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1327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神经性头痛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
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
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
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
影响日常生活。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有的病人的症状甚至可回溯10-20
年。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
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
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
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
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日常所承受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较大,患神
经性头痛人越来越多。目前治疗神经性的药物多数为西药,这些药物虽对治疗神经性头痛
有一定的疗效,但西药的副作用大,对身体其它器官具有一定的负作用。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
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
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
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
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博大精深,包含甚广,绝大多数
疾病都能够从中医中找到治疗途径,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与西医相比,中医更有着无与伦
比的优势和经验。现已公布的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很少,对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尽
如意,研究开发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标本兼治、疗效显著的治疗神经 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地黄25 35 份,何首乌25 35份,枸杞子10 20份,怀牛膝10 20份,当归10 20份,白芍10 20份,丹参8 12份,珍珠母25 35份,石决明25 35份,磁石25 35份,钩藤10 20份,菊花8 12份,川芎8 12份,细辛2 5份,白芷8 12份,藁本7 13份。
优选的,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地黄30g,何首乌30g,枸杞子15g,怀牛膝15g,当 归15g,白芍15g,丹参1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钩藤15g,菊花10g,川芎10g,细辛3g,白芷10g,藁本10g。 治疗时,称取配方中的原料药,加适量温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加火烧开,再文火煎煮约30分钟,捞渣制成汤剂即可,每日一剂( 一剂的量参考优选配方的药物量),15天一疗程。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所采用的原料药的药理药效如下 地黄《本草经疏》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生地黄性大寒,凡产后恶食作泻,虽见发热恶露作痛,不可用,用则泄不止。胃气者,后天元气之本也,胃困则饮食不运,精血不生,虚热何自而退,故并当归忌之。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倶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人地黄。
何首乌《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
枸杞子养肝;滋肾;润肺。 怀牛膝苋科,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山苋菜、对节菜、积名牛茎。根呈园柱形,茎有棱角,节部膨大,状似牛的膝盖。性味归经苦、酸、平。归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
当归《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阴,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头能破血,身能养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参、芪皆能补血;在牵牛、大黄,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当知。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惟酒蒸当归,又治头痛,以其诸头痛皆属木,故以血药主之。 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
(,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 理中气。脾虚则中满,实则满自消,治中则心下不痞,泻肝则胁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则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则肺急胀逆喘咳,酸寒收敛,以泻肝补脾,则肺自宁,肺急胀逆喘咳之证自除。凉血补血,则太阳鼽衄自愈。脾虚则目涩,得补则涩除。肝家无火,则肝血自足;阳维病苦寒热,及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虚阴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阴血旺,则前证自瘳矣。 〃 (《本草经疏》)张隐庵 〃 芍药,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 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痈。