入8ml蒸馏水测其光密度为基数甲基橙光密度,计算胃甲基橙液胃残留率(胃甲基橙光密度/基数甲基橙光密度)。试验结果见表4。表4该中药颗粒剂对小鼠胃排空作用的影响结果(x±s,n=10)组别剂量(g/kg)胃残留率(%)阴性对照组等容量蒸馏水49.72±3.54阳性对照组(吗丁啉)0.001638.49±8.26**小剂量组1.237.28±7.25*中剂量组3.635.71±7.24林大剂量组10.833.82±8.32**注t检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结果显示该中药颗粒剂可降低甲基橙液胃残留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6对小鼠小肠推进影响禁食24h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吗丁啉)、该中药颗粒剂大、中、小剂量组。ig给药后40分钟灌服10X的炭末液0.2ml/只,20分钟后脱颈椎处死动物,开腹分离肠管,取上至幽门、下至回盲部的肠管于托盘上拉直,分别测量小肠总长度和炭汁推进长度,计算炭汁推进率。试验结果见表5。表5该中药颗粒剂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x士s,n=10)组剂量墨汁推进距离小肠总长度推进率肠容积别(g/kg)(cm)(cm)(%)(g)阴性对照组蒸馏水30.2±6.343.1±4.671.54±13.251.02±0.11吗丁啉组0.001640.5±5.243.7±3.682.77±8.24**1.13±0.14小剂量组1,237.5±2.744.9±4.884.49±7.26*1.18±0.09中剂量组3.637.9±3.843.5±5.287.64±10.32*1.21±0.16大剂量组10.841.9±5.545.2±4.191.05±13.46**1.26±0.08注t检验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P〈0.01。结果显示该中药颗粒剂能显著增加小肠推进运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对小肠容积无明显影响。3总结试验结果显示,该中药颗粒剂可增加试验性浅表性胃炎模型大鼠的胃蛋白酶的活力,降低胃游离酸、总酸度和血清胃泌素水平;抑制胃幽门螺旋菌的生长抑制胃窦和胃体部黏膜的损伤程度;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提示该中药颗粒剂对大鼠试验性浅表性胃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例基于本发明上述主题范围,但不限于以下实例。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采用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党参40g半夏60g黄连80g高良姜20g木香10g香附20g五倍子30g白术50g麦芽100g炙甘草40g其制备工艺为(1)取高良姜20g、木香10g、香附20g、白术50g,混合,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分取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备用;(2)其余党参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06(50°C)的清膏,加3倍量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18(6(TC)的清膏,备用;(3)取清膏加蔗糖粉约65g,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入挥发油,混匀,密闭,分装,即得。实施例2:采用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党参120g半夏120g黄连160g高良姜80g木香50g香附60g五倍子90g白术150g麦芽200g炎甘草100g其制备工艺为(1)取高良姜80g、木香50g、香附60g、白术150g,混合,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分取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备用;(2)其余党参等六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02(55°C)的清膏,加5倍量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12(65°C)的清膏,备用;(3)取清膏加蔗糖粉-糊精(比例为3:1)的混合物约182g,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入挥发油,混匀,密闭,分装,即得。实施例3:采用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党参90g半夏80g黄连120g高良姜50g木香30g香附40g五倍子60g白术100g麦芽150g炙甘草70g其制备工艺为(1)取高良姜50g、木香30g、香附40g、白术100g,混合,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分取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备用;(2)其余党参等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05(4(TC)的清膏,加3倍量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15(50°C)的清膏,备用;(3)取清膏加糊精约95g,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入挥发油,混匀,密闭,分装,即得。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重量按份计的以下原料制成的党参40~120份半夏60~120份黄连80~160份高良姜20~80份木香10~50份香附20~60份五倍子30~90份白术50~150份麦芽100~200份炙甘草40~100份。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党参90份半夏80份黄连120份高良姜50份木香30份香附40份五倍子60份白术100份麦芽150份炙甘草70份。3、根据权利要求l一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它的制备工艺是(1)取高良姜、木香、香附、白术,混合,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分取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备用;(2)其余党参等六味加水煎煮,合并煎液,与提取挥发油后的水溶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021.06(4060°C)的清膏,加35倍量乙醇,静置,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縮至相对密度为1.121.18(5070°C)的清膏,备用;(3)取清膏加蔗糖粉或糊精适量,制成颗粒,干燥,放冷,喷入挥发油,混匀,密闭,分装,即得。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工艺,属于中药制剂
技术领域
。它是由党参、半夏、黄连、高良姜、木香、香附、五倍子、白术、麦芽、炙甘草共十味中药材为原料制得。本发明能够起到健脾补气、消痞散结、和胃止痛之功效,通过口服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确切,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经药效学试验证实该颗粒剂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酶活性、抑制幽门螺杆菌,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作用。文档编号A61K35/64GK101411841SQ200810227948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申请日期2008年12月3日优先权日2008年12月3日发明者王丽娟申请人:天科仁祥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