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47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插入到体腔内来使用的缝合器。更详细地说涉及使用在端部安装有 固定件(anchor)的缝合线来对形成于胃、肠等管腔器官的穿孔等进行缝合时所使用的缝
ο
背景技术
以往,出于对形成在胃、肠等管腔器官上的穿孔、裂伤等进行缝合的目的,已知使 用在两端安装有固定件的缝合线的缝合器(例如,参照国际公开2007-373 号公报)。在 该缝合器中,使缝合线两端的固定件在组织内或组织外卡定于穿孔周围的组织,通过拉紧 缝合线,将固定件所卡定的组织拉近,从而进行缝合。为了利用国际公开2007-373 号公报所述的缝合器可靠地进行缝合,需要在该 上述穿孔等的周围的相对的组织处,从缝合器前端可靠地每一次射出一个装填于缝合器前 端的固定件,使该固定件卡定于组织。因此,在国际公开2007-373 号公报所述的缝合器 中,设在固定件的表面的环状的槽与设在缝合器前端的针的内表面的突起卡合。并且,为如 下结构当射出了固定件时,槽与突起之间的卡合脱开而向用户传递该触感,从而用户能够 识别到射出了固定件这一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一种缝合器,其包括插入处置部,其在前端具有利用内视 镜来进行组织的缝合的缝合部;筒状的操作主体,其连接于上述插入处置部的基端;杆部, 其以沿着上述操作主体的轴线的方式被插入到上述操作主体的基端,进行从上述缝合部的 前端射出缝合线以及与上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相连接的多个端部构件的操作;推动器前端 部,其对应于上述杆部的操作而推压上述端部构件移动;以及引导机构,其在使上述推动器 前端部进行了直线移动后的位置,使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的直线移动停止,使得从上述缝合 部的前端射出一个上述端部构件,通过使上述杆部在周向上转动规定量,从而使另一个上 述端部构件处于能够射出的状态,重复上述直线移动和上述转动来进行引导,使得单个地 射出上述多个端部构件的各个端部构件,上述引导机构包括圆筒状构件,其配置在上述插 入处置部的基端侧,借助连结构件而连结于上述缝合部;卡合构件,其被固定在上述杆部的 前端,并且被插入到上述圆筒状构件中;一条引导槽,该引导槽在上述圆筒状构件和上述卡 合构件的任一方的周向的侧面具有多个纵槽和多个横槽,上述多个纵槽是绕轴线处于不同 角度的位置、并在轴线方向上延伸而形成的,沿着轴线使上述推动器前端部能够进退移动 地对上述推动器前端部进行引导,上述多个横槽是以在周向上将上述多个纵槽的各个端部 连接起来的方式延伸形成的,对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的进退移动进行限制;突出部,其被固定 在上述圆筒状构件和上述卡合构件的另一方上,与上述引导槽卡合;以及凸起部,其用于对 上述突出部沿着上述引导槽的移动进行限制。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一种缝合器,其包括插入处置部,其在前端具有利用内视镜来进行组织的缝合的缝合部;筒状的操作主体,其连接于上述插入处置部的基端;杆 部,其以沿着上述操作主体的轴线的方式被插入到上述操作主体的基端,进行从上述缝合 部的前端射出缝合线以及与上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相连接的多个端部构件的操作;推动器 前端部,其对应于上述杆部的操作而推压上述端部构件移动;以及引导机构,其在使上述推 动器前端部进行了直线移动后的位置,使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的直线移动停止,使得从上述 缝合部的前端射出一个上述端部构件,通过使上述杆部在周向上转动规定量,从而使另一 个上述端部构件处于能够射出的状态,重复上述直线移动和上述转动来进行引导,使得单 个地射出上述多个端部构件的各个端部构件,上述引导机构还具有旋转凸轮机构,该旋转 凸轮机构通过上述杆部向前端方向的推压移动,使上述杆部朝着前端每次旋转规定间隔后 停止。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图。图2是以局部剖来表示该缝合器的前端部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该缝合器所使用的缝合组件的图。图4是以局部剖来表示该缝合器的操作部的图。图5是以局部剖来表示该缝合器的操作部的图。