《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则似菲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滞,则为症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证自除。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主治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狂惊痫;肝热目赤;翳膜遮睛。《中国医学大辞典》滋肝阴,清肝火。治癫狂惊痫,头眩,耳鸣,心跳,胸腹膜胀,妇女血热,血崩,小儿惊搐发痉。 石决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肝开窍于目,是以其性善明目。研细水飞作敷药,能治目外障;作丸、散内服,能消目内障。为其能凉肝,兼能镇肝,故善治脑中充血作疼作眩晕,因此证多系肝气、肝火挟血上冲也。 磁石《纲目》慈石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一士子频病目,渐觉昏暗生翳,时珍用东垣羌活胜风汤加减法与服,而以磁朱丸佐之,两月遂如故。盖磁石入肾,镇养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朱砂入心,镇养心血,使邪火不上侵,而佐以神曲消化滞气,生熟并用,温养脾胃发生之气。方见孙真人《千金》神曲丸。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癇,安客忤,攻痘XI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钧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癇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XI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本草正义》: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本经》主风头眩者,以阴虚阳浮,气火升腾,肝凤上扰之眩晕言之,非外来风邪,能令人眩也。肿痛,连上风头眩三字读。肝火直上顶巅,而为眩,为肿,为痛,阳焰直升,其势最暴。凡是头凤作痛,无非内火内风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肃降静镇迥异寻常者,殆难有此力量。 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医学启源》:补血,治血虚头痛。王好古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主治秘要》云,芎藭其用有四,少阳引经一也,诸头痛二也,助清阳三也,湿气在头四也。张元素芎藭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汤所皆用也。李杲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尤,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芎藭,血中气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左传》言麦麴、鞠穷御湿,治河鱼腹疾。予治湿泻,每加二味,其应如响。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阴亏气郁,药中加芎为佐,气行血调,其病立止。《药对》芎藭,得细辛疗金疮止痛,得牡蛎疗头风吐逆。《本草图经》古方单用芎藭含嘴,以主口齿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寝服之,治风疾殊佳。《本草衍义》:芎藭,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然须以他药佐之。《丹溪心法》: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证加入诸药,凡郁皆在中焦,以苍术、抚芎开提其气以升之。朱震亨川芎味辛,但能升上而不能下守,血贵宁静而不贵躁动,四物汤用之以畅血中之元气,使血自生,非谓其能养血也。即痈疽诸疮肿痛药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散火邪耳。
细辛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痰饮咳喘;鼻塞;鼻辦l ;口疮。《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 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 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 而清气降,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
白芷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 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 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 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 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藁本祛风除湿;通窃止痛;消肿排脓《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 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 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 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 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倶禁用之。 本发明的配方中,地黄、何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当归、白芍、丹参滋阴养血,补肾 养肝;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钩藤、菊花潜阳息风,川芎、细辛、白芷、藁本通络止疼。诸药配 伍,能够滋肾养肝,潜阳息风,佐以通络止疼;使肾阴充足,肝血旺盛,阴阳协调,头痛得愈。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临床资料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制备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地黄25g,何首乌35g,枸杞子10g,怀牛膝20g,当归10g,白芍20g,丹参 8g,珍珠母35g,石决明25g,磁石35g,钩藤10g,菊花12g,川芎8g,细辛5g,白芷8g,藁本 13g。 治疗时,称取配方中的原料药,加1500g温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加火烧开,再文 火煎煮30分钟,捞渣制成汤剂即可,每日一剂,15天一疗程。
