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及其浸渍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705482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及其浸渍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通过将壳聚糖混合物溶于弱酸溶液中,制得壳聚糖混合液,然后将商品化的藻酸盐敷料浸润在壳聚糖混合液中制得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本发明结合了壳聚糖和传统藻酸盐敷料的优势,在加强藻酸盐敷料原有的止血、吸湿保湿性能的同时,又具有抗菌性和促创面愈合等性能。产品对人体无明显毒性,原料丰富,制作成本低,可广泛应用于创面处理。
【专利说明】
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及其浸渍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用敷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及其浸渍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Winter(Winter G D.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z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 pig. [J] .Rev.ci§nc.agron, 1995,4(8):293-4)通过动物伤口对比试验提出了湿 润性伤口愈合理论,即伤口在湿润环境下愈合效果比在开放式的干燥环境下要好。这个理 论的产生带动了一批湿性敷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其中包括藻酸盐类敷料(赵琳,宋建星. 创面敷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9): 1724-6)。
[0003] 藻酸盐类敷料的原料是从褐色的海藻中提取的一种类似纤维素的藻蛋白酸,是一 种难溶性多糖。海藻酸纤维可由湿法纺丝制备,将海藻酸钠碱性浓溶液经过喷丝板挤出后 送入含钙离子的酸性凝固浴中,海藻酸钠与钙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即形成不溶于水的海藻 酸盐纤维。纤维经无纺技术制成藻酸盐类敷料,该敷料易折叠和敷贴,同时也是一个理想的 填充体。本品覆盖创面后与创面渗液接触,通过离子交换将不溶性藻酸盐变为可溶性藻酸 钠,同时释放钙离子,故具有止血功能(王清华,钟文菲,何盟.藻酸盐敷料的临床应用:与传 统材料特征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 :533-6),可用于术后创 口填塞,起到良好的止血引流作用。此外,藻酸盐类敷料吸收性能好,可吸收自身质量20倍 的渗液量(为纱布的5-7倍)(林晓华,黄宗海,俞金龙.海藻酸纤维的研究发展及生物医学应 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 12) :2218-24)。吸收液体后,该敷料膨胀成藻酸钠凝胶,在 创面上形成柔软、潮湿、类似凝胶的半固体物质(叶溱,陈炯.藻酸盐敷料在烧伤供皮区创面 的应用[J].浙江医学,2001,23(4) :248-9),使伤口同外界隔绝,这能形成一个密闭的无大 气氧环境,加速新生微血管增生,对维持湿润环境、提高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加快表皮细 胞移动、促进创面愈合有重要意义(Lee K Y,Mooney D J.Alginate:Propertie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12,37(I):106-26)〇由 于伤口处凝胶形成,这使得在去除敷料时不会与伤口发生粘连,防止摘除敷料过程中对伤 口造成二次创伤。
[0004]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研制出了首个海藻酸盐纤维伤口敷料(Sorbsan) (Gilchrist T1Martin A M.Wound treatment with Sorbsan-An Alginate fibre dressing!!J] .Biomaterials,1983,4(4) :317-20)。之后以海藻酸盐纤维为基本原料的敷料 不断进入市场。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海藻酸盐纤维敷料品牌有Sorbsan ,Kahostat, Me IgisorbPlus ,Algi SiteM和Seasorb等。但单纯海藻酸盐敷料促进伤口愈合能力有限(顾 其胜,王帅帅,王庆生,等.海藻酸盐敷料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4(2) :255-8)。商品化的功能型海藻酸盐敷料产品还比较单一,除了含银海藻酸敷料外, 目前没有看到其他有突破性的产品上市。而含银海藻酸敷料作为抗菌伤口敷料,为了实现 有效抗菌的目的,一般含银量都比较高。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含银敷料包括含银量9mg/ IOOcm的离子型敷料和104rag/100cm的金属型敷料两种。其含银量换算成占海藻酸盐纤维 质量比例为1 %~7 %。此类敷料均存在一定的细胞毒性(Rattanaruengsrikul V,Pimpha N,Supaphol P.Development of Gelatin Hydrogel Pads as Antibacterial Wound Dressings[J]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2009,9(10): 1004-15),且银成分除了抗菌之 外,无其他明显促进创面愈合的功能。兼具功能性和抗菌性的藻酸盐敷料正在成为目前研 究的热点。