图6是表示该缝合器的操作部的一部分的图。图7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操作部和插入处置部的图。图8是表示由该缝合器进行缝合的一个过程的图。图9是表示由该缝合器进行缝合的一个过程的图。图10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杆部的动作的图。图11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操作部的动作的图。图12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前端部的动作的图。图13是表示由该缝合器进行缝合的一个过程的图。图14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杆部的动作的图。图15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操作部的动作的图。图16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操作部的动作的图。图17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前端部的动作的图。图18是表示由该缝合器进行缝合的一个过程的图。图19是表示由该缝合器进行缝合的一个过程的图。图20是表示由该缝合器进行缝合的一个过程的图。图21是表示使用该缝合器时的操作部的动作的图。图22是表示由该缝合器进行缝合的一个过程的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缝合器的一部分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1 图6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缝合器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的图。缝合器1包括被插入到体内的细长的
5插入处置部2 ;被配置在插入处置部2的基端侧、用于操作各机构的操作部3。图2是以局部剖来表示插入处置部2的放大图。插入处置部2包括作为插入处 置部2的外筒的管状的外鞘8 ;针4,其在外鞘8中能够进退地配置在前端侧开口的内侧,在 前端侧安装有后述的缝合组件;从基端侧进退自如地插入到针4中的推动器(pusher)前端 部9 ;将推动器前端部9和操作部3连结起来的操作线5 ;前端螺旋鞘(coil sheath) 6A,其 被固定在针4的基端部,供推动器前端部9和操作线5贯穿;管7,其被固定在前端螺旋鞘 6A的基端侧,供操作线5贯穿;内螺旋鞘6,其比前端螺旋鞘6A更靠基端侧,插在管7和操 作线5之间,供操作线5贯穿。由针4、推动器前端部9、外鞘8的前端部构成使后述的缝合 组件卡合于组织来进行缝合的缝合部加。针4是由金属或其他材料形成的空心的构件,在上表面形成有槽4A。在针4的内 部收容有缝合组件的固定件(端部构件)。图3是表示收容在针4中的缝合组件103的图。缝合组件103包括缝合线104 ; 供缝合线104贯穿的限位件(stopper) 105 ;安装在缝合线104的两端的长度L 1的棒状的 第一固定件106以及长度L 1的棒状的第二固定件107。限位件105是以由金属、生物分解性树脂等的树脂等构成的板状的构件的长度方 向的左右的端部105A和105B彼此相对的方式折弯、端部105A和105B互相卡合而形成的。在限位件105的左右方向中央付近设有孔105C,在中点104A折弯的缝合线104被 配置成从与端部105A、105B相反的一侧的面贯穿到孔105C中,通过互相卡合的端部105A 和端部105B之间。后面对限位件105的使用时的动作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在针4的内部以在轴线方向上排列的状态收容缝合组件103的第一 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且使第一固定件106比第二固定件107更位于前端侧。连结 于各固定件106、107的缝合线104从槽4A露出到针4的外部。另外,在固定件106、107上分别设有卡合槽106A、107A。各卡合槽106A、107A分别 与突出到针4的内腔侧地设置的未图示的卡合突起相卡合,防止各固定件106、107的误射 出、以及针4的前端朝向垂直下方时的自然脱落等。推动器前端部9由金属或其他材料形成,其前端从针4的基端4B贯穿到针4中。 通过使操作线5沿轴线方向向针4的前端侧前进,由此,推动器前端部9也能够前进,从而 推压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而将其射出到针4的外部。