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50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属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吸痰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当出现痰液量大、粘稠等紧急情况,吸痰不及时易导 致患者窒息,甚至死亡。带有负压源的常规吸痰步骤是将贮痰瓶(8)接通负压源连接管 (7),吸痰管路(1) 一端通过中间连接管(9)连接贮痰瓶(8),另一端插入病人气管,痰液分 次间歇性地吸入贮痰瓶(8)中并混为一体。此常规有如下缺陷1.由于病人痰液每次均直 接混入痰桶中,无法在操作过程中对痰液性状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2.若要对痰液进行留 样培养,还需更换带留样瓶的吸痰管路,导致整个吸痰过程复杂化;3.由于痰液在吸引时 可能从负压控制开关(6)处溢出,操作者需带无菌手套防护,每次吸痰均需一定时间更换 手套,而当患者急救中遇到痰液突然涌出的情况,极易延误治疗时机,导致患者病情恶化; 4.吸痰完毕后贮痰瓶(8)需清洗消毒;5.贮痰瓶(8)内微生物易繁殖,有随气流移动污染 负压源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吸痰产品一次性使用的医学原则、方 便观察每一次吸出的痰液性状、简化操作程序、降低负压源污染风险。将柔软小巧的贮痰袋C3)置于壳体内,代替硬质庞大的贮痰瓶(8);贮痰袋 (3)至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与负压通路( 相连构成第一路负压;过渡连接部 件O)与吸痰管路(1)连通的贮痰袋(3)内的空间亦与负压通路(5)相连构成第二路负 压;第一路负压启动可使柔软的贮痰袋C3)充分膨胀,内部容积增大;第二路负压启动可使 痰液流经吸痰管路(1)进入贮痰袋(3)中,透明度高的壳体(4)及贮痰袋C3)利于对痰液 颜色、粘稠度等性状进行及时准确地观察;过渡连接部件O)内部的负压通路-贮痰袋通 路0-5)内置有海绵、纱布、聚丙烯膜等通气的过滤材料0-7),痰液接触到过滤材料后气 流阻塞,痰液只能局限于贮痰袋(3)内无法流出,可省却无菌手套的使用环节,同时大大降 低了负压源被痰液污染的风险;贮痰袋C3)与过渡连接部件( 设为活接结构,拔出后可将 贮痰袋C3)内痰液直接送检化验;吸痰管路(1)、过渡连接部件O)、贮痰袋C3)为一次性使 用,无需借助贮痰瓶(8),省却了清洗贮痰瓶(8)的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具体包括吸痰管路(1)、过渡连接部件O)、贮痰袋(3)、壳 体(4)及负压通路(5),贮痰袋C3)通过过渡连接部件( 与吸痰管路(1)及负压通路(5) 相连,贮痰袋⑶置于壳体⑷内部,贮痰袋⑶至壳体⑷内壁之间的间隙与负压 通路( 相连。过渡连接部件( 为含内部通路的结构,包括三个连接部位,吸痰管路连接 部0-1)、贮痰袋C3)连接部0-2)、负压通路( 连接部0-3);过渡连接部件O)的内部 通路为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0-4)、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 ,吸痰管路-贮痰袋通 路(2-4)进入贮痰袋(3)内的部分(2-6)长度大于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 进入贮痰
3袋的部分;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0-5)内置有过滤材料0-7)。贮痰袋C3)为具有开口 端且内部中空的柔软薄膜袋状结构,贮痰袋(3)开口端通过连接卡套(3-1)与过渡连接部 件( 上的贮痰袋C3)连接部(2- 相连或直接与过渡连接部件( 贮痰袋C3)连接部 (2-2)相连。壳体(4)为具有一定壁厚的中空结构,一体式或分体式,内部腔隙直接与负压 通路( 相连或通过接口(4- 与负压通路( 相连。负压通路( 为中空管路,包括壳 体内部腔隙连接端(5-1)、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 连接端(5-2)、负压源连接端 (5-3)。过渡连接部件( 或负压通路( 上有负压控制开关(6)。