实施例2 :制备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地黄35g,何首乌25g,枸杞子20g,怀牛膝10g,当归20g,白芍10g,丹参 12g,珍珠母25g,石决明35g,磁石25g,钩藤20g,菊花8g,川芎12g,细辛2g,白芷12g,藁本 7g。 治疗时,称取配方中的原料药,加1500g温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加火烧开,再文 火煎煮30分钟,捞渣制成汤剂即可,每日一剂,15天一疗程。
实施例3 :制备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地黄30g,何首乌30g,枸杞子15g,怀牛膝15g,当归15g,白芍15g,丹参 1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钩藤15g,菊花10g,川芎10g,细辛3g,白芷10g,藁 本10g。 治疗时,称取配方中的原料药,加1500g温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加火烧开,再文 火煎煮30分钟,捞渣制成汤剂即可,每日一剂,15天一疗程。
实施例4 :制备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
配方为地黄28g,何首乌32g,枸杞子12g,怀牛膝18g,当归13g,白芍17g,丹参9g,珍珠母29g,石决明31g,磁石27g,钩藤17g,菊花llg,川芎10g,细辛4g,白芷10g,藁本8g。 治疗时,称取配方中的原料药,加1500g温水浸泡半个小时,然后加火烧开,再文火煎煮30分钟,捞渣制成汤剂即可,每日一剂,15天一疗程。
临床资料 观察头痛病患者60例,均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 2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37.8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8.6岁;经过统计学处理,二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方面差别因素不大,具有可比性。 诊断依据神经性头痛的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多梦、颈部僵硬等症状,头颅CT检查无异常情况。
治疗方案 对照组服用甲钴胺胶囊和颅痛定,其中,甲钴胺胶囊每日三次,每次0. 5mg ;颅痛定每日三次,每次30mg。 治疗组服用实施例3所制备的中药药剂,每天一剂,早上煎煮一服,晚上捞渣一次(捞渣就是将第一次煎过的药渣重新加水煎煮一次)。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显效头痛消失,偶有复发,且头痛程度较前明显减轻,持续时间短。
无效头痛无明显减轻。
治疗效果 对照组用药7天后,显效19例,占63. 3% ;用药15天后,显效24例,达到80% ;用药30天,治愈25例,占83. 3% ,显效26例,无效4例,占13. 3% 。 治疗组用药7天后,显效18例,占60% ;用药15天,显效25例,占83. 3% ;用药30天,治愈27例,治愈率达到90% ;无效2例,占6. 67% 。 结论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与现有技术中的药物相比,其效果明显好于现有技术中的药物。 病例1 :王某某,女,48岁,聊城市某企业下岗职工,几年前丈夫因死去世,自己下岗在家,长期的生活压力使她得一头疼病。发作起来头疼的厉害,伴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症状。发作轻时休息一天,睡上一大觉症状就缓解,厉害时用点甘露醇也缓解。去过医院住院治疗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止疼和治神经疼药也没少吃,当时见效,过后总有复发。2008年11月5日来发明人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用了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早晚各一服,7天见效,治疗30天头痛症状完全消失,至今无复发。 病例2 :桑某,男,62岁,临清市某中学退休教师,头痛反复发作IO余年。近年发作频繁。约每周发l次,每次发作持续l-2天,两侧痛甚,头晕不愿睁眼。甚则恶心欲吐,必须卧床休息。头颅CT检查无异常,2008年10月15日来发明人所在医院住院治疗,服用本 发明的中药制剂早晚各一服。服药两周期间有一次发作,但痛势较轻,持续三小时。连服两 月,病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病例3 :刘某某,女,52岁,聊城市某机关科长。2008年6月出现偏头痛,服镇脑宁、 谷维素无效。于2008年9月1日来发明人所在医院就诊。诊见右侧头痛、间歇发作、右侧 手臂发麻,舌淡红苔薄白。诊断神经性头痛。服用本发明的中药制剂,7天见效,一月后痛 止,继续服l月巩固疗效,回访一年无复发。
权利要求
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地黄25~35份,何首乌25~35份,枸杞子10~20份,怀牛膝10~20份,当归10~20份,白芍10~20份,丹参8~12份,珍珠母25~35份,石决明25~35份,磁石25~35份,钩藤10~20份,菊花8~12份,川芎8~12份,细辛2~5份,白芷8~12份,藁本7~13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的地黄30g,何首乌30g,枸杞子15g,怀牛膝15g,当归15g,白芍15g,丹参1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钩藤15g,菊花10g,川芎10g,细辛3g,白芷10g,藁本10g。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中药制剂,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的地黄25~35份,何首乌25~35份,枸杞子10~20份,怀牛膝10~20份,当归10~20份,自芍10~20份,丹参8~12份,珍珠母25~35份,石决明25~35份,磁石25~35份,钩藤10~20份,菊花8~12份,川芎8~12份,细辛2~5份,白芷8~12份,藁本7~13份。配方中,地黄、何首乌、枸杞子、怀牛膝、当归、白芍、丹参滋阴养血,补肾养肝;珍珠母、石决明、磁石、钩藤、菊花潜阳息风,川芎、细辛、白芷、藁本通络止疼。诸药配伍,能够滋肾养肝,潜阳息风,佐以通络止疼;使肾阴充足,肝血旺盛,阴阳协调,头痛得愈。
文档编号A61K33/26GK101780176SQ20101010808
公开日2010年7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0日
发明者侯玉娥, 白梅, 虞君 申请人:白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