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581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
背景技术
1992年,德国医学博士 WimFleischmann首创将创面封闭与传统负压引流结合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很快在欧美等地推广,通过FDA认证,并被命名为VAC技术,它使创面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截至目前,国内仅有几家大型医院开展,所需仪器材料均依赖进口,价格极为昂贵。目前的VAC技术操作是首先伤口清创,然后临时将引流管插入海绵或用纱布敷料包绕弓I流管,置于伤口表面,贴膜封闭,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操作不便而且费时,封闭效果不稳定。负压引流瓶简易,无简便、有效的防误吸措施,引流液易吸入负压治疗仪,因而不适用于野外急救治疗等条件下使用,制约了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该负压引流瓶成本低,使用方便,具有防倒流功能,有利于在野外急救治疗及各类型医院包括广大基层和农村医疗单位普及VAC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瓶内置有多微孔吸附材料,引流瓶密闭瓶塞上置入管和出管,入管和出管分别通入引流瓶内,入管和出管与多微孔吸附材料留有距离。出、入管均不与多微孔吸附材料接触。
所述的多微孔吸附材料采用聚氨酯海绵、活性炭或多微孔硅胶。引流瓶是密闭的。
本实用新型质优价廉;内置固态、非颗粒状多微孔吸附材料,可吸附、固定引流液,在倾倒、颠簸状态下能有效防止引流液吸入治疗仪损坏设备。并且易于收集引流液,以便进一步试验分析使用。如引流液较多,多微孔材料吸附饱和,可更换多微孔材料,使用方便。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所示,引流瓶4密闭瓶塞上置入管1和出管2,入管1和出管2分别通入引流瓶4内,入管1和出管2与多微孔吸附材料3留有距离。入管1和出管2均不与多微孔吸附材料3接触,以免在倾倒、颠簸状态下造成引流液外流。
使用前,首先行创面清创,覆盖密闭性负压敷料,敷料的引流管通过连接管与入管l连接。当多微孔吸附材料3吸附饱和后,可更换多微孔吸附材料3,使用方便;同时多微孔吸附材料3内引流液可通过机械挤压析出,从而方便试验分析应用。引流瓶4出管2通过连接管与负压治疗仪设备相连。
权利要求1、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包括引流瓶(4),其特征在于,引流瓶(4)内置有多微孔吸附材料(3),入管(1)和出管(2)分别通入引流瓶(4)内,入管(1)和出管(2)与多微孔吸附材料(3)留有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其特征在于,多微孔吸 附材料(3)采用聚氨酯海绵、活性炭或多微孔硅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其特征在于,引流瓶(4) 是密闭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倒流的负压引流瓶,引流瓶内置有多微孔吸附材料,引流瓶密闭瓶塞上置入管和出管,入管和出管分别通入引流瓶内,入管和出管与多微孔吸附材料留有距离。出、入管均不与多微孔吸附材料接触。所述的多微孔吸附材料采用聚氨酯海绵、活性炭或多微孔硅胶。本实用新型质优价廉;内置固态、非颗粒状多微孔吸附材料,可吸附、固定引流液,在倾倒、颠簸状态下能有效防止引流液吸入治疗仪损坏设备。并且易于收集引流液,以便进一步试验分析使用。如引流液较多,多微孔材料吸附饱和,可更换多微孔材料,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A61M1/00GK201333251SQ20082022204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7日
发明者何佑成, 冯少清, 刘晓瑾, 许龙顺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