图1为常规吸痰装置示意2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3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壳体、负压通路结构示意4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5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的使用示意中1.吸痰管路、2.过渡连接部件、3.贮痰袋、4.壳体、5.负压通路、6.负压控 制开关、7.负压源连接管、8.贮痰瓶、9.中间连接管、10.弹起按钮、2-1.过渡连接部件吸痰 管路连接部、2-2.过渡连接部件贮痰袋连接部、2-3.过渡连接部件负压通路连接部、2-4. 过渡连接部件内部的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2-5.过渡连接部件内部的负压通路-贮痰袋 通路、2-6.过渡连接部件内部的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进入贮痰袋内的部分、2-7.过渡连 接部件内部的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内设置的过滤材料、3-1.贮痰袋开口端的连接卡套、 4-1.贮痰袋至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4-2.壳体内部腔隙与负压通路相连的接口、4-3.容纳 过渡连接部件( 的凹窝、4-4.容纳贮痰袋C3)的凹窝、4-5.密封条、5-1.壳体内部腔隙连 接端、5-2.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连接端、5-3.负压源连接端,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方向。
具体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2所示,吸痰管路(1)由医用聚氯乙烯通过挤出工艺成型,内孔直径4毫米, 外径6毫米,长度500毫米;过渡连接部件( 采用较硬质医用聚氯乙烯通过注塑成型为 T型外观,吸痰管路连接部与吸痰管路(1)粘为一体,内部的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 (2-4)进入贮痰袋(3)内的部分(2-6)长度30毫米;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0-5)内置有 海绵块(2-7),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进入贮痰袋的部分长度5毫米;贮痰袋( 为具有开 口端且内部中空的柔软薄膜袋状结构,由厚度35微米的透明聚氯乙烯或聚丙烯薄膜制成, 贮痰袋C3)开口端通过连接卡套(3-1)与过渡连接部件( 上的贮痰袋C3)连接部(2-2) 相连;壳体(4)为一侧开口的壁厚2毫米的中空一体式结构,由透明的聚苯乙烯通过吹塑工 艺成型,内部腔隙通过接口(4- 与负压通路( 相连;负压通路( 采用有一定强度的聚 氯乙烯管路一体成型或分段粘接制成,也可由硬质塑料制成三通再连接各段管路,负压通 路( 上连有负压控制开关(6),负压控制开关(6)通过负压源连接管(7)接通负压;壳体0)、负压通路(5)连接后可多次使用,也可作为一次性使用;吸痰管路(1)、 过渡连接部件O)、贮痰袋C3)连为一体,可单独灭菌包装作为一次性使用;贮痰袋(3)可从过渡连接部件( 上拔出方便送检痰液;使用时先将贮痰袋C3)通过壳体(4)开口放入 壳体(4)内,连接卡套(3-1)将壳体(4)开口密封,壳体(4)内被分割形成两个空间及间隙 贮痰袋⑶内的空间、贮痰袋⑶至壳体⑷内壁之间的间隙;过渡连接部件⑵与 负压通路(5)相连后开启负压,气流线路如附图箭头所示,由于贮痰袋(3)内的空间及贮痰 袋(3)至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分别产生负压,使贮痰袋(3)充分膨胀的同时痰 液不断被吸入贮痰袋(3)内;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0-5)内置的海绵块不仅可阻止痰液 进入负压通路(5)也可阻止灰尘及微生物从负压通路(5)逆流至贮痰袋(3)内;一次吸痰 完毕,关闭负压,提拉过渡连接部件( 将贮痰袋C3)从壳体内取出,更换新产品后可 继续吸痰。为提高壳体⑷内空间的利用率,贮痰袋(3)外形尽可能与壳体⑷内部空间相 适形。由于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0-5)内置的海绵块的阻痰作用,整个吸痰过程中痰 液不会涌出贮痰袋(3)外,操作者可省却佩戴手套等环节,也不必连接贮痰瓶(8),显著减 轻了护理负担。