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14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目前对于胆道良恶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在胆道病变梗阻部位 置入胆管塑料支架,以保证胆管系统通畅,确保各个器官的正常工作。目前,临床 上普遍使用的胆管塑料支架存在以下缺点 一、因胆管塑料支架上下两端口均为平 面,所以使得上下两端口的外边缘比较锋利,它置入胆管病变梗阻部位时,容易对 胆管及其它器官造成损伤;二、胆管塑料支架置入胆管病变梗阻部位后,主要依靠 其上下部连接的定位托将胆管塑料支架定位在胆管病变梗阻部位的两端,但是,由 于肠道及胆管的平滑肌收縮会引起肠道及胆管的生理蠕动,其容易导致胆管塑料支 架的上下位移,因胆管塑料支架上下两端口外边缘比较锋利,所以它在上下位移时 容易对十二指内壁及胆管内壁造成损伤。由此,如何能够防止胆管塑料支架在胆管 病变梗阻部位的上下位移,是目前临床上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它能够解决现有技 术存在的容易发生上下位移而导致损伤器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 它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外壁的上部连接开口向下的上定位托,引流管外壁的下部连 接开口向上的下定位托,引流管外壁上连接若干个圆弧形凸块,圆弧形凸块设置在 上定位托与下定位托之间。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完成引流管上端 连接上圆弧状凸环,引流管下端连接下圆弧状凸环。引流管外壁上连接至少一个弧 形凸环,弧形凸环设置在上定位托与下定位托之间。
本实用新型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因在引流管外壁上连接若干个圆弧形凸块,圆弧形凸块设置在上定位托与下定位托之间,所以它增加了与胆管病变梗阻部位内 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它能够抑制或减少本实用新型的上下位移;因在引流 管上端连接上圆弧状凸环,引流管下端连接下圆弧状凸环,所以它从根本上解决了 其上下两端容易损伤胆管及其它器官的问题;因在引流管外壁上连接至少一个弧形 凸环,弧形凸环设置在上定位托与下定位托之间,它进一步增加了与胆管病变梗阻 部位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并进一步抑制或减少本实用新型的上下位移。 本实用新型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它包括引流管l,引流管l外壁的上 部连接开口向下的上定位托2,引流管1外壁的下部连接开口向上的下定位托3,引 流管1外壁上连接若干个圆弧形凸块4,圆弧形凸块4设置在上定位托2与下定位托 3之间。引流管1上端连接上圆弧状凸环la,引流管1下端连接下圆弧状凸环lb。 引流管1外壁上连接至少一个弧形凸环5,弧形凸环5设置在上定位托2与下定位托 3之间。
制作时,按上述要求通过一次注塑即可。使用时,本实用新型通过内镜置入胆 管病变梗阻部位内,依靠其上下部分别连接的上定位托2和下定位托3定位在胆管 病变梗阻部位的两端,以此通过本实用新型使胆道系统畅通。当肠道及胆管的平滑 肌收縮引起肠道及胆管的生理蠕动时,引流管1外壁上连接的若干个圆弧形凸块4 及弧形凸环5所增加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则可抑制或减少本实用新型的上下位移。 引流管1上、下端分别连接的上圆弧状凸环la及下圆弧状凸环lb,从根本上解决了 本实用新型置入或位移时容易损伤胆管及其它器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不仅限于本实施例记载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其它实 施方式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1、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它包括引流管(1),引流管(1)外壁的上部连接开口向下的上定位托(2),引流管(1)外壁的下部连接开口向上的下定位托(3),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外壁上连接若干个圆弧形凸块(4),圆弧形凸块(4)设置在上定位托(2)与下定位托(3)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 上端连接上圆弧状凸环(la),引流管(1)下端连接下圆弧状凸环(lb)。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其特征在于引流管(1) 外壁上连接至少一个弧形凸环(5),弧形凸环(5)设置在上定位托(2)与下定位 托(3)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位移式胆道引流塑料支架,它包括引流管,引流管外壁的上部连接开口向下的上定位托,引流管外壁的下部连接开口向上的下定位托,引流管外壁上连接若干个圆弧形凸块,圆弧形凸块设置在上定位托与下定位托之间。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与胆管病变梗阻部位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并进一步抑制或减少本实用新型的上下位移。本实用新型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61F2/82GK201303994SQ20082022610
公开日2009年9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0日
发明者朱靖宇 申请人:朱靖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