另外,推动器前端部9 的外径大于操作线5的外径,推动器前端部9与操作线5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有抵接部10, 所述抵接部10是从操作线5的前端周缘部在径向上鼓出的台阶部。操作线5优选能够将由操作部3施加的推压力适当地传递到推动器前端部9上的 单线,但也能够使用对金属线材进行绞合而成的多线操作线、金属线材和/或多线操作线 被呈螺旋状卷绕而形成的螺旋操作线等。如图2进一步所示,内螺旋鞘6是金属线材、多线操作线被卷绕而形成为管状的螺 旋鞘,供操作线5在轴线方向上能够进退地贯穿。内螺旋鞘6的内径被设定得小于操作线5 的抵接部10的外径,推动器前端部9与操作线5之间的台阶的抵接部10与内螺旋鞘6的 前端抵接。即,在抵接部10与内螺旋鞘6的前端抵接的状态下,操作线5与内螺旋鞘6之 间的位置关系保持恒定。管7是由树脂或其他材料构成的具有挠性的管状的构件。作为管7的材料,优选向轴线方向的伸长率较小的树脂或其他材料。管7经由被安装在管7的前端的连结管7A 与前端螺旋鞘6A相连接。前端螺旋鞘6A形成为由金属或其他材料的弹性原料构成的螺旋 状。前端螺旋鞘6A还经由连接管11与针4的基端4B —体地连接。连结管7A的轴线方向的内径被设定得大于操作线5的抵接部10的外径,抵接部 10能够在连结管7A内沿着轴线方向自如地进退。另一方面,连结管7A的轴线方向的内径 被设定得小于内螺旋鞘6的外径,内螺旋鞘6被构成为无法进入到连结管7A内。另外,在连接管11的周向外表面设有贯穿于针4的内腔的通孔11A,缝合组件103 的缝合线104的被折弯的中点104A从通孔IlA插入到连接管11的内腔,卡挂在贯穿到内 部的推动器前端部9上。另外,推动器前端部9与通孔IlA之间的位置关系被维持在推动 器前端部9能够在包含连接管11的内径和缝合线104的直径在内而形成的空间内进退的 范围内。外鞘8为与内螺旋鞘6相同构造的螺旋鞘,供管7以及与管7 —体地连接的针4 在轴线方向上能够进退地贯穿。并且,如图2所示,能够在将管7拉到基端侧的状态下,将 针4和安装在针4上的缝合组件103整体收容在管7的内部空间中。图4和图5是以局部剖来表示操作部3的图。设在插入处置部2的基端侧的操作 部3包括固定有外鞘8的基端的操作主体12 ;相对于操作主体12而能够在操作主体12 的轴线方向上滑动地安装的滑动部13 ;以及插入到操作主体12的内部的前端操作部14。操作主体12由树脂或其他材料形成,具有大致筒状的侧壁构件15。在操作主体 12的前端利用粘结、铆接等方法固定有外鞘8的基端8A。在操作主体12的前端附近能够 与滑动部13抵接地配置有直径形成得大于操作主体12的直径的前端罩盖16。前端罩盖16用于防止滑动部13超出操作主体12的前端而向前端侧移动,并且, 滑动部13与前端罩盖16抵接的位置被定位成使针4从外鞘8突出时的最大位置。在操作主体12的基端设有环状的手指勾挂部12A,该手指勾挂部12A形成为从周 向外表面的一部分向径向外方凸出。滑动部13形成有从操作主体12的周向外表面向径向外方鼓出的一对环状的手指 勾挂环部13A。另外,滑动部13固定有大致筒状的连结构件25,该连结构件25被插入到操 作主体12中,固定有管7的基端侧开口的外周部,通过滑动部13沿着操作主体12的轴线 的直线移动,使得管7相对于外鞘8而相对地进行进退。从连结构件25的基端侧开口突出 有操作线5和内螺旋鞘6。前端操作部14包括引导机构23,其被收纳在操作主体12的内部,并且分别连接 有从插入处置部2的基端侧开口延伸的操作线5和内螺旋鞘6,对相对的进退动作进行控 制;杆部18,其被固定在引导机构23的基端侧,并且从操作主体12的基端侧开口在轴向上 突出。引导机构23包括插入有连结构件25的基端部并加以固定的圆筒状构件沈;以 及被插入到圆筒状构件沈中而固定于杆部18的前端的大致圆筒状的卡合构件27。图6是表示操作部3的内部的一部分的图。在卡合构件27上,在外表面上形成有 在周向和轴向上延伸的一条引导槽观。更详细而言,引导槽观是第一横槽U8A、第一纵槽 U8B、第二横槽U8C、第二纵槽U8D、第三横槽U8E、第三纵槽128F连续而成为一条槽,其 中,所述第一横槽128A是从周向外表面的一部分的位置28A延伸到位置^B,该位置28B