[0005]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抗菌消炎、止血促愈等生理功 能,是优异的医用敷料及组织工程材料。但是,并非单一壳聚糖都具有以上作用,而是不同 分子量的壳聚糖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如高分子量的壳聚糖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低 分子量的壳聚糖有抗大肠杆菌和保湿的作用(杨虎,郑丽君,黄新建,等.壳聚糖护肤液促进 大鼠伤口愈合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2): 891 -3)。本研究小组将不同分子 量的壳聚糖混合后,加以其他辅料,制成壳聚糖混合液,以充分发挥壳聚糖的性能,已获得 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1100512896,授权公告日:2012.11.28)(谈伟强,杨虎.壳聚 糖护肤液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110051289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国 家发明专利,授权公告日:2012.11.28)。该混合液性质稳定,成膜性好,同时具有良好的抗 菌、保湿(张利云,丁仕力,陈璋,等.壳聚糖护肤液保湿和抗菌作用的研究[J].材料导报, 2013,27(2): 52-6)、抗衰老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杨虎,郑丽君,黄新建,等.壳聚糖护肤 液促进大鼠伤口愈合的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 (12): 891 -3)。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将一定量的壳 聚糖混合物溶于弱酸溶液中,制得壳聚糖混合液;然后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浸渍在壳聚糖 混合液中一定时间,制成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浸渍法)。
[0007] 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08] (1)制备壳聚糖混合液:取一定量的酸溶液,加入一定量的壳聚糖混合物,均匀混 合,制得质量浓度为10-20%的壳聚糖混合液。所用酸为醋酸、柠檬酸或山梨酸中的一种,酸 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所用的壳聚糖混合物由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壳聚糖均匀混合,重量 比范围为1:1;极端情况也可单独应用高分子量或低分子量壳聚糖。
[0009] 壳聚糖混合物由高分子量壳聚糖和低分子量壳聚糖组成,分子量大于10万道尔顿 的为高分子量壳聚糖,低于10万道尔顿的为低分子量壳聚糖。
[0010] (2)制备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浸入壳聚糖混合液一定时间(15 分钟-2小时),取出后干燥处理(冷冻冻干机干燥3-12小时或干燥箱烘干30分钟-1小时)。
[0011] (3)消毒处理:采用紫外光照30分钟。
[0012] 本发明结合壳聚糖和传统藻酸盐敷料的优势,制备出具有抗菌、保湿、止血和促进 创面愈合功能的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是一种新型医用敷料。具有以下优点:(一)无明显 细胞毒性:大量研究证实,壳聚糖是由葡萄糖胺以苷键连接成的多糖,可被伤口处中性粒细 胞分泌的溶菌酶、壳多糖酶等降解为低聚糖、氨基葡萄糖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从而被机体 组织和器官吸收,无细胞毒性,不溶血,不致敏,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以满足医药卫生及化妆 品原料的基本要求。1998年,Suzuki等利用成纤维细胞(L929)进行海藻酸的体外细胞毒性 实验,发现海藻酸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二)抗菌性: (1)所用壳聚糖混合物由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壳聚糖均匀混合,可以从不同机制上对细菌 起到抑制作用;(2)藻酸盐遇到含有钠离子的渗出液后,钠离子-钙离子发生交换,形成藻酸 钠凝胶,起到壳聚糖缓释效果;(3)壳聚糖的抗菌性随脱乙酰度的升高而增强,本实验所用 壳聚糖脱乙酰度达到90-95%,增加了壳聚糖的抗菌性能;(4)壳聚糖抗菌活性随着壳聚糖 浓度的增加而加强,本敷料采用15 %的壳聚糖混合液制作,壳聚糖浓度较高;(5)壳聚糖的 抗菌性与PH值成反比关系,本实验采用1 %弱酸溶液溶解壳聚糖,提供了低PH值的酸性环 境。(三)吸湿保湿性:壳聚糖被降解后,壳聚糖分子中的氢键作用被削弱,晶体结构受到破 坏,分子呈松散状态,有利于水分子的接近进而与其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如羟基和氨基形成 氢键,大大提高了吸湿和保湿性能,特别是低聚壳聚糖(分子量IOkD以下)具有优于甘油和 透明质酸的吸湿保湿功能,且在一定的分子量范围内,随着分子量的降低,保湿增湿性能逐 渐增强。当海藻酸盐敷料与含钠离子的伤口渗出液接触时,藻酸盐纤维通过离子交换被转 换成藻酸钠纤维而形成纤维状的胶体,后者可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倍的渗液量(为纱布 的5-7倍)。