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8224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 种滴丸剂,特别是涉及一种消炎滴丸。
背景技术
呼吸系统的炎症是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上常采用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抗感染药 物进行治疗,其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化学合成药物,特别是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炎症,致 病微生物易产生抗药性,同时,化学合成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消炎滴丸。本发明原料组分的用量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原料组分用量 为在下述各质量百分比的范围都具有较好的疗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30%-50%,大青叶20%-40%,柴 胡5% -15%,乌骨藤5% -15%,千里光5% -15% ;(2)将所述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65%-8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2-4次, 每次加入所述乙醇水溶液的重量为所述原料重量的5-8倍,每次提取2-5小时,合并提取 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0-80°C时相对密度为1. 05-1. 25,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 1-5 0.广0.6的比例,将所述细粉、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混 勻,加热熔融后,搅拌均勻,滴制成中药消炎滴丸;所述第一组份为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 醇4000、硬脂酸钠、甘油或水;所述第二组分为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氢化 油或植物油。步骤(1)优选的是按质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40%,大青叶30%, 柴胡10%,乌骨藤10%,千里光10%。本发明的中药消炎滴丸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能。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 体炎、咽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发明的滴丸中不含糖,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等禁糖人群可以放心服用。本发明 的生产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生产过程中粉尘少,对环境污染少,利于劳动保护。工序少,生 产周期短,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与同品种片剂相比, 在辅料、包装材料、生产工时上可使成本降低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
(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40%,大青叶30%,柴胡10%,乌骨 藤10%,千里光10% ;(2)将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75%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入乙 醇水溶液的重量为原料重量的7倍,每次提取3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5°C 时相对密度为1. 17,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 3 0.3的比例,将细粉、聚乙二醇6000和单硬脂酸甘油酯混 勻,加热熔融后,搅拌均勻,滴制成中药消炎滴丸。滴丸工艺条件见表1。
实施例2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30%,大青叶40%,柴胡15%,乌骨 藤5%,千里光10% ;(2)将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7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入乙 醇水溶液的重量为原料重量的6倍,每次提取4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80°C 时相对密度为1. 15,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 4 0.4的比例,将细粉、聚乙二醇6000和硬脂酸混勻,加热 熔融后,搅拌均勻,滴制成中药消炎滴丸。滴丸工艺条件见表1。实施例3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50%,大青叶20%,柴胡5%,乌骨藤 10%,千里光15% ;(2)将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65%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4次,每次加入乙 醇水溶液的重量为原料重量的8倍,每次提取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0°C 时相对密度为1. 05,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 2 0.2的比例,将细粉、聚乙二醇4000和虫蜡混勻,加热熔 融后,搅拌均勻,滴制成中药消炎滴丸。滴丸工艺条件见表1。实施例4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40%,大青叶25%,柴胡15%,乌骨 藤15%,千里光5% ;(2)将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8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加入乙 醇水溶液的重量为原料重量的5倍,每次提取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5°C 时相对密度为1. 25,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 1 0.6的比例,将细粉、水和蜂蜡混勻,加热熔融后,搅拌均 勻,滴制成中药消炎滴丸。滴丸工艺条件见表1。实施例5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40%,大青叶30%,柴胡15%,乌骨 藤5%,千里光10% ;(2)将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75%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入乙醇水溶液的重量为原料重量的6倍,每次提取3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5°C时相对密度为1. 15,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 5 0.1的比例,将细粉、甘油和植物油混勻,加热熔融后,搅 拌均勻,滴制成中药消炎滴丸。滴丸工艺条件见表1。实施例6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35%,大青叶35%,柴胡10%,乌骨 藤10%,千里光10% ;(2)将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7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加入乙 醇水溶液的重量为原料重量的7倍,每次提取4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3°C 时相对密度为1. 15,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 3 0.3的比例,将细粉、硬脂酸钠和氢化油混勻,加热熔融 后,搅拌均勻,滴制成中药消炎滴丸。滴丸工艺条件见表1。滴丸工艺条件表 1 实施例7质量标准性状本品为黄色至棕褐色滴丸,味甜、微苦。鉴别取本品0.25g,加75%乙醇9ml,超声使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lmg/ml和0. 3mg/ml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 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一聚 酰胺薄膜上,以36%醋酸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 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检查应符合滴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IK)。1、装量差异取本品10袋,分别称定每袋内容物的重量,每袋装量与标示装量相 比较,装量差异限度为士7%。
2、溶散时限30分钟。3、微生物限度细菌数每Ig不得过10000个;霉菌数和酵母菌数每Ig不得过 100个;大肠埃希菌不得检出;大肠菌群每Ig应小于100个。含量测定2、黄芩苷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附录VI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磷 酸(50 50 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4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苷对照品10mg,精密称定重量,置IOOml量瓶中,加甲醇 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勻,精密量取5ml,置IO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勻,即得(每 Iml含黄芩苷50ug)。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本品0.25g,精密称定重量,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 50ml,使其溶解,滤过,精密吸取续滤液3ml,置25ml量瓶中,加50 %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勻, 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 即得。本品每袋含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90mg。实施例8临床试验年龄在18-56岁42人,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8人;咽炎21人,急性扁桃 体炎3人。使用本发明的一种一种中药消炎滴丸,对42位患者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发明 药物能明显缓解炎症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有效人数为16人,有效率为88.9%,咽炎有效人 数为18人,有效率为85. 7 %,急性扁桃体炎有效人数3人,有效率为100 %。每次12g,每日 2次,服用疗程4-7天。
权利要求
一种中药消炎滴丸,其特征是用下述方法制成(1)按重量百分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30%-50%,大青叶20%-40%,柴胡5%-15%,乌骨藤5%-15%,千里光5%-15%;(2)将所述原料用体积百分浓度为65%-80%的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2-4次,每次加入所述乙醇水溶液的重量为所述原料重量的5-8倍,每次提取2-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至70-80℃时相对密度为1.05-1.25,喷雾干燥成细粉;(3)按重量比为1∶1-5∶0.1~0.6的比例,将所述细粉、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混匀,加热熔融后,搅拌均匀,滴制成一种中药消炎滴丸;所述第一组份为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硬脂酸钠、甘油或水;所述第二组分为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氢化油或植物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消炎滴丸,其特征是所述步骤(1)为按质量百分 比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40%,大青叶30%,柴胡10%,乌骨藤10%,千里光1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消炎滴丸,用下述方法制成(1)称取下述中药为原料黄芩,大青叶,柴胡,乌骨藤,千里光;(2)将原料用乙醇水溶液加热回流提取,滤过;滤液浓缩,喷雾干燥成细粉;(3)将细粉、第一组份和第二组份混匀,加热熔融后,搅拌均匀,滴制成一种中药消炎滴丸。本发明的中药消炎滴丸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能。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发明的滴丸中不含糖,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等禁糖人群可以放心服用。
文档编号A61P11/00GK101874828SQ20091031217
公开日2010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4日
发明者李叔达 申请人:天津中天制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