7是从卡合构件27的基端侧来看绕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了规定角度θ 1(在本实施方式 中,规定角度θ 1为45度,参照图10)后的位置,所述第一纵槽128Β是在位置28Β处相对 于第一横槽128Α向卡合构件27的基端方向折弯90度,延伸到向卡合构件27的轴线方向 基端侧延伸了长度Ll的终点的位置^C,所述第二横槽128C从位置28C延伸到位置^D, 该位置28D是从卡合构件27的基端侧来看绕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了规定角度θ 1后 的位置,所述第二纵槽128D是在位置28D处相对于第二横槽128C向卡合构件27的基端方 向折弯90度,延伸到向卡合构件27的轴线方向基端侧延伸了与长度Ll相同或长度Ll以 上的长度L2的终点的位置^Ε,所述第三横槽128Ε从位置28Ε延伸到位置^F,该位置28F 是从卡合构件27的基端侧来看绕轴线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了规定角度θ 1后的位置,所述 第三纵槽128F是在位置28F处相对于第三横槽128Ε向卡合构件27的前端方向折弯90度, 延伸到向卡合构件27的轴线方向前端侧延伸了与长度Ll和长度L2的和相等或该长度之 和以上的长度L3的终点的位置^G。还在第一横槽U8A、第二横槽128C和第三横槽128E的各横槽的内壁部的一部分 上,形成有以缩窄引导槽观的宽度的方式从引导槽观的内壁鼓出的凸起部129。另外,在卡合构件27的前端部形成有一对前端卡合部四,该前端卡合部四具有突 起部^A,该突起部29A从在前端外周在径向上正对的两处位置分别向轴向前端侧和径向 内方突出。并且,卡合构件27与连结构件25之间夹装有大致圆筒状的进退移动部32,该进 退移动部32形成有与卡合构件27抵接的抵接面30、以及前端卡合部四所卡合的被卡合部 31。被卡合部31包括凹部31A,其形成在从各个抵接面30绕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旋 转了规定角度θ 1后的位置上,能够同时插入前端卡合部四的各个前端;嵌合凹部31Β,其 在从凹部31Α绕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进一步旋转了规定角度θ 1后的位置上,与前端卡合 部四的各个突起部29Α嵌合。如图5所示,进退移动部32的前端部进退自如地插入到连结构件25中,并且在沿 着轴线的通孔33插入固定有内螺旋鞘6的基端侧开口的外周面。另外,贯穿到内螺旋鞘6 的内部的操作线5进退自如地贯穿支承在通孔33中,并从基端侧开口突出,经由加强管34 而固定于配置在基端侧的卡合构件27。另外,在圆筒状构件沈中形成有从外周面贯通到内周面的通孔36。在通孔36中 从径向外方向径向内方插入固定有销37,销37的前端部37Α插入到引导槽W中。并且,销 37的直径W小于引导槽观的宽度,销37的前端部37Α能够跨过凸起部1 而沿着引导槽 28进行进退。另外,如图5和图6所示,杆部18是插入到操作主体12的基端侧的大致圆柱状的 构件。杆部18具有多个凸条部18A和指示部18B,所述多个凸条部18A在基端侧在径向上 鼓出而沿着轴线地形成,所述指示部18B是从基端侧的外面的一部分进一步在径向上突出 而成的。指示部18B是用户钩挂手指的防滑部,并且作为用户用于识别杆部18和操作主体 12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标识。参照图7 图22对使用上述那样构成的缝合器1时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内视镜装置100插入到患者等的体内,使内视镜装置100的前端移动到穿 孔等的处置对象的组织附近。如图7所示,缝合器1被插入到内视镜装置100的钳子口 101中,在患者等的体内使前端从作业用通道102突出来使用。如图7所示,用户使滑动部13向前方滑动。于是,如图8所示,从外鞘8的前端露 出针4和安装于针4的缝合组件103。另外,当使滑动部13向前方滑动时,借助连结构件25固定的前端操作部14也向 前方移动,因此,管7以及针4与操作线6以及内螺旋鞘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化。如图9所示,用户在使针4突出后的状态下使缝合器1的前端靠近穿孔等的周围 的对象组织T,在一方的组织T 1刺入针4而使针4贯穿。针4贯穿组织Tl后,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基端侧来看,用户使杆部18相对于 操作主体12绕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规定角度Θ1。于是,销37从位置28A移动到位 置^B,销37与第一纵槽128B的内壁抵接,周向的旋转停止。通过该操作,卡合构件27相 对于操作主体12和圆筒状构件沈而相对地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规定角度θ 1。