且藻酸钠纤维吸收液体后膨胀成藻酸钠凝胶,在创面上形成柔软、潮湿、类似凝 胶的半固体物质,在伤口表面形成湿润、适合伤口愈合的环境。(四)止血性:海藻酸盐敷料 与血液接触时,会和Na+发生离子置换产生部分海藻酸钠。此反应一方面打破了血液中的的 电离平衡而激活凝血因子的释放,另一方面海藻酸钠溶液具有粘滞性而阻止血液的流动。 且海藻酸盐遇水膨胀,吸收血液中的水分,使血液浓度和粘度增大,流速减慢,加速凝血。 (五)促进创伤组织再生:壳聚糖是巨噬细胞的趋化剂,巨噬细胞表面存在着细菌多糖的受 体,而壳聚糖作为细菌多糖的类似物,能刺激巨噬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在吞噬异物碎片和细 菌的同时,产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大量的生长因子,诱导成纤维细 胞增殖、迀移、细胞外基质沉淀,刺激内皮细胞形成新的血管,为组织修复提供氧气和必要 的营养物质。(六)易揭除性:海藻酸盐纤维与渗出液接触后,可形成柔软的水凝胶,防止摘 除纱布过程中对伤口造成二次创伤。(七)该敷料所需材料简单,无复杂的技术要求和高端 的设备需求,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浸渍法制备的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成品(含15%的壳聚糖)。
[0014] 图2为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大肠杆菌(b)的抑菌实验结果。
[0015] 图3为外用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后大鼠皮肤湿度增加百分比。
[0016] 图4为促进创面愈合实验研究中的大鼠创面模型。
[0017]图5为大鼠第3天(左)、7天(中)和14天(右)的创面愈合情况。
[0018] 图6为大鼠第3天、7天、14天创面面积统计。
[0019] 图7为大鼠第3天、7天、14天时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组和藻酸盐敷料组创面组织HE染 色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本发明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1] 实施例1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的制作
[0022]将7.5g高分子量壳聚糖(分子量为80万)、7.5g低分子量壳聚糖(分子量为3千)加 入85g弱酸性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制得15%的壳聚糖混合液;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浸入壳聚 糖溶液中1小时,取出敷料,在60 °C干燥箱里干燥30分钟,再紫外光照30分钟消毒,即得15 % 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图1)。
[0023]实施例2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的制作
[0024]将5.Og高分子量壳聚糖(分子量为80万)、5.Og低分子量壳聚糖(分子量为3千)加 入90g弱酸性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制得10%的壳聚糖混合液;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浸入壳聚 糖溶液中15分钟,取出敷料,在冷冻冻干机干燥12小时,再紫外光照30分钟消毒,即得10 % 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
[0025]实施例3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的制作
[0026]将10.0 g高分子量壳聚糖(分子量为80万)、10.0 g低分子量壳聚糖(分子量为3千) 加入80g弱酸性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制得20%的壳聚糖混合液;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浸入壳 聚糖溶液中2小时,取出敷料,在60°C干燥箱里干燥1小时,再紫外光照30分钟消毒,即得 20%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
[0027]实施例4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的制作
[0028]将15g高分子量壳聚糖(分子量为80万)加入85g弱酸性溶液中,搅拌均匀后制得 15 %的壳聚糖混合液;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浸入壳聚糖溶液中1小时,取出敷料,在冷冻冻 干机干燥3小时,再紫外光照30分钟消毒,即得15%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
[0029] 实施例5 CCK-8法检测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对细胞的增殖毒性
[0030] 原理:
