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双管的创面密闭敷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580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带双管的创面密闭敷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直接与人体创面相接触的一种带双 管的创面密闭敷料。
技术背景1992年,德国医学博士WimFleischmann首创将创面封闭与传统负压引 流结合促进创面愈合的方法,很快在欧美等地推广,通过FDA认证,并被命 名为VAC技术,它使创面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截至目前,国内仅有 几家大型医院开展,所需仪器和专用敷料均依赖进口,价格极为昂贵。目前 的VAC技术操作是首先伤口清创,然后临时将引流管插入海绵或用纱布敷料 包绕引流管,置于伤口表面,贴膜封闭,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操作不便而且 费时,封闭效果不稳定。并且仅有一根引流管,不能同时创面滴注药物治疗。 尤其是材料昂贵,不能满足为我国广大基层医疗服务的要求,制约了该技术 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带双管的创面 密闭敷料,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在各类型医院包括广大基层和农村 医疗单位普及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不粘纱布,在不粘纱布上设置聚氨酯海绵,聚氨酯海绵上设置硅胶膜,滴注管和引流管分别穿过硅胶膜,插入聚氨酯海绵内,留在 聚氨酯海绵内的滴注管和引流管上均设置侧孔。所述的聚氨酯海绵厚度为1.5-2.0cm,孔径为400-600|im。 引流管的端部四周有若干个侧孔,侧孔孔径为0.2~0.3cm,间隔2.0cm。 所述的硅胶膜上贴有医用贴膜。所述的聚氨酯海绵等材料参照我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 (GB/T 16886),采用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株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用昆明小 鼠、豚鼠、新西兰兔进行生物安全性评价。本实用新型质优而价廉;结构简单,硅胶膜与滴注管、引流管一体化, 出厂时滴注管、引流管已插入海绵,简化治疗操作,而且滴注管、引流管四 周均有侧孔,不担心侧孔方向变化,更加保证负压引流效果;3)滴注管可在 负压治疗的同时向创内给药,如引流管因故堵塞,滴注管亦可当引流管使用, 提高了敷料的利用率;创面易于封闭,使用时只需用医用贴膜封闭硅胶膜与 创周组织,效果好,不易漏气。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所示,不粘纱布5上设置聚氨酯海绵4,聚氨酯海绵4上设置 硅胶膜3,滴注管1和引流管2分别穿过硅胶膜3,插入聚氨酯海绵4内,留 在聚氨酯海绵4内的滴注管1和引流管2上均设置侧孔7,硅胶膜3与创周 皮肤间用医用贴膜6粘贴封闭。所述的聚氨酯海绵厚度1.5-2.0cm,孔径400-600pm。引流管的端部四周有8 10个侧孔,侧孔孔径0.2 0.3cm,间 隔2.0cm。使用时,首先创面清创,创底铺一层不粘纱布5;按创面剪裁聚氨酯海 绵4、硅胶膜3,可略超出创缘;聚氨酯海绵4、硅胶膜3移至创面,用医用 贴膜6粘贴硅胶膜3和创周皮肤进行封闭。引流管2连接负压引流瓶,调整 仪器负压值开始治疗(推荐-120mraHg)。拟向创面滴药时,滴注管1可与输液 器相连,滴注给药。如出现引流管2因故堵塞,可选用滴注管l当作引流管 使用,提高敷料利用率。
权利要求1、一种带双管的创面密闭敷料,包括不粘纱布(5),其特征在于,不粘纱布(5)上设置聚氨酯海绵(4),聚氨酯海绵(4)上设置硅胶膜(3),滴注管(1)和引流管(2)分别穿过硅胶膜(3),插入聚氨酯海绵(4)内,留在聚氨酯海绵(4)内的滴注管(1)和引流管(2)上均设置侧孔(7)。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双管的创面密闭敷料,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聚氨酯海绵(4)厚度为1.5-2.0cm,孔径为400-600p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双管的创面密闭敷料,其特征在于,引 流管(2)的端部四周有若干个侧孔(7),恻孔(7)孔径为0.2~0.3cm,间 隔2.0cm。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双管的创面密闭敷料,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硅胶膜(3)上贴有医用贴膜(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双管的创面密闭敷料,该敷料在不粘纱布上设置聚氨酯海绵,聚氨酯海绵上设置硅胶膜,滴注管和引流管分别穿过硅胶膜,插入聚氨酯海绵内,留在聚氨酯海绵内的滴注管和引流管上均设置侧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在各类型医院包括广大基层和农村医疗单位普及应用。
文档编号A61F13/02GK201333129SQ20082022204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27日
发明者何佑成, 冯少清, 刘晓瑾, 许龙顺 申请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