此时,销37 跨过凸起部1 而通过时的阻力传递给用户,并且杆部18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受到限制。 接着,用户将杆部18向操作主体12压入。于是,销37被引导到第一纵槽128B中,移动到 位置^C。此时,卡合构件27相对于圆筒状构件沈而相对地向前端侧移动长度Li,卡合构 件27的前端卡合部四与进退移动部32的抵接面30抵接,将进退移动部32向前端侧推压 移动。在进退移动部32与内螺旋鞘6的基端侧抵接,因此,内螺旋鞘6也被推压移动长度 Li,在插入处置部2的前端,内螺旋鞘6的前端对推动器前端部9的基端侧的抵接部10进 行推压而使其移动。于是,如图12所示,配置在推动器前端部9的前端侧的第一固定件106 和第二固定件107被推压移动长度Li,从针4的前端放出第一固定件106,并且第二固定件 107的卡合槽107A与收容第一固定件106的位置的卡合突起相卡合。如图13所示,在放出第一固定件106后的状态下,用户从组织Tl拔出针4。此时, 第一固定件106被卡定于组织Tl。接着,将针4刺入到隔着穿孔等而与组织Tl相对的组织 T2而使针4贯穿。如图14所示,使针4贯穿组织T2后,用户使杆部18进一步逆时针旋转。于是,如 图15所示,销37被引导槽28引导,从位置^C向位置28D移动。此时,从基端部来看,卡 合构件27的前端部的前端卡合部四也绕轴线在周向上旋转规定角度θ 1,前端卡合部四 从进退移动部32的抵接面30向被卡合部31的凹部31Α移动。接着,用户进一步将杆部 18压入操作主体12。于是,如图16所示,卡合构件27向前端侧移动长度L2,直到销37和 引导槽观的第三横槽128Β的内壁部相接触为止,使前端卡合部四插入到凹部31Α中。此 时,不会因卡合构件27的进退移动而推压进退移动部32移动,因此,在插入处置部2的前 端,内螺旋鞘6与管7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变化。另一方面,在卡合构件27的前端部经 由加强管34而连接有操作线5,因此,在插入处置部2的前端,如图17所示那样推压推动器 前端部9移动。推动器前端部9的前端推压第二固定件107的基端侧。结果,从针4推出 第二固定件107。在射出第二固定件107后,如图18所示,用户从组织Τ2拔出针4,使第二 固定件107卡定于组织T 2。在该状态下,用户如图19所示那样将滑动部13拉至操作主体12的基端侧,将管7 和针4收容到外鞘8内。此时,前端操作部14也与滑动部13 —同后退,因此,操作线5和 推动器前端部9相对于针4的相对位置不变化。于是,如图20所示,绕挂于推动器前端部9的缝合组件103的缝合线104也收容
9到外鞘8内,限位件105和外鞘8的前端抵接。当用户进一步使滑动部13后退时,限位件 105和内螺旋鞘6保持抵接的状态,仅缝合线104被收容到内螺旋鞘6内,限位件105与各 固定件106、107之间的距离变短。各固定件106、107分别卡定于组织Tl和T2,所以随着限位件105和各固定件106、 107接近,组织T1、T2与各固定件106、107 —同被拉至缝合器一例而贴紧。这样,进行对象 组织T的缝合。此时,当缝合线104被收容到外鞘8内时,限位件105的端部105Α和端部105Β之 间的卡合松开,缝合线104能够相对于限位件105相对地移动,但相反,即使缝合线104要 向各固定件106、107侧移动,因作用于缝合线104的力,端部105Α和端部105Β更牢固地卡 合,因此无法向该上述方向移动。即,限位件105仅向各固定件106、107侧移动,不向固定 件106、107侧的相反侧移动,所以,不会使对象组织T的缝合松开或解除。缝合结束后,如图21所示,从基端侧来看,用户使杆部18绕轴线在逆时针方向上 再次旋转规定角度Θ1。于是,销37从引导槽观的位置28Β相对移动到位置观?,在位置 28F处与第三纵槽128F的内壁部抵接,卡合构件27和圆筒状构件沈成为相对地进一步旋 转了规定角度θ 1后的位置关系。此时,卡合构件27的前端的前端卡合部四也旋转规定 角度Θ1,前端卡合部四的突起部29Α与相邻于凹部31Α的缝合凹部31Β嵌合。在该状态 下,用户向操作主体12的基端方向拉拽杆部18。于是,销37从引导槽观的位置28F移动 长度L3(参照图6),直到在位置28G处与第三纵槽128F的内壁部抵接。并且,向基端侧拉 拽杆部18的力经由突起部29A也被传递到嵌合凹部31B,并且,也被传递到固定于卡合构件 27的操作线5和推动器前端部9,操作线5以及推动器前端部9和内螺旋鞘6被同时向基 端侧拉拽。如图22所示,当推动器前端部9的前端比连接管11更向后方移动时,缝合线104 从推动器前端部9脱落,缝合组件103从缝合器1分离。这样,一系列的处置结束。在现有的缝合器中,例示了避免各个固定件被同时放出而每次放出一个固定件的 机构,但存在推压推动器前端部9的力较强时多个固定件被同时放出的情况,并且为了放 出第二固定件而设置了专用的机构,为此用户需要更换操作部,所以存在操作较复杂、会诱 发误动作等应解决的课题。