[0031] Cell counting kit-8简称CCK-8试剂,利用CCK-8试剂检测细胞活性的方法通常 称为cck-8法,它是为克服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稳定性不佳、对于重复性实验结果容易出现 较大差异等不足而近年来新出现的细胞活性检测方法。基于WST-8,广泛应用于细胞增殖和 细胞毒性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WST-8与MTT类似,在电子耦合剂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被线粒 体内的脱氢酶还原生成高度水溶性的橙黄色的甲臜染料(formazan)。生成的甲臜物的数量 与活细胞的数量成正比,因此可利用这一特性直接进行细胞增殖和毒性分析。使用酶标仪 在450mM波长处测定OD值,反映活细胞数量。
[0032]实验方法:
[0033] 1)材料浸提液制备:根据《68/1'16886.5-2003/130 10993-5:1999医疗器械生物 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中的浸提液试验。将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藻酸盐敷 料分别制成Imm厚,Icm2的正方形片,加入IOml培养基置37°C恒温箱中浸提24小时即成材料 浸提液。
[0034] 2)细胞悬液制备:取对数生长期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中国科学院细胞 库),用DMEM细胞培养液离心稀释吹打成浓度为10 X 104/ml的单细胞悬液。
[0035] 3)96孔培养板接种:将配置好的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细胞悬液量 为IOOul,复孔5孔,孔板周围加 PBS IOOul,保持湿度。置37 °C、5 % CO2培养箱内培养。
[0036] 4)浸提液交换:24小时后,细胞已完全贴壁。弃去原培养基,取含体积分数10 %、 50%、100%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浸提液的DMEM高糖培养液(实验组)、含体积分数10%、 50 %、100 %藻酸盐敷料浸提液的DMEM高糖培养液(阴性对照组)、含体积分数10 %胎牛血清 的DMEM高糖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含5 %二甲基亚砜的DMEM高糖培养液(阳性对照组),每孔 I OOul,置于培养箱中继续培养24h。
[0037] 5)吸光度测定:取出96孔板,每孔加 CCK-8检测剂IOuL,置于⑶2培养箱孵育2h,选 择450nm波长在酶联免疫检测仪上测定每孔的吸光度值,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并记录结 果。
[0038] 6)根据公式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 :RGR =实验A值/ 空白对照组A值X 100%。然后根据RGR值按《GB/T 16175-1996。医用有机硅材料生物评价试 验方法》中细胞相对增殖率与细胞毒性的分级的关系评定材料的细胞毒性等级。RGR多 100 %,毒性0级;在75%-99%之间,毒性1级;在50 %-74%之间,毒性2级;在25 %-49 %之 间,毒性3级;在1 %-24%之间,毒性4级;0,毒性5级。细胞毒性评价在0、1级内可认为符合无 细胞毒性的标准。
[0039]实验结果:各敷料浸提液培养NIH3T3细胞24小时的吸光度值、相对增殖率及细胞 毒性检测结果参见表1。
[0040]表1.各敷料浸提液培养NIH3T3细胞24h的吸光度值、相对增殖率及细胞毒性检测 (n = 6)
[0042] 表1提示体积分数10%、50%、100%的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浸提液对细胞生长 无明显抑制作用,毒性均为〇级或1级,即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无明显细胞毒性。
[0043] 实施例6抑菌圈法检测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的抗菌性
[0044] 实验方法:
[0045] 1)敷料制作: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裁剪为直径为6_的圆形敷料若干,然后将其分 别浸入15 %壳聚糖溶液、1 %的弱酸溶液、青霉素注射液(160万U溶解于20ml生理盐水)、链 霉素注射液(100万U溶解于20ml生理盐水)1小时,60 °C干燥箱干燥30分钟,紫外光照30分钟 灭菌,分别制得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藻酸盐敷料、青霉素敷料、链霉素敷料。
[0046] 2)抑菌圈实验: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含菌数浊度为0.5mcf的菌悬液,用 医用棉签将细菌均匀涂在平板上,每种菌重复3块平皿。用无菌镊子将制得的圆形敷料贴在 含菌皿上,每皿贴3种不同敷料(分别为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藻酸盐敷料,以及青霉素敷 料或链霉素敷料),敷料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上操作均在超净台上进行,37°C培养24h后 测定敷料的抑菌圈直径。
[0047] 如果敷料有抑菌作用,则在敷料片贴敷区域周围会出现一个无菌生长的透明圈, 即抑菌圈。以抑菌圈的直径作为评定指标,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该敷料对此种供试菌的抑 制效果越好,反之则抑制效果越差。
[0048] 实验结果:各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参见图2,统计结果 参见表2。
[0049] 表2.各敷料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_,乙>D,n = 3)