实施例2如图3、4、5所示,壳体(4)为分体式设计,由近乎对称的两部分组成,形状便于握 持,应用透明的材质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注塑成型,壳体(4)至少一部分具有容纳过渡 连接部件O)的凹窝G-3)、容纳贮痰袋(3)的凹窝0-4),也可壳体(4)两部分均设凹陷, 对合而成腔隙;负压通路(5)可纳于壳体内或通过在两部分壳体上制作的凹陷密闭对 合形成;通过对合形成的内部腔隙或通路,为加强密封效果,对合部分边缘可添加或嵌入密 封条(4- 等;壳体(4)两部分连接处可设置合页以确保开合过程中的稳定性;壳体上可 设置与贮痰袋(3)膨胀后容积对应的刻度线,以利判断每次痰量的多少;负压控制开关(6) 可设置在壳体(4)上,用手握持壳体(4)时,拇指可直接操作,负压控制开关(6)选用可精 确调节负压的结构,根据痰液粘稠情况随时调节负压吸引力的大小,避免出现痰液粘稠时 负压太小吸不出、痰液稀薄时负压太大伤粘膜的现象。使用时将壳体(4)左右两部分打开,放入过渡连接部件( 及贮痰袋(3)于相对 应凹窝内,闭合壳体(4)即完成了与负压通路(5)的连接及各腔隙空间的分置,操作负压控 制开关(6)即可吸痰;一次吸痰结束后打开壳体(4)取出过渡连接部件(2)及贮痰袋(3), 放入另一套产品继续使用;为便于壳体(4)两部分快速稳定开合,可配置相应的弹起(10) 及锁紧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痰管路(1)、过渡连接部件O)、贮痰袋 (3)、壳体(4)及负压通路(5),贮痰袋C3)通过过渡连接部件( 与吸痰管路(1)及负压通 路(5)相连,贮痰袋(3)置于壳体⑷内部,贮痰袋(3)至壳体⑷内壁之间的间隙(4-1) 与负压通路(5)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负压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渡连接部件(2)为含内部 通路的结构,包括三个连接部位,吸痰管路连接部0-1)、贮痰袋(3)连接部0-2)、负压通 路( 连接部0-3);过渡连接部件的内部通路为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0-4)、负压 通路-贮痰袋通路0-5),吸痰管路-贮痰袋通路(2-4)进入贮痰袋(3)内的部分(2-6)长 度大于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 进入贮痰袋的部分;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0-5)内 置有过滤材料(2-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负压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贮痰袋(3)为具有开口端且 内部中空的柔软薄膜袋状结构,贮痰袋(3)开口端通过连接卡套(3-1)与过渡连接部件(2) 上的贮痰袋( 连接部(2- 相连或直接与过渡连接部件( 上的贮痰袋( 连接部(2-2) 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负压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4)为具有一定壁厚的中 空结构,一体式或分体式,内部腔隙直接与负压通路( 相连或通过接口(4- 与负压通路 (5)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负压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负压通路(5)为中空管路,包 括壳体内部腔隙连接端(5-1)、负压通路-贮痰袋通路(2- 连接端(5-2)、负压源连 接端(5-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负压吸痰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渡连接部件(2)或负压通路 (5)上有负压控制开关(6)。
全文摘要
一种双负压吸痰装置,包括吸痰管路(1)、过渡连接部件(2)、贮痰袋(3)、壳体(4)及负压通路(5),贮痰袋(3)通过过渡连接部件(2)与吸痰管路(1)及负压通路(5)相连,贮痰袋(3)置于壳体(4)内部,贮痰袋(3)至壳体(4)内壁之间的间隙(4-1)与负压通路(5)相连。本装置利用双负压原理,将柔软小巧的贮痰袋(3)置于壳体(4)内,代替硬质庞大的贮痰瓶(8),克服了传统吸痰装置的缺陷。
文档编号A61M1/00GK102145197SQ201010107119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9日
发明者董东生 申请人:董东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