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1,用于从针4放出第一固定件106的操作是通过保持操 作主体12而在轴向上推动滑动部13来进行的,在放出了第一固定件106之后,放出第二固 定件107也同样地通过保持操作主体12而在轴向上推动滑动部13来进行。并且,在放出 第一固定件106的动作和放出第二固定件107的动作之间,夹着使杆部18在周向上旋转的 操作,从而能够可靠地每次放出一个固定件,并且,不要求用户从保持操作主体12和杆部 18的姿势进行更换动作。因此,通过交替进行使杆部18在周向上旋转的动作和使杆部18 在轴向上直线移动的动作这样的简单的动作来完成缝合处置,所以能够减少误操作。另外,推动器前端部9的前端部的长度比从针4的前端到通孔IlA的长度长,由 此,缝合线104不会接触到形成有抵接部10的台阶部分,向基端侧拉拽了操作线5时,能避 免缝合线104被上述台阶部分向基端侧拉入所导致的缝合线104从推动器前端部9脱离这 样的不良情况。接着,参照图2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41与上述的缝合器1的不同点在于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机构23而引导机构为旋转凸轮机 构42。另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 复的说明。图23是表示缝合器41的一部分结构的放大图。缝合器41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 引导机构23而包括旋转凸轮机构42,该旋转凸轮机构42在前端部连接有内螺旋鞘6和内 螺旋鞘6的各个基端部,并且在基端部固定有杆部18。旋转凸轮机构42包括螺旋弹簧43,其借助连结构件25而固定于滑动部13,在内 部贯穿有内螺旋鞘6 ;大致圆筒状的支承构件44,其被固定在螺旋弹簧43的基端,供内螺旋 鞘6贯穿;进退移动部52,其相对于支承构件44而相对地在周向上旋转自如地与支承构件 44连结,进退移动部52与内螺旋鞘6的基端侧开口端部抵接,并且供从内螺旋鞘6的基端 侧开口突出的操作线5贯穿;圆筒状构件46,其在进退移动部52的轴线方向上同轴地配置 于基端侧,卡定于操作主体12 ;卡合构件47,其以与进退移动部52的基端侧的端部抵接的 方式进退自如地插入到圆筒状构件46。在卡合构件47的基端侧固定有杆部18。圆筒状构件46形成有多个倾斜凸轮部46A,该倾斜凸轮部46A以在前端外缘部沿 着周向朝着轴向前端侧的方式突出,突出端的面形状呈以轴线为中心的螺旋状地倾斜。另 外,在周向外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将圆筒状构件46和操作主体12卡脱自如地卡定的未图 示的卡定机构。并且,在倾斜凸轮部46A的基端侧的侧壁部上形成有用于与进退移动部52 相嵌合的未图示的嵌合凹部。卡合构件47进退自如地插入到圆筒状构件46的内部,在卡合构件47的前端部在 周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突出的形状、大小相同的倾斜凸轮部47A。倾斜凸轮部47A 的突出端的面形状呈与倾斜凸轮部46A相同的螺旋状地倾斜。进退移动部52以在圆筒状构件46和卡合构件47的前端侧与倾斜凸轮部46A和 倾斜凸轮部47A抵接的方式形成有向轴向基端侧延伸的倾斜凸轮部50。另外,从基端侧观 察进退移动部52,在倾斜凸轮部50的周向两端部形成有倾斜凸轮部46A所卡合的被卡合部 51。并且,在倾斜凸轮部50的基端侧的侧壁部形成有在周向上突出、与圆筒状构件46的嵌 合凹部嵌合的突起部50A。参照图23对使用上述那样构成的缝合器41时的动作进行说明。用户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针4贯穿组织Tl。接着,将杆部18压入操作主体 12。于是,固定于杆部18的卡合构件47相对于操作主体12向前端侧相对移动,卡合构件 47的前端的倾斜凸轮部47A与插入到倾斜凸轮部46A之间的倾斜凸轮部50抵接,被引导到 倾斜凸轮部46A的相对的壁部,同时向轴线方向前端侧推压移动。另外,倾斜凸轮部50通 过螺旋弹簧43而对基端侧施力,因此,从基端侧来看,在被倾斜凸轮部47A推压的倾斜凸轮 部50上,在周向上产生向顺时针方向的推压力,被推压到倾斜凸轮部46A的壁部。此时,进退移动部52的前端与内螺旋鞘6连结,因此,内螺旋鞘6相对于管7而向 前端侧相对移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放出第一固定件106。当倾斜凸轮部50被推压直到超过倾斜凸轮部46A的前端时,倾斜凸轮部46A的侧 壁部对倾斜凸轮部50的支承被解除,因此,倾斜凸轮部50沿着倾斜凸轮部47A的倾斜,绕 轴线进行转动,旋转到倾斜凸轮46B(该构成要素位于缝合部的背面侧,因此图23中无法图