[0051 ]注:敷料空白直径6mm,表中各个数据均为减去空白直径后的数值。
[005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结果(图2a):青霉素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 最大,平均达到36mm;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平均为12mm, 有一定抑菌作用;藻酸盐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抑菌圈出现,无抑菌作用。
[0053]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图2b):链霉素敷料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大,平均达 到35mm;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平均为5mm,有一定抑菌作用;藻 酸盐敷料对大肠杆菌无明显抑菌圈出现,无抑菌作用。
[0054]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显著的抗菌 作用。
[0055]实施例7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保湿性能的检测 [0056]实验方法:
[0057] 取SD大鼠6只(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室提供,体重200_250g,均为雄 性),背部脱毛后统一用温和清洁剂洗净,在恒定环境中静置30min,在大鼠左右背部各画1 个2cmX2cm方格。用数字皮肤水分检测仪检测受试部位,重复3次,得出其平均值作为大鼠 背部皮肤初始湿度值,记为A〇。将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藻酸盐敷料覆贴于相应的受试部 位,外包扎后211、611、1211、2411、4811、7211分别检测受试部位的湿度值,均重复检测3次,取平均 值,记为△"(11 = 2,6,12,24,48,72)。受试部位湿度增加百分比%?11=以1^())/^()(11 = 2,6,12, 24,48,72) X 100%。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p〈0.05有统 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0058]实验结果:外用敷料后大鼠皮肤水分增加值的检测结果参见表3,湿度增加百分比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参见图3。
[0059]表3.外用敷料后大鼠皮肤水分增加值(%,X土 SD,η = 6)
[0062] 表3和图3是各样品在2h、6h、12h、24h、48h的大鼠背部皮肤湿度增加的比例及皮肤 湿度增加比例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表3和图3中可以看出,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对大鼠 皮肤湿度增加的比例高于藻酸盐敷料。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在2h、6h、12h、24h、48h时,新型 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组湿度增加百分比高于藻酸盐敷料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〇.05)。所以 与传统藻酸盐敷料相比,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在使用2天及以内时具有更好的保湿性。
[0063] 实施例8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 [0064]实验方法:
[0065] 1)实验动物与分组:
[0066]清洁级大鼠16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重200-250g,雄性,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8只,A组大鼠左侧创面敷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右侧 创面敷藻酸盐敷料。B组大鼠右侧创面敷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左侧创面敷藻酸盐敷料。 [0067] 2)动物创伤模型的建立(图4):
[0068] 大鼠常规饲养3d后,于腹腔内注射2%戊巴比妥钠30-50ml/1000g,麻醉成功后背 部局部备皮。在大鼠背部正中线两侧设计对称的直径2cm圆形切口,消毒后沿切口线切除包 括肉膜在内的大鼠皮肤全层,形成开放创面,深达筋膜。
[0069] 3)给药方法:
[0070] 创伤模型建立后,即刻用生理盐水棉球行创面止血,在A组大鼠左侧创面敷新型壳 聚糖藻酸盐敷料,右侧创面敷藻酸盐敷料。B组大鼠右侧创面敷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左 侧创面敷藻酸盐敷料。敷料覆盖整个创面。外包扎后单笼饲养,每3天换药1次,直至愈合。
[0071] 4)评估创面愈合情况
[0072] (1)肉眼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0073] (2)创面面积计算:采用透明硫酸膜描记法,每组内随机选取2只大鼠,共4只。分别 于给药〇、3、7、14d后用半透明纸绘得创面图形,再将图形描至小方格纸上,测定小方格纸的 格数标示创面面积,并记录最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未愈合创面 面积)/原始创面面积X 100%。愈合时间:创面制作后,以创面愈合率大于或等于95%的天 数为创面愈合时间。记录造模后至创面愈合所需时间。