11示)处后被卡定。此时,伴随着进退移动部52的旋转的触感被传递给用户,用户从而了解 到成为第一固定件106能够放出的状态这一情况。接着,用户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针 4贯穿组织T2。用户在使针4贯穿了组织T2的状态下再次将杆部18压入到操作主体12。于是, 卡合构件47被从基端侧插入到进退移动部52的被卡合部51中。此时,进退移动部52不 向轴线方向进退移动,但在卡合构件47的前端侧沿着轴线配置的操作线5被卡合构件47 推压移动,其结果,操作线5相对于进退移动部52而向前端侧相对移动。于是,与第一实施 方式同样地,推动器前端部9被操作线5推压移动,放出第二固定件107。接着,通过用户向 操作主体12压入杆部18,从而使卡合构件47进一步向前端侧移动。于是,卡合构件47的 倾斜凸轮部47A推压进退移动部52的倾斜凸轮部50移动。当解除倾斜凸轮部50与倾斜 凸轮部47A之间的卡合时,进退移动部52绕轴线进行旋转动作。此时,嵌合凹部46D (该构 成要素位于缝合部的背面侧,因此在图23中无法图示)和突起部50A相嵌合,圆筒状构件 46和进退移动部52相连结,从而同步进退。接着,用户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相对于操作主体12而向基端侧拉近滑动部13, 向外鞘8的内部拉入针4,由此进行对象组织T的缝合。并且,用户向操作主体12的基端侧 拉出杆部18,由此将圆筒状构件46连同进退移动部52 —起拉出,相对于针4而向基端侧拉 拽内螺旋鞘6和操作线5。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当相对于针4而向基端侧拉拽推动 器前端部9、操作线5的前端比连接管11更向后方移动时,缝合线104从操作线5脱离,缝 合组件103从缝合器1分离。这样,一系列的处置结束。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器41,通过将推动器前端部9的向针4的前端侧的推压移 动多阶段地分成进退移动部52的推压移动和操作线5的基端部的推压移动地构成,从而避 免在一次操作中放出多个固定件的误动作,并且,通过采用旋转凸轮机构42,用户仅通过推 动杆部18,就能在放出了第一固定件106之后,容易地使第二固定件107来到能够放出的位 置,因此,能克服依次放出多个固定件时的操作的复杂程度。以上,说明了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 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添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针贯穿组织之后射出固定件而卡定于组 织的例子,但可以取而代之,使针的前端停止在组织内部,向组织内射入固定件而使之与周 围的组织相卡定。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107这两 个固定件进行缝合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适当添加引导槽观或旋转凸轮机构42 这样的结构,以便依次放出三个以上固定件。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由缝合线104将第一固定件106和第二固定件 107连结起来的结构的缝合组件103,但即使在各个固定件连结不同的缝合线,这些缝合线 都与限位件105卡合,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本发明并不被上述的说明限定,而仅被附带的权利要求书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缝合器,其包括插入处置部,其在前端具有利用内视镜来进行组织的缝合的缝合部; 筒状的操作主体,其连接于上述插入处置部的基端;杆部,其以沿着上述操作主体的轴线的方式被插入到上述操作主体的基端,进行从上 述缝合部的前端射出缝合线以及与上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连接的多个端部构件的操作; 推动器前端部,其对应于上述杆部的操作而推压上述端部构件移动;以及 