[0074] (3)创面组织学染色:于敷料贴敷后3、7、14d分别取4只大鼠(A组随机2只,B组随机 2只)处死取材。过未愈合创面中心取宽3mm修复组织,长度包括5mm正常皮肤组织,做HE染 色。显微镜下观察新生组织情况,包括新生血管及胶原纤维分布情况。
[0075] 5)统计学分析:用SPSS19.0统计软件行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P〈0.05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76] 实验结果:
[0077] 1)肉眼观察示:造模后3天,大鼠两侧伤口均有收缩,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侧收 缩较好,肉眼观察到创面面积缩小。造模后7天,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侧伤口收缩明显,收 缩程度明显大于藻酸盐侧。造模后14天,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侧创面面积明显小于藻酸 盐敷料侧。(图5)。
[0078] 2)创面面积计算(图6):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侧在3d、7d、14d时,创面面积均小 于藻酸盐敷料侧,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d时117 ± I Imm2Vs 178 ± 7mm2,P〈0.05; 7d时71 土 13mm2vs 136±5mm2,P〈0.05; 14d时24±4mm2vs 64±9mm2,P〈0.05)。两侧创面愈合时间,新 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侧为17 ± 1.80天,藻酸盐敷料侧为21 ± 1.45天,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所以,相比藻酸盐敷料,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有更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0079] 3)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3天可观察到组织修复,两侧创面均以白细胞浸润为主, 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侧(实验侧)有毛细血管芽及新生血管形成(图7d);而藻酸盐敷料侧 (对照侧)出现大量炎症细胞,少有内皮细胞(图7a)。术后7天,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侧(实 验侧)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初步形成毛细血管网,炎症细胞较前稀疏,成纤维细胞增多, 有胶原纤维形成(图7e);而藻酸盐敷料侧(对照侧)新生血管也有形成,数量较少,炎症细胞 较实验组密集,散在分布成纤维细胞,未见明显胶原纤维形成(图7b)。术后14天,新型壳聚 糖藻酸盐敷料侧(实验侧)毛细血管较多,毛细血管网结构正常,可见部分新生血管分化为 成熟血管,胶原纤维多且排列有序,基本平行于皮肤创面(图7f);藻酸盐敷料侧(对照侧)仍 以新生血管为主,量较前增多,未分化,成纤维细胞增殖紊乱,形态不规则,胶原纤维数量也 较少且排列不规则(图7c)。
[0080] 综上,肉眼观察、创面面积统计、组织学观察均提示:与藻酸盐敷料侧相比,新型壳 聚糖藻酸盐敷料侧(实验侧)创面愈合更快。即新型壳聚糖藻酸盐敷料相比于市面上的藻酸 盐敷料,有更好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主权项】
1. 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其特征在于,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制备壳聚糖混合液:取酸溶液,加入壳聚糖混合物,均匀混合,制得质量浓度为10-20%的壳聚糖混合液,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 ; (2) 制备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将商品化藻酸盐敷料浸入壳聚糖混合液15分钟-2小时,取 出后干燥处理,冷冻冻干机干燥3-12小时或干燥箱烘干30分钟-1小时,得壳聚糖藻酸盐敷 料; (3) 消毒处理:采用紫外光照30分钟。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用酸为醋酸、 柠檬酸或山梨酸中的一种。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用的壳聚糖 混合物由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壳聚糖均匀混合,重量比范围为1:1;极端情况也可单独应用 高分子量或低分子量壳聚糖。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壳聚糖藻酸盐敷料,其特征在于,分子量大于10万道尔顿 的为高分子量壳聚糖,低于10万道尔顿的为低分子量壳聚糖。
【文档编号】A61L15/44GK106075534SQ201610545807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7月7日
【发明人】谈伟强, 张利云, 王晓维, 方青青, 徐骥华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