引导机构,其在使上述推动器前端部进行了直线移动后的位置,使上述推动器前端部 的直线移动停止,使得从上述缝合部的前端射出一个上述端部构件,通过使上述杆部在周 向上转动规定量,从而使另一个上述端部构件处于能够射出的状态,重复上述直线移动和 上述转动来进行引导,使得单个地射出上述多个端部构件的各个端部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上述引导机构包括圆筒状构件,其被配置在上述插入处置部的基端侧,借助连结构件而连结于上述缝合部;卡合构件,其被固定在上述杆部的前端,并且被插入到上述圆筒状构件中; 一条引导槽,该引导槽在上述圆筒状构件和上述卡合构件中的任一方的周向的侧面具 有多个纵槽和多个横槽,上述多个纵槽是绕轴线处于不同角度的位置、并在轴线方向上延 伸而形成的,沿着轴线对上述推动器前端部进行引导,使上述推动器前端部能够进退移动, 上述多个横槽是以在周向上将上述多个纵槽的各个端部连接起来的方式延伸而形成的,对 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的进退移动进行限制;以及突出部,其被固定在上述圆筒状构件和上述卡合构件的另一方上,用于与上述引导槽 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该缝合器还包括前端卡合部,其从上述卡合构件的前端外周部向轴向前端侧和径向内方突出; 进退移动部,其具有上述前端卡合部的前端所抵接的抵接部,并且具有上述杆部相对 于上述圆筒状构件在周向上进行相对旋转时上述前端卡合构件所卡合的被卡合部,其进退 自如地被配置在上述圆筒状构件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器,其中, 上述插入处置部包括操作线,其一端连接于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的基端,另一端连接于上述杆部,该操作线的 直径比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的外径细;圆筒状的针,其具有在周向外表面形成有通孔的基端部和锐利的前端部,并且,供上述 推动器前端部的前端插入;以及挠性管,其分别与上述针的基端部和上述引导机构相连接,供上述操作线贯穿, 上述缝合线经由上述通孔而绕挂在上述推动器前端部,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的上述缝合 线所绕挂区域的外径是相同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合器,其中,在上述管的前端部具有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前端螺旋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合器,其中,在上述管与上述操作线之间还包括沿着上述操作线的轴线配置的内螺旋鞘,上述内螺 旋鞘的基端侧被固定在上述进退移动部,并且,上述内螺旋鞘的前端侧与在上述推动器前 端部和比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细的上述操作线之间的连接部产生的与轴线垂直的面抵接,推 压上述推动器前端部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器,其中,上述引导机构还具有旋转凸轮机构,该旋转凸轮机构通过上述杆部向前端的推压移 动,使上述杆部向周向一方每次旋转规定间隔后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合器,其中,在上述引导槽中设有对上述突出部沿着上述引导槽的移动进行限制的凸起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器,其包括插入处置部,其在前端具有利用内视镜来进行组织的缝合的缝合部;筒状的操作主体,其连接于上述插入处置部的基端;杆部,其以沿着上述操作主体的轴线的方式被插入到上述操作主体的基端,进行从上述缝合部的前端射出缝合线以及与上述缝合线的至少一端连接的多个端部构件的操作;推动器前端部,其对应于上述杆部的操作而推压上述端部构件移动;以及引导机构,其进行引导,使得单个地射出上述多个端部构件的各个端部构件,最后,能够分离所述端部构件。
文档编号A61B17/94GK102138813SQ20101010607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林宪介, 盐野润二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